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醫學心理學論文

        時間:2024-10-20 11:51:01 醫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醫學心理學論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醫學心理學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醫學心理學論文

        醫學心理學論文1

          1目的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健康的概念和內涵也隨之發生改變。據了解,在門診病人中,有近80%病人的健康問題是由社會、家庭、婚姻、感情、壓力、焦慮、抑郁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許多疾病的治療和預后也與患者的心理狀態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由心理學和整體護理學相結合,是醫學心理學的分支,是醫療工作必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護士除應具有扎實的專業護理知識和技能外,還因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并根據病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活動做好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就是護士在日常護理工作中,為服務對象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幫助被服務者消除或緩解由于疾病或其它方面的問題所引起的心理壓力及心理問題,以促進醫患互動,幫助患者早日康復,保證被服務者在其自身條件下獲得最適宜身心狀態,使他們愉悅地接受治療及護理。

          2注意事項

          心理護理是在護理人員與病人的相互交往中進行的,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這種關系應該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基礎上的.平等關系。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的言、行、神志等方面去影響病人而建立的。

         。1)言語心理護理是在護士與病人交往過程中完成的,言語不僅是人們交際的工具,而且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交往過程中親切的言語是最好的良藥,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美好的語言交流能鼓勵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又能表達護士的良好愿望和誠摯的關心。通過交往可增進護患之間的情感,協調關系,滿足需要。既有利護理工作的進行,又可以幫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態。如對心情不快的病人給與勸導、慰撫,使病人心情愉快;對疑慮的病人給與解釋,解除其顧慮;對消極悲觀的病人給與鼓勵,使病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神情在心理學上稱為非語言性交流。護理人員要學會控制情緒,時刻樂觀、開朗、以此去感染病人,而切忌驚慌失措。神情可以在舉動及目光中流露出來,特別應該注意。

         。3)態度表現在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自身的儀表、風度、姿態等。和藹的態度、甜美的語言、精湛的技術、嚴謹的作風會,使患者獲得安慰、寄托,使其心情舒暢,對疾病的早日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4)行動一個人的行動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情緒,而護理人員的行動對病人有直接的影響。懶散、懈怠令人產生厭惡;輕佻、潦草使人產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慌忙,冒失令人恐懼、疑慮。因此護理人員在操作時應輕柔、莊重、淡定、認真,從言行舉止上可給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

         。5)啟迪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只是單純詢問,而應不斷地用醫學心理知識向病人作科學的宣傳解釋,給病人以啟迪,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從而消除治療的態度的錯誤觀念,錯誤認識,使病人對待疾病治療的態度由被動變為主動。

          (6)有針對性即強調個體化心理護理,一是因人而異,二是同一病人因時因地而異。病人心理雖有一定規律,然而年齡、性別、心理特征和病情不同,其心理活動差異很大。所以心理護理方法要靈活,不能一成不變,必須在對病人進行細致、客觀的觀察分析、采取靈活多樣的具體心理護理。

          3結論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作為現代護理模式的重要組成,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心理護理仍表現不夠,對心理護理沒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通過近年來的臨床實踐,體會到進行心理護理治療對絕大多數的病人是有效果的,并有著明顯的社會效益。臨床上對患者的心理反應,要認真地觀察分析,以便有效地實施心理指導,是護理工作中的主要內容,也是護士職責,應貫穿臨床護理全過程。心理護理就必須通過觀察、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綜合分析、推理、判斷等邏輯思維去掌握病人的特點及心理狀態,因人而異的做好心理護理。這就要求護士在在護理實踐中注意磨練自己的性格,加強自身修養,逐漸培養自己責任、勤奮、堅毅、認真、忠誠求是的良好氣質,做到忠于職守、忠于患者、刻苦學習并掌握心理學知識持之以恒地開展好心理護理。總之,心理因素與疾病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醫學心理學論文2

          醫學心理學是適應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要而開設的課程。在我國,經過30年的發展,醫學心理學課程建設已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課程設置不規范,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等問題,阻礙了學科的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對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作以探討。

          1.醫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在課程設置方面,課程內容龐雜,目前我國多數醫學院校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由心理學概論與諸多專業心理學內容合編為一門課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等內容,使得課程內容相對龐雜,在有限的學時每部分內容難以深入講解。而且部分內容與健康心理學、行為醫學、精神病學等學科內容重復,學科本身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

          在教學方面,教學目標重結果而輕過程,重認知而輕情感,重概念的記憶、理解而輕知識的整合、實踐;教學方法依舊以講授式教學為主,雖然輔以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案例法等教學方法,但是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上還不夠,學生大多習慣了教師教什么,就被動地學什么,習慣了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回憶筆記的學習方式,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建構;現今的教學手段由于教學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體呈現信息,但是這種電子板書如果給學生呈現的信息量太多,也會大大加重學生的認知負荷。

          2.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路

          醫學心理學既然成為臨床醫學等專業課程中的主干課程,現有醫學心理學學科的單一課程已經難以適應醫學模式發展趨勢和醫學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變當前單一醫學心理學課程,架構一個比較科學的、完善的醫學心理學課程及教學體系。

          2.1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課程體系,與相關醫學課程整體協調

          優化課程體系的教學安排?筛鶕虒W內容和性質,結合學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將課程分解開設于不同學年,課程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一為心理學基礎。是以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動過程、人格、心理應激、心理健康等。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學生通過對個體心理活動的發生、發展及其基本規律的學習理解,有助于學生觀察力的培養,有助于記憶、思維規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緒的調節與控制,這些對醫學生學習其他醫學形態學科有很大幫助,同時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增強適應社會、應對壓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為醫學心理學內容。是以與臨床相關的醫學心理學內容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測驗、心理咨詢與治療、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異常心理等,重點放在醫學過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與醫生的心理學問題,將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學生臨床學習階段,因為這些內容與臨床內、外、婦、兒各科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因此應當與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等相關課程及臨床見習同步安排?梢越Y合實際條件合理采取理論講授與臨床實踐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有利于促進臨床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學科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實用性,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應用,在實踐中認識和解決服務對象在醫療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問題。

          拓展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梢愿鶕䦟W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

          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在課程中吸納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宄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

          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系臨床實踐。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2.2 合理建構醫學心理學教學體系,提高教學效果

          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學諸因素中最具變化活力的因素。在當代教育思想和教學理論以及現代教育技術開發的.影響下,必須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師生教學的互動性、教學活動的生命性、教學方式的現代性。根據不同的主題,在傳統的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案例法等基礎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①研討式教學法。在學習醫學心理學初期,就向學生介紹和醫學心理學相關的中英文期刊,鼓勵學生自主閱讀文獻并提交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研討,尋求新的研宄課題,然后鼓勵有共同興趣的同學組成小組或者設計問卷進行調查,或者準備材料進行實驗,沿著所選定的課題開展研宄。適用于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如情緒理論等;②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法,此教學方法在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及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等方面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方法?筛鶕t學心理學的教學內容提前向學生提出有關問題,由學生查閱資料后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如,在學習心身疾病一章時,可以讓學生從流行病學、心理社會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經驗和心理治療等方面查閱資料來分析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癌癥等心身疾病的表現特征,然后請同學們根據個人所查閱的資料開展討論,最后由教師做歸納總結,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改革教學手段。將信息技術整合進教學中:①多媒體教學。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②網絡教學。建立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等。

          改革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綜上所述,按新的思路架構的醫學心理學課程是階梯式的貫穿于醫學教育全程的課程設置體系,教學方法、手段更加靈活多樣。通過該課程教學的改革,培養學生全新的現代醫學理念,以及利用心理學的知識處理醫學問題的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醫學心理學論文3

          【摘 要】本文在分析大學生消費心理、行為特點與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探討了培養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意識、提高消費能力的途徑:社會積極倡導正確的消費觀;學校教育應進行與消費心理、行為有關的消費的道德認知、道德行為教育;家庭應幫助子女摒棄不健康、不合理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大學生應有意識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心理;消費行為;影響因素;引導路徑

          大學生這一階段的消費心理與行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發展規律。通過對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的分析,對解決大學生消費中存在的理由,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樹立正確的消費意識,提高消費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消費心理與消費行為

          消費心理是在消費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即消費心理是指消費者在尋找、選擇、購買、使用、估評和處置與自身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時所發生的心理活動。

          消費行為是指消費者在尋找、選擇、購買、使用、評估和處置與自身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時所表現出的行為過程。

          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消費心理描述消費者內部的心理活動,是內隱的;而消費行為反映消費者外部的行為舉止,是外顯的。同時,消費心理又是消費行為的基礎,支配著消費行為的形成和發展方向,根據消費心理可以推斷消費行為;消費行為則是滿足消費心理需要和實現消費者購買動機的過程,反映消費心理的狀態和活動過程,根據消費行為可以分析消費心理。消費心理支配著消費行為,消費行為又反映了消費心理。

          在研究消費心理的過程中必定要研究消費行為,而研究消費行為的過程中也必須分析消費心理,所以合稱為消費心理和行為。

          二、當代大學生消費項目

          1、基本生活學習消費

          包括餐飲支出和生活用品支出等。此費用是大學生必須支出,用以維持和保證正常生活。學習費是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學習方面的費用,如買書、音像物品等支出。此項的支出是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出。

          2、旅游、上網、休閑消費

          旅游消費也是大學生消費行為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購買電腦、手機、上網卡消費;再就是是服裝、生活用品消費。

          3、人情、戀愛消費

          主要表現在戀愛及同學間交往的.支出。主要包括同學各種聚餐、生日禮物、戀愛消費等支出。

          4、考證費用、投資

          三、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的特點

          1、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多樣化、提高自身的消費成為新趨勢

          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已經不滿足于衣、食、住、行的消費,而是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費。如人際交往消費、學習知識消費、娛樂消費等;大學生個人需要的多樣性,需求強度的差異和需求層次的不同導致消費在消費層次、消費數量等方面會表現出多樣性。

          2、大學生消費的具有主導性與合理性

          主導性是大多數大學生是在滿足生活消費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滿足學習消費需要,必要的娛樂消費來調節自己的生活,合理性是主要表現為大多數大學生能根據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實際需求,量入而出。

          3、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的追求個性化、時尚化

          當代大學追求自我價值,思維敏捷、靈活,見多識廣。追求個性化生活,顯顯示自我個性。這種消費心理與行為更多表現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上。網絡上消費。如大學生網購,新穎的購物環境和購買方式可以滿足追求時尚的心理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選擇的消費,充分地表現自我。

          4、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缺乏理智

          從眾、攀比和對追求品牌時尚也都在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與行為中體現。許多大學生只為了享受或時尚,不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消費。對物質欲望和感官快樂的追求與滿足,作為人生幸福和快樂的目標。

          5、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差別較大

          消費水平的差異主要是受到家庭狀況的影響。富裕家庭學生消費水平高,個別學生極高。處在貧困線的同學還在為生活學習費用傷腦筋,出現消費兩極化。

          大學生在地區、家庭、家庭結構、性別、年級不同存在消費差異。

          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家庭,而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同,導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就是各自家庭結構的不同,也會帶來大學生消費心理與行為的差異;男生在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消費支出大,女生則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在服裝、穿著等方面的消費比較大;低年級學生剛剛進入大學,在保障平常學習所需、購買生活用品上花費較多,高年級學生即將畢業,在擇業應聘、考試、培訓、購買資料方面的經濟投入較大。

          6、不平衡性

          大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行業的不平衡,導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結構的不同,也會帶來大學生消費心理的不平衡;

          四、產生大學生不良消費心理及行為的理由分析

          1、社會環境因素影響

          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備可塑性。因此,社會風氣或學校環境都使他們受到影響。隨著我國社會的變遷,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并存, 不良思想、文化的出現。網絡與媒體的多樣性與弊端;傳統消費觀念受到了強烈沖擊。享受主義 炫富、虛榮心、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消費心理滋生。

          2、學校環境影響

          學校教育注重知識的教育,品德教育缺失。使大學生消費道德觀念淡薄化。不良的校園消費環境如校園里普遍存在著消費結構不合理、攀比奢侈消費等現象也加重了大學生不良消費心理理由。

          3、家庭因素影響

          家長自身的消費心理與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家長對孩子消費的教育和引導不夠,對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費心理與行為沒有及時予以糾正。對大學生的理財能力培養不夠。

          4、個人心理因素

          大學生是消費的主體,大學生消費中的理由,主要是由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

          沒有形成良好的消費心理與行為習慣。思維能力不足與性格的不成熟是造成不良消費的主要理由。使得大學生在面對外界的物質誘惑和誤導時無抵御能力。從而出現攀比性、從眾性、享樂性等非理性的消費心理理由。

          五、引導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與行為的倡議

          1、社會積極倡導正確的消費觀

          社會應建立良好的消費環境和消費風尚,凈化校園周邊消費環境,為大學生良好消費觀念、消費心理與行為的形成提供保障。社會可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向大學生宣傳正確消費心理與行為。

          2、學校教育應進行與消費心理與行為有關的消費道德認知、道德行為、道德情感、道德意識的教育

          通過開設有關課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不良消費心理危害的嚴重性,樹立正確的消費心理。學校要形成良好消費風氣,大學生良好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培養應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3、家庭應幫助子女摒棄不健康、不合理消費習慣和消費行為

          引導子女科學、合理地消費,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費心理,幫助大學生提高理財能力,培養正確的消費習慣。

          4、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的消費觀

          培養良好的消費行為習慣,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消費。為自己的開支做出合理的計劃。在消費實踐中,學會消費,提高消費能力。

          【參考文獻】

          [1] 高宏利.“90后”大學生消費觀及教育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xx.2.

          [2] 申紅艷,鄒念.論當代大學生科學消費觀的培養[J].高教研究與實踐,20xx.5.

          [3] 江林.消費心理與行為(第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4] 田波.大學生奢侈性消費芻議[J].中國商貿,20xx.27.

          [5] 向欣.當前大學生消費行為分析與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xx.2.

          [6] 尹璐.大學生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的研究探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xx.11.

          [7] 蘭桂萍.女大學生消費道德教育的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xx.11.

        醫學心理學論文4

          醫學心理學(medicalpsychology)是綜合國內外多種與醫學有關的心理行為科學理論、知識和技術,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它研究心理變量與健康或疾病變量之間的關系,研究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而高校心理輔導工作是高校輔導員的重要任務之一,如何做好高校心理輔導工作也是眾多輔導員經?紤]的問題。通過學習醫學心理學,以及在高校心理輔導工作中巧妙地運用一些醫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原理,可以幫助高校輔導員順利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因而它也就具有較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學習醫學心理學有助于處理焦慮性和抑郁性障礙

          焦慮(anxiety)是因不能達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個體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預感到不祥和擔心而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及帶有恐懼和不愉快的情緒,F在社會競爭之激烈是顯而易見的,學生在校壓力很大,認為自己無關系、無門路,人生前途渺茫,有些學生看見外面激烈的競爭,自信心也就慢慢地喪失了,甚至想到逃避人生等等,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是絕不容忽視的。

          焦慮性障礙具體分為現實性焦慮、神經癥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三類,F實性焦慮亦稱客觀性焦慮,它是一種對學業或就業等產生的焦慮。有些大學生經常性地過分擔心考試不能過關或者擔心畢業后沒有工作,以致產生過分的焦慮。對于學生來說,輕度的焦慮一般不會帶來什么不良后果,反而可能有利于學生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面來。但是,如果是過度的焦慮,那么就是不正常的表現。

          首先,對于那些因在校園生活中碰到挫折或困難而發生焦慮的,可以依據實際的具體情況提出恰當的解決方案后再行處理。其次,對那些源于內心的幻想或知覺的焦慮,應當根據其內心的狀況,運用醫學心理學中精神分析與分析性心理治療較為合適。

          抑郁性障礙是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多伴有焦慮、肢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屬情感性障礙的.一個方面。它在心理障礙中是最常見的,同時也是不易察覺的。它的突出表現是持久性的情緒低落,還可以出現睡眠障礙、對生活失去興趣、活著沒有意義等表現。當抑郁情況嚴重的時候,會出現自殺意念或企圖。

          近十幾年來,高校的自殺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說明對自殺行為的心理干預非常重要。對有自殺危機者,應耐心傾聽,努力找到其絕望的原因,同時要給他們營造一種安全、接納的環境,幫助其解決心理問題。如果是由現實生活應激事件引起的自殺危機,可采用醫學心理學中的疏泄法、支持治療等心理干預方法,以幫助他們度過危機。

          二、醫學心理學的學習有助于早期干預性心理障礙

          性心理障礙(psychosexualdisorder)又稱性變態,泛指在兩性行為方面的心理和行為明顯偏離正常,并以這類偏離為性興奮、性滿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的一組心理障礙。它可以表現為同性戀、戀物癖、異裝癖、異性癖等。一般來說,性心理障礙一旦形成后就很難改變,所以早期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對于性心理障礙,性心理咨詢是早期干預的重要手段。平時在高校的校園中就要對性心理障礙的一些表現做一些對應的宣傳工作。對于相當一部分的性變態患者來說,應用行為療法中的厭惡療法對他們的治療取得了一定成功。

          三、了解醫學心理學有助減少大學生不良行為的發生

          大學生的不良行為包括酒癮、藥物依賴及因特網成癮等。其中,因特網成癮(internetaddiction),簡稱“網癮”,已經成為新世紀大學生常見的不良行為之一。其主要表現為不上網時,總是想著因特網;上網時間比預計要長;上網明顯影響學習和人際交往等等。通過了解醫學心理學的知識,可以為治療網癮提供較多的方法。比如認知行為治療等,為高校心理輔導工作提供了較多辦法。

          綜上所述,高校心理輔導工作與醫學心理學關系密切。通過學習和了解醫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為高校心理輔導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桑供春蠶,花引蜜蜂,這是對輔導員工作最好的詮釋。為了更好地開展高校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本人認為學習醫學心理學具有非同一般的現實意義。

        醫學心理學論文5

          第1篇:淺析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衛生部門的重視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各醫學高等院校都相繼開設了醫學心理學課程。并且醫學心理學已經列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內容和全科醫師的培訓課程,各醫學院校也逐漸認識到這門新興課程的重要性。但由于醫學心理學課程兼有醫學和心理學知識的特殊性,同時醫學心理學又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并且各醫學院校的領導和教師既往知識結構中沒有醫學心理學相關知識的貯備,而多數醫學心理學教師又是“半路出家”者。所以,在醫學心理學課程開設和教學工作中就存在有一些問題。為提高醫學心理學的教學質量,筆者從自身的醫學心理學教學工作剖析自己的幾點體會。

          1課程開設時間的不合理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因素與健康和疾病關系的一門學科。因此該門課程的主要應該針對的是已初步建立醫學理論體系的臨床醫學類學生。而有的院校系部在開設該門課程時,沒有重視到這點,在未作充分調查和論證,就隨意安排課程開課時間。有安排大一,也有安排在大二和大三開設的。這種隨意的安排在教學中就明顯的體現出:不同年級的學生對該門課程的理解和學習的積極性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從考試成績中也可體現出來。在教學中,高年級學生學生的領悟能力明顯高于低年級學生,課堂教學反應更積極,學習的積極性也明顯優于低年級學生。鑒于醫學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醫學實踐中的心理學問題,故開設本門課程前,應使學生首先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才能在學習中把心理學和醫學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增加學習的積極性。否則,對一個尚不知冠心病為什么病的大一新生,去和他們大談關于冠心病致病的心理社會因素是什么,如何進行心理治療?豈不可笑。所以個人認為醫學心理學應于大三或大四開設為宜。

          2重視不夠,課時較短

          由于生物醫學模式對當代醫學貢獻作用非常顯著,因此即使是醫學院校在開設本門課程時,大多僅設置為24小時,課時安排甚至不如一些選修課。醫學心理學是醫學和心理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應用心理學的分支學科,其理論在二十世紀中葉已趨向成熟,其理論和操作部分內容都是極其豐富的。就其內容而言,雖然叫做醫學心理學,實際上包含了普通心理學、心身醫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心理咨詢與治療、健康心理學等學科。20余學時,醫學心理學一個分支僅能觸及皮毛,更何遑去掌握一門課程。學校不重視,學生自然更不會重視這門課程。畢業以后,在醫療實踐中又怎么能學以致用?又怎么能夠用醫學心理學的理論來指導醫療實踐工作?又如何用醫學心理學的知識來解決臨床醫療中的心理方面的問題呢?

          3任課教師知識結構不合理

          從醫學心理學的學科性質來看,擔任醫學心理學教學工作的教師應具有醫學和心理學的教育背景。但目前我國醫學心理學教育的規模遠遠不能滿足高等醫學院校對醫學心理學師資的需求,這也是一門新學科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大批“半路出家”者就走上醫學心理學的教師崗位,這些教師中,有的人畢業于醫學類專業,有些畢業于心理學專業,甚至還有的畢業于教育類和哲學專業等。第一學歷專業可謂是五花八門。而對于教師而言,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是講授醫學心理學的基本前提,因此畢業于醫學專業的'教師,在講授醫學心理學之前首先應學習相關的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如普通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心理治療學、變態心理學、咨詢心理學等。而非醫學類畢業的教師,則應當學習醫學導論、醫學史、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內科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等。在此基礎上,醫學心理學教師還應當加強哲學和社會學的的修養。只有教師基本掌握了醫學和心理學兩門學科的基本知識,融會貫通,才能講起課來游刃有余。

          4教師缺乏臨床實踐經驗

          從醫學角度看,醫學心理學作為醫學基礎理論課,它要闡明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和健康的作用機理,從而為整個醫療衛生事業提出心身相關的辯證觀點和科學的方法論;從科學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醫學心理學作為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它要把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應用到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的具體工作領域,從而提高這些領域的工作質量。這種學科強烈的實踐性要求決定了從事醫學心理學教學工作的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醫學心理學理論功底,還必須具有豐富的醫學心理學臨床實踐經驗。具體來說,應具有豐富的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衛生工作的實踐經驗,只有通過這種理論和臨床實踐相互提高、相互促進的過程,才能使醫學心理學的課堂教學徹底擺脫空洞枯燥的現狀,使學生感到醫學心理學的實用?梢哉f,一個從沒有上過手術臺的醫生,他不可能是一個優秀的外科學教師,同理,一個沒有過醫學心理學臨床工作經驗的教師,不可能是一個優秀的醫學心理學教師。因此,我們的醫學心理學教師,要主動創造條件,積極投身到醫學心理學的臨床實踐中去。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規律的科學,這些規律存在于我們自身,反映在我們的實踐活動之中,對于個體來講,社會實踐的機會越多,他去感受心理活動規律的機會也就越多。從這個意義上說,醫學心理學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盡可能豐富自己的社會閱歷,使自己在理解和講解抽象的心理學概念時,有一個感性經驗的支持。就象一個道德水準低下的人無法講好思想品德課一樣,一個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人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醫學心理學教師,告訴學生待人要寬容豁達,但自己在現實中卻總是斤斤計較,這樣的教師傳授的知識又怎么能深入人心呢!所以,醫學心理學教師要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臨床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塑造自己,要把完善人格的過程當成自己畢生的追求。

          5臨床實踐機會缺乏

          現階段,國內大多數綜合性醫院未設置心身科、臨床心理科等。即使設置的,或者只有門診沒有病房,或者實際上是精神科的代名詞,遠遠不能滿足醫學院校應用心理學專業學生和臨床專業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實習和見習需求。而在人們的習慣性認識上,人們往往認為他是一門醫學基礎課程,忽視了與臨床實踐結合的重要性。而對于心理學技術而言,除少數心理治療技術之外,絕大多數歸根結底還是依靠語言來發揮作用。心理治療作用的產生,前提是首先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如果缺乏充分的實踐,不重視語言技巧的運用,不懂得如何去和患者溝通,不能和患者建立融洽的醫患關系,心理治療又怎么能發揮作用呢。通過臨床實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醫學心理學課程的認識,也提高了學生們的實習質量。因此,醫學心理學與臨床課程同時開設,并加強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對學好該門課程意義重大。

          同時,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和學生工作處,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等配合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設立心理咨詢機構,建立危機干預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等,這樣既豐富了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適應大學環境,健康成長。

          總之,醫學心理學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要和醫學課程有機的結合,還要和生物醫學臨床實踐緊密結合,也要更好的為在校的大學生服務。堅持這樣的原則,對課程進行改革,才能使這門課程更加具有生命力,更能適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要求。

          第2篇:高職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1世紀伊始,如何培養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大學生,是教育界研究探討的熱門課題之一。有關研究顯示,醫學生常感到學習任務重,學習壓力大,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因此提高醫學生心理素質意義重大。作為高職醫學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自身的專業專長,在教學的同時,尋求更為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十分重要。醫學心理學是根據我國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新興交叉學科,也是高職醫學生的必修課,是一門主要研究心理現象與健康和疾病關系的學科,課程內容中大部分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因此筆者嘗試通過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討改善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促進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ㄒ唬┭芯繉ο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大二學生152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75人,男29人、女46人;實驗組77人,男30人、女47人,年齡在18-23之間,兩組在年齡和性別差異上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ǘ┭芯抗ぞ

          采用的調查工具為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由美國的德羅蓋提斯(LR.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該量表涉及情感、思維、意識、行為、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等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共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飲食和睡眠)10個因子。每個項目為5級評分,0表示沒有該癥狀;1表示自覺有該癥狀,但發生得并不頻繁、不嚴重;2表示自覺有該癥狀,其程度為輕度到中度;3表示自覺有該癥狀,其程度為中度到重度;4表示自覺有該癥狀,其程度為中度到十分嚴重。此量表作為心理健康水平的測量而被普遍地使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ㄈ┭芯糠椒

          1.教學設計。根據教育部辦公廳20xx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結合姚樹橋主編的第六版《醫學心理學》全國高等學校教材,選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與醫學心理學教學重疊的內容,作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的.教學目標,結合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醫學心理學教學大綱,并在教學前通過調查了解高職醫學生存在哪些心理問題、困惑,以及對醫學心理學教學效果的期望等,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模式與方法制定中,融入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的教學模式與方法,在原有醫學心理學心理知識傳授的講授法的基礎上,加入了心理活動的體驗、心理調適技能的訓練等,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開展課堂互動活動。采用理論與體驗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利用相關的圖書資料、影視資料、心理測評工具等豐富教學手段。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主要內容、目標及方法,詳見表1。

          2.教學的實施。對實驗組進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教學時間為每周3學時(每學時50分鐘),共計30學時。對照組按傳統教學模式進行醫學心理學的教學。

          (四)調查和統計方法

          在教學前后一周,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分別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測評,測評工作由任課教師嚴格按心理測量學原則進行操作。采用EXCEL整理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數據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描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教學前后兩組SCL-90各因子分進行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分別對干預前后對照組和實驗組SCL-90各因子分進行組內比較。

          二、研究結果

          教學前兩組SCL-90各因子分無差異(P﹥0.05),教學前后對照組SCL-90各因子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后實驗組SCL-90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對照組,教學后實驗組SCL-90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學前。

          三、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后,實驗組SCL-90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及其他的因子分低于對照組,實驗組SCL-90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和其他的因子分低于教學前,與馬定松等人的研究大致相同。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原因可能有:醫學心理學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整體醫學觀,掌握醫學心理學研究和實踐方法,掌握應對和處理個人可能出現的人生難題的方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兩者對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目標是一致的。醫學心理學內容中大部分與心理健康有關,如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心理干預、心理評估、異常心理等大部分章節均包含心理健康知識以及自我調適等方面的理論。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涉及的內容也包括了心理健康、心理咨詢、自我意識、人格、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壓力與挫折、心理危機干預等內容,兩者的內容大部分是重疊的。因此選取《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醫學心理學課程相同的教學內容,制定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能有目的地引導醫學生將醫學心理學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及調適方法,以及在課堂上獲得的啟示、感悟應用于自身的學習、生活中。同時,為了達到教學目標,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自我體驗等多樣化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能進一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得學生積極從自身出發,學會認識和調控自我消極情緒,提高面對挫折的應對能力,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從而提高了醫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能力,使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改善。

          1987年,衛生部規定醫學心理學為高等醫學院校的必修課,醫學心理學成為每一名高職醫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因此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通過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中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同時立足于醫學角度,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充分發揮醫學心理學的學科優勢,建立高職醫學生關于健康的整體觀,使得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進一步提高。

          四、結論與建議

          上述結果顯示,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對恐怖、偏執兩項因子分改善不顯著,可能是由于大學生心理復雜多樣,在30學時的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完全改善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受到一定局限的,因此未來還需要結合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來探討促進高職醫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

          要想更好地改善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應該多樣化,如嘗試在其他課程的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或者調動社會資源,聘請有關專家,舉辦專題講座,給有特殊心理問題的高職醫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各類活動,多方位、多樣化、有針對性地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能更好地進一步維護高職醫學生的心理健康。

          第3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視角下的醫學心理學教學模式

          一、引言

          醫學心理學(Medicalpsycholgy)是一門研究心理因素在人體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作用和規律,并利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交叉學科。該門課程既需要心理學原理方面的基礎知識理解能力,又需要較強的心理學臨床實際操作能力,同時還需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深刻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思想能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建構主義認知方式服務于醫學心理學教學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思想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幾個要素。

          二、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思想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的滲透

         。ㄒ唬┣榫吃卺t學心理學教學中的體現

          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醫學心理學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通過精心創建一種既能與學習目標相一致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親身體驗,通過真實情景的再現,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ǘ┙涣髋c協作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的體現

          醫學心理學的教學設計不僅要突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進程的自我反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臨床心理實踐技能和解決心理健康等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

         。ㄈ┮饬x建構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的體現

          醫學心理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論都具有抽象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點,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不代表要機械性地重復與記憶,啟發誘導學生發現心理學的相關規律、糾正和補充錯誤的或片面的自我認識是醫學心理學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

          三、建構主義教學模式下的醫學心理學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協作交流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目前,比較成熟的三種教學模式可以被應用到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中。

         。ㄒ唬┲Ъ苁浇虒W模式(Scaffolding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學是基于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而提出的教學模式,該模式提倡為學習者提供一種概念框架,以便于發展學生對知識意義的深入理解,通過支架作用將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夺t學心理學》課程中的《心理學基本理論》《個體心理》兩個章節涵蓋的知識點既是心理學原理方面的基礎知識,又和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活動、促進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目標的設計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以學生實際發展水平為基礎,以潛在的發展水平為目標,在“最近發展區”內開展教學。例如,認知過程中的感覺是學生在課前就已經理解和熟悉的心理活動,圍繞感覺為學習主題,將學生引入到一定的體驗當中,如一起討論吃糖吃到后面不覺得甜了,反而感覺到酸是為什么;看到傷心的場面時,覺得悲傷的曲調特別好聽,搖滾音樂特別刺耳,看到高興的場面時則相反,這是為什么?學生通過對已有知識的深入探索和討論,主動獲得對感覺規律的理解,從而達到對感覺規律概念的主動建構。

         。ǘ⿸佸^式教學模式(AnchoredInstruction)

          拋錨式教學模式提倡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應建立在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要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夺t學心理學》課程中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詢與治療》等章節的教學就可以具體應用拋錨式教學模式中的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在《心理咨詢與治療》這一章節的教學中,可以呈現學生都關心的內容,如人際交往、戀愛、性心理等方面出現心理與行為的偏差的咨詢案例,激發學生興趣,教師給學生提供心理咨詢的原則、方法與技巧,引導學生之間進行協作學習,師生進行廣泛地討論、交流,修正并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咨詢案例的理解,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學習到知識,而且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

         。ㄈ╇S機進入式教學模式(RandomAccessInstruction)

          隨機進入式教學模式注重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比如《醫學心理學》課程中的《醫患關系與溝通技巧》教學,可以采用人際關系理論講解,也可以使用圖片和視頻了解人際關系類型和人際吸引的表現,還可以創設大學生和醫護工作者常見的人際溝通情境。對同一個知識點,用這種隨機進入模式進行教學,從不同側面進入教學,以不同方式給學生呈現同一知識點,能夠使教學顯得生動活潑,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達到教學促進學生認知建構的目標。

          第4篇:醫學心理學在兒科醫療中的應用

          引言:

          兒童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良的情緒,如果不重視兒童的心理問題不僅會使兒童消極的態度接受治療,影響治療效果,同時還會對兒童的性格、心理造成影響,嚴重時甚至會引起兒童的心理疾病。這就要求在兒科醫療的過程中不應該只注重傳統的治療方式,同時應該注意借助心理輔助治療的方式,從而保證兒童的心理健康。隨著社會的進步,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由于兒童時期心理自我調節水平較差,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弱,現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1、在兒科醫療過程容易產生的心理問題

          由于兒童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較弱,使得經常會出現消極的治療態度,通過研究發現在各個年齡段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兒童時期的心理反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新生兒時期,由于新生兒時期還不具備說話的功能,因此新生兒時期與外界的交流方式主要是哭,通過自己的哭聲來傳達不同的心理變化,這個新生兒時期的心理變化大部分與受孕母有著極大的關系,受孕母的情緒、心理變化都會對新生兒產生影響。(2)嬰幼兒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兒的心理情緒擁有20多種,并且處于感覺動作的思維階段,嬰幼兒時期的心理變化主要是受父母情感交往的影響,父母密切的情感交往容易給嬰幼兒帶來安全感,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因此這就要求父母在嬰幼兒時期注意避免對兒童造成心理陰影。(3)學齡前期,學齡前期的幼兒能用簡單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心理情緒逐漸完善,但卻由于大腦思維還未發展完善,使得這個時期的兒童容易受心理情緒的影響和支配,控制自己行為能力較差,從而做出一些過于興奮和激動的事情。學齡前期的'兒童在接受醫學治療的過程中,由于父母的溺愛極易害怕打針而產生恐懼心理,在這個時期的兒童的心理問題極易對兒童的性格造成影響,因此這就要求增加心理輔助治療。(4)學齡期,這個時期的兒童邏輯思維較為完善,對周圍的事物擁有自己的判斷力,能夠很好的調整自己的心理變化,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自身的行為控制力越來越強,在接受醫學治療的過程中一般都會有很好地配合,但從臨床表現來看一般會易產生焦慮和急躁的情緒,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周圍人際關系的影響所致。

          2、注意緩解兒童得病時家長的心里情緒

          由于我國計劃生育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家庭都僅有一個小孩,因此這就造成了對當前兒童過分溺愛的現象,當兒童患病時有的家長甚至回避兒童自己更需要心理安慰。受父母情緒的感染,直接會影響到患兒的治療情緒,因此這就要求醫院在進行患兒的醫療過程中注意采取方法緩解家長的緊張情緒。有些家長為了讓患兒盡量少的接受打針等一系列的治療方式,在還沒有了解病因的前提下往往會急于求成,希望通過更簡單有效的方式來根治兒童的病癥,這將直接影響患兒接受治療的積極情緒,使患兒心理產生一種抵觸心理,為了能夠更好地對患兒進行治療就必須解決患兒家長這種因心理性應激而產生否認的防衛反應。

          3、緩解患病兒童心理問題的意見

          由上面敘述可知,當疾病發生時往往會使患兒產生各種的心理問題,若是對這些心理問題沒有足夠的重視,很容易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嚴重時甚至會對患兒的性格產生影響。因此這就要求這對患兒采取醫療治療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注意對患兒的心理以及患兒家屬的心理做一定的輔助緩解和治療,從而改善患兒的不良心理反應。本文針對通過心理學輔助的治療方式主要提出了以下幾點意見:(1)幼兒兒科醫療的對象年齡較小,針對一些流感之類的病癥往往不會在短時間內治愈,因此在日常的治療過程中為了避免患兒產生消極情緒,及患兒不配合治療的現象發生,這就要求醫療工作人員注意日常的治療過程盡量輕柔及對患兒的態度盡量和藹,在治療過程中避免對患兒進行恐嚇、責備等心理刺激,培養患兒積極接受治療的態度。(2)針對以上描述可以發現,家長的行為和情緒往往會直接影響患兒的治療心理變化,因此首先就要做好家長的心理工作,通過患兒家屬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引導來保證歡而良好的心理治療狀態。(3)良好的醫院環境會對各個年齡段的患者產生影響,醫院在提高自身醫學水平的過程中,注意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治療環境,同時注意為患兒的戶外活動提供場所來緩解治療所帶來的心理壓力。(4)在對患兒的治療過程中,由于經常會受各個方面的影響,經常會產生心理變化,在傳統藥物治療的同時適當的增加心理暗示或鼓勵,提高患兒的治療積極性,對患兒的治療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在對患兒的治療過程中還應注意培養醫院工作者與患兒及患兒家屬的關系,注意與患兒主動進行交流,從而贏得患兒的信賴,增強患兒治愈信心。

          結語:

          有效的心理輔助治療方式能夠培養患兒穩定、積極地心態接受治療,提高患兒及其家屬的治愈信心,同時還有助于患兒在治療過程中保持健康的心態,對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對醫學心理學在兒科醫療中的應用進行了描述,希望會通過心理干預的輔助治療方式對患兒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醫學心理學論文6

          在傳統觀念里,醫學的產生就是為了治療人體的疾病,具體地說就是研究人體生物學的改變,探索疾病產生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傳統醫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學方面,涉及到的主要學科有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以及臨床各學科。傳統醫學的研究模式被稱為“生物醫學模式”。隨著近百年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醫學的研究也日趨深化,許多疾病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或消滅。但任何科學在發展過程中都會暴露出缺陷來,生物醫學也是如此。因而近年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4個方面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WHC提出的健康定義,反映了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是人類健康觀的重大發展,對以促進健康為目的的醫學研究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重視不夠

          生物醫學模式統治醫學院校時間太長了,根深蒂固,很難動搖。新的醫學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爾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醫學院校里醫學心理學的受重視程度仍舊不高。醫學心理學不僅課時少,而且大多數院校都把它作為考查課。醫學心理學課程遠遠達不到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應有的地位。

          在20xx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基本要求》中,將醫學心理學分類為人文社科行為類課程,其中包括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行為科學、醫學法學、醫學史、醫學哲學以及文學藝術類課程等,這一安排淡化了這門課的醫學和理科特征,也隔斷了它與臨床實踐的聯系。目前,大學基本都將醫學心理學課作為醫學基礎課,在本科的大二或?频拇笠婚_設。大多數院校安排36學時,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學時,比課時最少的《人體寄生蟲學》的22學時只多出8學時,這么少的學時,很難使學生對該門課程豐富的內涵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一些?苿t只將這門課作為選修課開設,而實用技術類專業如影像、眼視光、檢驗等專業則均不開設這門課,這意味著有些?飘厴I的醫學生將完全沒有醫學心理學知識。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和醫學的結合,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20世紀中期其理論體系已漸趨成熟。它的理論部分和操作部分內容都是非常豐富的,尤其后者(包括綜合性醫院常見的心理學問題、藥物與心理行為、心理診斷技術、各種心理行為治療、醫學心理咨詢、心理保健等等)更應讓學生認真學習和掌握并應用于臨床。

          30余課時醫學心理學課程,充其量只觸及了普通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與診斷學的皮毛,甚至在某種分支學科方面連皮毛也未觸及;學校不重視,學生自然也不重視這些課程,相應學生到了醫院也就不大可能積極運用心理學理論與技術來開展工作,其惡果就是“醫患關系緊張”心因性疾病、醫源性疾病増加,同時也影響了許多生物性疾病的恢復。

          1.2 開設時間不合適

          許多院校將醫學心理學作為基礎課,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講授,這本身是不科學的,而且給教學帶來難度。

          醫學心理學的理論是在解剖、生理、生化以及臨床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例如:腦的活動極其復雜,每一項心理活動都是一個有許多神經組織參與的復雜的功能活動過程。人的知覺、記憶、認知、運用、言語、思維、書寫、閱讀、計算等都不是孤立的功能,不是有限細胞的直接功能,故而很難機械地定位于一處的腦區,要闡述清楚這些內容就涉及到了許多基礎課程。若第一學年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與解剖、生化、生理等基礎課同步進行,該課程要承載的內容就太多了。

          除理論部分外,醫學心理學的操作技術部分也涉及大量的臨床技術問題。如各種疾病的心理問題,尤其腫瘤患者的心理問題、器官移植中的心理問題、危重癥者的心理問題、手術病人的心理問題等等,都應在有一定的臨床知識的基礎上去學習,才容易接受。因而,這門課程與臨床課程同時開設較為合適。這樣,不僅可以促進醫學心理學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増進學生對心身醫學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將所學的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理論和技術,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臨床過程加以運用。

          2.教學改革建議

          醫學心理學課程應該在精煉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増加反映學科發展的最新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加大醫學心理學教育與人文社科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的結合和融合力度,并著力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1 促進對醫學模式轉變的影響

          病因或促發因素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很多,幾乎涉及到了臨床各個學科。有些疾病如傳染病等,其病因和促發因素可能與心理社會因素關系不大,但在疾病的整個發病與轉歸過程中,則可能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如20xx年SRS(非典)流行時,許多住院病人由于心理壓力過大而導致了疾病的加重或死亡。北京對進入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進行了心理干預及與患者心理溝通的培訓工作。專家在培訓中建議醫生,第一次見到病人要這樣說:“我會以我最大的努力,以現有的最好條件,和你一起努力,我們共度難關”還要求醫生,一定要注視患者一秒鐘以上,得到患者眼神和語言的回應后再轉移,注視的同時可以點頭或用簡短的問候與病人打招呼?筍RSt,在心理干預、心理溝通方面,專家們總結出了最能對患者產生鼓舞作用的四種表達方式:①輕輕拍肩;②扶肩說話;③向患者伸大拇指;④向患者打V字手勢。前兩個動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離,表明醫護人員并不害怕他們,而是把它們當作親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表示患者情況良好,這有利于穩定患者情緒,増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醫生要離開病房時,可以向患者打一個V字手勢,等患者有表示回應時再轉身。有關臨床醫生在引用以上方法進行心理干預、心理溝通后認為:有92%的患者當醫生輕輕地拍打他的背時,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正面感受,他們說醫生的觸摸像一股暖流,一道激光、一束射線,把SRS病毒驅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也有71%的患者當天就増加了食欲。

          許多疾病從發病到轉歸治療都離不開心理學內容,只強調生物醫學而忽視心理一社會因素是不符合目前醫學發展規律的。

          2.2 重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結合

          在人們的習慣認識上,醫學心理學是一門基礎課,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輕視它與臨床實踐的結合。筆者一再強調這門課應與臨床課程同時開設,就是強調它與臨床實踐結合的重要意義。到醫院實習的學生,應該是已經學習過了醫學心理學這門課程或正在學習,這樣學生在與病人接觸時,就會時時意識到醫學心理學在臨床中的重要意義,并時時注意使用有關知識與技術。

          心理學技術,歸根結底都是要通過語言來進行的(除大部分心理測驗外)因此,實習時,應該要求學員重視語言技巧,與病人接觸時有意識地發揮語言的治療作用。如可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分別選用安慰、鼓勵、勸說等方式以提高治療水平。

          安慰性語言,可以使病人感到親切愉快,改善心境。成功的安慰是不容易達到的,學員要通過反復的實踐提高自己的語言技巧,以期達到真正的安慰效果。鼓勵性語言,實際上是醫護人員對病人心理積極一面的支持,對調動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非常重要。勸說性語言對醫護人員來說更顯重要,因為對病人勸說能不能達到目的,是對醫護人員心理治療能力的一個重要檢驗和評估手段。其次積極的暗示語言的運用,也能顯示醫護人員心理治療的技藝水平。好的暗示性語言,可以使病人有意無意地在心理活動中受到良好的刺激,有時還可以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

          還要讓學員避免對病人使用傷害性的語言。因為傷害性語言是一種劣性信息,會給病人以傷害刺激,從而通過皮層與內臟相關的機制擾亂內臟與軀體的生理平衡。如果這種刺激過強或持續時間過久,就會加重病情。

          通過以上臨床實踐不僅提高了學員對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深刻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實習質量,所以說把《醫學心理學》果程和臨床課程同時開設,并重視這門課程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對學好這門課是有重要意義的。

          2.3 醫學心理學課程應結合大學生健康成長需要,充實內容

          大學生群體不是脫離社會發展環境而孤立存在的,社會中的各種風氣,都會在他們身上得到反映。為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使其在成長過程中實現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成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學校需要做許多方面的工作,豐富醫學心理學教學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如近幾年全國大專院校呈上升趨勢的大學生自殺現象,就應該引起重視,并在這門課中給予涉及。大學生自殺給家庭、學校、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相對來說,大學生群體是一個比較理性、素質也比較高的群體。但有研究資料表明,在高校自殺率統計中,大學生高于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于一般大學,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時,自殺占到了20至30歲年輕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雖然大學生自殺的人數相對于大學生整個群體比例較小,但是帶給大學生的心理沖擊和不良的社會影響卻非常巨大。因而應在《醫學心理學》課程中増加自殺專章或專節,論述自殺的病因以及預防和干預措施等。

          《醫學心理學》教學還應配合學校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設立心理咨詢機構,建立有效的危機干預組織,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境等等。這些活動,既豐富了《醫學心理學勘教學,相應也有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

          醫學心理學課程不僅要與生物醫學臨床實踐相結合,也要更好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服務,只有遵循這樣的原則,對這門課程內容進行改革,才能使這門課更富有生命力,更符合新的醫學模式的要求。

        醫學心理學論文7

          心理學是專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規律的一門學科。一方面,它是重要的基礎學科,它研究的內容涉及到哲學中一些最基本的問題,也就是心身關系問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門應用學科,凡是與人打交道的部門都有心理活動的規律在起作用。醫學心理學是近代從心理學中發展起來的一個分支。由于有不同專業的工作人員參與研究,如心理學家、臨床醫師、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等,所以在其定義和研究范圍上還不統一,理解上也各有差異,因而出現了諸如行為醫學、臨床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等概念,但其本質在較大程度上都有雷同。它包括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對軀體健康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的測量技術,對精神疾病等各種疾病的心理障礙現象進行研究,以及保健和防治疾病中的心理學方法等。醫學心理學要求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應用于醫學領域。事實上,醫學自產生以來,就與心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千絲萬縷的聯系。概括起來,醫學心理學在醫學領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應用。

          1心理社會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起,心理刺激與疾病的關系開始受到重視,一個人是向著社會和自然界開放的機體系統,自然或社會環境可以通過“心”、“身”兩個方面對機體發生影響,引起機體的某系統、器官直至細胞及分子水平的變化。無數事實證明,心理社會因素可對軀體健康起到有利或有害的影響。如20xx年春,當SARS流行期間,醫務人員的群體性感染和病情嚴重患者的死亡不斷出現,使得人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在聽到SARS的各種傳言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何保護生命的安全。所以,才會對傳聞中對SARS有預防作用的板藍根等一般常用藥品的瘋狂搶購。至于那些逃離疫區或者躲在家里不敢出門一步,整日泡方便面吃的行為,心理壓力、精神緊張及種種不良情緒,如焦慮、抑郁、恐懼、憤怒等,都成為致病因素一樣,可成為致病的重要原因。

          2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日趨增多

          由于時代不同,人類的疾病譜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舊中國,營養不良、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是當時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解放以后,這方面的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已控制了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也基本消滅,人群中最常見的病死原因已從過去的傳染病轉變為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等,而這些疾病被認為與心理社會因素有密切關系。在發達國家綜合性醫院的門診病人中,純屬軀體性疾病的患者約占三分之一,神經官能癥和心身疾病患者約各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見,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患者數要占門診病人總數的60%-70%。在國內也有類似的報告。心理社會因素影響著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

          3良好的醫患關系,可以提高臨床醫療的效果

          醫患關系就是醫護人員與患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交往過程,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這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人際關系,一切醫療過程和醫患交往過程都要作用于患者,并以解決患者健康問題為目的,因此對醫患關系的.評論應主要以其對患者的作用和影響為標準。人際關系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結果。假如病人不提供正確、全面的病史,惡意隱瞞病情或者不配合治療和門診隨訪,那么,再高的醫療水平也難以發揮作用。實踐證明,良好的人際交流本身就具有治療上的價值。

          4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是診斷、治療的前提

          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從事創造性勞動并身處復雜社會生活之中的人,有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因此,醫學研究也必須從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去了解病人,才能對他們作出合乎實際的診斷和處理。根據調查發現,人在患病后就會產生病感,而病感與疾病不一定是完全相稱的,有時候可能被夸大或縮小。表現病感的行為稱之為疾病行為,通過疾病行為取得病人角色,由此被社會認作為病人,長期的疾病折磨也會產生嚴重的身心反應,及時的心理干預或行為矯正能幫助臨床治療、減少藥物用量、提高病人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這一系列的認識有助于對病人更為全面的了解。

          5心理狀態的改變能夠為機體的功能改變提供早期信息

          有經驗的母親常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在軀體疾病的初期常常表現出情緒不穩、好哭、不安等現象。事實上許多軀體疾病都可以伴隨著心理狀態的改變。因為在疾病早期,往往只有功能上的變化,有些病人的心理狀態對此卻頗敏感,容易發生變化,而現有的各種實驗室檢查方法,一般又必須有器質上的改變才能顯示出異常。故對那些早期的功能變化,尤其是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的病變,常無法加以檢測。應用心理學的觀察方法和測量技術,則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6應用心理治療和心理護理,可以提高醫療質量

          馬克思曾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苦”。情緒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此外,還由于多數疾病與心理因素都有密切聯系,因此在治療和護理上應用心理學的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以醫療活動為中心,以維護病人健康為目的;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幫助患者擺脫痛苦,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它并不需要增加什么設備,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只要獲得了這方面的知識。才可以更加自覺地按照科學的規律搞好心理治療和護理,從而根據病人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做好工作。

        醫學心理學論文8

          20世紀90年代后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學習。教學理論。新的理論認為,個體不應死板地反映客觀事物,而應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解釋現實,構建現實。學習是以已有的認知結構(包括原有知識經驗和認知策略)即“圖式”(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為基礎,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借助他人(教師、學習伙伴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主動獲取、加工和建構新“圖式”的過程。

          醫學心理學受傳統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師一方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而學生一方處于被動和被支配地位,學生習慣于教師教什么,就被動地學什么,學習缺乏自主性,這種灌輸式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忽視學生創造意識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認知建構,久而久之,不但磨滅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使學生深陷于背概念的苦海中而失去了學習興趣。新的教學理論為當前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啟示,注入了一股鮮活的動力。

          1.醫學心理學教學目的不應局限于新的醫學模式下知識結構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掌握知識建構的能力,達到終生學習之目的

          醫學心理學是醫學學科體系中既年輕又不成熟的學科,在醫學院校擔負著傳播心理學知識,促進心理學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促進醫學對人性的關注,促進“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和完善等重要任務。

          既往醫學心理學教學更注重心理學知識和理論的傳授,較少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認知建構和心理健康,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因此,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不應該立足于單純的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的狀態,而應把實現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建構學生良好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基本價值取向。加深學生對自身心理發展特點的認識,不斷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主動探索知識,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探索發現,學會認知加工,學會自我監控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學習醫學心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方法和技巧的同時,認知、思維、學習和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使教學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真正實現理論和實踐、學習知識與發展能力的和諧統一。

          2.在新教學模式的啟發下,醫學心理學教學思路的轉變

          醫學心理學應根據學生認知建構學習過程設計教學過程,以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一個能動的認知體和生命體,學習不僅僅是從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過程,而是學習者在主動建構自己經驗的過程。學習新的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而獲得的,而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教學情景下,利用一定的教學資源,通過與教師或其他人協商、交流和合作,進行主動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學習過程不應是被強制束縛的,而應是自由開放的;不是由知識主宰、控制著人的學習,而是人去認識、掌握和占有知識。因此,醫學心理學教學應圍繞學生認知建構的核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為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而教。教學前應對教學對象心理、生理發展特點進行診斷,根據學生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教學中應善于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注重多維的師生交往和課堂互動,同時隨時進行教學監控,教學后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要以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為核心而進行,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和知識的探求者,主動地采集、獵取知識,自由開放地發展自己。在這樣的情境下,才能完成學生認知結構的自主構建,培養創造性人才。

          3.新教學模式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運用的體會

          3.1 為學生提供和諧、合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站到主體地位上來

          新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要為學習活動的展開盡可能地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一個優化的`,充滿情感和智慧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自主建構學習的根本保證,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創設和諧、民主和有利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境,以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建構。這里所說的課堂環境包括自然環境、教學設施和教學時空環境等教學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中,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更為重要。

          教師應結合醫學心理學的特點,以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創設適合學生生理心理發展需求的物理和心理刺激,激發學生的課堂情緒,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心理的愉悅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促進智力活動。

          3.2 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使教學鮮活起來

          傳統的教學手段,使得醫學心理學的教學陷入沉悶、枯燥、毫無生機的狀況。這也使得大部分學生對心理學存有敬畏心理而使學習停留于表面無法深入。生動、活潑的教學媒體的運用,使得心理學教學現狀大為改觀。一副副生動的畫面,一段段真切的視頻都深深的吸引著學生,引導著他們在心理的海洋探索。

          3.3 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引導到終身學習的長遠目標上來

          新的教學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優秀的教學模式。

          支架式教學模式(Seaffoldiglnstruction)其要求教師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分析學生的認知、個性等發展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使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達到學生可望又可及的水平,使教學始終保持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師的教學首先要給學生建立概念框架(搭腳手架),促進學生進入概念框架(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獨立探索,使學生始終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師引導著教學的進行,并通過管理與調控把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學生自己,進而不斷地把學習者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高到另一更高水平真正做到教學走在發展前面。

          拋錨式教學模式(Arichoredlristmetiori)。認為學習者要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教師可采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展開教學。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尤為重要。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法(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就是這種模式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首先針對教學內容提出一般學生都關心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創設情境),在此基礎上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提供恰當的案例作為學習中心(即“拋錨”),然后教師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引發學生自主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學生之間進行協作學習,師生進行廣泛的討論、交流,修正并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角解最后教師對學生解決問題過程進行評價,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訓練,從而達到認知建構的目的。例如:在講到“心理應激”時,先讓學生查閱有關“心理應激”的各種相關資料,然后提出一些具體問題,如:關于“心理應激”都有哪些不同的觀點?你持什么意見?應激事件與人的心身健康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然后分小組討論,最后就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從而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有關“心理應激”的概念及相關知識,當然也可以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正如愛因斯坦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只有提出了問題,學生才會動腦思考如何去解決,那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就能體現出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新思想及新觀念,體現出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精神,這樣的課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熱情,所以他們覺得這樣形式的課學得明白記得扎實。例如:在講“感覺的適應”時,如果直接介紹適應是在刺激物的持續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變化,學生很難理解,不妨先提出問題:為什么冬天剛出門時覺得特別冷,而時間久了怎么就覺得不那么冷了?為什么剛進入解剖實驗室時會覺得特別刺鼻,而過一會兒覺得減輕了一些?此時此刻學生都很好奇,都想知道平時的這些感覺宄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種種的疑問促使學生渴望解決這些問題,獲得有關方面的知識。所以說,創設問題的情境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當然講授的內容要難度適中,醫學心理學中涉及到很多普通心理學的內容,而心理學雖然是研宄人的心理現象的科學,與人自身有很大的關系,但人的心理現象比較復雜,所以心理學知識很抽象、難懂。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就應把握好難度,不能過份簡單,也不能太難,要難易適中,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否則讓學生跳跳腳都夠不著的話,學生勢必會灰心喪氣,缺乏信心,失去學習興趣。

        醫學心理學論文9

          醫學心理學研究心理變量與健康或疾病變量之間的關系,研究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1,探討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不僅在臨床醫學實踐中具有指導意義,在災后公眾健康問題中顯得更為重要。核事故不同于其他自然災害,其引起的核輻射、核污染以及放射性塵埃令人更為恐慌。Becker2研究表明,在各種災害中核輻射最令人畏懼。因此核事故引起的公眾健康問題最為顯著。盡管核事故少有發生,但其造成的危害非常大,尤其是造成公眾的輻射暴露。眾所周知,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對公眾造成的心理影響已經遠超事故本身引起的災害。其他的科技災難帶來公眾健康影響與核事故也極為類似。現通過分析國內外核事故對災后健康的影響,探討如何提高核事故應急的效率。

          1核事故與公眾健康

          人類掌握原子能利用以來,曾多次遇到核危機和災難性核事故。二戰時期的廣島、長崎核彈爆炸給兩座城市帶來的災難至今還影響著當地居民的身心健康。美國三里島核電站危機給周圍居民帶來長期的心理影響,緊張相關的高血壓、心血管系統變化等各種癥狀在事故當年三里島附近居民流行病調查中有顯著表現,甚至在5年后,都有許多亞臨床慢性緊張綜合征的報道,其中暴力傾向的癥狀最為明顯。1986年4月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造成32名工人和救災人員當場死亡,綠色和平組織認為該事故導致近10萬人直接或間接死亡,數百萬人長期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影響,超過三里島核電站事故65000倍的核污染給方圓6萬平方千米帶來長期的公眾健康影響。兒童甲狀腺癌激增,白血病、淋巴瘤發病率增加0等各種輻射相關疾病給當地居民健康帶來巨大威脅。事故也給當地公眾帶來更為深遠的心理影響,在事故4年后的調查中發現,5%的成年人觀察到明顯的心血管系統改變,50%的人抱怨有胸痛癥狀,一半以上的成年人不能確定自己是否正遭受輻射相關疾病,核電站廢物清理人員出現工作變動頻繁、孤僻、家庭不穩定、離婚、酗酒等精神壓力相關的心理學改變。近期的日本福島核危機已經給當地居民造成嚴重的健康威脅,短期內的放射病爆發和長期的癌癥發病率增加以及今后長時間的公眾心理健康影響難以估量。

          我國沒有發生過引發公眾恐慌的核事故災難,除了原子彈試爆工作人員遭受核輻射事件相對較為嚴重,其他一些均為小范圍影響的事故。例如,20xx年4月份的天津大港油田鉆井平臺放射源暴露事件造成81人受照劑量在1mSv以下的核事故,北京協和醫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作為國家放射病救治第一臨床部參與救援,事故傷員涉及較多但劑量較小,沒有形成輻射損傷;盡管如此,當事人及家屬存在普遍的恐慌心理,受照人員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胃腸不適,惡心、嘔吐等。造成社會心理影響較大。不管是直接的核輻射危害還是廣泛的社會心理學效應都需要規范科學的核應急方案和公共教育政策。

          2核事故與醫學心理學

          醫學心理學反映了心理行為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在突發性核事故引發的社會心理變化給公眾帶來許有臨床表現的災后綜合征等健康問題。亞臨床的慢性緊張綜合征、機制未明確的心血管系統的變化都在事故后公眾健康中產生長遠的影響。

          核事故最初引發的社會心理反應就是恐慌。產生恐慌的因素很多:對核輻射相關知識的缺乏;缺乏自信的逃離引發群體效應;多數人第一反應是對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印象;信息傳播速度快而相關專家沒有統一的指導意見;政府報道信息的不透明;媒體過多的報道;對污染地區人和物的歧視排斥等68?只、挫敗、絕望等心理行為引起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紊亂進而表現為臨床的各種全身不適癥狀。長期精神緊張還會誘發各種疾病和行為失控。

          醫學心理學的身體和心理表現是相互轉化相互影響的,各種全身不適等緊張相關癥狀引起不良的心理反應,公眾往往會出現自己是否遭受核輻射危害的擔心,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等情緒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這種心理和身體的相互影響是長久的,例如,在25年后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回顧調查表明公眾心理健康問題仍面臨挑戰。做好公眾教育和應急政策,才能減少事故后的公眾心理健康影響和救援壓力。

          3核事故醫學心理學與應急政策制定

          3.1核輻射相關知識的普及和培訓公共核輻射

          安全知識的教育和培訓不僅能夠提高公眾在核事故應急中的自我保護能力,也能減少社會心理恐慌,降低災后公眾心理健康問題。在突發事故中的第一救援者并非政府救援,往往是受害者相互救援起主導作用,正確核安全常識能夠提高災區自救效率和能力,減少對和污染地區人或物的恐懼排斥。旅館拒絕污染區逃出人群投宿和汽車、飛機等交通運輸拒絕運載污染區的受害者等現象在1987年巴西的放射性污染事故、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1999年的日本核事故等中都有報道69。信息的不透明和公眾核輻射相關知識的匱乏加大了核事故中的地區動亂。因此,核輻射相關知識的公眾教育和核事故安全自救培訓是政府進行核應急的基本政策之一,這也是保障其他核事故應急程序的有效執行的基本條件。

          3.2心理疏導配合醫療救援

          心理救援和醫療救援在核事故應急中同樣重要,不僅是核污染地區受害者,還有作為主動接受污染的一線救援者的心理疏導工作對醫學應急起到輔助和促進作用。專門的心理醫師的心理咨詢或疏導可以預防短期的社會心理恐慌效應,同時也能有效控制公眾長期的焦慮、煩躁、全身不適等緊張相關的災后綜合征。

          3.3完善核事故應急程序

          完善的核事故應急程序可以減少核危機給公眾帶來的醫學心理學影響。完善的應急程序包括專家的統一指導意見、媒體適度正確的報道、成熟的救援經驗準則、快速高效的救援方案。

          首先,核事故救援涉及核物理、輻射防護、放射醫學、救援醫學、社會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媒體引導的專家意見對公眾救援行為和事故應急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但不同領域的專家在共同研討之前給出的意見很容易出現錯誤的引導,導致專家意見的不統一,公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例如,福島核事故后的碘鹽搶購事件就是公眾核輻射知識的匱乏和專家錯誤的指導建議引起的。其次,現代社會的信息多元化,高速的信息傳遞給媒體的信息傳播也帶來一定的隱患:過多的關于破壞、死亡等報道引起社會心理的低落、擔憂和恐慌,加劇了公眾的恐懼心理。最后,政府各部門的工作效率、順暢的工作銜接、醫學救援和心理救援的聯動效率是確保救援方案高效執行的客觀條件。

          考慮到醫學心理學作用和社會心理學影響,公共救援策略至少應該包括三個階段:緊急響應期、早期應急期和恢復期。

          緊急響應期(事故發生后48h內):策劃啟動緊急救援方案;指導公眾進行核安全防護;勸阻人群的危險行為;安頓幸存者;心理疏導工作的開展;受害人群的醫療分類;組織公眾自救;救援人員的醫學和心理援助(職業安全的防護)。

          早期應急期(48h至1個月):保證公眾信息暢通和政府工作的透明;聽取公眾的質疑和反饋意見;繼續提供醫學和心理援助;幫助家庭重聚;重建地區管理秩序;關注災后心理病變。

          恢復期(1個月至1年):主要解決公眾心理健康和醫學心理學影響形成的災后壓力綜合征。突發災難中多數人能投入自發救援和自救工作,但在早期救援結束后卻陷入各種精神或心理疾病中,表現為精神的突發失常、情緒紊亂、全身不適、高血壓、士氣低落、各種壓力引起的疾病困擾、失眠、孤僻內向,其主要原因是災難場景的記憶、親人的逝去、自身的傷殘、經濟的損失、家鄉的遷移、責任過失引起的自責等。多數受災者會把心理影響反映給提供他第一救援的救援人員,醫學和心理后期援助應結合災后人群的社會關系進行。同時,心理干預也需注意受害者隱私的保護以避免引起相反的效果。其次,對于生活信心的恢復,媒體應給予更多的重建家園和患者救治的信息傳播,組織悼念的儀式和典禮可以更大程度地釋放對失去親人的回憶和痛苦壓力。

          4小結

          核事故對公眾醫學心理學的影響對核事故應急政策方案的制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醫學心理學影響給事故地區公眾造成短期和長期的身體和心理影響,遵循核事故醫學心理學經驗準則的救治方案具有可行性、高效性,能獲得較好的后期效果。

        醫學心理學論文10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歷來備受關注,有報告顯示,大學神經衰弱等癥狀為主,較嚴重的心理障礙者約占10%,嚴重生中有16.0%~25.4%存在心理障礙,其中以焦慮、強迫癥、心理異常者約占1%,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另有調查顯示,大學生中精神行為檢出率為16%,因精神疾病而退學的人數占退學總人數的54.4%,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健康的弱勢群體。因此,許多醫學院校都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然而有限的課時加上繁重的課業負擔,很難對醫學生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心理訓練。而將其納入大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機結合和相互滲透,不僅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為載體加強和深化醫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和理解。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因素與健康、疾病關系的科學,是心理學和醫學相互結合,交叉滲透的一門學科,是許多醫學院校的必修課。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內容涵蓋了許多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知識,如心理學基礎理論、心身疾病、心理應激、心理障礙及不良行為、心理評估、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健康等。因此,在醫學院校利用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為平臺,以培養心身健康的醫學人才為核心,實現專業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創新教育模式方便可行、操作性強、受益面廣。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云南某醫學院20xx-2010級學習醫學心理學課程的'212名同學為被試,其中男生91名,女生121名。

          1.2 方法

          測量工具及內容采用人際信任量表(ITS)、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測查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人際信任量表(ITS)共25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被試得分越高則人際信任感越強。SAS由20個項目組成,采用4級計分法,被試得分越高,焦慮水平越高。SDS有2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法,被試得分越高,抑郁情緒越明顯。

          干預內容及形式。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核心,在教學情境中實現并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參與性和積極性。本研究利用《醫學心理學》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平臺,滲透心理健康知識,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專業課程學習的有機結合。根據前期的調查和訪談發現醫學生中普遍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其原因為醫學生在專業課學習、戀愛問題,情緒管理、人際溝通等方面存在困惑和問題。因此,在教學內容上,結合專業課程學習滲透相關知識的講解,如在講認知療法時會講如何調整認知,重新看待失戀、掛科等問題。在講到行為療法時會講解人際溝通的技巧,情緒宣泄的方法及專業學習的方法等。此外,增設“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掌握和熟悉《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的同時,系統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識和自我調適的方法。在教學方法上,注重與學生的互動,除采用傳統的教師講授法外,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問題討論法、體驗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影片鑒賞法等多種方法強化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感受。此外,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開設心理專題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問題咨詢等,從而達到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干預效果的評價方法。測試之前對主試進行培訓,統一指導語。干預效果評價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步:在開學授課前對被試進行問卷調查(前測)。第二步:對前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追蹤其原因。第三步:根據前期調查結果,結合授課內容設計方案,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干預。如進行學習心理教育、戀愛心理輔導,情緒管理訓練、人際溝通指導、耐挫力訓練等,使學生學會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同時針對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進行深入的個別心理咨詢。第四步:課程結束后再次進行問卷調查(后測)。

          1.3 統計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對各量表前后測結果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授課前后醫學生焦慮狀況比較

          被試在焦慮量表上的得分顯示,經過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學習,學生的焦慮水平顯著低于授課前(t=4.31,P<0.05),說明通過干預,學生的焦慮水平有所下降,對未來更有把握和信心。

          2.2 授課前后醫學生抑郁狀況比較

          被試在抑郁量表上的得分顯示經過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學習,學生的抑郁水平顯著低于授課前(t=5.88,P<0.05),說明通過干預,學生的抑郁情緒有所緩解,不良情緒得以矯正。

          2.3 授課前后醫學生人際信任感比較

          被試在人際信任量表上的得分顯示,經過醫學心理學課程的學習,學生的人際信任感顯著高于授課前(t=5.22,P<0.05)。說明通過干預,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不信任感、懷疑感有所下降,對他人的信任增強,在人際交往中更有自信。

          3.討論

          焦慮是對未發生事件可能造成威脅的擔憂,主觀上表現為緊張、不安、憂慮、擔心、甚至痛苦等紊亂情緒,可伴有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失調。醫學生的焦慮表現為考試焦慮、學習焦慮、戀愛焦慮、就業焦慮、生活焦慮等,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研究表明,通過實施醫學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醫學生的焦慮水平顯著降低,說明該教學模式能緩解并改善學生的焦慮情緒和不確定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抑郁者常表現為情緒低落、凡事缺乏興趣、感到前途悲觀失望,可伴有失眠及身體不適感。自我評價低,常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嚴重抑郁者倍感悲觀絕望,甚至有自殺觀念及行為。抑郁使醫學生身心受到影響,生活質量降低,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研究表明,通過實施醫學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醫學生的抑郁水平顯著降低,說明該教學模式能使學生的消極情緒有所改善,心態更加積極向上。

          人際信任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對互動對象的言語或承諾的可信度具有一種概括化的期望4。表現為一方能否大致預測另一方的特定行為及其對方是否可依靠、可信賴。

          研究表明,人際信任對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較高水平的人際信任可以使個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建立長久穩固的人際關系,從而使青少年更好地發展。因此,國外心理學家在制定心理健康標準時一致認為,人際關系是評定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通過實施醫學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增強了醫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安全感,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獲得社會支持。

          對醫學心理學課程授課前后學生心理狀況的比較表明,醫學心理學課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抑郁和焦慮水平顯著降低,人際信任感顯著提高。說明經過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實施心理訓練和輔導,實現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后,學生的消極情緒有所緩解,不良認知得以調整,不當行為得以矯正,獲得良好的社會支持和信任感。因此,將醫學心理學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改善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套省時、高效、有效、速效的創新教學模式,為高等醫學院校醫學心理學教學提供可借鑒的方法。

        醫學心理學論文11

          現代醫學模式已經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就要求培養的醫學生除了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外,還應該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較高的人文素質。傳統的醫學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種簡單的教學方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不能夠有效維護人類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對健康進行了新的定義: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適應社會和道德健康。而醫學心理學是醫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是有效適應現代醫學模式在醫學與心理學之間架起的橋梁。因此,醫學心理學的教育也逐漸受到各大醫學院校的重視。醫學心理學教育融入現代醫學模式是不可缺少的。

          1 醫學心理學教育現狀

          1.1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重視程度不足

          專科醫學生的學制是三年,對于醫學生來講很多人文素質課,包括醫學心理學的課程設置及教學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大部分的課程設置均偏向于專業課,忽視了目前社會潛在壓力下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雖然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作出了大量的努力,開設了醫學心理學課程、成立了心理咨詢中心機構等,但其程度遠遠不夠,不能深入大學生的內心。調查研究表明,我國醫學生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情緒控制力差、生理成熟與心理不協調、社會適應能力差等心理問題。在現代醫學模式下,醫學心理學的教學目標不清晰,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1.2醫學心理學教育滲透不足,內容偏離

          醫學心理學是讓學生懂得在臨床醫學實踐中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然后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換句話說,學習的目的就是服務于臨床。而目前大部分的授課教師均是心理教師,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只注重心理學的教育,而醫學內容滲透較少,不能很好的`結合臨床,導致學生不能將心理學熟練運用到醫學當中,這使得醫學心理學理論知識抽象難懂,學生學習時重應試而輕臨床,達不到醫學心理學的教育要求。

          種種跡象表明醫學心理學教育并沒有融人現代醫學模式,其課程定位應該是培養學生熟練運用心理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更好的服務崗位工作,實現心理學和醫學的對接。

          2 醫學心理學教育融入現代醫學模式

          2.1明確醫學心理學教學定位,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

          針對醫學院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及特點,優化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豐富教學資源。在前期階段,激發學生個體心理活動,使之對心理學的基本規律有所了解,形成心理學的思維方式,學會掌握不同情緒的識別及干預。在這個階段對大學生自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融入大學生活,應對壓力和挫折都有幫助。后期階段,就要將醫學的內容逐步引入心理學的教學中,如何進行心理測試、心理干預、心理治療等。重點要讓學生掌握醫生和患者所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應對措施。應當與臨床課程交替安排講授。心理教師也要對臨床知識進行一定的滲透,將心理學與醫學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有利于學生對醫學心理學知識及技能的掌握和應用,在臨床實踐中切實解決各種心理問題。

          2.2醫學心理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構建

          醫學心理學教學中應該給學生大量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去思考和分析某個案例或病例,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培養起學生運用心理學思維處理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5]。安排學生參與多種心理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醫學心理學的意義。教師主要發揮引導和輔導作用,創造有效的學習氛圍,聽取和記錄在心理活動中學生的不同表現,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對討論結果進行嚴密的總結,得出結論。

          2.3醫學心理學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建議醫學心理學與臨床課程同時開設,兩者就可以相互結合。開設臨床課程后學生就可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進行臨床見習,在接觸到臨床實踐后,此時開設醫學心理學就能使學生將所學內容運用到患者身上,也會注意使用技巧和技術,心理學知識更加實用和有效,這才是醫學心理學的重要意義所在。在醫學心理學中對語言技術的要求也很高,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語言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如安慰性語言,可以使患者減少治療恐懼感,改善心情;可以使患者對治療更加有信心,積極配合治療。通過醫學心理學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學生對醫學心理學的認知,也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對學好這門課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醫學心理學的教育不僅要教育學生克服自身面對的困難,更重要的是教育醫學生在臨床工作中如何幫助患者克服實際心理問題,配合醫生完成各項診療過程。醫學心理學要不斷進行改革嘗試,才能使這門課程富有生命力,符合現代醫學模式的要求。

        醫學心理學論文12

          醫學心理學作為我校醫學生必選的公共課之一,引進CDIO教學模式,從而實現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個人學習向合作學習,以概念為中心向已問題為中心等的轉變。本研究采用CDIO教學模式,試圖打破已有路線行進的教學理念,鼓勵并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思考。學生依據給出的條件,主動思考、積極設計、嘗試實現、實體化運行,從而從方法論上解決了專業課程怎樣教的問題。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與病理過程相互影響的心理學分支,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1]。醫學心理學兼有心理學和醫學的特點,它研究和解決人們在健康或罹患疾病以及二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所涉及到的一切心理問題,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診斷、治療和預防中的作用。目前醫學心理學現已列為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必考公共科目。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幾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這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在20xx年的適合由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聯合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聯合創立,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國際合作組織。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CDIO培養大綱將大學生的能力分為基礎知識、個人能力、團隊能力和實踐能力四個層面,大學生要在這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并以綜合的培養方式才能符合大綱的要求[2]。

          20xx年,顧佩華院士第一次將CDIO教學理念引入中國,并于20xx年成立“教育部CDIO研究與實踐課題組”。目前我國已經有近40多所試點高校在進行CDIO教學模式改革。CDIO改革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種以“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的理念下強調研發與實踐為主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掌握扎實的技術基礎知識,引導新產品和新系統的開發與運行,理解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對社會的重要性影響。

          一、醫學心理學課程中引入CDIO教學模式的理論分析

          高等教育是一種能力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樣強調“做中學”,其本質上與CDI0教育模式異曲同工。所以,在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學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重視行為導向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可以通過關注學生自己的實踐或行動來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目前較多數高等教育在理論教學方面以教師講授為主;在實踐教學方面主要以驗證性試驗和模擬實訓為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運用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手段,但卻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創新和開放性思維的培養。采用CDIO教學模式試圖打破已有路線行進的教學理念,鼓勵并積極培養學生創新思考。學生依據給出的條件,主動思考、積極設計、嘗試實現、實體化運行,從而從方法論上解決了專業課程怎樣教的問題[3]。經調查發現,目前國內醫學院校尚無引進 CDIO教育模式進行課程教學的例子。醫學心理學作為我校醫學生必選的公共課之一,非常有必要引進CDIO教學模式,從而實現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以個人學習向合作學習,以概念為中心向已問題為中心等的轉變。

          二、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改革思路

          (一)《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引入CDIO 教育理念。

          醫學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是醫學與心理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一門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且操作性極強的應用性課程。此次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為:首先以CDIO“一體化”理念整合課程體系;其次以“項目”實踐為載體踐行教學理念;最后以“做中學、學中做”為目標體驗學習樂趣。

          (二)《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中強調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教學。

          基基于CDIO 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養模式,其著重點在于幫助學生獲得各種實踐能力和素質。

          CDIO 教育模式強調基于 “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教學,是“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達[4]。因此,以“全生命周期”為載體的CDIO 人才培養理念高度契合《醫學心理學》課程培養需求,其“ 一體化”、“項目”等教學理念無疑也是適合《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的。具體課程的實施方案見圖1。

          圖1 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的總體方案

          三、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中子項目與綜合項目的實施情況

          (一)開展項目教學的實施情況

          此次教學改革安排在秋季學期,在20xx級臨床醫學專業的某個班展開。第一次授課,即向學生表達了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入CDIO模式,開展項目教學,項目包括子項目與綜合項目。例如,子項目有心理應激研究、心身疾病研究、健康行為研究、心理干預研究;綜合項目有病人心理研究、醫患溝通研究、心理干預研究。每個項目的執行都可以化解為四個階段:“構思”(C)階段:學生根據授課老師的提示,開始構思所要研究的內容,確定項目名稱;“設計”(D)階段:收集各種文獻資料與臨床資料,小組成員共同商定執行方案, 包括目標、使用的技術方法、時間、費用等。“實施”(I)階段:即把方案付諸行動,學生根據設計好的方案開展調研。“運行”(O)階段:即在評估與結案、跟進階段,根據方案設計的目標評估效果,進行結案并做好跟進。

          基于CDIO 的子項目教學過程是: ①確定任務,學生組成團隊,根據任務分析背景資料,進行構思;②團隊集體討論,細化任務,設計出方案;③提交方案及方案展示;④答辯;⑤教師點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把案例教學、課堂模擬等教學方法與子項目教學糅合在一起,采用其作為CDIO 子項目教學的具體落實形式,推進項目教學的實施。

          圖2 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體系

          (二)開展綜合項目教學的實施情況

          綜合實訓項目是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核心。在綜合實訓項目中設置了病人心理研究、醫患關系研究、心理干預研究等問題構成的多個項目,要求學生以 5-6 人為團隊在課程結束一周之前完成一個項目。其實施步驟與子項目大致相同:如心理干預研究項目,步驟如下:①學生自由選定項目,以項目為核心形成工作小組,組員集體分析背景資料,進行相關個案診斷,初步考慮使用何種咨詢方法和技術(構思);②集體討論細化項目背景資料,設計咨詢方案(設計);③提交方案并進行角色扮演,錄制個案咨詢過程DV(實施);④DV 分享與答辯,提交項目總結報告(運行)。

          四、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的總結與討論

          (一)課程改革實現了“做中學、學中做”

          美國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到“做中學”這個理念,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它使得學校理論知識的獲得與生活應用實踐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5];缄P系研究,同學們可以到醫院去體驗一下自己作為患者跟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醫生對患者的影響等等。也可以對廣大患者做相關問卷的調查,從而真正體驗和領悟到課本上所陳述的理論知識。

          (二)課程改革提升了教學質量

          (1)創設學習情境: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合二為一。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咨詢室、團體輔導室,融合各種醫院見習機會,加強實踐環節。

          (2)提高項目教學的質量,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創新性。

          (3)注重教師的素質:加強《醫學心理學》教師團隊專業理論水平、職業培養等的提高,積極爭取各種學習進修的機會。

          (4)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課程設計符合社會發展要求,適時機調整項目設計和整體課程設計與時代發展相協調一致。

          (三)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的成果有望在高等醫學院校進行推廣

          此次醫學心理學課程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首先優化了課程結構,形成《醫學心理學》COID教學方案。將CDIO教育理念深化到具體的課程教學中去。以此全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此能力既包含了個人掌握的知識,而且也包括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團隊交流能力,以及終生學習的能力。其次,此次課程改革促進高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與CDIO教育理念的有機結合,為培養出更能適應工作崗位(群)要求和滿足社會各種職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而努力。

        醫學心理學論文13

          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醫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勢必要求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應適度的加強與發展。對于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與學也像其他醫學課程一樣在其醫學知識結構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通過醫學心理學學習,使學生獲得整體醫學觀念。醫學心理學課程是醫學院校本科專業的公共限選課,提供了一個看待病人、看待疾病的新視角。醫學心理學作為醫學生的必修課以及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已成為醫學院校的師生們的共識。

          在現今新的醫學模式下,針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應履行的醫師職責,“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授課形式與教學方法都值得我們去探析。醫學院校培養的學生是未來醫學事業的繼承者與開拓者,其社會角色是救死扶傷的白衣戰士,面對的是患病的群體。身為醫者是要治‘‘患病的人”還是去治“人患的病”?醫學模式的轉變、預防疾病戰略的轉變、臨床醫療工作的需要、改善醫患關系的需要等因素決定了醫學心理學已經成為當代醫學科學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這樣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為對象的教學模式就面臨著與心理學理論相矛盾的巨大挑戰“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成為醫學院校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

          1.重新修訂教學大綱

          通觀全國醫學院校,目前醫學心理學教材仍沿用傳統結構模式,即:以基礎心理學為主干,結合了變態心理學、臨床心理學、護理心理學等心理學分支學科理論,其中基礎部分占總學時的1/4,使得與醫學生密切相關的臨床心理學、醫患關系、心理干預等因為課時太緊只能草草帶過。內蒙古醫科大學所有專業學生使用的《醫學心理學》(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第二版)分12個章節,要求在24個學時之內講完,內容涉及面很廣,給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掌握都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由于大多數醫學生畢業后不可能進入精神科或從事心理工作,這樣的課程安排使未來的臨床醫生既不重視課堂學習,又不能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失去了學校課程設置的意義。

          醫學心理學具有自然學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具有實驗科學和理論科學的雙重屬性同時也具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雙重屬性。這種雙重性給該課程的教學提出了雙重的要求。醫學心理學研宄的范圍主要是與醫學領域有關的心理學課題,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不包括在內,但是作為一門課程它必須考慮到授課對象的知識結構和一門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銜接關系。醫學心理學的臨近學科有臨床心理學、行為醫學、變態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護理心理學等,這幾個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是不同的。醫學心理學側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軀體障礙中的作用與機制臨床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心理測驗和心理治療行為醫學主要采用行為主義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變態心理學側重于探討各種精神障礙的心理原因和機制健康心理學側重于研究各種維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護理心理學側重研究各種心理護理的原理與方法?梢钥闯鲠t學心理學與這些臨近學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獨立的,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研究對象和側重點。拓展醫學心理學學科外延,建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體系是課程改革的當務之急。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等專業開設的醫學心理學課程仍是將諸多醫學心理學分支學科內容合并為一?梢愿鶕䦟W校具體情況選擇開設合適的選修課如心理學概論、心理測量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診斷學、生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康復心理學、異常心理學等。作為教學這些知識對醫學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給醫學生開設6門心理學課程,隨著教學改革,醫學院校逐漸開設了臨床心理學、醫患溝通等選修課,給醫學心理學的授課帶來挑戰,現實的做法就是在醫學心理學的講授中兼容并蓄,同時講授其他幾個學科的內容但又要同時兼顧已選修過這幾門課程的學生。

          在開設課程時間安排上目前部分醫學院校將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學年,但此時才學習醫學心理學概論、心理學基礎知識部分,顯得太遲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與教學要求形成脫節現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課程中有關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詢與治療、病人心理、異常心理等與醫學專業課程緊密相關而本階段學生內外婦兒、診斷學等課程尚未開設學生常常感到難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據心理學的知識從基礎到分支學科從理論到臨床實踐合理安排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學年,醫學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三學年,臨床心理學課程安排在第四學年。

          英國心理學家J.韋曼博士曾把醫學心理學研究的具體領域歸納為5個方面:(1)伴隨著老齡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經學損害等因素的行為改變;(2)心理因素在醫學問題發生中的作用;(3)醫生-病人關系(4)病人對疾患和治療的反應;(5)治療的心理學方法。根據韋曼博士的歸類,我們認為醫學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應分為:基礎心理學理論、異常心理、心身疾病、醫患關系、心理干預和心理健康6個方面。醫學心理學的教學時數會隨著各校的重視、師資力量的充實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學時而言必須進行教學大綱修改重新分配教學內容,逐步縮小目前的基礎部分的知識而逐步擴大臨床部分的知識內容學時才比較適宜。就我們學校而言現在醫學心理學為限選課,24學時,在不增加學生負擔基礎上,結合目前一年級有心理健康教育課,二年級有社會心理學,四年級有臨床心理學、醫患溝通選修課,重新制定醫學心理學教學大綱,使之與前后知識呼應,又體現醫學心理學的特點,我們認為理論授課分18個學時進行,另外6個學時用于觀看影片、討論、辯論和考試等需要。學時上重新安排如下:講授醫學心理知識在開始先簡單回顧心理學的基礎知識,用2學時時間,異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預各占4學時,而醫患關系、心理健康2個內容各占2學時。這樣醫學心理學的課程圍繞一條主線展開,學生學習有章可循,教師授課主次分明。

          2.改進授課方式、手段

          醫學心理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緒、思維、意志、認知、人格、特質、自我、智力、潛意識、心理應激……。所以,傳統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在教學中必須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課程內容和形式,聯系臨床實踐。醫學心理學的課本不只是教師的“教材”,也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學本”。包括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如材料閱讀、討論、練習、實驗、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內容提要、學習目標、案例問題。從臨床實際中編撰醫學心理學課中的.一些思考問題和案例。

          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可以采用電影、動畫、討論、辯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突破邏輯思維的框架。

          借助于計算機技術生成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單純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心理學基本知識、技能能以準確、清晰、直觀、形象地場景再現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2。問題討論法實施的關鍵在于選材和問題的設定以及課堂氣氛的營造和控制,時間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擬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設定情景分派角色組織開展教學模擬活動。其優點是現場感應性強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

          例如在講“心理應激”這一章時可以將“應激的心理反應”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緒反應”與“心理防御機制”結合起來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講述?梢愿嬖V學生在每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煩惱與困惑”也許還會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應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在一個較大的負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學生“失戀”“親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為個體的“我”該如何面對?積極應對消極等待還是回避或逃避?請學生按照心理活動的規律分析這幾種解決方法的優劣。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最后得出結論:當一個人面對應激時,如同身上背負著許多東西,單腿立地。這時會對自己說我實在堅持不住了,怎么辦呢/方法很簡單,把腿放下來就行了。

          角色模擬法從現實出發,聯系生活實際,運用所學知識點去解決每個個體都會或多或少面臨的難題(“應激源”),幫助學生體驗實情,找出癥結,研究問題,尋求對策,并在課后讓學生以論文的形式寫出來。這樣做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專業能力的培養。

          在實例教學中運用靈活機制培養學生創新素質,醫學心理學課教師除在教學中應用心理學實驗儀器以及各種心理測試的模具和量表為學生開設示教實驗,還可以引導學生從事一些實驗和臨床研宄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加強實際案例教學的探索3,如發展心理學興趣小組,培養學生積極性,使之在努力學習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針對現實社會的大中專學生存在心理因素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情況調查,并在教師指導下開設、組織心理咨詢講座以幫助他們解除心理障礙。

          授課時既要通過簡單的課堂實驗和實驗室實驗這些實證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心理-生理的關系與機制,還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辯的方法從整體上講清人的心理結構、人格結構、醫患關系及心理的病理機制等;既要通過理論講授使之確定心身統一觀,從心身兩個方面認識人、觀察人、培養其人文精神,還要通過課堂練習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心理課評定方法、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資源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重要的一環。在課程中吸納醫學心理學最新的研究進展,在現有教材資源基礎上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教材配套光盤、基本練習、實踐活動、參考文獻、推薦閱讀、相關網站等,根據學校實際狀況加強醫學心理學實驗室建設,建立網絡學習環境,供師生交流、合作、查閱信息等。建立醫學心理學課程網絡教學系統提供教學資源、相關鏈接、論壇、留言板、試題庫、郵件列表等欄目促進師生、學生之間進行網上交流、合作、討論、答疑以及傳送作業等。

          3.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

          教學評價作為檢驗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應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充分體現靈活性與全面性等特點,調動學生積極性,真實反映學生能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有效地考察教師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教學評價可兼顧課堂表現、結業考試、論文撰寫等形式。課堂表現包括學生出勤情況、參與課堂討論、提出創造性見解的情況,結業考試主要采取筆試不僅考查知識面也注重考查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和掌握,課程論文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主題報告、自主閱讀的文獻筆記以及案例分析等內容。

          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試不僅要考核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目前學生考試內容死記硬背的多,發揮創造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的少,學生為了獲得好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背講義,教條地套教師的標準答案。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一些靈活的方式補充考試的不足。平時課堂要求學生以理解為主,多提問或讓學生提出問題由全班進行討論;對于大家普遍感興趣的問題,可以組織集體辯論,把辯論內容整理成文,酌情給學生加分,作為平時成績。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發揮思維的作業題。如:學習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學生通過簡單的人格(包括能力、氣質、性格)測驗,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根據自己的成長過程,分析影響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機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荚嚳梢苑乓恍┙浀溆捌托睦韺W錄像,讓學生針對其中的人物或情節給出心理分析,說明這些人物存在什么樣的心理問題,或采用了什么樣的心理防御機制,并且可以結合自身經歷談談體會。通過多種考核形式的進行,把單純考察學生死記硬背知識的水平,轉向側重考察學生的分析問題、理解問題、鑒別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方面來,真正發揮出考試的驗收作用,達到考試應有的督促、提高、檢查、評價的目的。

          醫學心理學課程新體系教學模式的探索,有利于滿足醫學生對于醫學心理學的學習需要和期待,即:第一,通過醫學心理學的學習,解決自己在大學時期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情感和愛情、學習能力和動機、職業生涯設計等問題,實現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第二,通過醫學心理學的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能,為今后在醫療行業工作打下基礎。使學生感到“心理學是生活的學問、身邊的科學,醫學心理學是成為高素質醫務工作者的必修課”。有利于為當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增加理論和實踐依據。

        【醫學心理學論文】相關文章:

        醫學本科生對醫學心理學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論文03-06

        畢業論文提綱 --科技論文12-12

        關聯理論文化的語境論文11-19

        路橋專業論文:橋梁設計論文03-18

        論文的結構03-18

        論文致謝05-15

        審計論文06-10

        審計論文[經典]06-12

        化學論文07-02

        美術論文03-0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