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醫學論文范例
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是關于人文與醫學論文范例的內容,歡迎閱讀!
1醫學人文教育的價值:提升醫學人性
1.1人性的內涵與教育在人性發展中的作用
所謂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二是指人的屬性。前者指人對人、物、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的心理特點;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質和本性。關于人的性質或本性,古今中外眾說紛紜。一曰性善,認為人有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之心;二曰性惡,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如自私、貪婪、欺詐和殘暴等;三曰無善惡,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惡,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養的,通過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惡,認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即世上既沒有絕對善的人,也沒有絕對惡的人,而是善惡、是非兼具,但人通過修身可以去惡興善。事實上,人是社會中的人,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只是人性變化的前提或基礎,不管人性善、性惡,但抑惡揚善是人類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對善的追求,人類才能得以繁衍、發展和進步。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育場域中,即便承認上述人性假設,教育也不是無所作為的。
教育在本質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論者主張通過教育發展人性,性惡論者主張通過教育改造人性,性無惡善論者主張通過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惡論者主張通過教育抑惡揚善。不管他們對人性持有怎樣的觀點,但都認為教育對人性有重要影響。從教育的本質看,其要義為“善”的影響,或使人向善。應從生成論的人性假設出發,張揚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從潛在狀態轉變為現實;抑制人性中的惡,把人的惡性矯正到理想的善行上來,引導人的善性自覺,這是教育亙古不變的使命。我國古語“茍不教,性乃遷”,明確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西方近現代教育也有類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人是教育的產物。
盧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從上述論說我們可以斷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圓滿人性”。
。保册t學人性與醫學人文教育
醫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醫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職業。醫學人性是人性中的善在醫學領域的表現,具體來說,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認識、理解、關愛人,從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維護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社會關系方面公正、平等地給人以關愛;從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價值,為人施以終極關懷。我國傳統醫學將醫術稱之為“仁術”,醫生被譽為“仁愛之士”,強調醫生對病人要有仁愛之心、仁慈之心、仁義之心的仁者情懷;要求不僅要竭力為病人尋求治療和緩解病痛的措施與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關愛等態度和行為方式給予病人情感關照。正如大醫孫思邈所言:“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悲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就是對醫學人性的精辟詮釋。前已述及,教育對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卻是不同的。
科學的功能在于探尋自然規律、發現客觀真理,科學教育使人達理、求真、重利,它雖能給人帶來實在的物質利益,卻忽視人的精神。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關注心靈、陶冶情懷,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雖能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給人帶來實在的物質利益。正是由于科學的實用和人文的虛空,科學壓倒了人文。長期以來,醫學界也出現了“技術至善論”,高等醫學教育也遭到技術主義的深度控制,出現了“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醫學教育更多地關注先進診療技術的傳授,忽視人的精神理念與個性的培養。于是,人的醫學變成了病的醫學,醫學教育變成了針對病的職業技能訓練。事實已經表明,忽視了醫學所蘊涵的價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醫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當下醫學技術雖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人們對醫學進步的回應卻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壞”———專科化消解人的整體性,技術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場化漠視人的情感。殊不知,醫務“不僅僅是一項專業性工作,還充滿了對社會的理解、對人性的認識、對人尊嚴的尊重和對人生活目的的終極關懷”。如果醫學技術不以人文精神為其進行價值定向,它不僅不能造福于人類,甚至會給人類帶來災難。這就要求高等醫學教育不僅應重視學會“如何做事”的醫學專業教育,也應該注重學會“如何做人”的醫學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旨趣,以人的心性完善為最高目標。它通過對醫學生人文知識的傳授、人文精神的熏染與浸潤和人文情懷的培育,對醫學生的態度、觀念、精神進行教化,對醫學生的行為進行歸訓,塑造和提升醫學人性,造就全面發展的人。
因此,高等醫學教育應該一只眼盯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向醫學生傳授醫學科學知識和先進診療技術;另一只眼關注醫學活動中的正義、公正、義務、美德、仁慈、責任、同情等,培育醫學生對生命的敬畏、對人性的感知、對痛苦的傾聽與理解、對病人權利的尊重和對社會的責任,用醫學人文教育消解醫學過度的科學主義和功利主義,抵御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遮蔽與侵害,重建醫學科學與醫學人文之間的平衡。為此,《全球醫學教育基本要求》明確提出,要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的“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通過“醫學知識、臨床技能”和“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的協調發展,使得“專家”不只是流于“專技”,而由“專技進乎道”,重塑醫學的德性與靈魂。
2醫學人文教育的進路:以醫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資源
如上所論,提升醫學人性需要醫學人文教育,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重建醫學生內心崇高的生命意識和道德法則,使他們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融、醫術與醫德并進,這既是醫學教育本質屬性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醫學目的的必要條件。在這一點上,目前高等醫學教育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但如何通過醫學人文教育全面發展醫學人性、提升醫學的人性自覺,還有許多問題亟待探索和深入研究。為了避免目前醫學人文教育邊緣化和外在化的傾向,醫學人文教育應深入醫學、置身醫學,與醫學融為一體,使醫學人文教育真正成為醫學的`人文教育,這樣的人文教育將不再是附加于醫學的,而是醫學自己的。
2.1以醫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課程,使醫學生的醫技充滿人性關懷
醫學不僅是關乎人的科學,也是一項社會事業。這就決定醫學人文不僅涉及人文學科,也包括社會科學,這些學科對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無疑都具有重要價值,但醫學專業的學制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掌握精湛的醫學技術,又提升醫學人文素養。筆者認為,以醫學為核心對上述人文社科學科知識進行重組、整合,是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如臺北醫學院開設“醫學與藝術”課程,包括:“美”的概念在中西方美學思想發展史中的邏輯概念,美學范疇系統中之“美”“丑”“崇高”“悲劇”及“喜劇”,藝術、音樂、文學創作與醫學的關系,天才之悲劇,莎士比亞作品內的醫學,紅樓夢里的疾病及影響,三寸金蓮———從婦女的足痛到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屈原創作的源泉———抑郁癥,曹操的頭痛與他的性格,李白之死,杜甫的創作心理,貝多芬的耳聾,嚴復的氣喘病與返本復古,宏通的心靈世界等共16講。試圖以醫學為主線,用倫理、歷史、社會、文學、藝術等方法探尋人性的本質、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崇高,涵育醫學生的人文精神。
又如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等,以病人和社會為主線,將醫學倫理、衛生政策、醫患溝通、行為醫學、預防醫學、文化多樣性等內容整合起來,開設“醫生、病人與社會”跨學科課程,其目標在于發展同病人相關的技能,并在醫療實踐中同病人建立良好的關系。這種打破原學科體系的課程設置,有利于醫學生利用多門學科的方法、概念審視所學專業,達到開闊視野,培養綜合能力的作用。鑒于許多高等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師資等教育資源較為缺乏,開設這樣高度綜合的課程有較大的難度,可開設適度交叉、綜合的課程,如,醫學倫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醫學文學等。
通過上述課程的學習、討論,使醫學生了解生命、死亡,健康、疾病,快樂、疼痛,治療、康復之于人類社會的意義,理解醫學和衛生保健之于人類社會的價值和道德責任,從而激發他們珍視生命、關愛病人、維護尊嚴的人文情懷,喚起他們對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執守,形成惠民濟世、兼善天下道德人格。
2.2充分挖掘醫學內涵的人文元素,“以醫載道”,使醫學生醫術與醫德共生共進
醫學人文教育不能僅僅通過醫學人文課程教學,還應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事實上,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過程以及影響因素,通過預防與治療,保障和促進人身心健康的一門科學,它不僅僅是科學,更是人學,醫學科學本身也內蘊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可是,長期的醫學專業教學只重視專業知識傳授,只管完成技術任務,卻缺少對生命價值、倫理道德、社會責任等人文精神的培養,使醫學專業教育成為“沒有目的的手段”。
因此,醫學專業課教師要清楚認識到專業教學不僅僅是傳授醫療技術,更是育人,在醫學專業教學中充分挖掘課程中內蘊的人文因素,自覺地以滲透的方式進行醫學人文教育,在病例的分析中滲透醫學倫理判斷,將人文精神教育融匯于醫學專業教學之中,使醫學生人文精神與醫學專業知識同步提升。臨床實習階段不僅是醫學生掌握基本醫療技能的階段,更是培養他們應有的職業態度、精神和行為的重要時期。
因此,臨床醫生在臨床實習教學中,不僅要從問診、診斷、治療等環節,也要從育人角度出發,以自己的切身體會教育學生成為好醫生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讓醫學生通過臨床見習、實習所接觸的典型病例,如治病救人與醫院效益、延續生命與生命質量、遺傳與優生、醫患關系等,從道德、倫理、社會、經濟、法律等不同角度去討論、分析,使他們對面臨的醫療難題進行一系列的道德思考,提高他們的道德選擇能力和道德境界,使他們在臨床實習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專業技能、學會了處理醫患關系的方法,還增強道德感、責任感與使命感,在更高層面上理解、踐行行醫之道。
【人文與醫學論文范例】相關文章:
1.人文與醫學論文
2.人文醫學論文
3.醫學論文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