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環境藝術中邊界與空間的關聯論文
看出邊界具有定位的作用,它不僅給我們帶來方向感,而且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空間。另外,除了通過人為的建造來設置邊界,自然界中很多具體的事物,例如河流、山峰等,也會被人們用來作為空間的邊界,并與具體的方位聯系在一起,例如今天我國的許多地名,像河南、江西、山東等。沒有邊界的廣袤空間缺乏認同感。認同感意味著與特殊的環境為友,也就是與環境建立親密的關系。但是沒有邊界的空間是難以把握和理解的,在如此的空間中,人幾乎沒有立足點,更不用說與環境建立關系,所以人的生存需要一個穩固的居所和有意義的中心。世界上大部分的種族和部落,都將其居住的環境視為世界的中心,并且世界以此為中心而展開;人們只有在自己所認為的中心才能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而中心之外,則是未開化的、危險的。那么人們如何獲得中心呢?特別是如何在廣袤的、難以把握和理解的空間之中去獲得一個中心?這時,邊界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中心是與邊界聯系在一起的,沒有邊界就沒有中心;沒有中心,邊界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所以人們常常通過劃分邊界而從廣袤的空間中創造一個穩固的中心,從而以此為依托與周圍的環境相聯系,最終使人們產生認同感和家園感。
由于環境藝術是通過邊界來劃分空間的藝術,所以無邊界的廣袤空間在我們的生活世界里幾乎是不存在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環境藝術不會產生類似的空間效果,實際上有很多的環境藝術設計同樣會缺乏方向感和認同感,同樣會產生無邊界空間所具有的單一性和均質性。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以歸結為對邊界的忽視和濫用。這種空間曾使美國文化批評家詹明信感到困惑,他曾在位于洛杉磯市中心的鴻運飯店的大堂里迷失了方向,里面的四座塔樓完全對稱,無論身處在大堂的那個角落,都無法分辨方向。類似的空間問題還大量的出現在城市規劃中,現代城市的道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個幾何網格,由于毫無特征和規律的街道景觀千篇一律,再加上街道的標識不明顯,人們經常將這些街道混淆起來。正如凱文?林奇所論述的:“主路缺乏可區別的特征,比如哥倫布街就很難與特里蒙特街和肖馬特街區分開來,人們總是把這三條街搞混!盵3]在這些令人困惑的空間中,邊界千篇一律地重復,一個方向的邊界與其它方向的不加區分,僅僅只是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結果使人們不僅迷失于空間之中,也迷失于混亂的邊界之上。
一、硬性邊界與封閉的空間。
人們在對空間進行設立和界定時,首先要滿足的條件是給人帶來安全感,這一點可以在建筑的歷史中很容易得到證實。從根本上講,對安全感的需求源于人們對強大的自然力量、異族入侵等不確定因素的恐懼。為了更好的生存,人們常常設置邊界將這些威脅與自身的環境分隔開來。邊界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觀念上的,但常常是二者的結合,有時并得到儀式的強化,比較常見的有籬笆、城墻和建筑物。無論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邊界最初的意義在于打破空間的連續性,創造一個圍合的空間,從而產生內部和外部的空間。內部空間相對穩定和安全,外部空間則難以把握和理解,其中充滿了危險,而邊界則是把這兩種矛盾的空間聯系在了一起。我們可以將邊界分成兩類:即“柔性邊界”和“硬性邊界”。我們現在先來探討“硬性邊界”。它強調了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明確的、決然的分離和對立以及內部空間封閉和孤立,在某種程度上它表現了內外的沖突和對抗。我們以墻為例,“在歐洲的住宅中,限定內部空間的墻,意義是極其重要的,由于厚墻的防護性,才承認了家的存在!盵4]
在中國的古代也是一樣,不僅筑造厚厚的城墻,而且在城墻周圍挖掘深壕、引入河水,形成難以穿越的護城河,由此圍合成了一個封閉的空間,其目的就是隔絕和對抗異邦,保護城墻之內的領土不受侵犯。在硬性邊界之中,人們是受到庇護和具有安全感的,但同時也意味著一種束縛,甚至是監禁。例如漢唐兩代的長安城,它具有封閉的城墻,為了實行有序化的管理而采用了軍營的模式,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座文明的監獄,在城內居住的人們出入都要受到嚴格的監視和控制。硬性的邊界常常與理想的家園結合在一起的,一些社會學家心目中的烏托邦經常被幻想存在于一個與世隔絕、封閉的環境中,其實這種努力從古羅馬時期就開始了。與先前的古希臘建筑不同,古羅馬人似乎更重視邊界。最初,古羅馬人的邊界是概念化的,通過儀式進行設立和強化,“當一個羅馬的地點被認為是神圣的,預言家拿著手杖或曲棍坐在場地中央,由他確定兩條穿過中心的主軸,將場地分為四個領域:左和右、前和后。
這樣的劃分并不是隨意的,而是代表著基本方位,同時又與周圍景觀的形態相呼應!盵5]中心對于古羅馬人來說是十分重要和關乎生存的,中心之處具有神靈的庇護,它能給人帶來安全感。由于中心是與邊界相對應的,后來古羅馬人就是通過強化邊界更突出中心的意義,所以從另外一種意義上講,古羅馬人同樣重視邊界,確切地講是利用硬性邊界獲得一個絕對的中心。最初,古羅馬的環境藝術還是與周圍的景觀相聯系的,但是隨著對硬性邊界和中心的強調,自然環境被隔離在硬性邊界之外,以至于古羅馬的建筑不再按照具體的自然環境和場所進行建造,更加傾向于營造一個人造的空間。直到今天,意大利很多有名的廣場看不到一棵樹木。另外,硬性邊界造成了完全封閉空間,方向也不再是與自然一致的、明確的。羅馬后期建筑的朝向什么方向都有,并不按照最初的東西南北的軸線的規定,再加上與周圍自然環境缺乏聯系,所以人處在其中常常會缺乏方向感。
二、柔性邊界與層化的空間。
與硬性邊界不同,柔性邊界則是強調一個相對開放的或相對封閉的空間。一方面,它所設置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不是毫無差別,邊界作為區分依然規定了內部與外部空間的意義與特性;另一方面,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又不是決然的對立和分離,對抗和敵意消失了,二者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空間上的連續、過渡和交流。麥金托什設計的高背椅就是柔性邊界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種座椅由于靠背過高而常常引起人們的非議,從經濟和人體工程學的角度來考慮,它的確不是一件成功的設計作品,但是我們若從空間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麥金托什是一位劃分空間的天才。與其它座椅相比較,高背椅更容易圍合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它一方面宣告了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拉近了身處其中的人們的距離,另外,由于座椅與座椅之間的距離,也使得這個空間相對開放,人們在其中也不會感覺到束縛。
柔性邊界還可以產生豐富的、多層次的空間效果,它所圍合的空間既有自身的特性,又與外部空間相關,某種程度上又使得內外空間互相生發,甚至可以在另外一種意義上使內外空間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產生層化的空間,古希臘建筑常常會產生這種空間效果。希臘的自然景觀本身不是一個完全開放、沒有邊界的空間,它既有界限分明的丘陵和山脈,又有山谷和盆地,同時又有寬廣的海岸線,它常常以一種清晰和秩序的形態呈現于希臘人面前。而希臘神廟通過各種柱式圍合而成一個半封閉和半開放的空間,它既為神明提供了一個神圣的居所,又使得這種神圣的空間向外延伸,使得神廟周圍的環境也充滿了神性。神廟產生的空間具有拓撲學的性質,它既有自身的特性,又從屬于有明顯界限的地景空間,這樣神廟建筑在空間的向度上就與地景結合在一起了。這樣一個層化的空間便變產成了,它給人們帶來了豐富的感受和體驗。我們對不同空間的感受是不同的。
完全開放的空間可以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吸引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現,從而我們可以感受到極大的自由,但其中有太多的威脅和不確定因素,又會使我們缺乏安全感;完全封閉的空間則走向了相反的一面,它的確能夠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但同時又意味著束縛和監禁。這種矛盾常常也體現在人的身上,本質上人類的身體需要得到庇護和悉心的照料,需要一個封閉的環境,而人類的精神卻是自由的,它需要擺脫身體的束縛和地域的限制。而柔性邊界似乎是解決這種矛盾最理想的方法,它既考慮到了人的安全感,又給人帶來一定的自由,所以更符合人的心理和行為模式。
三、結語。
一言以蔽之,邊界的意義不僅在于界定空間,而且還具有庇護、定向、滲透、交流等作用。但是在今天的環境藝術中,人們只是利用邊界來劃分和分隔空間,而其它的意義卻被忽視了,如此設立的空間和環境是不完善的。我們經常會碰到一些這樣的設計,例如大衛?哈維曾提及馬里蘭科學中心的建筑和景觀,其前后的邊界處理截然不同,前部“作為一個友好的空間吸引著我們,在其中我們可以學習和體驗,”[6]而從后面看更像是一個堡壘,“它意在抵制社會騷亂”,對外部的人充滿敵意。還有些設計要么過于封閉,讓人感覺到毫無生氣和缺乏人情味;要么過于開放,讓人缺乏安全感。人們可以通過邊界來塑造空間,但是從另外的意義上講,空間又規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在環境藝術中的邊界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藝術中邊界與空間的關聯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壁畫設計與建筑空間之間的關聯論文11-28
論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觀念論文12-03
環境藝術設計中竹資源的運用的論文11-28
竹資源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論文12-02
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生態理念分析論文12-03
關聯理論文化的語境論文11-19
企業并購中的邊界研究03-18
論文化關聯與文化翻譯03-06
書院文化與環境藝術論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