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城市雕塑傳播媒介研究
摘要:目前針對城市雕塑的研究多借符號學、文化學、社會學、圖像學這幾種方法論,通過對城市雕塑的內容、題材、媒介、功能、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分類方式,探討城市雕塑與形式語言、城市形象、公共空間、公共情感等方面的聯系。本課題將目光轉向一種新的視角,即傳播學理論,以湖南長沙黃興街《老長沙》雕塑群為例,從媒介研究主要視角――文本、機構和受眾三方面來探討城市雕塑對于雕塑自身發展、社會文化進步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與價值意義,意在凸顯城市雕塑藝術在城市文化歷史進程中,對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所起到的其他藝術門類所無法替代的功用。
關鍵詞:城市雕塑;文本;機構;受眾;媒介
一、城市雕塑的定義、歷史及傳播
關于城市雕塑的定義,諸家各不相同。邵大箴先生在“交流、融合、超越:2002中國・北京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展學術會”上講道:“我們為什么叫城市雕塑?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由于我們的城市改造和美化的需要,我們的雕塑出現在各個城市,所以把它稱之為城市雕塑。”孫振華先生也談到:“‘城市雕塑’”概念本身是不確切的,從空間功能上把握,稱‘環境雕塑’比較好。”更有甚者,居然提出要用公共藝術代替城市雕塑的概念?v觀種種說法,筆者還是更傾向于邵大箴先生的觀點,認為城市雕塑作為大眾世界的藝術品不可推卸地承擔著鼓舞大眾、美化心靈的職責。
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的一個門類,是城市公共空間1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建設進程中負載著傳播城市的文化傳統、精神內涵的重要使命。其不僅是藝術家或者藝術家群體的杰作,也是權利階層和公眾社會意識共同介入藝術創作的體現。
二、《老長沙》城市雕塑傳播媒介研究
1、關于媒介
什么是媒介?在著名媒介文化研究學者麥克盧漢看來,媒介就是介乎于兩者之間的傳達工具。例如“口語”、“報紙”、“互聯網”,它們雖然分屬于三種不同的傳播方式,但它們都是媒介。他提出了三個著名的觀點:“媒介即訊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熱媒介與冷媒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媒介不斷在變。麥克盧漢曾經有過一句名言,“文化中的一切變化都是媒介的結果”。這無非是說萬變的文化之中,不變的是媒介的作用。其實繪畫、雕塑本身就是一種傳統的媒介。
2、文本研究:雕塑內容和組織形式
文本分析,或者說是對媒介的意義進行研究,是媒介研究的出發點。
《老長沙》系列銅雕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長沙黃興南路步行街素有“三湘第一街”的美譽,是代表長沙市商業水平的城市名片,地處長沙“核心商圈”――五一商圈,是長沙最繁華的街道。這組銅雕共有九組雕塑作品,十六個人物,包括“吃臭豆腐”、“賣臭豆腐”、“修鞋”、“補鍋”、“童趣”、“納涼”、“剃頭挖耳”、“看西洋景”、搶刀磨剪、打醬油等。傳播者以老長沙人的生活情景為題材,采用了與真人真物的大小等同的尺度,運用了寫實的表現手法,采用鑄銅工藝來塑造形象!独祥L沙》系列環境雕塑丟掉傳統雕塑的底座和周圍的隔熱帶,將觀者直接引入到作品前,不是如常規一樣高高在上,人們需仰視才見,而置身于熙攘的人流中,通過其外在形式、風格為受眾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視覺信息,惟妙惟肖地再現了舊時長沙的補鍋、磨刀、理發、打醬油、歇涼、兒童游戲等生活場景。
“臭豆腐”在長沙又稱“臭干子”,它是湖南飲食文化的代名詞。雕塑“吃臭干子”桌子上放著的《長沙市民日報》原是1937年出版的,這是工作人員專門到省圖書館查找并復印下來,并做成雕塑。報紙和臭干子只是一個很小的語言符號,在雕塑作品中它們的實用性已不再,但當它參與到畫面構成中后產生了單個元素不具備的歷史價值,藝術性進而得到提升。如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所提及的“物在器具的器具性即使用性的顯現中消逝著。相反,物在藝術品的藝術性即真理性的發生中還原著。”這組銅雕中的場景、道具的組合與聚合,蘊含著藝術家對長沙人歷史的生活的解構與重構。同樣,在雕塑作品中,各個元素符號的集合,產生了單一元素所無法達到的新的意義。它的再現和組合不僅是藝術家智慧和汗水的凝結,同樣也喚起了觀眾對生活對藝術的共鳴。凡・祖能描述了內容分析的目的,是“把媒介內容的特征與現實世界相對應的特征進行比較”。從這個角度看,它關注的是利用量化的問題方法研究媒介再現在多大程度上反應社會現實。
3、機構研究:《老長沙》雕塑創作團隊
作為傳播主體的機構,定義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機構指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商品的工業或者公司;廣義的機構是指任何社會都存在的大型組織實體和機構。媒體可以看作是一個更廣義的社會機構。而作為生產和規劃媒體產品的地方,媒體機構是媒體研究的主要資源。
長沙市黃興南路步行街的《老長沙》系列雕塑,是由長沙市華美雕塑有限公司擔綱制作。一件優秀的城市雕塑藝術品中不僅凝練著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地域的文化,還彰顯著本土居民的生活方式、本地的風土人情、重大歷史性事件等等。因此,藝術家在選擇藝術作品的構成符號時,都盡可能地選擇最能表現雕塑作品最有孕育性的靜止狀態、有具象征性的傳播符號,讓人對整個運動的前后的過程一目了然,在腦海中自動生成完整的運動畫面。不僅如此,雕塑家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美學知識,在服飾、動勢、量感、節律、質材、與環境的制約與重建等等選擇以及對時事動向的表現方面都需要是一個極好的把關人。機構作為藝術傳播渠道中最重要的一環(即傳播者),對于傳播媒介形式和材料的選擇都直接影響著受眾的直觀感受,因此在生產和傳播中并不具有純粹的“客觀中立性”。它或多或少收受眾需求、社會文化、權利精英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個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許多藝術形式中,尤其是像雕塑這種造型藝術中,藝術創造明顯是一種和物質媒介材料進行“對話”的過程。媒體機構創造的積極的心理暗示,我們期待可以最終實現蔡元培先生所倡導的美育的目的。
4、受眾研究
受眾作為傳播的接受者,從宏觀上來看是一個巨大的集合體,從微觀上來看又體現為具有豐富的社會多樣性的個人,指一對多的傳播活動的對象或受傳者。在傳播中,機構與受眾構成了傳播的兩級,既相互依存又存在著矛盾。對受眾的研究,除了對受眾心理和行為進行考察外,“使用與滿足”研究相當值得一提。因為城市雕塑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情感表達,同時也隱含著與受眾的交互影響!独祥L沙》群雕個案所反映出的正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們的生活,打醬油、打陀螺、補鍋、吃臭豆腐、看西洋鏡等等,我們的父輩們都是這些事物的見證者、參與者,而我們通過觀摩、了解這組雕塑,更能理解父輩們經歷的生活與他們的思想,以達到日常更有效的溝通。在信息交流活動中,受眾占據了主動者的位置,他們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成為了信息的尋求者。似乎已經遠去的老長沙人的生活情景,又巧妙地藝術地呈現在現代人的眼前,仿佛是人群中的一份子,使受眾心理產生實感效應。
三、結語
城市雕塑作為公共性代表,在后工業社會的今天,不可推卸地承擔著激勵、鼓舞大眾,美化心靈的職責。它以簡單的抽象的外在形式、具有深刻寓意的作品內容激起廣泛受眾的共鳴。
當下是中國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時期,無論是藝術家或者是受眾都希望謀求更有品質的都市生活,如何更好地搭建起這座藝術家與受眾之間的橋梁,媒介研究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筆者希望借由傳播學研究方法的引進,豐富對當代雕塑的研究。
【城市雕塑傳播媒介研究】相關文章:
從城市雕塑的角度談人與環境03-07
審計專業判定研究:有關研究的回顧及在中國研究的機遇所在03-24
審計專業判斷研究:有關研究的回顧及在中國研究的機遇所在03-18
淺談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研究12-10
護理研究論文03-18
茶道的個人研究03-18
視覺文化研究12-04
負商譽研究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