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國鋼琴藝術發展的民族特性
我國鋼琴藝術發展的民族特性1
縱觀歐洲鋼琴音樂表現手法在不同時期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到西方音樂世界里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等各個時期的不同樂派,終未超脫出和聲與調式調性的創新發展,直到20世紀初,時代精神的中國鋼琴曲。中國的傳統音樂,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運用自己的民族音樂語言創造與積累下來的',是具有中華民族特定音樂形態特征、審美情趣和思維時代的進步,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融合也日益加速,音樂藝術存在的價值在于它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作者運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較好地表現了具有關于漢斯立克的“音樂的情感表現”
我國音樂情感研究述評
我國鋼琴藝術發展的民族特性2
縱觀歐洲鋼琴音樂表現手法在不同時期的特征,我們可以看到西方音樂世界里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等各個時期的不同樂派,終未超脫出和聲與調式調性的創新發展,直到20世紀初,現代派才開始追求新的音樂色彩。當鋼琴音樂在中國萌芽之后,作曲家們在探尋民族和聲的同時,有一些作曲家先后進行了用鋼琴模仿中國民族樂器的特有色彩、表現中國傳統的特色內容和特殊音樂結構等方面的探索。正是這種探索,產生了西洋鋼琴音樂特色中所沒有的濃厚的中國民族傳統藝術特色,這些特色既體現在作曲技術上,也體現在鋼琴演奏技術上,它推動了鋼琴創作技術與演奏特色技術的發展。
一、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
中國鋼琴藝術的早期,源自趙元任于1913年留學美國時曾將傳統樂曲《花八板與湘江浪》改編為風琴曲,并于1915年在《科學雜志》第一期上發表中國第一首鋼琴曲。1919年他又創作了鋼琴曲《和平進行曲》,同年又創作了鋼琴曲《小朋友進行曲》等。這些構思簡單、曲式短小的鋼琴曲標志著中國鋼琴音樂的誕生。
二、 抗戰時期鋼琴音樂創作的初步形成及發展
至20世紀30年代,又有一些中國作曲家的鋼琴作品問世,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劉雪庵的《中國組曲》等。隨著歌曲藝術的發展,鋼琴伴奏逐漸成為歌曲藝術構思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發揮了鋼琴多聲部、多思維的特點。1934年賀綠汀創作了完全成熟的第一首中國鋼琴曲《牧童短笛》,并在日本出版,成為蜚聲國內外的優秀鋼琴作品。樂曲成功地將中國民族調式與西洋技法相結合,其優美清新的曲調極具中國民族特色。這一階段由于受抗戰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鋼琴藝術在創作、演奏和教育方面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三、解放戰爭時期鋼琴音樂創作逐步成熟
解放戰爭時期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鋼琴音樂的創作雖然數量不多,但作品的質量逐漸成熟。鋼琴家丁善德在1945年創作了他的第一部鋼琴組曲《春之旅》,樂曲在心理刻畫上非常成功。1948年他在法國留學時又創作了《序曲三首》和《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作品表現出了對中國民間音樂風格的創造性的突破,同時也成功地汲取了西方音樂的經驗。
四、解放后鋼琴音樂創作取得新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他們為使中國音樂的傳統與現代作曲技巧完美結合,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同時也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創新,創作出了許多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的中國鋼琴曲。
中國的傳統音樂,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運用自己的民族音樂語言創造與積累下來的',是具有中華民族特定音樂形態特征、審美情趣和思維規律的本土音樂,它產生并發展于“單純的中國文化土壤和社會環境下的全部古典及民間的中國音樂!雹
這些由傳統器樂曲改編的鋼琴作品,大多由中國傳統器樂的經典之作改編而成,其音樂素材和表現內容,皆為中國民眾所了解與熟悉,人們就比較容易從中感受并領悟鋼琴演奏所表現的藝術趣味與內涵,從而順利地進入欣賞和體驗狀態。關于這點,作曲家儲望華曾說:“從多年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改編曲是普及中國鋼琴作品的一條必經之路……并以此為起點,進而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的鋼琴創作!雹趶埱耙舱f到:“這已經為群眾音樂生活的實踐所證實!雹塾芍袊鴤鹘y器樂曲改編的鋼琴作品為中國鋼琴音樂在世界鋼琴音樂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向世界推介中國民族音樂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善德的《兒童組曲》《民歌主題變奏曲》,陳培勛的《賣雜貨》《思春》《雙飛蝴蝶》,瞿維的《花鼓》《主題及變奏曲》,朱踐耳的《流水》,劉莊的《變奏曲》《三六》,黎英海的《夕陽簫鼓》《陽關三疊》,汪立三的《蘭花花》《東山魁夷畫意》,劉詩昆與潘一鳴、孫亦林的《青年協奏曲》,殷承宗和儲望華的《黃河協奏曲》,杜鳴心的《序曲》《紅色娘子軍組曲》,桑桐的《東蒙民歌小曲七首》,蔣祖馨的《廟會》以及周廣仁的《陜北民歌主題變奏》等。新時期有汪立三的組曲《東山魁夷畫意》、蔣祖馨的《第一奏鳴曲》、杜鳴心的《鋼琴協奏曲“春之采”》、趙曉生的《太極》、陳銘志的《鋼琴復調小曲8首》、陳怡的《多耶》和譚盾的組曲《憶》等。
五、保持民族特性是鋼琴音樂創作的源泉
世界各國的音樂藝術,都在自己的民族里產生、發展并互相滲透。④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融合也日益加速,音樂藝術存在的價值在于它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作品的成功之處在于作者運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較好地表現了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創作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新的鋼琴音樂,從而豐富了世界的鋼琴曲庫。與個人風格以及地域風格相比,民族風格的差異更多體現在律制、調式、音階、“音樂慣用語”、特定節奏型及音樂整體結構等方面。
通過鋼琴這一藝術表現形式,作曲家向世界推介了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音樂作品,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獨特藝術魅力。中國傳統器樂的鋼琴改編曲創造了新的表現手法和表現方式,為鋼琴創作打開了新的思路。鋼琴音樂風格的改革與創新不能僅僅局限于西方的傳統各樂派和現代派的各種創作方式,應與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相結合,從而走出一片廣闊的創作新天地。在當今世界,人們都已經認識到了各民族文化藝術的豐富多彩性和傳承窘迫性,“拯救民族傳統音樂、挖掘民族傳統藝術、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了人們的普遍共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國鋼琴藝術發展的民族特性】相關文章:
我國鋼琴創作民族化問題研究03-14
民族服裝藝術的傳承與發展03-05
當代鋼琴藝術發展的幾個特點探究01-18
探析當代鋼琴藝術發展的幾個特點03-18
論鋼琴表演藝術的發展趨向03-20
我國當代舞蹈藝術的當代性傳承發展02-20
淺論鋼琴表演藝術的發展趨向03-18
現代家具藝術的特性與風格03-01
民族聲樂歷史發展論文04-24
民族男高音的發展走向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