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聞資訊節目播音主持的哲學論文
新聞資訊節目是廣播電視領域里的“重頭戲”,不僅有全天候的新聞資訊廣播頻率和電視頻道,在綜合性廣播電視中新聞資訊節目也往往擁有較多的播出時段并占據著黃金播出時間,此類節目在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輿論引導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節目關鍵一環的新聞資訊播音與主持,近些年也在繼承與創新中不斷發展、日臻完善,呈現出了多樣化、人性化的傳播特點,并帶動了新聞資訊節目表現形式的多元化呈現。
一、快與慢
傳統的新聞資訊播音有語速慢、語言呆板、生硬、不貼近群眾,難以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缺點。因而,在不斷創新的探索中,一種面貌一新的快節奏播報風格悄然興起,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播報語速從以前的每分鐘160— 180字提高到了每分鐘260— 28。字。在全媒體信息時代,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大信息量”成為新聞資訊節目的必然趨勢,“慢播報”顯然已經不符合時代所需。
廣播電視傳播中的有聲語言區別于報刊雜志上的書面文字,它是經過播音員主持人對稿件深入分析、透徹理解之后,運用規范、清晰的語言,準確的重音、停連,恰當的語氣以及抑揚頓挫的變化,將稿件的基本信息、內在情感及更深層次的內涵傳達給受眾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語速起著重要作用。
另外,盲目提高語速也不符合受眾收聽、收看習慣。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曾提出大眾傳媒必須包括五個要素的基本傳播模式,“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取得了什么效果?”這一模式的提出,使傳播由單主體變成了雙主體。也就是說,我們在傳播時,一定要考慮受眾的接收情況,是傳播者與受眾兩者共同參與才完成了信息的傳播。
受眾在收聽、收看廣播電視新聞資訊節目時,首先是求真,希望獲得真實、準確的信息,具有可信性;其次是求新,希望獲得即時發生的內容新、價值高的信息,具有時效性;最后是求解,人們不僅希望知道發生了什么,更希望了解發生的全過程、事情的原委、引出的思考以及社會的反響等等。針對不同的稿件,語速應該有所區分。盲目地追求語速上的快,令人感覺匆匆忙忙、敷衍了事,而太快的語速,沒有態度、情感欠缺、甚至弄不清信息,那么,即使信息量再大,也都成了無效信息,因而也就失去了新聞資訊傳播本來的意義。
二、播與說
上世紀90年代,陳魯豫在《鳳凰早班車》里開創了“說新聞”的先河,受到了受眾的普遍認可,一時間,“播新聞”和“說新聞”成了業界討論的重要話題。業界也逐步有了一種共識:“說新聞”是一種可行的而且是一種應倡導的新聞資訊播報方式,播音員主持人的職業角色是“廣播電視媒體中集社會性和人際性于一身的具有親和力的傳播者”,“說新聞”的方式更有利于播音員主持人的人際性發揮,用人格化的、極具親和力的方式傳播將更能為受眾所接受。然而,盡管這已經成為業界共識,但在實踐中,如何改“播”為“說”,又如何“說好新聞”,我們卻做得并不完美,這其中有兩個值得重視的傾向:
一,將“播”與“說”簡單地理解為書面語向口頭語的.轉換,忽視了廣播電視有聲語言的特殊性—精煉與規范。有的播音員主持人“說新聞拍寸,用生活中“大白話”的初始語言去“說”;有的則在語流中加入大量“嗯、啊、吧、呢、這個、那個”等語氣助詞、連詞等,不僅沒有達到“說新聞”的親和效果,反而沖淡了信息的主體結構,只能是適得其反。我們說,“說新聞”中的語體應是“書卷口語體”,是一種“精粹的口語”。它是在提供有效信息量的前提下,在有聲語言傳播特性的制約下,摒棄日?谡Z的隨意性、冗余性等缺陷,保留口語通俗性、靈活性、生動性的特點,又兼有書面語規范性、集中性、有序性的長處。我國著名播音學教授齊越就曾經說過:“播音語言是在生活語言的基礎上,注意藝術加工、發揮廣播電視語言特有的‘聲感美’,簡潔明快、樸實大方、既口語,又規范!
二,在新聞資訊節目中我們往往過于強調“說”而忽視“播”,在兩者之間難以做到有章可循。有觀點認為,只有“小音量、快節奏”才是新時代的新風格,“播”代表著過時與守舊。其實,新聞資訊節目中的“播”與“說”各有所長,“播”新聞時,播音員吐字發聲經過專業嚴格訓練,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具有音律美,播報風格樸實無華、咬字準確清晰、語音簡潔明快、語調平穩順暢。而“說”新聞的形式給了播音員主持人自由發揮的語言和環境空間,播音員主持人可以利用態勢語言來強化信息傳播,這更適合人際間“一對一”的傳播規律。將“播”與“說”不同的特點與傳播內容進行科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傳播效果。
在新聞資訊播報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無論是“播”還是“說”,同一篇稿件,不同的播音員主持人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差別有時十分明顯,有的播音穩健、有條不紊、錯落有致、語言規范、內容生動;有的則忽快忽慢、慌慌張張、字音不清、語義不明,這就是播音員主持人語言功力有所差異的結果。新聞資訊節目的播音與主持需要播音員主持人對新聞資訊的正確認知,對稿件內容的深入理解;需要播音員主持人有扎實的基本功和準確的表達能力;更需要播音員主持人心理節奏與語言節奏的統一、與時代脈搏的和諧。
三、共性與個性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播音員主持人也不例外,既要有播音員主持人需要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素質,也要有自身修養和外在包裝在節目中的綜合釋放。但是,在新聞資訊節目中,播音員主持人呈現出比較趨同、相近的播報風格,個性鮮明者不多,常常讓人記不住面孔和聲音,也難以記住他們所傳播的信息內容。這不禁讓人產生一種疑問—難道新聞只能這樣播嗎?有人認為,新聞資訊節目主持人要正襟危坐,才能讓受眾信任他們傳遞的信息,否則,會引起受眾對信息傳播可信度的質疑。在新聞資訊節目中對播音員主持人的要求是“共性”多過“個性”。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為“新聞資訊節目要客觀,播音員主持人不應有個性色彩!
人類的傳播行為既是相互傳遞信息、共享信息的過程,更是彼此交流情感、溝通情感的過程。不管采用什么技術手段,信息最終都是通過“人”在廣播電視中傳播的,這個“人”的個性氣質等在人際傳播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并且對信息傳播會產生不可替代的影響。威爾伯在《傳播學概論》中指出:“最可能改變一次傳播效果的方法之一,就是改變傳播對象對傳播者的印象。傳播者有威望嗎?可信嗎?是和我一樣的人嗎?假如傳播對象喜歡傳播者,就很可能被說服!
那么,播音員主持人在廣播電視新聞資訊節目中可以從哪些方面注入個性色彩呢?
筆者認為,首先要從內容上凸顯播音員主持人的個性特征。有人也許會說,作為新聞資訊節目,其內容是客觀事實,是不允許改變或者演繹的,播音員主持人的個性從何體現呢?的確,客觀的新聞資訊其真實性是不容有所動搖的,但是,導語上卻可以由各路記者不盡相同的語言風格統一到播音員主持人自己的語言風格上來。在語言規范、語音標準的前提下,語法上可以選擇歐美式多重復句、倒裝句或是順應漢語表達習慣的短句和正面陳述;詞匯上可以選擇文雅或通俗;修辭上可以比喻巧妙或直白易懂:只要按個性化遣詞造句,就能將播音員主持人語言表達的個人風格帶入到節目風格中來。
當然,我們要注意的是,我們對節目中播音主持個性化的追求是在共性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播音員主持人個性魅力表達以增強傳播效果的過程,并不是對共性的摒棄和抗拒。
【淺談新聞資訊節目播音主持的哲學論文】相關文章:
8.廣播播音主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