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淺談初高中物理的銜接教學
淺談初高中物理的銜接教學
作者:丁釗紅
來源:《文理導航·教師論壇》2013年第01期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但學生普遍認為高一物理難學,原因何在?難在梯度大,難在學生能力與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的差距大,難在初中與高中銜接中出現的“臺階”。這個臺階存在于物理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法與心理特點上。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學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一、初高中知識的銜接
初中物理學習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大多是“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常常與日常生活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大多屬于生動的自然現象和直觀實驗為依據的具體的形象思維,較少要求應用科學概念和原理進行邏輯思維等抽象思維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做到:
1.注意新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
同化是把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整合到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之中,認知結構得到豐富和擴展。順應是認知結構的更新或重建,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已不能被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所容納,需要改變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許多事例表明,學生能夠比較自覺地同化新知識,但往往不能自覺地采用順應的認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認知結構的物理新知識學習中,應及時順應新知識更新認知結構。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時間;高中物理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時間、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還有方向,是矢量。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順應新知識,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區別,指導學生掌握建立坐標系選取正方向,然后再列運動學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來調整、替代原有的認知結構。避免人為的“走彎路”加高學習物理的臺階。
2.信手拈來做實驗,加強直觀教學
高中物理在研究復雜的物理現象時,為了使問題簡單化,經常只考慮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現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針對這種情況,應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多做一些實驗多舉一些實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物理現象來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設法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而像我們這類實驗條件比較落后的學校,實驗室不可能保證每一個問題都能有相應的實驗器材,因此,教師能否信手拈來,就地取材,隨手實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3.適量補充,保證知識體系的完整
我們在力的合成、分解之后,做如下補充:
、偈噶,同一直線上的矢量運算及三角形法則。因為,在高一必修教材中的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動量等都是矢量,對于這些物理量的正確理解以及運算,需要讓學生具備有關矢量的概念及其運算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使學生對矢量的概念及其合成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但初次接觸,對該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仍是很膚淺的,若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矢量,同一直線上的矢量運算”,使其對該概念和運算法則及時得到鞏固,歸納總結,可為今后正確深刻理解各章中有關力學矢量的概念及其運算打下牢固的基礎。
、谑芰Ψ治黾肮颤c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在后續課程(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中需要求物體所受的合力,這就必須具備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知識。況且,學了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后,我們要求學生不要把放在桌面的物體的重力和對桌子的壓力混為一談,若能給他們一些實際例子,說明不僅其力的性質不同,受力物體不同,其實它們的大小有時也是不相等的。如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重力大小不等于它壓緊斜面的力,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得多了。補充這些內容后,學生還加深了對靜摩擦力大小的認識和滑動摩擦力公式F=μN的理解。使得《力》這章的知識更為系統和完整。
二、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解題思路的培養
初中物理練習題,要求學生解說物理現象的多,計算題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結果。高中物理學習的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現象比較復雜,且與日常生活現象的聯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緊密。分析物理問題時不僅要從實驗出發,有時還要從建立物理模型出發,要從多方面、多層次來探究問題。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需要學生掌握歸納理,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方法,特別要具有科學想象能力。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1.培養學生每天完成復習、作業、再復習和預習的習慣。針對學生經常拿到題目就做,做不出就翻書,拿到公式就套,不管是否適用的情況,我們強調,教師要在每個概念與規律的教學時,突出相應的應用條件與范圍,并要求學生在做作業前,先整理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能夠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完成相應的練習題,在每次習題分析,先要求學生說出相應規律的理解情況。
具體的物理問題,有時必須掌握一些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決力學中連接體的問題時,常用到:“隔離法”;對于不涉及系統內力,系統內各部分運動狀態相同的物理問題,用“整體法”簡便。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常常是上課聽得懂、課本看得明,但一解題就錯,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物理知識理解不深,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求教師注意歸納,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指導。
淺談初高中物理的銜接教學
作者:丁釗紅
來源:《文理導航·教師論壇》2013年第01期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學習的基礎,但學生普遍認為高一物理難學,原因何在?難在梯度大,難在學生能力與高中物理教學要求的差距大,難在初中與高中銜接中出現的“臺階”。這個臺階存在于物理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方法與心理特點上。因此,高中物理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學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
一、初高中知識的銜接
初中物理學習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大多是“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常常與日常生活現象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大多屬于生動的自然現象和直觀實驗為依據的具體的形象思維,較少要求應用科學概念和原理進行邏輯思維等抽象思維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做到:
1.注意新舊知識的同化與順應
同化是把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整合到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之中,認知結構得到豐富和擴展。順應是認知結構的更新或重建,新學習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已不能被原有認知結構的模式所容納,需要改變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許多事例表明,學生能夠比較自覺地同化新知識,但往往不能自覺地采用順應的認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認知結構的物理新知識學習中,應及時順應新知識更新認知結構。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和時間;高中物理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時間、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除了有大小還有方向,是矢量。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順應新知識,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區別,指導學生掌握建立坐標系選取正方向,然后再列運動學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來調整、替代原有的認知結構。避免人為的“走彎路”加高學習物理的臺階。
2.信手拈來做實驗,加強直觀教學
高中物理在研究復雜的物理現象時,為了使問題簡單化,經常只考慮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現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針對這種情況,應盡量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多做一些實驗多舉一些實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具體的物理現象來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設法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而像我們這類實驗條件比較落后的學校,實驗室不可能保證每一個問題都能有相應的實驗器材,因此,教師能否信手拈來,就地取材,隨手實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3.適量補充,保證知識體系的完整
我們在力的合成、分解之后,做如下補充:
、偈噶,同一直線上的矢量運算及三角形法則。因為,在高一必修教材中的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動量等都是矢量,對于這些物理量的正確理解以及運算,需要讓學生具備有關矢量的概念及其運算法則╟╟平行四邊形法則,使學生對矢量的概念及其合成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但初次接觸,對該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仍是很膚淺的,若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矢量,同一直線上的矢量運算”,使其對該概念和運算法則及時得到鞏固,歸納總結,可為今后正確深刻理解各章中有關力學矢量的概念及其運算打下牢固的基礎。
②受力分析及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在后續課程(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中需要求物體所受的合力,這就必須具備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知識。況且,學了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后,我們要求學生不要把放在桌面的物體的重力和對桌子的壓力混為一談,若能給他們一些實際例子,說明不僅其力的性質不同,受力物體不同,其實它們的大小有時也是不相等的。如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重力大小不等于它壓緊斜面的力,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得多了。補充這些內容后,學生還加深了對靜摩擦力大小的認識和滑動摩擦力公式F=μN的理解。使得《力》這章的知識更為系統和完整。
二、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解題思路的培養
初中物理練習題,要求學生解說物理現象的多,計算題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結果。高中物理學習的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現象比較復雜,且與日常生活現象的聯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緊密。分析物理問題時不僅要從實驗出發,有時還要從建立物理模型出發,要從多方面、多層次來探究問題。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需要學生掌握歸納理,類比推理和演繹推理方法,特別要具有科學想象能力。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1.培養學生每天完成復習、作業、再復習和預習的習慣。針對學生經常拿到題目就做,做不出就翻書,拿到公式就套,不管是否適用的情況,我們強調,教師要在每個概念與規律的教學時,突出相應的應用條件與范圍,并要求學生在做作業前,先整理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能夠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完成相應的練習題,在每次習題分析,先要求學生說出相應規律的理解情況。
具體的物理問題,有時必須掌握一些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決力學中連接體的問題時,常用到:“隔離法”;對于不涉及系統內力,系統內各部分運動狀態相同的物理問題,用“整體法”簡便。剛從初中升上高中的學生,常常是上課聽得懂、課本看得明,但一解題就錯,這主要是因為學生對物理知識理解不深,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要求教師注意歸納,加強解題方法和技巧指導。
【最新淺談初高中物理的銜接教學】相關文章:
淺論初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03-19
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中的資源策略11-22
淺談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意義06-21
淺談初中物理情境教學05-30
淺談中專物理規律教學12-10
物理實驗教學淺談11-23
探究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語的銜接教學論文11-25
淺談初中物理教學中的補充03-06
淺談初中的物理實驗教學12-10
淺析物理銜接教學與建構主義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