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5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1
摘要: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人文精神就成了伴隨人類文明演進的一個永恒話題。外國文學著作中涵蓋的人文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借鑒與思考。本文以美國文學巨匠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窞槔喴治銎渲兴凵涑龅募儤闳宋木褚约霸诿鎸ι、發展中的阻礙表現出來的不放棄的進取精神。同時主人公對人生目標執著追求的奮斗精神、不畏艱險敢于拼搏的犧牲精神和作者對構筑理想社會的深刻觀點也值得我們探討與借鑒。
關鍵詞:外國文學人文精神《老人與!
一、人文主義的發展及內涵
回顧歷史,歐洲人文主義精神發展的鼎盛時期,人文主義精神以“提倡以人為核心而不是以神為核心”的觀點與封建宗教神學思想水火不容。至十七、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出現,人文主義精神發展更趨理性,但與封建宗教神權依然是冰火兩重天。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人文精神漸漸被視為國家文化的核心部分,各國紛紛倡導“以人文本”的治國理念。人文精神始終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話題,其本源的一面體現了人類以實現自我價值為目標的自我關懷、關愛并尊重生命、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然而究竟何為人文精神?至今仍未有定論。這里本文簡要將人文精神概括如下:首先提倡人性、尊重人(包括其價值和任何尊嚴);其次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后建立人類與未來發展的良好關系,構筑自己內心的理想世界。
人文主義精神對于充實人的精神品質、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類文明發展都有著強大的推動作用。為此,人文主義也成為了被許多社會責任感強烈的文學家們進行文學探索的目標。外國文學作品中,人文主義思想體會較為深刻的有文藝復興時的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和二十世紀初的美國文學巨匠海明威。其中海明威筆下的人文精神更趨向理性思考,面臨困難重重的環境仍保持最初的信念不被摧毀,面對他人的不屑與冷落依舊堅持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這種純摯的人文品質在今天依舊值得我們去探討與學習。
二、海明威筆下的人文主義
美國文學作品中的人文主義是始終以人的精神為主體,具有社會科學性并且傾向于對人們現實生活和人類社會命運的一種反思與理性思考。就社會科學性而言,人類是有思想有大腦的高級動物,他們有追求真理的權利和能力。海明威在其小說《老人與!分芯统浞值卣蔑@了主人公的這種真摯理性下的人文主義品質,正是這種精神品質讓其成為了最終的贏家。盡管海明威和莎士比亞所生活的歷史時期不同,兩人對人文精神的思考都各持己見,但對于人的價值則有許多相同的見解!独先伺c!分欣先松5蟻喐鐚⒉遏~視為自己此生的信念。每次出海都并非只為生存,更多的是在為信念、為自己的存在價值而拼搏奮戰。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他毫不退縮,并且堅信,只有不放棄才會獲得成功。印象最深的畫面是在與海鯊進行了整整三天的殊死搏斗依舊毫無結果時,老人非但沒有絲毫氣餒,而且依然樂觀地說,“人寧可被毀滅,也不能被打敗。”正是這句簡單而又純樸的話語塑造了老人堅毅偉岸的形象。整部作品都是圍繞老人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和堅毅果敢的性格開展,除了這些外,海明威向我們呈現的還有其在追求創造完美文學藝術的無限想象力與創造力。本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面對艱險毫不動搖,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始終堅定自己的信仰頑強拼搏永不言棄,對美好未來始終保持一份熱枕。
三、《老人與!纷髌分姓凵涑龅娜宋木
(一)越挫越勇,始終堅持的進取精神
面對失敗,永不言棄始終是一個人通往成功殿堂的金鑰匙。小說一開始,桑迪亞哥就是一個憔悴不堪、傷痕累累、已經八十余天連一個魚子兒都沒收獲的“失敗者”,甚至他連吃飯都要靠男孩救濟,而他始終沒有為霉運而退縮反而越挫越勇,依然堅持黎明到來前撐起桅桿決心向勝利的曙光駛進。在遇到真正的大魚時,盡管熟知自己的力量大不如對方,他依舊不肯甘愿認輸并以“我跟你奉陪到死”的態度與大馬林魚展開殊死搏斗。待鯊魚再度襲來,他仍然是盡己所能地去與其戰斗,魚叉丟了用小刀槳把,刀子斷了用短棒,短棒丟了他便直接用舵。到最后所有的魚肉都被鯊魚吃盡但老人頑強拼搏的堅韌意志卻更加堅定。支撐他不惜一切去戰斗的就是他的信念和他證實自己能力的決心,出海打魚只是他證明自己生命力的一種方式。所以他才不會被前八十多次的失敗而擊垮,而是去下一次的嘗試和戰斗。他明白,生命的路途上困難重重,也許更大的困難和失敗還在后面,而自己要做的就是絕不放棄拼盡全力博取勝利。如作品中言“他的希望和信心從來沒有消失過,現在又像微風初起的時候那樣清新了!敝魅斯5蟻喐绲钠焚|與精神不僅是海明威自身人格的外顯,更是此時美國社會的社會精神所在:不言棄、不認輸、堅持到底。
(二)正視自己、勇于挑戰自我的斗爭精神
《老人與!分兴械娜宋锒际且粋個活生生的“硬漢”形象,如果生命是一張任自己去揮寫的畫板,那么他們的畫作應該名為奮斗,他們畢生都在與海鯊與暴風驟雨甚至大海不屈不饒地戰斗著,并以此向社會展示其活著的價值。他們大都有著令人敬仰的過去,但卻并沒為此在這些曾經的豐功偉績上流連,而是更加勇猛,更加器重,始終活在奮斗中的自己。小說中主人公桑迪亞哥一面因八十余天未捕到魚而遭受同行的冷嘲熱諷甚至連小孩子也無奈最終失望地離他而去;另一方面,他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體力不足在精神上還頂著幾十次失敗帶來的巨大壓力,生活環境可謂是內憂外患。對此,他只有兩個選擇:放棄或者堅持奮斗。放棄就是認輸,從此在眾人的譏諷下生活;堅持奮斗或許會成功并贏回尊嚴,但也可能會一直失敗,最終在別人的羞辱中死去。兩個選擇對此時的桑迪亞哥而言都近乎絕境,但只要有一絲希望他都勇于挑戰自己的極限和力量,毫無疑問,他選擇后者。作品中老人這種敢于向自己發出挑戰的斗爭精神是當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元素,仍然值得我們去學習。
(三)頑強拼搏,不畏強敵的犧牲精神
桑迪亞哥老人每天面對的工作無疑就是狂風怒吼的海面和兇惡殘忍的海鯊。每一次收獲都要經歷這震撼人心的搏斗。破陋的漁船、孤獨的老人同成群的馬林魚和鯊魚之間對比強烈,彼此間一次次的竭力斗爭更是作者此生對理想的追求和與社會的抗爭的生動寫照,同時也是二十世紀懷揣美好美國夢的青年志士們頑強拼搏的一個縮影。這種頑強拼搏,不計個人安危的敢于犧牲精神在小說中有兩處體現較為突出,首先是老人和馬林魚抗爭的時候,連續三天的搏斗體現的不僅是老人的英勇氣概,更是對其堅忍不拔的毅力、超強的承受力和過人的膽識與智慧的考驗。這種環境下,孤身一人的桑迪亞哥面前的對手不僅是巨大的馬林魚,還有自身體力嚴重透支后的饑餓困乏等身體條件。對此他沒有妥協或認輸,而是以死搏斗,最終取得了勝利。其次,老人和大鯊魚之間的較量。這場斗爭中面對體型龐大、尖牙利齒又極其兇殘的鯊魚,老人有的只是魚叉、小刀槳把、短棒等不能稱之為兵器的物件和過人的膽識與智慧、不放棄的信念。盡管最終他沒能戰勝成群的鯊魚,并且迎來了小說中的第八十五次失敗,但在讀者心中,大多數人都堅信老人是最后的贏家,首先他戰勝了自己,一無所有卻能與鯊魚群過招并且殺死鯊魚,其次以一敵多、以弱抗強,這本身就是一種勝利。海明威筆下的桑迪亞哥的這種不畏強敵的犧牲精神在全球化的今天,是各個國家發展進步都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四)英勇不屈的英雄血性與樂觀平穩的心理品質
整部小說除了對敵對雙方力量嚴重不平衡的展示外,還有主人公敢于斗爭的勇氣與精神氣節讓我們為之動容。首先,廣袤無垠的碧海藍天下,消瘦不堪的老人撐著一艘破敗的小船與體形是他幾十倍的馬林魚和“每一顆牙齒都比其手指還長”的鯊魚群較量,這是老人英勇氣概的體現。其次,先是被嘲諷的對象最后卻成為受人敬仰的大英雄,這一變化正是整個社會人文氣息所在。一個有信念有理想并且不為通往理想和信念之路的艱難險阻所屈服的人,一個立足當下努力活出自我價值、永不言棄的人,一個放眼未來內心充滿希望的人,無論其最終的成敗如何,他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梢哉f,主人公桑迪亞哥身上所折射出的飽含了人類的自信、自尊、自強的精神品質是千百年來人類在危機前的鮮活寫照。另外,需要清楚的是,海明威筆下的老人勇敢頑強,敢于斗爭,但他并不是一個只曉得去拼殺的人物形象。智慧、平和、遇事不急不躁,處理問題井井有條也是其人格魅力所在。小說借助老人的形象與事跡告訴我們,無論是個人目標的達成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演進,除了具有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勇于挑戰、頑強拼搏、不畏犧牲的精神品質外,還要保持積極向上、健康平穩的心態。作品中老人在出海捕魚之前總是“寧肯把什么都安排得分毫不差”,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不會錯過時刻都可能降臨的好運氣;在與馬林魚抗爭中他堅信“一個人在海上決不會孤單”,并最終靠著智慧和堅忍不拔的毅力取勝;和鯊魚抗衡時,老人懷揣希望全力拼殺,并在魚群來襲時明白“斗也不會贏了”這一事實。面對敗績,老人首先從自身找原因,只怪“走得太遠”。成功總結經驗、失敗反思自己,老人始終對未來抱有希望。堅毅的人文精神與桑迪亞哥樂觀平穩的心理品質是分不開的,F實生活中的作者亦是如此,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處理生活中的事情是我們當學習并具備的良好性格品質之一。
結語
如今,隨著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與落實,始終被視為國外文學精華的人文精神逐漸成為值得我國文學作品借鑒的亮點之一。從國外經典著作中剖析其人文精神,有助于為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在全球化浪潮中將中國推向世界,適應多元文化發展是每個青年的使命!独先伺c!纷鳛橐徊空雇磥淼闹黠柡藢θ祟惖年P愛和對人類未來發展的關注。小說中作者面對人類、社會及未來所倡導的人文精神值得我們深刻思考和學習。語
參考文獻
[1]歐內斯特海明威.老人與海[M].黃源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xx.
[2]楊柳.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與學生人文性的培養[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xx,14(02):114-115.
[3]羅菲.解讀《老人與海》的人文精神[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20xx(07):132-134.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2
1、選題的意義
《美麗新世界》是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反烏托邦文學之一,與喬治奧威爾的《1984》、扎米亞京的《我們》并稱為“反烏托邦”三書,在國內外思想界影響深遠。反烏托邦主題描繪的是反面的理想社會!睹利惖男率澜纭访^主要指向所謂的科學主義,描繪了科學主義的烏托邦。其中烏托邦種種不合理的制度,是對現代人類發展趨勢的反諷。赫胥黎通過三個層面的人物經歷揭示了烏托邦文明的虛偽,成功地瓦解了烏托邦的神話。該書不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對人類發展趨勢深刻獨到的見解,在藝術上也突破了傳統烏托邦小說流于說教的弊病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簡述選題在該領域的水平和發展動態
長期以來,對于《美麗新世界》的評價有許多。無論是從作品結構、主題、創作手法、語言特點都有很多相關的評論。在這部小說發表之初,各方就對其反應不一。威爾斯認為這部作品是對科學的背叛,赫胥黎沒有權利背叛未來。還有一些評論者認為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說發泄對社會的不滿。他說:“美麗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顛倒。
厭惡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個遙遠未來的科學的完美的世界,并且發現它同樣令人不快。”與許多評論者對這部小說失望的觀點相反,維斯特看到《美麗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諷刺意義。她認為這部小說是對蘇俄和美國社會的諷刺,同時她認識到這部小說的人道主義主題。雖然評論家對這部小說褒貶不一,作為一部優秀的反烏托邦題材的小說,還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3、論文所要研究的內容和理論依據
本文主要通過烏托邦文學和反烏托邦文學的理論基礎,對該書進行深刻的分析。
在該書的情節構筑上,介入了三種不同價值層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約翰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和以烏托邦為代表的未來文化。這三種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對立的矛盾沖突中,逐漸使烏托邦的神話瓦解,實現了對現代文化的反諷,樹立了該書的反烏托邦的主題。本文的沖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個是在琳達脫離了烏托邦社會闖入野人居住區之后。烏托邦的價值觀念被置于原始價值層面上接受檢查。另一個就是約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對烏托邦文明的一個挑戰。
經過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發現未來的新世界并不美妙,而一步步構筑這個未來的現實也不容樂觀。讀者在對烏托邦感到失望的同時能熬不費力地發現現實世界正以多快的速度向這個烏圖邦演變。而作者在100多年前的預言在今天有些已經成為了現實。通過這部作品看當今社會不得不引發我們對高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的深刻思考。
4、論文的研究特色和創新之處
本文主要從社會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人物幾個方面分析,揭示人在高科技面前自然屬性消失人的理性泯滅和人造世界替代自然界所產生的嚴重后果。由此我們可以預見當今人類物質享樂至上,盲目崇拜科學技術,精神生活匱乏的處境與走向。
本論文的創新之處在于結合社會背景、作者生平、具體情節,深層挖掘人們內心深處渴望回歸自然的愿望以及人們現在的處境。使得分析更全面、透徹。雖然在此書中新世界所帶給人們的是失去自我,完全受控于高科技技術,但是現實生活中證明了現代科學技術是自由的推動者而不是枷鎖。在這一點上赫胥黎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科學技術給社會結構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對社會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
5、參考書目
曹莉、《永遠的烏托邦:西方文學名著導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1997
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黃勝強,許銘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
赫胥黎、《美妙的新世界》、孫法理,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xx、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張峰,呂世平,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王小波,《代價論》、烏托邦與圣賢,《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雜文隨筆全選》、北京:中國年出版社,1997
張隆溪、《烏托邦、世俗理念與中國傳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1997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3
摘要:外國文學涉及大量紛繁復雜的文藝思潮、文學現象及作家作品,較之其它課程,教學難度相對更大。而傳統的文學教學大多依據文學史的發展脈絡對學生進行課堂講授;這種教學模式以教材教師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本文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方面進行探討,主張在調整課程內容體系的同時采用主體性研討式教學方法,以期為外國文學教學的探索提出有效建議。
關鍵詞:文學教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主體性教學
外國文學課擔負著傳播引介民族文化,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任務。由于它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態,具有異質文化性質,在精神心理、價值建構、審美追求等方面均顯示出與中國文學不同的特點,學生在理解上往往產生距離感、陌生感。同時,外國文學涉及的范圍廣,作品多,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文學思潮和現象紛繁復雜,同一思潮在不同的國家的表現形式有很大的差別,即使在同一國家里,不同的作品也同時存在相同點和獨特性。因此教學難度相對較大。
傳統的外國文學教學“一般依循文學史發展脈絡,做史選結合的綜合描述:內容上厚古薄今,詳遠略近”;方式上基本以教材教師為中心,進行課堂講授。這樣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無疑難以實現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層次、多向度的研究,建立跨學科跨文化研究的大視野的教學任務。因此,對傳統的外國文學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調整教學內容體系
目前,大多文學教材采用“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節選”的三段式套路,因其“史”和“編”的特點,長期以來在學術理念上形成了誤區:教材定位的非學術化,文學史知識的純客觀化,操作方式上的集體化。于是,教材忽視了文學自身規律和特性,重點不夠突出,缺乏創新性和學術價值。實踐證明,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反映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時代特性:
第一,從縱向上,根據“厚今薄古”的原則調整課程內容體系。整個西方文學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17-18世紀的古典主義和啟蒙文學,19世紀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以及20世紀中期出現的后現代主義文學。傳統的文學教材及教學內容往往側重于19世紀及以前的經典文學,對于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中期以后的現代主義文學則無暇顧及或只是匆匆帶過。于是便形成了這樣的弊端:知識陳舊,即時性差,信息獲取滯后于當代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動態。因此,在教學中對課堂教學內容應做適當調整,“本著詳近略遠原則,把重點從古代移到現代”,尤其是20世紀后的現代主義文學,體現文明成果的發展和知識的更新轉換,使學生了解現當代重要的研究成果、文學思潮、批評方法。
第二,從橫向上,壓縮文學史教學,開展專題教學。在以往的文學教學中,我們多采用“古代、近代、現當代”的分段式教學模式。這種文學史教學內容涉及的范圍寬,作家作品多,文學現象紛繁復雜,面面俱到,給教學增加了不少困難,容易影響教學效果。此外,基礎課程占用的時間過長,既不利于教師的科研探索和學生的自學研討,也影響課程體系的建設。所以,在保留外國文學史教學中必要的基礎知識的同時可對其大力壓縮,并推出一系列專題選修課,比如:英美文學經典、西方文學思潮、現代主義文學、西方小說敘事研究、西方詩歌藝術研究、西方悲劇藝術研究、比較文學研究、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專題研究、西方文化概論等。這樣改革,極大豐富了本學科的教學內容,使課程體系趨于完善,尤其是為我們的研討式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鉆研和思考,完成文學的創造性閱讀和闡釋。
第三,重視文學理論在教材中的作用。文學理論是用于詮釋文本的普遍理論,原是對文學創作經驗的總結,但反過來又影響和指導創作。具有歷史重要性的文學理論學派包括有:新批評、形式主義、馬克思主義、心理分析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等。學生掌握了不同的文學理論,便有可能采用多種文學批評方法從新的角度和層面對作品進行分析和闡釋,F代文學教育正是要形成多元化的闡釋格局,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閱讀。
總之,在編訂外國文學教材時,我們應堅持“以史為經,以論為緯,以作品研究為中心”的原則,編寫出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有大學特點的外國文學教材。
二.采用主體性研討式教學模式
大學的教學任務,不僅僅是為了替學生解惑答疑,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傳授給學生基本的'學習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為此,外國文學課堂應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和闡釋能力。
第一,更新觀念,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依據當代詩學闡釋學思想,“作品包括文本和讀者理解兩部分,那么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才是文本自身意義得以實現的唯一途徑”。所以文學教學應當徹底改變以往以老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式教學方式。
在主體性教學模式中,教師由原來的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在學生主動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引導”主體的作用,使教學活動具有發展學生主體性的功能。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堅持“精講、少講、不講”的原則,即重點、難點的地方精講;參考資料多的內容少講;簡單易解的部分不講,盡量把時間留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這一教學模式使學生從單一的專業知識學習中解脫出來,達到“一課多能”的教學目標。學生既能掌握專業知識,提高文學鑒賞、文學批評的能力,又能在思維方法、學習態度、表達技巧等方面得到綜合訓練。
第二,提倡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的“沙龍式”研討。長期以來,我們的文學教學多采用單一的社會學歷史學批評方法,以是否“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作為衡量作家成敗、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然而一部經典作品,無論在文化容量還是美學內涵上,都是博大精深的,因此我們應注重從文化、哲學、宗教、社會心理及科學等諸多方面進行探討,通過多角度、多層面、多方法的闡釋,構建多元化的闡釋格局!霸诮虒W中將語言的輸入和文化的導入”,就可以使學生體會和接受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價值觀的空缺和不同,在沙龍式的研討中更好的實現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為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大膽探索、勇于創造。對于一個問題的認識,不給標準答案;對于不同的觀點,也不作統一結論。學生依據不同的文學理論、批評方法和個人經驗可以讀出不同的意義。比如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短篇小說《邱園記事》,有人說它暗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淡漠和隔膜;有人說它反映了一戰給人們帶來的悲觀和彷徨;也有人說它表現了人們對生死的不同看法;更有人分析了其中的生態主義思想。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研討模式容易營造自由活潑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活躍敏捷的主動思維。于是,學生在各抒己見中得出了不同而又深刻的個人感受,甚至不放過作品中的一個詞一句話,文中出現的一些細節場景(花、蝸牛、機器轟鳴等),都作了細致而深入的探討和推敲。
第三,論文寫作是課堂討論的結果。經過閱讀準備、教師引導、全員參與和互動的課堂討論,每一位學生對作家作品的把握都達到了比較全面的程度,能夠確定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提倡學生深入探索、大膽創新,啟發和引導學生查找資料,運用新的批評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對作家作品進行新的解讀。通過論文寫作,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成就感和滿足感自然而來,學習的積極性也就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當然,這種主體性教學模式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專業知識,及時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學術動態,深諳教材的同時還要熟悉學生,在討論時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有備而來。
三.結語
雅斯貝爾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指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蔽覀兘虒W改革的出發點和目的是為了培養和輸送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教育所擔當的重任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更為重要的是涵養豐富健全的人格,塑造完美高尚的靈魂,使人的潛能得到極大的挖掘和拓展,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的發展和張揚。由此可見,教是為了不教,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精神,才能使學生終生受益。這便是我們的文學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的任務所在。
參考文獻
[1]程丹、米建榮.中日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比較研究[J].語文學刊,20xx(12): 143-154.
[2]蔣承勇.世界文學史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xx.
[3]孫靖.高校外國文學課程教學改革之我見[J].臺州學院學報,20xx(2):69-72.
[4]張隆西.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評[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5]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4
論文題目:《美麗》中的反烏托邦主題
一、選題的意義
《美麗新世界》是二十世紀最經典的反烏托邦文學之一,與喬治奧威爾的《1984》、扎米亞京的《我們》并稱為反烏托邦三書,在國內外思想界影響深遠。反烏托邦主題描繪的是反面的理想!睹利惖男率澜纭访^主要指向所謂的科學主義,描繪了科學主義的烏托邦。其中烏托邦種種不合理的制度,是對現代人類發展趨勢的反諷。赫胥黎通過三個層面的人物經歷揭示了烏托邦文明的虛偽,成功地瓦解了烏托邦的神話。該書不僅在思想上反映了赫胥黎對人類發展趨勢深刻獨到的見解,在藝術上也突破了傳統烏托邦流于說教的弊病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二、簡述選題在該領域的水平和發展動態
長期以來,對于《美麗新世界》的評價有許多。無論是從作品結構、主題、創作手法、語言特點都有很多相關的評論。在這部小說發表之初,各方就對其反應不一。威爾斯認為這部作品是對科學的背叛,赫胥黎沒有權利背叛未來。還有一些評論者認為這部作品缺乏想象力,赫胥黎是在借小說發泄對社會的不滿。他說:美麗新世界是赫胥黎先生的老的原理的顛倒。厭惡今天的世界,他想象了一個遙遠未來的科學的完美的世界,并且發現它同樣令人不快。與許多評論者對這部小說失望的觀點相反,維斯特看到《美麗新世界》在政治上的諷刺意義。她認為這部小說是對蘇俄和美國社會的諷刺,同時她認識到這部小說的人道主義主題。雖然評論家對這部小說褒貶不一,作為一部優秀的反烏托邦題材的小說,還是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三、論文所要研究的內容和理論依據
本文主要通過烏托邦文學和反烏托邦文學的理論基礎,對該書進行深刻的分析。
在該書的情節構筑上,介入了三種不同價值層面的文化:以印第安部落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約翰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和以烏托邦為代表的未來文化。這三種文化在相互交叉,相互對立的矛盾沖突中,逐漸使烏托邦的神話瓦解,實現了對現代文化的反諷,樹立了該書的反烏托邦的主題。本文的沖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個是在琳達脫離了烏托邦社會闖入野人居住區之后。烏托邦的價值觀念被置于原始價值層面上接受檢查。另一個就是約翰的出生方式就是對烏托邦文明的一個挑戰。經過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發現未來的新世界并不美妙,而一步步構筑這個未來的現實也不容樂觀。讀者在對烏托邦感到失望的同時能熬不費力地發現現實世界正以多快的速度向這個烏圖邦演變。而作者在100多年前的預言在今天有些已經成為了現實。通過這部作品看當今社會不得不引發我們對高科技日益成熟的今天的深刻思考。
四、論文的研究特色和創新之處
本文主要從社會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人物幾個方面分析,揭示人在高科技面前自然屬性消失人的理性泯滅和人造世界替代自然界所產生的嚴重后果。由此我們可以預見當今人類物質享樂至上,盲目崇拜科學技術,精神生活匱乏的處境與走向。
本論文的創新之處在于結合社會背景、作者生平、具體情節,深層挖掘人們內心深處渴望回歸自然的愿望以及人們現在的處境。使得分析更全面、透徹。雖然在此書中新世界所帶給人們的是失去自我,完全受控于高科技技術,但是現實生活中證明了現代科學技術是自由的推動者而不是枷鎖。在這一點上赫胥黎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及科學技術給社會結構帶來的巨大變化和對社會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
五、參考書目
曹莉!队肋h的烏托邦:西方文學名著導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1997。
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黃勝強,許銘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xx。
赫胥黎!睹烂畹男率澜纭。孫法理,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xx。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張峰,呂世平,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王小波,《代價論》、烏托邦與圣賢,《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雜文隨筆全選》。北京:中國年出版社,1997。
張隆溪!稙跬邪睢⑹浪桌砟钆c中國傳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1997。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5
摘要:魯迅一生的文化成就主要體現在他所做的三件事:創作、學術研究和翻譯。幾十年來,文學研究者對于魯迅的創作活動和學術研究活動表現出相當程度的重視,對這兩者進行了深入的探究、追索,而魯迅的翻譯活動較之前兩者卻明顯地受到冷落,這是與魯迅在翻譯文學上取得的巨大成績非常不符的。筆者認為,研究魯迅對外國文學的翻譯是魯迅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應該受到文學研究者們的關注。本文試圖從具體的資料著手,對魯迅1903至1936年間外國文學的翻譯情況進行數字統計。通過具體的數字研究,探討魯迅在同一時期內對外國文學的期待視野,借以說明魯迅對外國文學的選擇不是無所根據的,其中包含著他對本國及本國文學未來道路的思考。外來文學一直被認為具有啟發、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魯迅;外國文學;翻譯
中國第一套《魯迅全集》的主編蔡元培先生在為此書所做的序言中,對作為翻譯家的魯迅作如下評價:先生閱世既深,有種植蝗碳蝗濤諾氖率擔約河鐘幸恢擲硐氳氖瀾紓袒染茫且煌虜豢。邓既博浪{中櫓裕雜謔瀾縹難Ъ抑髕罰興醞擼×康囊埔耄礪鄣撓新強ǘ夠蚜古搗蛑兌帳趼邸返齲詞檔撓邪⒍景纖綬蛑豆と慫緇萋苑頡罰昀碇端闌炅欏返齲櫳蠢硐氳撓邪尷如婕捌渥髡咧暗齲既耄媸喬諏恕蔡元培:《魯迅全集序》,《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這一概括無一字虛夸,符合客觀事實。自1903年譯出法國雨果的《哀塵》起,到1936年臨終前趕譯俄國果戈理的《死魂靈》止,魯迅在對外國文學的翻譯上,努力始終不懈,共譯出14個國家、近一百位作家的作品,總字數超過三百萬,和他的創作數量大體持平。
魯迅翻譯外國文學的熱忱,源于他對翻譯文學于中國的重要意義有著清醒且深刻的認識: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魯迅:《拿來主義》,《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魯迅是如何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使之成為啟迪國民思想覺悟,推動中國文學發展的思想武器的?研究魯迅對外國文學的選擇,并由此探討魯迅的期待視野是筆者以下要做的工作。這一工作分兩部分進行:(1)整理統計魯迅1903至1936年間外國文學的翻譯情況;(2)以前者的統計結果為依據,探討魯迅在同一時期內對外國文學的期待視野。
一、魯迅對外國文學的翻譯(1903-1936)
對于魯迅在1903至1936年間對外國文學翻譯所做的選擇必須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文學體裁。首先,從文學體裁的角度看,1903年至1936年魯迅共譯文學作品206篇,體裁涉及小說、戲劇、詩歌、雜文和童話,翻譯面非常廣泛。表1是筆者對魯迅在翻譯過程中的體裁選擇所做的大致的總結:
表1魯迅的外國文學譯作體裁(1903-1936)
小說戲劇詩歌雜文童話總計
外國文學譯作823434137206
百分比39.8%1.4.9%19.9%18%100%
從這些數字看,小說譯作高居翻譯之首,受到魯迅最大的關注。詩歌、雜文、童話分居二、三、四位,但三者之間的差距甚微,在魯迅對外國文學的接受中占有幾乎相等的重要地位。戲劇只有3部譯作,其在魯迅對外國文學翻譯中的地位遠遠不及前四種體裁,顯得微不足道。魯迅對不同體裁的外國文學作品的熱情與冷淡是與他自身文學創作上的努力相一致的,因此,魯迅的創作傾向由其對外國文學體裁的選擇中可見一二。
(二)國別文學。從國別文學的角度出發,筆者對魯迅1903至1936年間外國文學(小說、戲劇、詩歌、雜文、童話)的翻譯情形作了一個統計。如表2所示。
表2魯迅的外國文學翻譯作品總表(1903―1936)
國家小說戲劇詩歌雜文童話總計
俄國(蘇聯)43253080
日本111133156
法國5229
德國22
美國11
英國1616
波蘭11
西班牙16117
匈牙利7613
芬蘭22
荷蘭213
奧地利22
保加利亞22
羅馬尼亞11?11
總計14國823434137206
14個國家的總計206篇文學作品得到翻譯,其中有一部小說譯作因魯迅沒有提供線索,筆者無法核查其作者、國別及出處,在表中用問號“?”表示。
在206篇被譯的文學作品中,占據最大板塊的非俄蘇文學莫屬,其次是日本文學,而第三位應歸西班牙、匈牙利、芬蘭、荷蘭、保加利亞等國文學,也就是被魯迅稱之為“弱小民族”或“被壓迫被侮辱”民族的文學,英、美、法、德文學則居于末席。
魯迅對外國文學所做的體裁以及國別的選擇究竟意味著什么?他眼光的落點在哪里?這些都是與他自身的期待視野有密切關聯的。
二、魯迅的期待視野
魯迅對于不同體裁的外國文學作品有著不同的視野,值得關注的仍然是具體的數字。
在小說體裁方面,譯者的眼光集中在俄國,有43篇譯作,占小說譯作總數(82)的52%。西班牙居次,有16篇譯作,占總數的20%。日本居三,有11篇譯作,占總數的13%。
在戲劇方面,只有3部譯作:俄國戲劇《桃色的云》和《被解放的堂吉訶德》,日本戲劇《一個青年的夢》。
在詩歌方面,英國居首位,有16首譯詩,占總數(43)的37%。其次是日本,有13首譯詩,占總數的30%。匈牙利居三,有7首譯詩,占總數的16%。在雜文方面,日本受到最多關注,有31篇譯作,占總數(41)的76%。其次是俄國,有5篇譯作,占總數的12%。
在童話方面,俄國最受重視,有30篇譯作,占總數(37)的81%。匈牙利居次,有6篇譯作,占總數的16%。
這里,魯迅所做的選擇是與他引進外國文學的目的密切相關的。魯迅主張文學創作“必須博采眾家,取其所長”,而他“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國的作家”,[魯迅:《致董永舒》(1933年),《魯迅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引進外國文學的目的在于引入新思想、新文學,從外國文學中吸收滋養,以外國文學為師。
從魯迅對外國文學的接受視野看,這些文學創作上的導師各有其用。小說方面,魯迅最為推崇的是俄國的譯作,認為“俄國的文學,從尼古拉斯二世時候以來,就是“為人生”的”,[魯迅:《〈豎琴〉前記》,《南腔北調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從這些“為人生”的作品中他“明白了世界上也有這許多和我們的勞苦大眾同一運命的人,而有些作家正在為此而呼號,而戰斗!盵魯迅:《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集外集拾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魯迅主張文學是“為人生”的藝術,以“為人生”為主流的俄國小說自然極為契合魯迅的標準,加之中俄國情上的相似,使俄國小說十分貼近中國現實,這進一步加深了魯迅與俄國小說之間的共鳴。因此,俄國小說被魯迅視為了文學上的導師。
居俄國之后的是西班牙小說,共16首譯作,全部譯自巴羅哈的小說,其中又是什么引起了魯迅的重視呢?魯迅在為這些小說所撰寫的譯者后記中明確指出自己譯介的目的并非為著文學的樂趣,而是因為作者的技藝。這里,引起魯迅重視的作者的技藝指的就是巴羅哈刻畫人物的藝術手法?磥眙斞竿ㄟ^翻譯小說想要向國內的創作界輸入的不僅是新的意識形態、小說內容、小說形式,也包括新的寫作手法、小說技術,這些均為他所重。
戲劇方面的導師,在魯迅看來應來自俄國和日本,因為僅有的三部譯劇就是譯自這兩國的作品。
詩歌方面,英國雖然以16首譯詩居首位,但這16首作品采取的是周作人口譯,魯迅筆述的翻譯方式,并非魯迅的獨立翻譯成果。而居次位的日本,其大部分譯詩都出自《谷虹兒畫選》,魯迅譯介這些詩作主要是出于對美術的興趣。因此,英、日兩國都不能視為魯迅在詩歌方面主要的學習、借鑒對象,以7首譯詩居于第三位的匈牙利才是魯迅在詩歌方面的外來楷模。
值得注意的是,魯迅所翻譯的7首匈牙利詩歌均是裴多菲的作品。裴多菲是位極具影響的愛國詩人,他以詩歌作為反抗外族侵略、封建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有力武器,其詩歌中所體現的愛國激情和革命精神看來對魯迅有很大的吸引力。
雜文方面的外來楷模,在魯迅眼里應是鶴輔,有20篇譯作,居外國被譯作家之首。魯迅認為鶴見輔的雜文在觀察世態,評論人物方面“都很有明快切中的地方,滔滔然如瓶瀉水,使人不覺終卷”。[魯迅:《〈思想山水人物〉譯者題記》,《魯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在以草木蟲魚、酒色財氣為主題的小品文日趨沒落的背景下,魯迅通過對鶴見輔的作品的翻譯,為他所大力提倡的雜文寫作提供了可觀摩的成功范式。
童話方面,俄國和匈牙利居突出地位。這兩國譯作的內容都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強烈地諷刺與揭露了社會與人性的弊端,主題上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其現實主義的文學傾向看來是其受到魯迅所重的關鍵所在。
從以上所論,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魯迅對不同體裁的外國文學的接受走向雖然不同,但是接受的根本目的卻是相同的:希望以外國文學啟迪中國人民的思想覺悟,激發人民改革社會的革命精神,同時,在文學方面想“采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魯迅:《木刻紀程小引》,《且介亭雜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從他對外國文學的選擇中,可以清楚地觸摸到他理想中本國及本國文學未來的發展方向,能夠十分確鑿地證明外來文學于他重要的啟發、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譯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2]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3]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周作人:《關于魯迅》,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翻譯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09-17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11-05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范例10-31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范文03-15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范文模板03-08
外國文學畢業論文開題報告10-07
外國文學論文開題報告范文模板08-30
論文開題報告06-18
論文的開題報告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