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英國文學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文學論文
摘要:英國文學課程為英語專業高年級所開設的專業必修課程,旨在提高學生閱讀與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同時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文化修養。針對現如今一切都在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社會環境,如何使學生品味到原汁原味的文學作品,通過閱讀原著回歸到純文學的理念,而不是只限于欣賞由名著改編的電影是勢在必行的。本文針對這一現象,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研究,試述閱讀經典在文學教學中的作用。
關鍵詞:優化;英國文學;教學;經典閱讀
一、英國文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希利斯·米勒在《文學死了嗎》一書中指出文學現在面臨的危險:“甚至大學的傳統功能(以大學圖書館來收藏各時期、各語言的文學以及二手資料),現在也正在被數字化數據庫迅速取代。
任何人,只要有臺電腦,一個調制解調器,能通過服務器上網,就能使用很多這些數據庫。通過許多網站,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可以在網上免費看到”[1]。
當前,英國文學課程面臨被邊緣化的趨勢。
一方面,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風靡全球,對傳統文學教學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近年來,英國文學課程一再被壓縮,由原來的一學年的課程縮減到了一學期。令情況更不樂觀的是,文學課程由原來的每周四學時又縮減到了每周兩學時。如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把握好英國文學教學前進的步伐與方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在困境中重生
面對當前的形式,如何激發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熱情,從而感悟到文學的魅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如何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和統的教學相結合?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回歸之上必須要思考的。在這里,需要澄清的是,我們說的回歸并非完全摒棄網絡和現代化教學手法而是要把他們視為工具,如何使學生重讀文學品,品味到原汁原味的作品,使學生窺見“超自的世界”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因為每部作品通向一個不同的世界。
針對這些問題,必須找到突破點,那就是以媒體為媒介,引導學生閱讀,激發學生興趣,從使其主動的接觸大量文學原著。
(一)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經典閱讀
世界萬物都有兩面性,各有利弊。文學教手段亦是如此。多媒體的出現使我們原本要兩星期讀完的原著在兩個小時的電影觀看中就完了。但這絕不意味著閱讀原著可以被電影所代。正如陳惇、劉象愚所指出的:“電影的特點以活動的圖像為表現手段,通過外在形象作用人的感官,然后形成觀念,因此它是一種直觀的在性的藝術,而文學作品的特點卻是通過形象寫作用于人的心靈,因此,它是一種思考的、內的藝術。正因為如此,以形象為媒介的電影在現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表現深刻的思想的時就不如以語言為媒介的文學作品來得自如靈便[2]。教師應該充分把握這種分寸。在教學中,適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貫穿教學的全過程,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課前要求學生觀看電影,給學生留出思考題進行課上討論。在上課之前,給學生復印一部分關于所講著作的部分并要求其閱讀,讓他們品味作品給他們帶來的愉悅。
這樣他們會看到一個不同的世界。電影有時甚至會把原著結尾改編,有的學生甚至不知道一本原著的最后結局是什么。通過閱讀,告知他們只有重視作品才是我們學習的重心。作品中有另一個世界供人品味、體驗。
閱讀經典除了對英語基本功有提升作用,如單詞運用、句法結構、修辭手法的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等,還可以通過閱讀培養學生踏實的學風,建立良好的學術氛圍,讓學生保持上進的心理狀態。
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只是手段,只有將其與文學經典的閱讀相結合,才能發揮文學的魅力,讓人積極向上。
(二)文學史與文學作品講解相結合
韋勒克曾在《文學理論》一書中指出,“我們要研究某一藝術作品,就必須能夠指出該作品在它自己那個時代的和以后歷代的價值。一件藝術品既是‘永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種特質),又是“歷史的”(即經過有跡可循的發展過程)!蹦壳,由于學科劃分非常細,導致了講文學史的只講史,而不涉及文學作品,講選讀的只講作品,而很少涉及產生作品的背景。國內通常采取“背景流派—作家生平—作品情節—作品選讀”這一方法進行英國文學教學。把文學史與文學作品相分離的做法對本科生的教學是非常不利的。
有人試圖將文學史與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隔離開來。事實上,這三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女性主義這一文學理論來討論《簡·愛》,而在討論中必然涉及到方法的運用,如象征,隱喻,意向等,而這些都是文學批評的方法。在講授時,教師不應只局限于情節和主題的探討,還應該進行擴展,分析產生這一作品的原因,同時充分認識到時間的流變。因為“一件藝術品有他獨特的生命。一件藝術品的全部意義,是不能僅僅以其作者和作者的同時代的人的看法來界定的。它是一個積累過程的結果,亦即歷代的無數讀者對此作品批評過程的結果!闭珥f勒克所言:“如果我們果真能重建《哈姆萊特》一劇對當時觀眾的意義,那么我們只會排斥此劇所含有的其他的豐富意義。我們會否認后來人在此劇中不斷發現的合理含義。我們也會否認此劇有新的解釋的可能性”[3]。
因此,在我們講授文學作品的時候,還要鼓勵學生闡發對作品的看法,主題的理解等,并導出作品對現實生活產生的價值與意義。當然這就對教師的素質要求很高。教學相長,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不斷學習,擴大研究范圍,做更深入的研究,而不只限于講授情節、故事梗概等。這樣對學生的影響自然會是深遠而長久的。通過這樣的教學,一部作品就不再是死的,而會駐留在每個學生的腦海中。
三、經典閱讀是走向踏實學風的必經之旅
那么何為經典呢?T.S.艾略特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什么是經典作品》,他認為“經典作品只可能出現在文明成熟的時候;語言及文學成熟的時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產物”[4]。通過閱讀經典,學生可以拓展知識面,語言運用,使其心智更加完善、豐盈、成熟。
經典作品是人類智慧的精華,每一位偉人,都是在巨人的肩頭上站起來的。巨人的思想,尤其是那些最有價值,歷經滄海桑田傳到今天的偉大思想,是后人成長的源泉,其表現形式就是經典作品。我們用這些思想來啟迪后人的創新意識。絕不是網頁上下載一點材料所能替代的[5]。
閱讀經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具有踏實的學風和忍耐寂寞的毅力,才能最終獲取蘊含智慧的精神食糧。德國哲人叔本華在《論了解自我》中說:“偉大人物命中注定要成為孤獨者—盡管他也多次為此命運而深感痛苦,卻又總是選擇它,因為成為孤獨者的命運,畢竟要比成為粗鄙者的命運少一些痛苦。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更容易地說‘敢于成為智慧的人’”[6]。
最后還是用錢鐘書的四言作結語:“安心讀書”。邁上新臺階,閱讀經典是必經之旅。這不僅是學習英國文學的需要,更是當今學術界每位學者都應銘記于心的。
參考文獻:
[1]J.希利斯·米勒.文學死了么[M].秦立彥,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0.
[3](美)勒內·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5]羅益民.閱讀經典與英國文學教學[J].外國文學評論,2004(2):17-18.
[6]丁偉志.錢鐘書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優化英國文學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文學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