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海外新儒學的文學批評實踐-試析劉述先的《文學欣賞的靈魂》
論文摘要:作為較少為內地學者關注的現代新儒學的第三代人物劉述先先生,其著《欣賞的靈魂》是新儒學為數不多的文學批評的代表作。該著擁有一個獨立自足的完整的系統,包含了作者對文學與、文學欣賞與文學批評等多重關系的思考,以及對文學背后的“人性光輝”的深入挖掘。
論文關鍵詞:海外新儒學;文學批評;劉述先;《文學欣賞的靈魂》
現代新儒學的學者有不少關于文學的理論,但卻很少有進行文學批評的實踐,而劉述先是個例外,他以哲學研究者自居,卻曾出版一本文學批評的論文集《文學欣賞的靈魂》,此書受歡迎程度頗高,影響頗大。筆者相信,深入解讀和挖掘該著,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劉氏思想,也為我們研究新儒學思想的發展延續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文學欣賞的靈魂》在1960年由香港人生出版社初次出版,除附錄的一篇論文完成于20世紀后期外,其他20篇基本都是寫于20世紀中葉。雖時間較早,但篇篇讀來都有春風迎面之清新觸感,不失深度也不乏高度。
首先,雖然是論文集,但劉著卻向讀者展示了一個獨立自足的完全的系統。這在眾多的文學批評的著作中是比較少見的。劉述先先生是個搞哲學的人,喜歡建立系統、體系自不為怪,然而人們肯定還是好奇,一篇篇獨立的文學評論論文如何組成一個自足的系統?先來看看劉著的目錄:
序言:人性的光輝;一、堂·吉訶德的時代意義;二、古典希臘神話文學的起源與其意蘊;三、西方浪漫主義的文學精神與歌德的《浮士德》;四、左拉的作品及其自然主義;五、屠格涅夫《羅亭》與寫實的真諦;六、《復活》和托爾斯泰的;七、紀德的《納蕤思解說》和西洋哲學中的二分思想形態;八、莎翁的人生觀;九、狄更斯作品的人性和人情味;十、哈代的定命主義哲學觀和他的悲劇文學;十一、屠格涅夫《父與子》的分析;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觀念;十三、紀德的《窄門》和《田園交響樂》;十四、史篤姆《茵夢湖》流露的人生意趣與生命情調;十五、雷馬克和戰亂中的最后一點人性;十六、紅樓夢的境界與價值;十七、高爾斯華綏《蘋果樹》的誘惑;十八、勞倫斯作品放射的異端生命光輝;十九、杰克·倫敦反文明的《原野的呼喚》;二十、蒼涼凝重的北歐神話含藏的悲劇意境;附錄:蘇忍尼辛的短篇小說與散文詩;我寫《文學欣賞的靈魂》自跋單從目錄看,21篇論文似乎并無多大關聯,劉氏也在自跋中提到這些文字并不是完成于一個預先的有計劃的系統架構下的作品,發表時也并無先后次序。但由于它們同流出于一個活潑的一貫的思想心靈之上,所以并不缺乏統一性,有著一貫的意蘊。以堂吉珂德一文為各篇論文的起點,劉氏意在指出我們務必重新學習堂吉珂德追求新奇的精神。事實上,不論在哲學方面還是在文學方面,劉先生都志在有所開創,開創的方向就是首先溯回到古典作品,于是就有了第二篇到第五篇對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等系統分析的論文;作為,托爾斯泰一文包含了對前面幾篇文字所探尋得到的最后結論,向讀者展示了文學上解決問題的金鑰。第七篇則告訴讀者,在這個東西大碰撞的時代,人們將何去何從,有了原則性的構架以后,劉氏便運用這一欣賞原則依次分析了不同國家不同的十幾個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向我們展示了他關于文學的基本看法及其文學批評的風格。如此看來,除《紅樓夢》評論的一篇不言,劉著整體上倒頗有些像一部西方文學的簡史,它包含了對整個西方文學發展潮流和起伏波濤的追蹤總結,讀罷即會讓讀者對西方文學有一個鳥瞰式的了解,加之平實優美,可謂是一部雅俗共賞的文學批評著作。
《文學欣賞的靈魂》雖名為“文學欣賞”,實則包含了作者對文學與哲學、文學欣賞與文學批評等多重關系的關注,這是劉著的又一顯著特色。劉述先由衷熱愛文學,但由于自己背負著另外的哲學使命,曾幾何時,他把文學作為自己苦澀哲學研究的一層外表的糖衣,以慣常的哲學思維解讀文學。結果,用他自己的話說,那時的他,始終與文學的本質隔了一層。我們知道,文學與哲學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凡是偉大的文學作品都不乏真實的人生體驗和深刻的哲學意蘊,凡是深刻的都源于對人間世相的敏銳感受,對蕓蕓眾生的深切同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但文學畢竟不是哲學,文學的本質在“感”,而哲學的本質在“思”,赤裸裸的思想只能形成枯燥的哲學論文,無法成為有血有肉、生動活潑的文學。因此,很多偉大的哲學家,雖然可能也深愛文學,但在他們的哲學心靈中,依然有著一層與真正的文學靈魂之間永遠不能戳破的薄薄隔膜。而劉述先,卻有幸戳破了這一層隔膜,故而他沒有使超越的哲學墮落成為分析的技術,也沒有使自己的文學欣賞成為他哲學研究的注腳。他似靈魂出竅,暫別了一個哲學心靈,翩然飛進一個美妙的文學心靈,在新的世界悠游漫步。
這部著作的每一篇論文,都不是在一種辛辣的精神下寫成的,所以劉氏特別為自己的小書命名為“欣賞”,而不是“文學批評”。誠然,欣賞與批評是有著很大區別的,但二者又似乎難以截然區分。劉述先指出:“唯有真正經得起批評的作品才值得我們欣賞,同時也唯有真正能夠作最深刻的欣賞的人才能夠有資格作尖利的批評。而在二者之間,最初的優先顯然屬于欣賞,自己的欣賞趣味既已提高,自然而然會在長久的閱讀習慣中,培養出一種高度的批評的標準來!笨梢钥闯,劉氏特別提出欣賞和批評兩個概念,意不在作區分,倒更像是在批判現實。的確,我們這個時代,批評和破壞太多,欣賞和建設相對少了。我們生吞活剝拿來西方的理論武器,極盡能事地對作家作品進行體無完膚的“批斗”或徹徹底底的解構。我們盡可以用五花八門的方法、理論對文學做多角度的解讀甚至誤讀,但是不要忘了,文學是有生命的,每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命體,批評的利劍往往會破壞這美麗的生命和這生命背后那個深邃的心靈,最終把文學葬送了。筆者非常認同劉述先先生提出的對待文學應有的態度:先學會欣賞,再去批評。過早地把握了一把批評的利劍,只會使自己的視野和心胸狹隘,陷于自家井底無法自拔。劉述先在上個世紀中葉的看到的問題,也同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可謂一針見血。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不斷有學者對我們的文學批評進行反思,可是在此起彼伏的批判聲中,現狀并未發生多大改變。
至此我們方明確,劉先生為何要特別說明文學與、文學欣賞與文學批評的關系。他是要提醒大家莫違背了文學的本質,莫扭曲了文學批評的功能。大概正是出于希望回歸文學本質的目的,劉述先先生將自己的書命名為“文學欣賞的靈魂”,此書名本身就是該著的最大特色。多么美麗而富詩意靈性的文題!讀者也不禁要追問:到底何謂“文學欣賞的靈魂”。劉先生說,他曾經也是和一般人一樣,“在外部浮泛地欣賞著文學在人間世所表現的豐富的靈感而已!我記熟了很多動人的文學故事,也能夠為許多觸動了我的內心深處而可以類比之于我自己的切身經驗的神來之筆感動而流淚,但是我忽視了去尋覓文學作品自身所含藏的內在獨立的靈魂,我只是站在我自己的渺小的主觀立場作著合乎自己的口味的取舍而已”。這樣的天地依然是狹窄的。他在書中追蹤西方文學流派的發展,最后得出結論,文學作品的優劣不在乎它追隨哪一派的主義潮流,而在乎它能否完美地地去表現一些宇宙人生的真實題材,而所有這些題材的核心,便是“人性的光輝”。所有偉大的作家,都是人類靈魂的挖掘者,他們能夠直透生活的本質。我們應該通過作品挖掘出一個真正的文學欣賞者對人生的深邃體驗,體驗作品閃現的人性光輝。綜觀劉著的二十一篇論文,篇篇都在凸顯被完美表現在作品中的各種形態的生命光輝,即文學欣賞的靈魂。劉氏為何特別強調這一點呢?恐怕還是源于他作為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作為現代新特有的憂患意識。他敏感地發現,人性的光輝,是這個時代漸趨消逝的東西,人類以及人類要走出困境,必須尋回這樣東西,發揚之,光大之。劉述先表面上在探討文學問題,實際上也是在思索問題,或者說整個人類的問題。此乃新儒家的本色,一種學者的大境界。
劉先生還經常將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觀念術語引入批評,體現了他們努力打通中西的學術追求,可說也是該書的特色。相信該書一定能給讀者帶來完全不同于當下潮流的一些新的思考和感受。不過劉述先作品中仍然有一點令筆者費解的問題,作者多次強調要讀者挖掘文學作品中含藏的完美,而對于這種美又沒有一個清晰的解釋,雖然可能也會有人與先生產生些許共鳴,但這畢竟是個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文學欣賞和批評的標準,這種標準,又如何讓更多的讀者去領會呢?
【海外新儒學的文學批評實踐-試析劉述先的《文學欣賞的靈魂》】相關文章:
試析蘇軾文學批評文體特征03-05
民族院校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實踐課策略-試析文學鑒賞和文學批03-07
試析蒂博代的文學批評“共和國”03-06
對馬克思、恩格斯文學批評標準的一種闡釋-試析文學批評標準的11-22
試析《世說新語》的文學批評文獻價值-以《世說新語·文學》為03-05
回到文學本身-試析文化研究為例略論現代文學批評的過度發展12-25
合作語境的創造-試析《后現代敘事理論》對文學批評的啟示03-07
關于文學批評對作者的影響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