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文化了學科論文
“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體現數學的人文價值”成為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寫入了《數學課程標準》之中。北京師范大學主編的實驗教材和人教版數學教材,從《班級聯歡會》(人教版第六冊)到《參觀果園》(人教版第七冊), 從北師大版的“數一數、擺一擺,分一分”到人教版的“試一試、說一說、做一做”和配套練習的“露一手”等等,這一切變化給人以新的感覺:數學“文”化了!
數學教學作為“數學活動的教學”。這就是要求數學學習的內容在范圍、題材和呈現方式上更多地反映社會現實,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以及數學的現實和歷史,這就要求數學的課堂是充滿生命活力的,是“對話式”的,而不是“獨白式”的小學數學課堂文化。下面是我在數學教學中的幾點感悟。
1、多互動,少指令。
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他更應是學生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是擁有先進教育理念、和學生合作的探究者。數學是一種文化,要使每個學生都想學、都樂學,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敢想、敢說、敢爭論、善操作,課堂應成為學生創造的樂園,是學生個性飛揚的場所。教師的角色應從臺前轉移到臺下,多 “互動”、少“指令”。
對于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我嘗試過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課例一:教師出示一組有余數的除法算式:
16÷5=2……1
17÷5=2……2
18÷5=2……3
19÷5=2……4
師引導:仔細觀察余數和除數,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余數都小于除數。
課例二:全班分成五個小組,每個小組在課前都準備了三個小盤子和10棵花生,活動內容是把10棵花生分裝到三個盤中,每個盤中的花生要一樣多。然后請用一道算式來表示分的結果。
學生在分的過程中,不斷地在爭論“夠不夠分?”“怎么分?”。通過實踐操作和小組討論交流,他們都得出答案“10÷3=3……1”。
師生再進一步演示比較 ①“10÷3=1……7”、②“10÷3=2……4”、③“10÷3=3……1”三種分法,為什么算式①②不正確,最后發現“余數一定比除數小!
從上面兩個課例中我們會發現,第一個課例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余數小于除數的規律,貌似尋找規律,學生實際并未動多少腦筋,學生是在按照老師的“指令”行動。而第二個課例,學生經歷的是一個體驗“做數學”的過程,在師生、生生互動中感悟“數學就是生活,試商就是分花生!睂W生在經歷這樣一個具體、半具體半抽象、抽象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有余數除法”的理解,而且很快找到了規律。更重要的是學生得到了成功的體驗。
2、善待錯誤,避免責怪。
在書面測驗,家庭作業以及課堂回答時兒童常常會出現一些“錯誤”,教師應當把這些“錯誤”看作是師生在積極參與過程中必然伴隨的現象,是學生“入門了”的積極信號,而不是把它當作必須馬上刪除的偶發事件,教師應對這些錯誤認真研究,找出錯誤背后的心理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原因。例如:我在教學《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時,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分數王國召開了一場熱鬧的聯歡會,會后,□兄弟、△兄弟、 兄弟、〇兄弟(有同分母分數也有同分子分數)結伴一起回家,不料快到家門口時, 天黑了,找不到家了,請同學們幫它們找一找它們各自的家,好嗎?同學們都很積極的要幫助兄弟們找家,等同學們幫各個分數找到家后,讓學生再猜一猜:這些分數兄弟們誰是哥哥?誰是弟弟?當猜同分子是1分數時,因為學過了一課時,同學們能很快辨別誰大誰小。當猜同分母分數誰是哥哥、誰是弟弟時,因為有圖形參考,大部分同學也能辨別3/4是哥哥,1/4是弟弟,但有一個同學很大聲的說3/4比1/4小,3/4是弟弟!我想:完了!這完全打亂了我的教學思路。這時候,有很多學生激烈反對,大聲責怪這名學生:錯了!3/4表示的圖形比1/4大,3/4是哥哥,我為了順利進行設計好的教學程序,草率肯定3/4大,而否定了那位同學的問題,順著大部分同學的思路,進一步利用圖形教學《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的意義和方法,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但課后教研評課時,老師們提出來:這堂課最精彩的片斷被你刪除了,應該抓住學生的錯誤,找出錯誤背后的心理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原因,因勢利導:下面我們就來專題研究《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同時揭示課題。應該保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不應在剛剛起步就被嚇退。這次給我留下深刻的啟事,從此以后,我再不輕易放棄學生在課堂或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更不輕易責怪學生類似的錯誤。而是把學生的錯誤當成有利的教學素材。
3、增加鮮活內容,減少機械作業。
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將表現得越來越明顯,要讓他們喜愛數學,感覺數學是現實的,有趣的和有用的。學生可以自己通過各種現代化手段和媒介獲得信息,讓數學學習使學生越來越充滿自信,越來越想搞清楚數學與自己,與生活以及與社會的聯系。例如,我在教學《步測和目測》一課時,先組織學生到操場上測量出一段30米的距離,讓學生用平常走路的速度走兩三次,并計算出自己平均每一步的長度, 然后提問:知道了自己的平均一步長度,要步測出教室到學校食堂的距離必須怎么辦?(必須步測出教室到食堂有多少步。)因此我順勢利導的布置了課后作業:步測出教室到食堂的距離(或教室到宿舍的距離、宿舍到校門口的距離等等),任學生選做一項作業,然后互相交流結果。這樣一來,雖然他們課后還是要做功課,但將主要是以獨立或合作的方式從事一項小研究,或一份小報告,那時,我們會經常看到孩子和大人甚至專家學者一起認真商討交流的,我們會從他們的臉上看到越來越多的陽光和自信。數學文化的詮釋在這里得到體現。
4、多對話,少獨白。
我講評一道這樣的試題:小明參加數學競賽,共20題,答對一題得5分,答錯一題扣2分,小明最后得分是72分。問小明錯幾題?班級大部分同學的答案是(20×5-72)÷2=14(題),我連續給同學們分析了兩遍,他們還是不能理解(20×5-72)÷(5+2)=4(題)。我萬般無奈,急中生智:“下面我們輕松一下,做個游戲:老師和陳宏韜同學來進行滾球比賽,每人基本分10分,從講臺前經過走道滾到教室后面,不碰到課桌順利過關者得5分,如果球碰到課桌者扣2分,大家作裁判員,好嗎?”(好。┊旉惡觏w同學順利地把球滾到目的地得5分后,輪到我滾球時,故意讓球碰到課桌而扣2分。
這時師問:誰贏了?
生:陳宏韜!
師:他得幾分?
生:他得15分!
師:誰輸了?
生:老師!
師:老師得幾分?
生:10-2=8(分)
老師再追問:老師與陳宏韜相差幾分?
生:15-8=7分。
讓學生明白:贏者與輸者相差的是7分而不是2分。然后很自然的把這個知識點遷移到上一試題中,大家終于明白上一題的正確答案是:(20×5-72)÷(5+2)=4(題),小明錯4題。
新課堂注定是要放逐獨白而青睞對話的。因為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對話。讓數學生長在學生生活領域之中,使數學學習更富有情趣和意義,讓數學課堂充滿文化氣息。
【數學文化了學科論文】相關文章:
4.醫學科技論文
5.核醫學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