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覺與中國哲學觀的對應的研究分析論文
費孝通的“文化自覺”融通著中國哲學中“出世”“入世”的古老辯證,本文在梳理費孝通“文化自覺”觀點的基礎上,探討二者之間的對應關系。
費孝通先生作為我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一生浸潤其中孜孜求索,晚年開始了第二次學術研究生涯,為我們提出了“文化自覺”的觀點!拔幕杂X”的路途早在我們意識到之前便已經開始,可以說貫穿了整個文化發展史,人們知道它的存在也常常在這條路上走過,卻不明了這條路意味著什么,費孝通先生點明了這四個字,是在文化的地圖上為其做出了記號,在求索的道路上為其插上了路標,這條路的去去回回一旦明確,便有了人們來來往往,有了一整塊文化地域的匯通達暢中國哲學。
一、對費孝通“文化自覺”的梳理
ァ拔幕”是隨著人類的發展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國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結構,這復雜的結構是起于它悠久的歷史。經數千年文化特質自身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融合、傳播,才形成現有的狀態。在這五千年不曾間斷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的文化經歷了百家爭鳴的繁盛、秦皇漢武的霸氣、大唐盛世的包容,經歷了兩宋各族的碰撞、明清時期的黯淡與恥辱,近代以來的文人學者迷茫過、奮斗過、失落過、絕望過,同時又掙扎著前進著,文化的反思與探索從來不曾停止。
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觀點,中國依托于血緣關系而產生的社會“差序格局”以及從“土”里衍生出來的文化,都決定了每一個中國人骨子里追求個體的“內圣外王”,追求小團體內的安然自得,從而導致了大批的學者們缺乏一種高端的、廣闊的視野,也不曾有過對思索進行思索的實踐傳統,可以說,費孝通之前中國人在文化反思與中華文化自覺上拾到了不少散金碎玉,在他之后便有了一條線索,也多了一條通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的路。
“文化自覺”簡單來講,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的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他的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時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去的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在這簡單的話語中蘊含的意味是無窮的[1]。
有句古話叫“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中華文化當中蘊含著這樣的力量,只是我們自己認識的還不夠深刻,發揚的還不夠充分,采取的方式還不夠恰當,更重要的是缺少能夠擔當這樣使命的一代人。費老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這其中所蘊含的對異文化的態度也是為人所稱道,文化自覺的含義不但有自覺還要有自立,不但有自信還要有自省,中原的漢文化在與外族文化不斷交流、融合、創新、實踐的過程當中較好處理了民族關系并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基本上漢文化始終處于強勢文化的地位,只要我們不固步自封、唯我獨尊,別的文化自然會被吸引而來,而當我們處于一個弱勢的地位時,所謂的文化自覺里有了掙扎,從容的心態中帶了倔強,“一些國家爆發的民族主義運動和本土化運動,甚至發生一些過激事件。也是因為她們感覺到了這種文化的一體化正在動搖著她們傳統文化的根基,正在使他們失去自己的文化傳統,因而引起了一種文化反彈和文化自我保護意識的覺醒”。
文化自覺是一種狀態。“是當前思想界對經濟全球化的反應,是人們希望了解為什么世界各地在多種文化基礎中會引起人類心態發生變化的迫切需求”,是一個學者群體對于自己文化的深刻思索和從容判斷,他們必須是清醒著的思想家,對于一些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問題潛心研究,以便能夠讓這個民族的文化面臨沖撞和選擇的時候有個依憑。
文化自覺是一種行動力。這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自然科學大發展后全球在人文世界的共同追求,文化自覺“不帶有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我們需要用實證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來認識我們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這個過程并不容易,需要去切身的、謙遜地了解我們的文化發生了什么、改變了什么,有何精華有何糟粕,在生活當中實踐了什么,一種微小而偉大的文化習慣背后的思想淵源是什么……把這些東西想清楚弄明白,翻譯成人們都能看懂的文字讓大家都獲得這種文化自覺并加以創造性的發展;最后要將它推廣到全世界。每一個民族都這樣做了,大家也都用心了解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在交流、碰撞、選擇甚至是轉變的過程當中能夠從容、自主,共同朝著人類的美好明天奮進,也就是“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一條文化自覺的路很漫長很艱巨,但是費孝通先生也指明了行動的方法。個人的文化反思就是一條路子。其實這“不僅僅是個人的學術反思,思想的再思考,也是對我所學到的社會人類學的反思,對社會人類學學科是一次文化自覺的嘗試”。費老最先提出了這個概念,也最先開始實踐!皩W術反思是對個人說的,文化自覺是學術反思的擴大和發展,從個人擴大到自己所屬的文化,從個人的學術發展擴大到一門學科的演變。學術反思是個人要求了解自己的思想,文化自覺是要了解孕育自己思想的文化!睂W術反思到文化自覺,一脈相通。
二、文化自覺與中國哲學中“出世”“入世”的辯證
上文已經提到過,“文化自覺”與哲學有相同之處。而費孝通先生所倡導并期許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中國哲學密不可分。中國的哲學走了一條比較獨特的道路,“根據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2]。
中國的文化從土地里生長起來,中國社會的人員構成到現在為止還有大量農民。農民的眼界制約了哲學的內容、影響了中國哲學的方法論,然而中國歷史上有一些稱得上哲學家的人從土地中獲取力量與智慧,嘗試著出將為相,在翩翩濁世中獲得價值認同,最終卻又因為主觀客觀的原因洗盡鉛華,“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這種“入世”又“出世”的經歷,一種由入世到出世的態度,經過無數人的.總結、提煉、實踐所萃取出的文化,就是中國哲學里入世與出世的辯證統一。
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入世是因為浸潤千年的儒家關心人際關系、道德倫理、社會政治,中國哲學的出世是因為影響世界的道家講求道法自然、棄智寡欲、舍智存真,然而中國哲學并不曾因二者的對立止步不前,恰恰相反,是在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尋求平衡,將其雜糅統一,差序應用。有哲學家談到宋代道學時“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天地未畫前”,這種既深刻又實際的哲學理論,是要締造具備“內圣外王”品格的圣人,這里的圣人,是指做為一個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水準。
費老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覺”觀點就是出世與入世融合的范例。一個民族、一種文化要靜思反觀,需要有一種出世的勇氣和超脫,深深的扎根在某一文化領域中,放低了態度、拓開了眼界去了解自己的文化。學者是社會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群體,大家要有一個共同的、長遠的目標一起使力,費老提出的這個目標就是通過“文化自覺”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適應,與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與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這種從文化的認知與反思到溝通與傳播就已經完成了出世而至入世的過程,或者說在“文”與“野”之間的循環。廣大學者的文化自覺要從精深的學問中來,經過思想的加工再放到外面來給所有人看,甚至是像當年孔子周游列國一樣,帶著自己的卓越思想各方游說尋求認可,向著“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的二十一世紀前進。
費先生一生為學的根本態度“一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二是學以致用”。現在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程度,而人文社會科學則需要“一個地方和一群人來發揚一種新風氣。當前需要的新風氣就是文化自覺”。在人類的文化自覺路上,中華民族傳承著“入世與出世”、“內圣外王”的哲學傳統,實踐著“一國兩制”的偉大創想,發展著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我們有能力起一個帶頭的作用。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想要實現這一理想還有慢慢長路要走,費老相信文化自覺就是這樣一條通幽之徑。中華文明經歷了幾千年,積聚了無數先人的聰明智慧和寶貴經驗,中華學者也會以一種嚴肅、認真、寬容的態度研究本民族和外族的歷史文化,為了這樣一個美好未來而貢獻力量。
【文化自覺與中國哲學觀的對應的研究分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