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岳川著《藝術本體論》
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研究文藝本體論的學術專著。全書除"緒論"、"結語"以外,共有6章。從體例上看,全書由兩部分構成,前3章圍繞本體與存在本體的關系展開,后3章是前部分的發展,主要研究藝術本體論的三維構成,將本體論還原為人的活感性的生成活動:在創作中表征為新體驗、在作品中凝定為新形式、在解讀中生成新意義。在"緒論"中,著者認為,文藝本體論問題不僅確實存在,而且問題之多、涉及范圍之廣、問題之嚴峻,實在是當代文藝學美學再也無法回避的。尤其是20世紀的西方文藝和美學遭遇到種種困境,使得哲思隱遁,成為操作,成為游戲,藝術成為宣泄,意義成為虛無,成為審丑,藝術與人生超越都成了問題。這些本體論層面的問題,值得我們的和詩學關注和分析,值得當代文藝學建構者反思。
第1章"本體論演進與文藝本體論嬗變著者首先指出,所謂本體指本源性存在,而本體論(Ontology)是對本體加以描述的理論。本體論是對人的活動與人存在其中的世界的一種整體的、終極的看法,是追問生存的真理、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根基。本體論與認識論、價值論相聯系,使得本體論問題同時也成為認識論和價值論問題。本體不是已成之物,而是未成之物,在本體的探求中,哲學家依據本質與存在同一的過程中對必然和自由的看法,而形成不同的本體論:古希臘"自然實體本體論"、中世紀"神學本體論"、近代"理性本體論"、現代"生命本體論"。本體論演變實現了四個轉向:①由傳統實在的自然絕對本體論轉向人類生命本體-一個感性生命本體(即由客觀世界轉向人的生命世界);②由恒定不變的存在(自然、上帝)轉向人的感性生成(過程、時間);③由無時間的大全轉向時空之中的過程;④由客體論(必然)轉向主體論(自由)。著者指出,藝術同樣也經歷了一個本體論轉換過程:①摹仿:古典本體論;②表現:浪漫本體論;③形式:語言本體論;④:批判本體論。即從摹仿外部世界的藝術,愈來愈走向本體的詩(藝術),藝術不再是去意指實在的絕對本體,而是人的活動過程的詩意顯現。著者標舉新藝術本體論-藝術活動價值論,這包括兩個方面,即存在的實踐本體論和藝術交流的價值本體論。作為活動價值本體的藝術,成為人的感性的審美生成或生成活感性的自由生命活動。藝術成為人在其感性生命活動中對世界本真價值的追詢,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對藝術新形式的追求。美在于生命,美是生命活動的超越性價值,藝術是生命之美的創造。藝術本體是藝術活動本體、作品本體和價值(超越)本體的統一。
第2章"當代美學核心:藝術本體論"。著者要追問的是,藝術本體論何以同為當代美學的核心?著者指出,人類的永恒希望是對自身加以審美直觀,超越時空的限制以確立自然生命的意義。然而,人們在為這希望尋找現實的根基和實現的途徑時,卻受到了經驗主義對本體存在的致命打擊和對終極價值的消解,飽嘗哲學中人非中心化的惡果,看到了理性主義與人的普遍分裂,經受了神恩坍落的茫茫無路。而藝術與人一起承擔了世界對人的中心地位的打擊,藝術在哲學美學的現代危機中,走向與人對話的前景。著者從以下幾方面論證了藝術本體論成為當代美學核心的內在根據:現代藝術作為人的生存方式;寫作何為:危機時代中的運思;現代語言本體論轉向:從理性批判到語言批判、從人說語言到語言說人;后現代文藝本體消解論:解拆深度模式、消解意識、消蝕主體精神、消除審美距離。
第3章"藝術超越:人的審美活感性生成"。著者追問:藝術本體與人類本體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人通過藝術并在藝術中領悟和超越了什么?著者認為,藝術作為一種精神價值存在是人的生存世界的價值確證:藝術是由人創造出來,并為了人而存在的,藝術是人超越生命有限性而獲得無限性的重要中介。人作為感性的有限個體進入絕對無限的純粹自我,需要雙重超越即時間和空間的超越。時間作為有限無限關系的交點,在實在論上加以把握,時間成為生命的自身否定關系,如將藝術與時間結合起來,時間就變成一個價值論命題,成為生命自身肯定的過程。換言之,人通過藝術而追求無限,他因這種無限的追求從有限存在之中超越出來,而使這種追求本身變成了無限。藝術體驗是以未來朗照現在,感性個體攜帶生命的全部過去和現在進入未來之中,并根據內心體驗過的內在時間重新構筑出一個全新的時空(境界)。這種通過藝術審美所把握到的無限境界將感性個體引出了有限性的規定和局限性的存在,使人與世界仿佛瞬間同一,剎那凝定為永恒。這種時間超越是從有限設定無限,從個別進入絕對,通過在時間中進入整體關系而揚棄無限。而人的空間超越向度是向上升華,即以超驗原則來設定世界,以一個更高的視界來反觀這個世界,找到世界的本真意義,使生活世界詩意化。藝術使超越問題從時空超越轉入對生命價值的終極看法,它將人的無限追求本身無限化了。藝術作為一種超越活動,對存在與時間這一極為深刻的詩化哲學問題加以解答。藝術作為生命超越中介本體,其中介原則是生成,藝術的生存即使人朝自己的本質生成,在藝術"活感性"的生成中,開啟自己本質的處境的新維’度,達到生命意義的透明性;罡行允菍嵺`的感性,是在生命實踐中生成和發展著的感性,是屬人的感覺突破了理性的專制后達到的理性與情思統一境界的人性解放。
藝術活感性具有一個三維本體結構,體驗本體、作品本體、解釋本體。這是本書后3章加以展開的重點。第4章"體驗本體:審美感悟與藝術創造"。著者認為,藝術的審美體驗是人與世界得以敞開的關鍵,是人的生命充滿意義的瞬間。著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論述:①審美體驗-藝術與生命的本體構成:體驗與生命具有同構共生性,體驗與藝術具有內在指向性,體驗與意義具有主客互動。性,體驗與世界具有主體意向性;②藝術體驗-與藝術的本源溝通:審美體驗與審美經驗的區別與聯系。審美經驗具有歷史積淀性、被動性和接受性特點,更重普遍認同性,更多相對靜態性。審美體驗是主動的、富有創造性的、導向活動的,更重審美主體的能動性和鮮明個性特征,是審美動態過程論。審美體驗的發生和拓展表現為"起興"(初級直覺)、"神思"(想象)、"興會"(靈感)幾個不同的層面。這幾種不同層次深度的體驗形式共同組成了完整的審美體驗的動力過程,呈現出由初級層次向高級層次、由外部體驗向內部體驗、由淺層感受到深層體味的層遞性,即初有審美經驗的支持和制約(審美靜觀、感物),然后有現時感觸興會,在想象力的作用下,最后獲得指向未來及永恒的超越現實的審美體驗(靈感),藝術家將體驗產生的審美意象用完美的形式加以傳達,就形成具有獨特審美體驗的藝術品。審美體驗是藝術生命的創生,藝術體驗是生命的自由超越形式,生命之氣是體驗的本體論根基。
第5章"作品本體:本文層次論"。著者指出, 2 0世紀文藝美學對何謂藝術品加以探索,但均未真正解決藝術品與非藝術品劃界的問題,這導致藝術品本體研究的轉向:藝術品本體研究由其定性逐漸變為定點(特定時空或語言指涉);由藝術品是什么(質的規定性)變為藝術品存在于何處(現實確定性);由藝術本體存在的研究,逐步轉向主體如何規定藝術品的特質方面;由作品客觀物質自主性(自然本體論)向主體的人的價值主體性(生命本體論)轉向。著者認為,藝術品存在形式的歷史是一個不斷演化的歷史:古希臘美學強調形式即本體、近代美學注重形式與內容二無論、現代美學標舉作品層次結構論。因此,整個藝術文化史,在某種意義上是藝術品存在形式不變演變和揚棄的歷史。著者從現象學美學角度對作品存在方式加以展示后,分別對作品結構進行本體的多維透視:新批評向心式細讀-由字面意到象征意;結構主義作品分析-從形式到深層意蘊;現象學追問-由確定性到不確定性;境界拓展-一從有形到無形。著者認為,藝術作品具有言、象、意三層次,并具有由言顯象,由象悟意的內在美學邏輯。
第6章"解釋本體:文學意義的審美生成"。著者展示了文藝解釋學從方法論到本體論的發展軌跡以及接受美學從作品本體到讀者本體的視界轉移,提出文學接受的主體性建立的新景觀:(1)能動性:對主體性的認同;(2)創造性:期待視野的打破;(3)體驗性:生命意識的投注;(4)喚醒性:靈魂意象的蘇生。著者認為,藝術解釋活動是主體生命參與的理解和體驗活動,帶有主體情思的痕跡。在解釋活動中,作品產生了新的意義。文學意義的生成基于多種解釋形態,即解釋的符合論,揭示的創生論,解釋的逆轉論。在"結語"中,著者認為,藝術本體三維結構通過人的生成活感性,對人的感知方式、運思方式、語言形式和精神取向加以重新建構,達到人的感性的審美生成。藝術作為人的一種超越性活動方式,在當代世界具有"生命精神化"的重要價值。藝術不僅使人那蟄伏于胎胞中的種種要素、潛能逐漸得到自由的伸展,而且直接顯示人的生命意義和對人的本質加以感性自我確證。藝術審美在使"單維的人"轉化生成為"完整的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鑄靈價值。著者堅持藝術本體論是歷史生成的這一命題,認為藝術沒有恒定不變的本體,藝術本體就深蘊在人的歷史發展之中,流動在藝術自身的不斷變革中,對藝術本體意義的探索成為對人類本體的總體揭示和敞開,這一過程永遠沒有終結。
【王岳川著《藝術本體論》】相關文章:
實踐的觀點與“本體論”問題03-20
“本體論”源流考(下)03-18
王志信改編曲《孟姜女》的藝術特色02-24
莊子哲學中的本體論思想03-18
淺析含意本體論的理論建構12-20
在實踐本體論基礎上建構當代美學12-05
當代審美實踐與文學本體論的構建詳細內容03-18
試論馬克思的本體論思想及其特征03-18
關于馬克思實踐本體論的再思考03-18
談馬克思辯證法的本體論革命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