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學探究性學習策略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據有關資料,立足實際,對研究課題進行有意義的探索,學會有效的學習方法,以提升探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模式。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素質教育、課程改革,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的主旋律。探究性學習,就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選擇濟南版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中的種子植物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中設置了三個合作探究,充分體現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展現學生的潛能,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種子植物的主要特征(重點);(2)說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異同點(重點、難點);(3)理解種子植物與人類的關系;(4)學會識別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不同種類的種子植物,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比較幾種植物類群在生活環境、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上的發展變化,初步形成生物進化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為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究的學習習慣,確立本節應用“激趣-探究”教學模式,指導學生課前調查、觀察常見的植物,課上利用實物和大量的圖片進行觀察、比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主動思考、自學教材,小組討論、主動探究,最后得出科學的結論。“為什么種子植物數量多、分布廣、適應性強”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沿著這條思路,分析種子植物的生活環境、形態結構、繁殖方式,逐層深入拓展,以達到突破本節課“種子植物的主要特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形態結構的異同點”這兩個重難點。對此采取任務驅動模式,激活學生利用實物去進行探究,通過學生主動觀察、分析、討論,進而得出結論。這既體現了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建構的過程,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觀察、比較、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課前準備:學生課前對生活中常見的植物進行調查、觀察;教師制作課件,準備玉米秸、帶有種子的松(柏)樹枝條、石榴果實。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優美的古詩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壓春蔬”。要求學生判斷它們描述的植物類群,從而對上節課所學習的藻類植物、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進行復習,同時又引入第四種植物類群種子植物,導入新課。
2.創設情境,激趣導學
由學生課前調查生活中常見的植物,并對它們進行分類、計數、記錄其生活環境。教師通過設置問題“哪一種植物是生活中數量多、分布廣、適應性強的類群呢?”激發學生探究的'探究興趣。
3.逐層深入,合作探究
(1)合作探究一: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多媒體展示銀杏、松樹、牡丹和石榴等幾株植物的圖片,要求學生思考這幾種植物與上節課學習的三類植物類群相比,它們的形態大小和生活環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從植物的結構特點上著手分析。種子植物的根、莖、葉內都有發達的輸導組織,便于支撐枝干、運輸水分。為了進一步認識種子植物的輸導組織,設計一個小實驗。教師提供鮮玉米秸的根、莖、葉,由學生解剖觀察其中的輸導組織。
(2)合作探究二:區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多媒體展示松樹和石榴的圖片,由學生分析這兩種植物它們分別有哪些器官、都開花嗎,分別屬于種子植物的哪一類,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種子植物中開花、種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是被子植物,不開花、種子外沒有果皮包被的是裸子植物。為了更加清楚地認識種子外是否有果皮,設計一個小實驗。教師提供松果和石榴,由學生解剖觀察其種子外是否有果皮。同時,教師設置問題,思考哪種植物的種子適應性更強,為什么。這個引導性問題,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果皮的重要性,又能引導學生思考課程開始時教師提出的問題,“哪一種植物是生活中數量多、分布廣、適應性強的類群呢?”首尾呼應。
(3)合作探究三:種子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教師播放農民喜獲小麥豐收的視頻片段,然后展示辣椒、大豆、蘋果、茶、牡丹等圖片,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發表自己的看法。
4.盤點收獲
由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或者疑問,知識、技能、情感方面都可以交流。
5.點播建構
教師列表,由學生比較綠色植物的四個類群在形態結構、生活環境和繁殖方式上的不同。并引導學生根據表格推出植物進化遵循的規律。結構上由簡單到復雜、生活環境上由水生到陸生,等級上由低等到高等。
6.達標檢測題
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A、B、C三類試題,實現因材施教。
【生物教學探究性學習策略】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