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新村改造環境設計研究
蘇州的老新村主要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城市用地向外發展而在城市中心區外圍建造的居住區,當時主要是為了緩解古城區壓力,向古城外圍疏導人口提供新的空間。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老新村改造環境設計研究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以無錫新村建設為對象,結合建設新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無錫建設新村的改造思路,最終以“新村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方式將無錫建設新村的環境進行了改造設計,引導建設新村居民更好地生活。
關鍵詞:老新村改造,院落,景觀,傳統文化
一、老新村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老新村改造一直是城市建成區發展過程中的難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老新村的問題日益凸顯,老新村改造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1]。通過實地調研和相關文字資料搜集發現,目前大量老新村都進行過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整治,通過實地調研,并以與居民交談的方式,發現既有老新村仍然存在建筑外立面過度粉飾、靜態交通解決方式過于簡單、景觀及活動設施未考慮主要群體和缺少垂直電梯四個主要問題。如何合理有效地解決這四大問題已成為老新村改建和發展的主要方向。
二、無錫建設新村現狀
2.1基地背景及周邊環境
此次設計研究的基地選在無錫市的建設新村(67號樓~79號樓)。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建設新村是無錫居住規模最大,居住條件最佳的居住區之一,它位于無錫的中山路(青石路)和鳳吟路的交接處,北面靠通惠中路,靠近無錫市中心。對于無錫,建設新村記載著過去城市的故事和文化,對于居住在這里的居民,有許多留念與回憶。從基地周邊的交通、功能和動靜各方面的分析來看,建設新村的地理位置極其良好。周邊交通便利,商業發達,文體服務完善。但通過對基地居民的真實采訪,情況并不樂觀。
2.2實地調研及現狀問題
通過對建設新村居委會相關人士的采訪和對居住者信息的查閱,發現基地內部的居住者有近70%是老年人。因此,建設新村設計的主要對象為老年人。通過對基地人群的調研采訪,得知建設新村的優點為社區互動性強,鄰里關系好,氛圍安靜,交通便利,可以種植花草,社區周邊服務完善等;而缺點為沒有電梯,社區內部活動環境太差,建筑沒有得到及時的維修和美化。同時還發現對于58歲~79歲的老年人大都希望繼續住在社區內。據觀察發現基地目前兩方面的問題。首先,配套公建方面存在缺乏社區醫療服務點、適合老年人的社區食堂以及適合老年人活動和交往的空間這三方面的問題。其次,在居住環境方面存在交通混亂、缺少公共空間以及建筑空間破舊等問題(見圖1)。
三、無錫建設新村改造方案
3.1改造目標
建筑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繼承、創造、延續的產物,保護傳統是為返本開新,對傳統的改造要在創新中借鑒[2]。老新村只有在使用中,不斷納入當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斷發生新的對老新村建筑的理解行為,也才能使舊建筑的潛在特質對當代人開放,重視當代建筑意義[3]。建設新村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它影響了一代人的居住行為和生活方式。因此,經過前后仔細的分析,基地環境改造的目標為:改造出一個適合基地老年人居住的人性化新村。
3.2改造構思
通過對老新村的老年人進行深入觀察和分析,將目標人群的興趣愛好和活動方式與需加入的空間功能相結合,同時考慮到老人的安全和大多居住者無私家車的情況,平時禁止在建設新村內部通行或停靠機動車。通過對草模的推敲,可以很快聯想到中國傳統的院落空間。院落是指由房屋,走廊或墻體圍合出來的內向性空間,它一直都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靈魂[4]。院落明亮寬闊,周邊建筑向中心院落開放,同時設有門窗,非常容易使人心理上產生歸屬感,這不僅符合中國居住者的居住方式,而且與新村文化有很多的共同點。因此,此次改造設計圍繞院落的概念進行了展開。
3.3改造步驟
1)改造基地中心空間———立體院落。經過前期的推敲和分析,本設計將基地中心位置的兩棟樓(71號樓和73號樓)進行主要改造,目標是將其改造設計成一個適合老年人活動,融入江南園林特質的現代立體院落。江南園林一直追求以小見大的高深意境,并運用豐富多樣的布景手法,講究對比與統一共存,虛實結合的空間效果[5]。此立體院落將這些風格和手法都囊括其中,結合老年人的興趣愛好和活動特征,并以建筑原有的風格特點展現在居民眼前,形成一個連續的,由坡道連接而成的多功能復合式立體空間(見圖2)。從立體院落的內部空間來看,主要空間之間通過坡道進行連接,通過空間的拉長變形,形成了多功能復合的現代院落,是一個人性化,立體化和連續性的社區公共空間。立體院落吸收了江南園林文化的精華,并有所創新。在外貌上并不是傳統形式,尊重了老新村建筑簡潔質樸的特點,但空間風格上表現出了江南園林的神韻。在立體院落的細節處理上,將原有部分的水泥窗,老木窗,老木門進行了保留與再設計。不僅保留了老新村的重要元素,還從老新村的外部空間布局方式著手,給居民帶來更多關于過去的回憶與聯想。
2)釋放底層部分空間,解決交通和社區活動問題。此次設計將整個社區基地分成上下兩部分來考慮,底層和上層,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保留原有空間的立面和氛圍。先將原有豎向交通兩側的空間釋放,將豎向交通問題解決;接著擴展和延伸綠化空間,將剩下的空間最大化利用,并通過景觀的擴展使空間形成一定的聯系;最后將底層空間中,靠近立體院落的部分空間進行釋放處理,形成一個周邊以實體空間為主,中心以虛空間為主的內向性空間,即院落空間。原有的車庫,小賣部進行了空間保留,根據具體地理位置方便程度和實際空間大小又改造出了食堂,醫務室,保安室,公共衛生間,物業管理中心和社區藝術活動中心。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部分墻體,形成整體而又富有變化的曖昧空間,居民們在活動時,依舊可以聯系過去,懷念舊時光。
3)重組與增加底層景觀。底層空間的景觀布置則是以寬闊通透為原則,所以主要以草坪為主,只在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小庭院中心進行向心性的點綴,突出中心活動區。由于底層豎向交通問題的解決和綠化面積的擴展,自然形成了建筑底部空間通行,建筑與建筑之間以綠化為主的空間形式。對于整個社區來說,交通問題解決的同時,綠化面積也有所增加。
4)增設電梯與連廊,形成庭院。改造后的社區庭院有8處,這8處庭院的邊界并不明顯,完全是靠空中連廊構成的虛空間框出庭院空間,而底層由于較為擁擠,便采用開放式的空間形式,既不影響交通,又有空間特質與功能的呈現。在庭院空間中的草坪、木質小道和植物景觀等所有物體都是以宜人的尺度呈現親近自然的氛圍。周邊古樹的保留使空間的歷史感加重,使空間改造的意義通過景觀展現出來,且與居民形成感情聯系,讓老年居住者在空間中產生對過去的聯想和記憶。
3.4最終效果
在尊重建設新村原有機理結構基礎上將新村內部的底層空間和中央空間進行了功能的置換和空間的擴展。此次改造設計方案充分體現“新村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引導新村居民更好生活”的思想,在解決功能,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質量的基礎之上,將老新村的空間,文化,故事串聯起來,使老新村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由墻,頂,地圍合而成的空間,而是一種存在,既是過去的,又是現在的,設計的不僅是建設新村,同時也是老新村居民未來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空間未來發展的方向。
四、結語
包豪斯大師格羅皮爾斯說過:“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不斷前進”[6]。對老新村建筑的保留不僅是對老新村本身的尊重,更重要的是結合現代文明進行重塑,而非簡單的裝飾與美化,需要對新村文化進行詳細的追溯和認真的探索,提煉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體現當時審美意象的精髓,并結合現代文明和地域特點進行創作[7]。通過對無錫建設新村進行改造設計研究,希望能為蘇南既有老新村環境的發展與改造提供一定積極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夏健.老新村綜合整治中靜態交通解決的思考———以蘇州市為例[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2006,19(4):57-62.
[2]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3]王湘昀.論傳統民居對現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啟示[J].南方建筑,2004(A06):17-19.
[4]顏紅影.傳統院落空間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啟示[J].宿州學院學報,2012,27(1):85-87.
[5]劉先軍.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6]陳志華.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M].第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7]謝浩.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居住建筑中的體現[J].新建設:現代物業上旬刊,2012(1):16-18.
【老新村改造環境設計研究】相關文章:
園林環境設計中的平面環境設計研究11-18
某住房改造項目巖土工程勘察研究12-02
綠色小區環境設計03-07
研究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并購問題03-17
研究道路改造工程施工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03-21
哲學的改造03-18
振興東北老產業基地資本運營效益研究03-21
發展循環經濟與振興東北老產業基地研究03-22
淺談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并購問題研究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