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分析
美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 ,它與人的素質全面提高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美術教育在培養人的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和創新精神等現代社會生存必備的人才素質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美術教育的作用意義深遠,其有益于受教育者智力的開發、人格的健全,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情操。
關鍵詞:美術教育;全面發展;智力;情感人格;和諧
美術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樣,目的都是作用于人和社會,為人和社會的發展服務。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二十多年的教學實踐使筆者深深地認識到美術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如同復雜的社會生活一樣,美術教育也是多層面的。大體上它的作用可分為兩大方面:第一,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發展,使受教育者的智力開發、感知發展、素質培養、情感升華、創造力提升都得到充分實現;第二,能促進社會和個體的完美統一,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一、美術教育與智力開發
1.1現代腦健康生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具有復雜結構的大腦具有復雜的思維模式。左腦善于分析、抽象、計算,是處理語言、數字、記憶等的思維中樞。右腦善于感受、想象、虛擬,是進行知覺、形象、發散的思維中樞,具有不連續性、彌漫性、整體性功能,是非語言的、綜合的、創造活動的中心。大腦兩半球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通過合理訓練可以均衡發展。腦細胞之間的聯系越復雜,其協作起來工作效率就越高,人的思維就越敏捷。以往的教育往往側重于左腦的鍛煉,如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偏重于記憶、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培養,而對于分數的過分追求往往使培養的學生高分低能。對右腦潛能的抑制不利于左腦的開發,這顯然不利于智力的全面健康發展。
1.2對學生右腦的開發則更需要借助美術教育來完成。美術課上,學生進行觀察、分析、表現、制作、創作等技能訓練,這也是對學生手、腦、眼的協調訓練。學生借助感官材料在觀察、思考、設計制作的過程中往往能激發無窮的想象力,這對其創造力的培養大有裨益。美術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審美能力、創造力。美術創作從形象思維開始,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會自覺用到各門學科的知識,這無疑加強了學生對各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其他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美術活動,同樣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部宋朝的可視形象的百科全書,美術欣賞課上對于名作的鑒賞,不但讓學生獲得了美術知識,提高了審美能力,而且起到使其認識歷史、認識社會、了解世界的作用。
二、美術教育與感受能力
在學校教育活動中,智力教育是一方面,敏銳的感受能力是另一方面。豐富的美術活動對學生感受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借助各個感官感受世界的過程。如,要識別蘋果,人們就要運用觸覺、味覺、視覺等感覺器官,才能正確判斷其重量、味道、顏色、形狀等。不斷地、有意識地訓練感受能力,就為獲取豐富知識奠定了基礎。一個人對事物具有敏銳的感覺,是基于對生活的經驗積累,善于通過自己的五官感受世界,然后總結、整理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而美術教育能有效調動人的感覺器官的積極性,對一幅名畫的欣賞會給學生帶來視覺沖擊和享受,創作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是其他教育活動所無法比擬的。21世紀被稱為“讀圖時代”,信息的傳播正在發生著從抽象的文字到圖像具體再現的變化,視覺文化的誕生,如影視、攝影、廣告、電子圖書等,一切與視覺有關的形式,也對美術教育培養受教育者的感受能力和讀圖識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受、解讀、理解圖像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人們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應當掌握。在國際活動中,圖示的作用也愈發凸顯,這就要求人們高速度、高效率地感受、理解、領悟,才能適應現代社會交往與生活的需要。當然,這也促使現代人必須通過有效的訓練,培養敏銳的感受能力。
三、美術教育與人格培養
3.1“畫如其人”,美術作品就是作者人格的體現。國畫大師常常教育他們的子弟要“為人第一、為學第二、為藝第三”,作品的高低首先是人格的高低,然后才是技藝的高低。任何美術作品的形式語言都是表現畫家思想、情操、人格的手段,美術家的杰作實質上正是其自身人格的完善。面對一幅高品位的作品,就好像在同一個高尚的人交流,受到他的感染和熏陶。這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情感得以升華,人格得以提升。教師應當通過多種形式的美術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理解什么是真正優秀的美術作品,什么是糟粕、腐蝕人類靈魂的垃圾。
3.2如今,社會進入了互聯信息時代,大量的文化藝術垃圾、毒素通過網絡傳播給大眾,特別是青少年,侵蝕著這些純潔的心靈。這就更需要美術教育工作者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進而在教學活動中正面地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網絡欣賞到更多優秀的美術作品,提高認識,升華思想感情。學生在學習繪畫和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內心的情感得以表達、釋放。美術作品自古就是人類醫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種手段。遠古圖騰、壁畫、神像等被當時的人們當作祛病除邪、保佑平安吉祥的護身符。英國心理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沒有油畫、雕塑、音樂、詩歌以及各種自然之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樂趣失去了一半,這就會給各種疾病的入侵洞開了門戶。”
3.3我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早就指出“情志”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可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F代治療心理疾病的過程中,繪畫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它能讓患者的`潛意識通過繪畫得以表達,讓心理醫生從中看出患者的癥結所在,F代保健學對許多90歲以上高齡畫家的研究證實,從事美術活動對人的長壽非常有益,它能消除精神上的不良體驗,使人獲得身心健康和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最終造就高尚的人格,F代美術教育過程中,豐富多彩、自由活潑的美術活動,無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完善起著積極的作用。
四、美術教育與創造力培養
創造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美術教育在人的創造力培養方面有著特殊的功能。現代機械技術的高度發展,國際間經濟的激烈競爭,迫使社會強調人的創造性,人們認識到自然資源和一般的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再像以往那樣舉足輕重,人才資源才是社會最寶貴的財富。“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崛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重視對工業設計人才的培養。西方經濟的發展同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現代教育改革的新動向是著眼于學生智力的開發與能力的培養。“美術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之一是發掘青少年的潛能”,這個觀點得到了人們的認同。美術教學過程是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在美術活動中,學生的形象思維最為活躍,最受鍛煉,想象力、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創造力的鼓勵和培養,必然會使其形成創造意識,這種意識在形成思維定式后,會自動滲透和泛化到今后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方面。
五、美術教育與自然環境
5.1人與自然是人類探索、追求的永恒主題。人生成于自然,決定了人必然從屬于自然,人類是天地孕育出的精靈。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從遠古時代對自然的敬畏演變為對自然肆意的掠奪,科學技術成了一把“雙刃劍”,環境問題成為當今世界范圍內共同關注的問題,迫使人類反思并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試圖創造出新的生態文化。從生存的角度思考,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成為刻不容緩的事情。美術教育所建立起來的人與自然之間的審美情感,啟示人們從藝術、審美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正是由于人類改造自然、美化環境的實踐活動,自然環境成為人的欣賞對象,審美情感使生存環境藝術化。
5.2藝術既培養了人的整體感知能力和豐富的形式感,使人以審美的眼光看待自然,又能使人以情感體驗的方式利用、改造、優化自然,使自然環境藝術化。人類尊重、熱愛、親近自然,不僅僅是為了維護生態平衡,也是為了維護人類心理的平衡。人類幾千年的頑強拼搏,與其說是在改造自然,不如說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自然。愛美是人的天性,和諧之美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目標,以積極的方式影響生活,保護、美化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審美能力,是美術教育的一項重大課題。藝術可以提升生活品質,豐富人的精神文化內涵。社會環境的藝術化,可以從整體上提高人類的生存質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馬克思說:“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實踐證明,缺少美育可能導致迂腐僵化,使人缺乏創造性、情感和活力。所以,我們必須重視美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造就健康、協調、美好的社會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增強民族振興的后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美德。
【美術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分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