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
摘要:目的 探討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 整群選擇該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6例經手術證實為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56例患者的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CTA)檢查以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對比兩種方法的檢查結果,并分析CTA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應用價值。 結果 ①手術病理分析證實56例患者均為陽性,并且共發現動脈瘤62個。②CTA確診病例54例,動脈瘤個數60個,診斷準確率為96.77%;DSA確診病例54例,腫瘤數59個,診斷準確率為95.16%。結論 CTA與DSA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準確性并無明顯差異,但是該方法對動脈瘤解剖結構以及動脈瘤周圍解剖信息的診斷情況明顯優于DSA。因此,CTA可以作為臨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首選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CTA;應用價值;DSA
目前,臨床常用的診斷顱內動脈瘤方法有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CTA)以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并且隨著醫療科技水平的提高,CTA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優勢越來越明顯,逐漸在醫學界引起廣泛重視[1]。該研究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該院收治的56例經手術及DSA證實為顱內動脈瘤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了解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擇在該院收治的56例經手術及DSA證實為顱內動脈瘤的患者為研究對象。56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30例;年齡在21~84歲,平均年齡(51.12±14.31)歲。該組患者發病時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頭痛、頭暈、嘔吐等癥狀;并且來院后經頭部CT掃描證實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實質內進展迅速的出血。
1.2 方法
1.2.1 診斷方法 該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A以及DSA檢查,具體操作步驟如以下幾方面。
(1)CTA檢查方法:①選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機對患者進行檢查。②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定位后先進行平掃(層厚5 mm)并觀察掃描圖像。③CTA掃描時,調整掃描各參數為:電壓120 kV,電流300 mA,層厚0.625 mm,間隔0.625 mm。沿顱底到顱頂方向進行螺旋掃描,并使掃描線與聽眥線平行。④使用22G號針穿刺患者肘靜脈,借助自動高壓注射器從穿刺點注入碘海醇 350 mgI/mL, 100 mL造影劑(速度:4~5 mL/s);采用頸內動脈追蹤技術進行延時掃描,以閾值和手動結合觸發,延時時間為12~20 s[2]。⑤使用容積成像、曲面重組、最大密度投影等技術對原始圖像進行三維重建。⑥組織經驗豐富的2名放射科診斷醫生以及3名神經外科醫生對重建后的圖像進行觀察,并得出診斷結果。
(2)DSA檢查方法:①選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Artis zee血管造影機對患者進行檢查;同時采用碘海醇350 mgI/mL作為造影劑,使用高壓注射器。②按照seldinger法對患者右側股動脈穿刺術[3]。③根據不同掃描需要將造影劑導入雙側頸動脈或者雙側椎動脈;隨后對患者進行多角度掃描投照,直到得到清楚顯示全病灶的圖像。④組織經驗豐富的2名放射科診斷醫生以及3名神經外科醫生對圖像進行觀察,并根據操作記錄及報告得出診斷結果。
1.2.2 研究方法 該組研究以外科手術證實結果為判斷標準,并將以上兩種掃描得到的結果與手術證實結果進行分析,最終計算兩種診斷方法準確性等指標。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P<0.05說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另外,采用Cochran-Mantel-Hanenszel(CMH)行平均分檢驗以比較兩種診斷方法的效應差別,評分方法采用Row Mean Scores Differ評分法,通過對變量資料進行評分,然后采用行平均分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5]。
二、結果
2.1 手術驗證結果分析
該組56例患者經手術分析均證實為陽性,并且共發現動脈瘤62個。21個為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20個為前交通動脈瘤,2個為大腦前動脈瘤,5個為大腦中動脈瘤,6個為頸內動脈瘤,4個為眼動脈瘤,1個為大腦后動脈瘤,3個為椎基底動脈瘤。
2.2 兩組診斷準確率
該組研究發現,CTA確診病例54例,動脈瘤60個,其中21個為頸內后交通動脈瘤,20個為前交通動脈瘤,2個為大腦前動脈瘤,5個為大腦中動脈瘤,6個為頸內動脈瘤,3個為眼動脈瘤,1個為大腦后動脈瘤,2個為椎基底動脈瘤;動脈瘤個數診斷準確率為96.77%。DSA確診病例54例,腫瘤數59個,其中20個為頸內后交通動脈瘤,20個為前交通動脈瘤,2個為大腦前動脈瘤,5個為大腦中動脈瘤,5個為頸內動脈瘤,3個為眼動脈瘤,1個為大腦后動脈瘤,3個為椎基底動脈瘤;動脈瘤個數診斷準確率為95.16%。對比兩種方法診斷準確率發現,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42>0.05)。
三、討論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疾病之一,主要指動脈壁因病變而向外形成的永久性擴張[6]。雖然顱內動脈瘤的發病率并不高,但是其致死率及致殘率很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準確診斷與及早治療是降低顱內動脈瘤的致死率及致殘率的關鍵,因此選擇一種安全、快捷、高效以及精準的顱內動脈瘤診斷方法十分重要。
該研究發現:CTA確診病例54例,動脈瘤60個,動脈瘤個數診斷準確率為96.77%;DSA確診病例54例,腫瘤數59個,動脈瘤個數診斷準確率為95.16%;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P=0.74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果表明,CTA以及DSA在診斷顱內動脈瘤方面均具有較高的準確率,并且準率性差異不顯著。然而,有報道指出CTA及DSA掃描所得到的圖像仍然存在一定差別,這點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7]。
通常來說,DSA仍是當前臨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它可以使腦血管系統顯影,從而幫助醫師了解血管結構、病變部位、形態、大小以及其與血管的關系[8]。同時該方法還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動脈血流情況,從而為血管內栓塞治療提供準確依據。然而,DSA診斷顱內動脈瘤仍然有一定的缺陷,例如:該方法的假陰性率一般在5%~10%之間;多次掃描會使患者承受較多的輻射傷害;插管對血管的損傷;有時可能有較嚴重的并發癥;該方法無法對病情危重患者進行掃描[9]。近年來隨著CTA技術的不斷成熟,不僅逐步彌補了DSA技術的缺陷,而且還具有一系列獨特優勢:該方法安全便捷,十分適合危重病人的診斷;該方法所得圖像清晰,數據準確,能清楚顯示小動脈瘤[10]。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CTA可以取代DSA成為臨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首選方法。
綜上所述,CTA與DSA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準確性并無明顯差異,但是該方法對動脈瘤解剖結構以及動脈瘤周圍解剖信息的診斷情況明顯優于DSA。因此,CTA可以作為臨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首選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熊巨新,伍彩云.MS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J].CT理論與應用研究,2011,20(4):545-550.
[2] 湯曉靜,李海軍.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3(11下):161-162.
[3] 王蕾.寶石容積CT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3,22(5):357-360.
[4] 葉印泉,肖新蘭,唐小平,等.MRA與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價值的比較[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1):9-11.
[5] 林衛勇.CTA與DS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對比[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9):93-95.
[6] 王洪生,趙佩林,王長卿,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與3D-DS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對比研究[J].河北醫藥,2012,34(11):1613-1615.
[7] 宋段,馬占姝,薛明團,等.64排螺旋CT腦血管造影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8):908-910.
[8] 石鑫,姜梅,郝玉軍,等.3D-CTA、3D-DSA對顱內動脈瘤臨床診斷價值的對比[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2):69-72.
[9] 王立淑,何文,張惠琴,等.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及經顱超聲造影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電子版,2010(10):12-14.
[10] 鮑繼鋒,鮑星,吳哲高.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及評價[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2):216-218.
【CTA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目標規劃及其在經濟中的應用05-11
物理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論文11-02
氣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05-29
幼兒文學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論文04-28
多媒體技術在鋼琴教學中應用論文04-28
思維導圖在美術教學中應用論文05-10
英語文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04-21
醫院護理管理中績效管理的應用價值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