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河道治理技術與河道生態評價指標體系探究
道護岸形式主要有混凝土結構與漿砌石結構以及生態型結構,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相關論文范文,歡迎閱讀借鑒。
1 概述
生態評價是河道管理的核心,可以反映出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近年來,我國對水利方面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對河流治理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文章主要對生態河道技術進行了闡述,包括河道施工與生物修復等,然后從設計、施工與管理方面對河道生態治理模式做出了說明,為我國生態河道治理與評價提供了參考與依據。
2 河道治理技術
2.1 河道線性設計
河道線型主要有直線型和自然曲折型兩種。直線型河道多用于城市治理中,利用河道取直、河床挖深滿足泄洪的需要,造成河道生態功能的減退,不利用生態河道的發展;而自然曲線的河道保留了河道的自然形態,保證了河道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2.2 河道護岸技術
河道護岸形式主要有混凝土結構與漿砌石結構以及生態型結構[1],不同的形式都各有千秋,在實際施工中我們應根據實際的河岸坡面的參數進行結構形式的選擇;炷两Y構作為最古老的護岸結構有著占地少的優點,但是與環境的生態適應性較差,對河道生態系統的建立與發展有所限制。
2.3 生物修復技術
河道生物修復技術常用的有人工濕地、水生植被恢復技術、水生植被恢復技術、生物浮島技術[2]等,水生植被恢復技術操作簡便、應用廣泛;生物浮島技術等具有較高的科技性,操作也較為復雜;近年來,人工濕地的發展被人們廣泛關注,因為人工濕地技術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并對生態環境具有良好的美化效果,但運用地段比較局限,適合較為寬廣的河道。
2.4 河岸植被設計
河岸帶植被的設計有自然與人工種植兩種形式,自然式植被能表現出群落的自然性,模擬自然,色彩豐富,具有較高的可視性。人工種植的植被設計相對整齊,但沒有較高的景觀直價值。
3 河道治理存在的問題
我國河道治理的現狀是“重建設、輕管理”,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3.1 河岸防洪能力低
我國相關部門對河道的管理比較松懈,尤其是對于使用周期較長的河道缺乏及時的維護與管理,導致河堤在結構上出現問題,從而造成河岸防洪能力的降低,嚴重時還會造成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
3.2 違章占用現象頻繁
我國在河道私自種植經濟作物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到河道正常的行洪,還會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
3.3 亂砍亂伐現象嚴重
近年來,對河道非法開發的現象較為普遍,造成了河道兩邊植被的破壞,并造成了航運的不便。亂砍亂伐還會導致生態問題的出現,縮短河道疏浚的周期,為國家帶來經濟負擔。
3.4 管理力度缺乏
我國河道的管理任務繁重,但在管理上不夠及時與明確,相關的河道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對河道保護的宣傳與教育不夠到位;對于違法亂紀行為懲治的力度不夠。
4 河道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對于河道的治理應從修復和重建生態系統的角度出發,加強受損河道的生態治理并且要加強河道恢復之后的管理工作。對河道生態水平進行評價有利于具體地了解河道生態系統的基本情況,有利于完善河道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對河道發展有重要的向導意義。
4.1 水利與水質指標
水利功能指標應該參考歷史上最大洪峰流量與設計排洪流量,這是衡量河道防洪的基本評價標準。河流生態需水量指的是保證生態系統正常運行情況下的最小水量標準,把握好需水量有利于維持河道水系統的平衡。水質指標也是河道評價的重要指標,通常根據水體中污染物的含量來評定。
4.2 河道生境指標
生境指標是指河道自然性指標,例如河道渠化、彎曲程度以及護岸指標。河道渠化程度指的是人工渠道占河道全長的比率;護岸是根據河道的透水性和植物的生長狀況來衡量。生態護岸需要長期的實際才能發揮其生態價值,可以為植被與生物提供優質的環境生長空間,創造更大的生態效益。在河道設計上面,應提倡自然線性的河道的設計,豐富而蜿蜒的河道有利于維護生態的多樣性,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樣性與穩定性,還能夠削弱洪峰,對下游的沿線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
4.3 水生物指標
水生生物河道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指標,水生生物指標群由植物量指標、動物量指標和微生物量指標組成[3].水生植物作為河道系統生產者直接反映了生態環境的質量,水生動物和微生物指標也不同程度的水環境的質量。
4.4 管理指標
河道生態系統需要長期有效的管理才能維持其健康發展,我們應建立起完善的組織與管理制度從規劃設計、植被護理、污染物控制等方面進行規范。
管理指標有三個衡量標準:
(1)管理組織:河道的管理都是由具體的部門進行實施,各部分應各司其職,將管理職能與責任具體化,要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并要明確專門的管理人員編制。
(2)管理制度:我國近年來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環境保護法》等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規,在河道立法方面的工作較為完善,但是相關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具體的各項管理方法進行完善與細化,保證各項規章懲罰處理明確,具有較高的可執行性,保證其強有力的約束力。
(3)管理措施:河道管理的主要內涵是維持河道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發揮其最大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造福于整個人類社會。對于河道生態評價指標體系要提高其可操作性,技術過于復雜的管理措施不利于河道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與執行。
5 結束語
河道作為水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不僅承擔著基本的泄洪排澇需求,還需要保持其生態體貌,為生物提供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治理河道除了滿足基本的生態安全,主要應以人類的活動作為基本向導。但目前我國已近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評價方法體系,還需要廣大研究人員的不懈研究與努力。
參考文獻
[1]郭爽.河流功能等級評價系統開發及其應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
[2]鄭靚.興城市頭道溝小流域河道治理效果評價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張俊華.城鎮河道岸坡生態整治模式及應用研究[D].河海大學,2007.
【河道治理技術與河道生態評價指標體系探究】相關文章:
河道管理過程中的問題與生態治理措施11-25
河道施工技術論文11-20
河道治理工程設計論文10-19
河道治理工程設計論文05-23
河道治理工程設計論文【推薦】10-19
論生態河道系統整治與建設研究-以浙江歷史文化保護型河道為研03-17
對長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的幾點認識03-09
淺議戰略治理下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