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計算機網絡的精選論文
導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計算機網絡的精選論文,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課程設置直接關系到該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本文探討了在進行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課程設置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和應遵循的一些原則和方法。
0引言
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以及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社會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為滿足社會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許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對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課程進合理設置,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做大做強我們的計算機網絡專業,關系到我們的計算機網絡專業能否為地方經濟服務。
1典型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
1.1單科分段式課程模式。這是我國中、高等職業學校廣泛采用的一種課模式。典型特點是以學科為中心進行課程的編制,其基本結構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習課)三段。課程注重學科體系的完整性,關注學科基礎理論,而相對忽視學生職業技能的掌握。
1.2核心階梯課程模式。也叫“雙元制”課程模式,起源德國。這種模式的理論課采用綜合課的方法,以職業實踐活動為核心,將與培訓有關的專業知識、專業基礎知識以及文化基礎知識加以綜合,不強調各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著重于整體能力的培養,具有廣泛性、融合性和實用性的特點。
1.3能力本位課程模式。簡稱為CBE/T課程模式,產生于二戰時美國對技術工人的培訓。強調以能力作為課程開發的中心,以能力為主線設計課程,所傳授的知識是為能力培訓服務的,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能力本位課程模式更接近于學生的本質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但能力本位課程模式有其自身的缺陷:忽視了人的個性發展和內在精神的培養;將任務疊加作為能力的綜合,忽視了整體內部的辯證的有機聯系。
1.4模塊式技能組合課程模式(MES)。此模式遵循“按需施學、學用一致”的實用主義觀。本模式具有很大的彈性,學生可以自由的選擇不同的模塊組合。這種課程模式不適合于正規的職業學校教育,因為他無法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忽略了人的發展,但卻非常適合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
1.5職業集群課程模式。將工作性質、職業所需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各職業入門技術、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和從事者所需性格也較接近的若干職業集合為一個職業群,分析其共同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及入門技術,加以系統組合而成。
1.6群集式模塊課程模式。是我國職業教育工作者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種課程式。在課程開發中,采用面向職業群集的方式;在課程內容上,采用模塊化的組合方式。
2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
目前,很多學校的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課程設置沒有體現出各自的地方特色,沒有很好的和地方經濟結合起來,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學校的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設置有“學科本位型”的傾向,究其原因,我想跟我國目前職業教育中普遍采“單科分段式課程模式”有關吧。雖然現在有很多學校強調工學結合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但在實際進行課程設置時,總希望學生的知識多而全,力求體現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從而造成這種傾向。
二是學校的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設置有“證書型”的傾向,即圍繞各類證書進行課程設置。有些學校過分夸大各類證書在畢業生求值中的作用,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進行課程設置,不知道不覺,課程體系就設置成另一種變相的強調理論知識的課程體系了。
三是學校的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設置有“工人型”的傾向,即過分強調工學結合而忽視了理論知識的作用。很多學校總認為對于學生來說,重要的是會做,理論知識夠用則行。顯然,我們學校的畢業生除了能有過硬的技能外,更重要的是還應具務自主創新和不斷獲取新知識的能力,這就需要理論知識作支撐。
目前的這些“學科本位型”、“證書型”或“工人型”的課程體系設置從客觀上制約了計算機網絡專業的發展,產生了另類的“知識無用論”,即學生學了我們的計算機專業,卻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學生自然就認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是無用的!
3對學校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課程設置的思考
為全面提高教學素質,結合我們的教學實踐,我們對學校的計算機網絡專業的課程設置作出了以下幾點思考。
3.1要遵循為當地社會和經濟服務的原則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事業,要為全社會而設計,要為訓練對社會作貢獻的人而設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為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才的一種教育。地方經濟是職業教育的根本,脫離地方經濟,我們的高職教育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作為我們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來說,在課程設置之前,應合理的調查地方經濟,看看都些要些什么樣的計算機技能型才,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預測未來幾年對計算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況,以此作為指導,正確合理設置相關課程。
3.2課程設置的針對性與適應性和諧統一的原則我們在進行課程設置時,應對相關工種、崗位進行職業分析,開列出該工種、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技術知識、操作順序、工作態度等內容。這樣我們進行課程設置時能更具有針對性,使我們的學生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能順利勝任該崗位、工種的工作。但由于學校方式的職業教育,對市場的需求反應并非非常靈敏,我們的技術人才的培養方式總是滯后于生產的需求。我們目前所分析的工種、崗位幾年后社會的需求量,社會對崗位的要求是會有所變化的,這也就要求我們設置的課程還應具備一定的適應性,使我們的畢業生在相應工種、崗位數量不夠時能迅速轉移到相近崗位、工種上。
3.3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有一些學校為了迎合部分家長和學生的口味,片面追求學生升本科繼續深造的升學率,以此來使自己不“愁”生源,這顯然是與我們職業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全國職教會議的召開,再一次為職業教育定性,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同時大大削減高一級院校招收高職畢業學生的比例。所以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升學與就業的關系,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以就業為主,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率為目標,合理設置課程。
3.4符合高職學生生理、心理特征的原則高職生從年齡上正處于記憶力最佳、和創造力迅速發展的時期。但由于高職生的基礎普遍相對較差,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較強。我們的課程設置應能使他們具備較堅實的專業基礎,較寬廣的知識面,較強的吸收新知識的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為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的順利成長創造條件。對專業理論課設置應降低理論要求,重點向學生傳授專業理論的思想、方法和原理。如:“數據結構”這門課,只要講解其主要設計思想,掌握各種數據結構的運算方法即可。否則,如果講得太深,其內容連本科生也未必明白,更不用說高職生。讓他們去學習這么枯燥的理論,實在是件違背客觀規律、吃力不討好的事。:
總之,學校的計算機網絡專業課程不能強求“千篇一律”的“權威性”,不能只強調本專業、本課程的嚴謹性與系統性。在課程設置時應考慮社會社會需求、學生因素,使學生發揮自己的才能,真正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后才能真正的為當地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袁金華.課堂教學論[M].南京:江蘇省教育出版社.1996.
[3]廖哲勛.課程發展規律與育人為本的課程設計觀[J].課程·教材·教法.1999.(5):42-46.
【計算機網絡的論文】相關文章:
計算機網絡論文10-20
(經典)計算機網絡論文10-20
計算機網絡論文08-15
計算機網絡與應用論文09-30
計算機網絡教學論文08-31
計算機網絡應用論文09-26
計算機網絡應用論文05-17
計算機網絡及應用論文05-18
計算機網絡工程論文09-06
計算機網絡論文 15篇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