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知識計量單元的比較與評價體系探析
【內容提要】知識計量單元是進行知識計量與評價的基礎,知識計量與評價就是要通過對確定有效的知識計量單元進行處理以便對知識進行獨立、自由、有效識別、處理與組合,達到知識服務、知識發現和知識創新的目的。隨著知識計量與評價的發展,知識計量單元的發展也經歷了從文獻計量單元到信息計量單元既而到知識計量單元的演變過程。本文從知識計量單元的演變及其關系出發,對3種不同類型的知識計量單元進行了比較與評價。
【摘 要 題】信息資源管理
【關 鍵 詞】知識管理/知識計量/知識評價
知識的計量與評價包括知識量的評價、知識質的評價和知識價值的評價3個方面。目前國內外在間接知識計量與評價、知識創新評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在文獻計量、科學計量、信息計量、網絡計量、經濟計量的理論、方法、技術與應用等方面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突破,促進了知識計量與評價的發展,為直接進行知識計量與評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知識的載體依附性、知識計量單元的不確定性、知識內容的不可分割性、知識價值的環境與對象的依存性,目前直接對知識內容本身進行計量與評價還有很大的難度,而核心的問題就是知識內容計量與評價單元的確定。
當前已有的知識計量與評價單元都是以知識的載體——文獻為基本計量與評價單元,都是間接的知識計量與評價,離對知識內容本身進行直接計量與評價還有很大的差距。盡管有研究表明知識的直接計量與評價是可以實現的,并且提出了“知識元”的概念與模型[1-8],但其可操作性還沒有得到有效檢驗。
自從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了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年度報告后,“知識經濟”一詞隨即在全球范圍內變得炙手可熱,有關知識經濟、知識資產、知識產品、知識管理和知識創新的研究風起云涌,此起彼伏。知識經濟、知識管理和知識創新的基礎是對知識本身的測度、計量與評價,包括知識量與知識價值的測度、計量與評價。知識的測度、計量與評價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研究,既包括知識經濟和知識產業測度、計量與評價,也包括對知識的物理測度(載體)與價值測度(經濟貢獻)的研究[9]。因此,作為知識創新活動評價的基礎,知識計量與評價開始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近年來,人們在科學計量學、文獻計量學、信息計量學以及經濟計量學(國內又稱數量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及到對知識(信息)的計量研究。如科學計量學科研績效的評價(從本質上說,科學計量學是對科學知識的數量與質量進行測度,因此,包含知識計量學的內容),文獻計量學對核心期刊的測定與評價(文獻是知識的載體,對文獻的計量也間接地反映了對知識的測度與計量),信息計量學對網絡信息流量的計量與評價,特別是近幾年來經濟計量學(一般說來,經濟計量學側重于經濟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的價值測度,但經濟過程又包含著知識的投入、流動、應用和轉化等過程,因此經濟計量學也同知識計量有相通之處)對知識經濟理論的探討都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10]。
對知識本身及其在經濟中所起的作用進行研究,包括對知識在經濟系統中的生產、傳播、擴散等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測定產品、企業、部門中的知識含量;知識的質量、價值和價格的評估;知識存量與流量的確定,以及確定因特網上知識傳播帶來的經濟效益等,都涉及到一個問題,即需要從知識這一角度進行量化研究,包括編碼類知識和經驗類知識。
因此,對知識進行計量和評價是知識經濟理論中的核心問題,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和情報計量學、網絡計量學、經濟計量學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國外科學界、學術界和企業界很早就開始關注對知識本身及其價值的測度,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和方法體系[11-14]。而我國則注重從整體上和宏觀上來測度科學知識體系(文獻計量學和科學計量學以科學知識的載體為基礎對科學活動的成果進行計量,即間接的知識計量)及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知識經濟測度和經濟計量學)[9]。有學者提倡建立“知識管理學”來囊括關于知識獲取、表達、管理、計量等方面的研究。甚至有學者直接提出要建立“知識計量學”這樣一門學科來研究知識內容本身的計量與評價問題[15]。這些都明確地反映了知識社會和知識時代對知識進行直接管理的客觀要求。
然而,知識管理、知識計量都難以回避一個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確定知識單元和知識計量單元的問題。只有明確了知識單元和知識計量單元,才使得知識的管理與計量具有可操作性。是繼續延用原有的知識載體計量與處理單元(知識的物理計量單元),還是尋求新的知識計量與處理單元,是擺在知識管理界和學術界的難題。本文從知識計量單元的演變及其關系出發,并對不同類型的知識計量單元進行了比較與評價,期望能對知識內容的直接管理與計量有所裨益。
1 知識計量單元的內涵與類型
知識計量單元是進行知識管理、計量與評價的基礎,知識管理、計量與評價就是要通過對確定有效的知識計量單元進行處理以便對知識進行獨立、自由、有效識別、處理與組合,達到知識服務、知識發現和知識創新的目的。知識計量單元是指在知識管理、計量與評價中可以對知識進行獨立、自由、有效識別、處理與組合的基本知識單位。
人類對知識的處理經過了以篇為單位的文獻(分離)處理時期,正在進行以數據庫為單位的信息(集成)處理時期,將要進入以知識元為單位的知識(知識元鏈接)處理時代[1]。
按照劃分標準的不同,知識計量單元可以進行如下劃分:
1)按知識計量對象劃分:可分為文獻計量單元、信息計量單元和知識計量單元;也可分為知識載體計量單元和知識本體計量單元,或知識物理計量單元和知識內容計量單元。
2)按知識計量方式劃分:分為直接計量單元(如知識元等知識內容計量單元)和間接計量單元(如文獻計量單元)。
3)按知識計量的層次劃分:分為宏觀層次的知識計量單元和微觀層次的知識計量單元。
4)按知識計量的學科領域劃分:有文獻計量單元、科學計量單元、知識計量單元、經濟計量單元。文獻計量單元有外形特征計量單元和內容特征計量單元;知識計量單元有知識元和知識單元;經濟計量單元有投入、產出、效率、效益等計量單元。
5)按知識計量的內容劃分:有知識的物理計量單元 (包括知識的數量和質量)和知識的價值計量單元(知識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6)按知識計量的載體類型劃分:有紙質文獻計量單元(主要是文本,如冊、本、卷、期、篇、字數等)、電子文獻計量單元(如磁盤、光盤、網站、網頁、鏈接數、節點數、點擊數、下載量、瀏覽數、比特數、字節數等)、縮微文獻計量單元(如卷、張、版等)、聲像文獻計量單元(如曲、首、幀、盤、盒、套、卷等)。
盡管知識計量單元類型多樣,但使用最廣泛、最頻繁的還是文獻計量單元、信息計量單元和知識計量單元3種。
2 知識計量單元的演變過程
知識計量單元是指在知識管理中可以對關聯知識進行獨立、自由、有效識別、處理與組織的基本單元。由于人類社會的知識管理活動大致經歷了3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即以文獻(知識的載體)為基本單元的知識管理時期、以信息(知識的某些屬性特征,如主題概念、關鍵詞概念、數據等)為基本單元的知識管理時期和以知識本體 (知識內容本身)為基本單元的知識管理時期。目前,隨著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熱潮的興起,人們開始把知識管理的目光從文獻單元和信息單元的管理推進到知識單元的管理上,并期望能實現從對知識載體和知識屬性特征的管理過渡到對知識內容本身的管理。即從間接知識管理上升到直接知識管理。因此,知識計量單元的發展也經歷了從文獻計量單元到信息計量單元,既而到知識計量單元的演變過程。
國內外的許多有識之士,早就對這種以文獻為單元的管理方法提出了質疑,而把目標定位在知識管理上。早在 20世紀70年代后期,有專家就指出,知識的控制單位將從文獻深化到文獻中的數據、公式、事實、結論等最小的獨立的“知識元”。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著名情報學家布魯克斯提出了繪制“認知地圖”的任務。美國情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斯摩爾(H. Small)提出了用思想“網絡圖”揭示重大發現,用學術思想“網絡圖”來表述重大發現的來龍去脈。知識的控制單位一旦實現由文獻深化到“知識元”,大量文獻中所包含的“知識元”及相關信息間的鏈接,將產生極大的知識增值。從而大大推進人類對知識的利用,促進對新知識的創造,從而也將推動知識資源業的重大發展,這正是我們現在應該做也可能做的工作[2]。
3 文獻計量單元及其評價
文獻計量單元,即文獻知識單元,是指以知識的載體——文獻,作為知識管理與計量的基本處理單元,知識管理與計量的全過程都是以文獻計量單元為基礎和核心的。文獻計量單元,也稱為知識的物理計量單位,主要指圖書的冊、本、卷、套,論文的頁、篇、期、卷,專利和標準的項、件,磁盤、光盤的張、盒或存儲設備的個數,縮微膠片的卷、張,還有文獻的字數、行數、頁數、篇幅數等物理載體計量單位,有時盡管也涉及篇幅和詞匯等計量單位,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和定位需要管理的目標文獻,主要是文本單元和以文本為核心的其他相關單元,如流通量、借閱量、發文量、引文量等。
文獻是指記錄知識的一切載體。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一方面文獻的類型不斷豐富和完善;另一方面對文獻進行有效處理和管理的方法、技術與手段也日益先進和完善。不可否認,對文獻計量單元的有效管理、計量與評價,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人類實現對知識進行管理的最有效、最科學、最有影響的管理方式,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如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SCI和EI等文獻數據庫。直到今天,盡管我們在信息管理、知識管理等諸多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在許多領域我們仍不能擺脫文獻管理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影響,以文獻計量單元為基本的知識管理單元仍然是最有效、最易實現和最易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目前,信息管理和知識管理領域的許多重大突破還是建立在過去文獻管理系統和文獻管理數據庫的基礎上,是在文獻計量單元管理基礎上的改進和創新。例如增加和改進文獻管理系統和文獻數據庫的信息管理(增加文獻外形信息特征和內容信息特征項)與知識管理(增加基于引文的知識網絡和知識關聯網絡等)功能,這些無非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對文獻計量單元的處理和管理。
當然,文獻計量單元之間并不是孤立和毫無聯系的,而是通過各種文獻計量單元、信息計量單元和知識計量單元之間的關系形成了各種復雜的知識網絡關系。例如,文獻計量單元之間可以通過主題詞、關鍵詞、分類號和引文等建立聯系。
因此,我們研究文獻計量單元的管理,并不只是關注單個獨立的文獻計量單元,還要研究和分析文獻計量單元之間通過各種方式建立起來的關系鏈和關系網絡(如學科關系、引文鏈、引文網絡、共引和引文耦合等)。因而,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不僅研究知識載體的數量、質量和價值等特征,還要研究知識載體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 (包括關系鏈和關系網絡),并由此產生的各種數量特征與數量關系。文獻計量單元是信息計量單元與知識計量單元的基礎和來源。
人類生產和創造的知識最終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儲在不同類型的文獻中,盡管新的文獻類型仍有可能出現,但已有的文獻內容格式都是以紙質型文獻內容格式的方式存在 (如電子文獻和網絡信息仍然是以紙質文獻格式表現),因為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并接受這種
比較完善的知識表達和生產方式。因此,對知識單元和信息單元的處理離不開對文獻單元的處理。所以知識的控制單位長期以來一直停留在文獻這一級上,而人們對知識的需求一般不是以文獻為單位的。
現有的以文獻——知識的物理計量單元為基礎的知識組織與生產方式(如目錄、題錄、索引、文摘、文獻數據庫等)有兩大缺陷[3]:其一,組織和管理的是知識載體——文獻單元,而不是知識本身,盡管通過文獻單元能反映和揭示知識的某些特征,但這只是表面的、粗糙的和不精確的特征,較難深入地揭示知識的內在特征與聯系;其二,檢出的文獻只含已有的知識,未能揭示其間的內在聯系,不能為產生新知識提供營養土壤。由于文獻計量單元和知識計量單元在處理對象上的差異,因此它們在反映知識的關系程度上相距甚遠。
信息資源雖可以通過標題、關鍵詞、作者、內容分類特征等“元數據”進行關聯檢索,甚至可以進行簡單的全文任意詞檢索,然而對于“求知者”所要解決的問題來說,并不能迅速而準確地提供全面、系統、針對性的知識信息。加之這些數據庫在結構、信息加工標準和質量上的差異,使得數據庫之間的信息關聯、內容關聯更加難以實現。在這個意義上,在現有數字化圖書館建設目標下開發的知識信息資源,本質上還只是一本一本“堆積”起來的數字化圖書、期刊。除了信息量大、檢索查詢速度快等方便之外,數字化圖書館使人們感受到的獲取信息的手段與方式,依然類似于傳統圖書館的“計算機書目檢索”與“開架借書”,與在現代信息技術水平之下人們追求的信息資源共享所應當達到的境界還相距甚遠。
以文獻計量單元為基礎的知識計量與評價,主要是通過對文獻信息流的分布規律(如文獻量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文獻主題分布(如詞頻統計分析、內容分析、結構分析、關聯分析等)和引文分析(如被引量和被引率等),用文獻的數量與質量來間接反映知識量和知識的價值。但由于文獻量與知識量并不等同,文獻計量單元和知識計量單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計量單位,所以很難用文獻量來準確反映知識量。
同時,也因為文獻的價值主要在學術價值、科學價值、精神價值和社會價值上,無法用文獻本身的價值來準確衡量文獻中知識的綜合價值(學術價值、科學價值、精神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等)。因為文獻是有形的,文獻的價值可以通過被使用次數(如被借閱次數、被引用次數)等文獻計量指標較為準確地評價,而知識是無形的,也是無價的,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作用的結果也是綜合性的,目前還沒有科學的方法和指標對知識量和知識的價值進行直接計量與評價。盡管如此,文獻計量與評價、科學計量與評價同知識計量與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目前還只能通過間接方式來對知識進行計量與評價,文獻計量與科學計量方法還是較為有效的用來評價知識量與知識價值的方法之一。
4 信息計量單元及其評價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電子信息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數量迅速增長,信息(Information)作為一個影響深遠的重要概念在全球范圍興起,對各個學科領域的發展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圍繞著信息的計量與管理產生了新的知識計量單元,即信息計量單元,也稱信息知識單元(在我國還有情報知識單元之稱),它是指以文獻知識的某些屬性特征(包括文獻的外形特征信息和內容特征信息)作為知識計量與管理的基本單元。我們通常把一部文獻所包含的完整信息稱為文獻信息,文獻信息主要包括文獻外形特征信息(如題名、著者、出版社、出版時間、出版地和相關載體特征等)和內容特征信息(如摘要、提要、主題詞、關鍵詞、標題、文獻中的字、詞、句、段、篇幅、參考文獻等)。信息計量單元的處理通常用信息熵,詞頻數、篇幅量,數據、信息和情報的比特量、字節量,圖像、聲音的幀、幅等來表示。
信息計量單元既反映了文獻計量單元的基本特征,也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信息計量單元往往通過提煉、加工、組合、轉換等過程即可形成知識計量單元。可以說,信息計量單元是聯結文獻計量單元和知識計量單元的一座橋梁。但信息計量單元既沒有克服文獻計量單元本身固有的缺陷,也沒有實現對信息、知識內容本身計量與管理的目標,因而信息計量單元只是從文獻計量單元到知識計量單元發展的一個過渡性的計量單元。傳統的信息服務只提供文獻的信息或作為知識素材的文獻,并沒有揭示文獻中的知識鏈。人們獲取的只是文獻數據信息本身,并不是知識。比如人們看到了題錄摘要,從中未必可以看到知識。即使讀完了一次文獻,也許仍不能準確了解其中的知識所在。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及信息經濟的產生,信息、情報作為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信息計量學、情報計量學隨即興起。但信息、情報的直接計量與評價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在計量和評價中如果無法有效確定信息單元和情報單元,就無法實現對信息、情報進行直接計量與評價,也只能通過間接方式進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情報的價值同知識的價值一樣,也是無形和無價的,而且具有多變性。所以早期的信息計量、情報計量與評價也主要是通過對信息、情報載體(如以各種文獻、信息情報產品的計量與評價為基礎)的計量來間接完成的。到后來,隨著信息技術手段日益提高,對信息量的測度與評價不斷精確化(如信息熵、比特量、字節量等),但對信息價值的測度與評價仍只能間接完成(如通過對信息產品價值、信息產業、信息經濟等的測度與評價)。盡管信息、情報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但它們在本質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對信息、情報的計量與評價能有效地運用到對知識的計量與評價上。只是目前對信息、情報的準確計量與評價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信息計量單元之間也不是獨立的,同樣也存在著各種復雜的關系。信息計量單元之間可以通過詞頻反映其在文獻知識單元乃至整個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程度,通過主題關聯發現信息計量單元之間的學科關系、主題結構、關聯程度(如主題詞或關鍵詞共現頻次),通過信息計量單元的不同組合還能發現新的知識計量單元(如主題詞或關鍵詞鏈及其網絡)。
以文獻計量單元和信息計量單元為基礎的知識組織與管理或只停留在以整篇文獻或文獻信息為單元,選取若干主題詞,沒有分離出構成知識的最小單位——知識元;或采用引文索引,但沒有建立知識元之間的直接聯系;或只是采用文本知識發現提供文獻中精細的信息和多篇關聯的信息,但輸出的仍是文獻,難以提供脫離原始文獻的獨立知識元。文獻檢索和信息檢索只能通過間接地獲取文獻再獲取知識。
5 知識計量單元及其評價
知識單元,也稱知識的內容單元,是指在知識管理中用來處理知識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獨立的基本單元。知識單元主要用主題知識單元、關鍵詞知識單元、知識元、知識單元、知識基因、知識因子、知識項、知識本體、知識概念、概念地圖等來表示,目前主要用知識元來表示。
知識元是指文獻中相對獨立的、表征知識點的一個元素,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圖表、一個公式、一章或一節、一段動畫、一個程序等。知識元也往往直指知識產品 (圖書、論文、專利等)中的概念、論點(觀點)、論據 (數據、資料)、論證(方法、模型)、結論等知識核心和知識創新點,也可稱為元知識,知識元的粒度沒有十分明確的規定,是知識管理、知識計量與知識評價的最小的基本單元,由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結構來表示。元知識為不可再分的知識,元知識是我們進行知識檢索的依據,某一具體的元知識我們稱它為知識元[2-8]。同時,知識元之間也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之間存在著各種復雜的關系。因此,基于知識單元和知識元的知識管理不僅研究知識元的數量、質量和價值等特征,還要研究知識元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包括關系鏈和關系網絡)。
知識元是具有獨立的確定意義且不可再分的一個知識單元,在不同的應用中,對知識元的描述是不同的。知識元不僅可以直接表述知識的內容,也可以通過文獻單元和信息單元將使用這一知識元的文獻關聯起來,將大量不斷更新、不斷出現的知識元建成知識元數據庫,將會產生各種知識內容之間的內在網絡化關聯,體現出各學科專業交叉滲透的關系特征。
文獻[3]將知識元分成兩大類型:①描述型,包括信息報道型,名詞解釋型,數值型,問題描述型,文獻引證型。②過程型,包括步驟型,方法型,定義型,原理型,經驗型等。也可分為理論與方法知識元、事實型知識元和數值型知識元。而文獻[17]將知識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概念類知識元,是對事物性質、事物變化規律的認識。如“杠桿平衡”是一個概念。②原理類知識元,是對事物性質、事物變化規律的認識。如“杠桿平衡原理”是一個原理。③方法類知識元,解決同樣的問題,方法可以多樣,方法類知識元是指分析、解決問題的某種確定的方法。如“因式分解法”有配方法、十字相乘法、求根法等。④事實類知識元,反映一個事實。如歷史事件、地理現象、社會現象等。⑤陳述類知識元,是用來表述兩者之間的關系或為了表達某個觀點。如生物學的基本特征、細胞中的種類和含量等。⑥數值類知識元,是用來表述對象或過程的數量特征和關系。如工業總
產值、 GDP、變化量、變化率等。⑦模型類知識元,用來描述事物或對象的數學或圖形模型。如統計模型、DNA雙螺旋結構等。
從“知識元”層面研究知識計量與管理,揭示單篇文獻個體中的“知識元”信息與某領域共性中的“知識結構”的鏈接關系,從而找出信息與知識的導航鏈接的普遍規律,為用戶提供直接獲取有效知識元而不是大量文獻的有效方法。因此,知識元計量與管理是知識管理的起點。知識檢索是在知識結構中獲取知識的過程,用戶可以通過知識單元間接地獲取知識,更可以通過知識元直接獲取知識[2-3]。
盡管在現有的一些文獻中提出了“知識元”的概念及其在知識組織與管理中的操作方式,確實是突破了以往知識組織與管理的模式,但在知識單元和知識元的處理上還存在大量的問題。首先,目前所提出的“知識元”這一概念是抽象的、不確定的,即具有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還不能清楚地界定。其次,雖然在許多文獻中已經對知識元的結構描述頗具特色,較為清楚,但知識元的長度、來源、識別、組合等依舊十分模糊,導致在知識元標引、組織、存儲、檢索、利用等方面尚不具有可操作性,特別是計算機自動處理。第三,知識元的基本構成單元還是要以字、詞、句、段、全文中的主題知識概念等為基礎。仍然不能脫離文獻單元和信息單元,也就是說,知識元應該是一個最小的表達一個完整知識概念的獨立單元,它最終還是由一個或多個主題詞、關鍵詞等組合而成。因此,對知識元的明確界定、知識元的有效提取和對知識元的可操作性是目前仍然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最后,由于知識組織和管理的慣性,以知識元為知識單元的知識組織與管理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首先面臨著人們習慣的挑戰。我們在知識的組織與管理上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方法和體系,在技術上也得到了有效實現,正趨于完善。人們在思維、學習、知識獲取、知識生產和知識利用等方面已經習慣于以文獻單元為中心,在知識的組織與管理上也已經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毫無疑問,要打破這種現存的、完善的知識組織體系,在知識管理和利用習慣、觀念以及社會成本上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梢哉f,知識單元的發展不僅面臨著本身的缺陷和瓶頸,還要解決和克服來自知識利用習慣和社會成本等方面的壓力。
6 結束語
知識管理、知識計量與知識服務要把文獻知識和信息轉化為可用知識,為用戶提供知識產品和服務,首先要依賴于實現對知識內容的加工處理。知識的內容加工處理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知識單元的表達和組織,從物理層次的文獻單元向認知層次的知識單元轉換;另一個是知識的內容計量從語法層次向語義層次轉換。從知識標引的階段開始,把知識分解為最小獨立的“知識元”,建立以知識元為計量單位的“知識元自由集成系統”,是實現知識組織和管理的本質和關鍵[4]。
知識單元的組織與管理離不開對文獻計量單元和信息計量單元的處理。知識元、知識單元、知識結構都以文獻單元和信息單元的方式表現,文獻單元、信息單元轉換為知識單元是實現知識組織與管理的關鍵。深入研究文獻單元、信息單元的結構與內容特征,如何用文獻單元和信息單元所包含的內容特征及其關系等為基礎來分析和表達知識元,從文獻單元和信息計量單元中有效識別和提取知識單元仍然是今后長時間內要研究的核心問題。此外,還需要借助于現代知識管理技術,利用知識管理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將知識元和知識單元的智能化管理向前推進,真正地實現知識元和知識單元的集成、綜合、推理與自由管理,達到知識自由組合、高效創新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溫有奎.基于知識元語義網格平臺的知識發現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6(4):4-7
[2] 溫有奎,徐國華.知識元鏈接理論[J].情報學報,2003(6):666-671
[3] 溫有奎,賴伯年.網格技術將推動知識管理革命[J].情報學報,2004(1):125-129
[4] 曾民族.向知識標引進軍——閱讀《知識元挖掘》的體會[J].情報學報,2006(2)
[5] 朱慶華.《知識元挖掘》評介——兼議情報學的理論研究[J].情報科學,2006(12)
[6] 溫有奎,等.基于創新點的知識元挖掘[J].情報學報,2005(6):663-669
[7] 溫有奎.基于知識元的文本知識標引[J].情報學報,2006(3):282-289
[8] 溫有奎.基于“知識元”的知識組織與檢索[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5(1):55-59
[9] 陳禹,謝康.知識經濟的測度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10] 姜春林.漫漫求索之路,景致這邊獨好——介評《在科學交叉處探索科學——從科學學到科學計量學》[J].情報雜志,2004(2):118-120
[11] Reich Y. Measuring the value of knowledge[J]. International Joum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1995,42(1):3-30
[12] King A W, Zzeithaml C P.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8):763-772
[13] 鄒珊剛,等.基于知識經濟的知識測度研究——關于澳大利亞幾種測度方法的評述[J].科研管理,2001(4):34-38
[14] Fung M K, Chow W W. Measuring the intensity of knowledge flow with patent statistics[J]. Economics Letters, 2002, 74(1):353-358
[15] 劉則淵,冷云生.關于創建知識計量學的初步構想[C]//王戰軍,蔣國華.科研評價與大學評價(國際會議論文集).北京:紅旗出版社,2001:401-405
[16] Nasukawa T, Nagano T. Text analysis and knowledge miningsystem[J]. IBM Systems Journal, 2001, 40(4):967-984
[17] 張靜,等.論中小學多媒體知識元庫的建設[J].現代教育技術,2005(5):68-71
【知識計量單元的比較與評價體系探析】相關文章:
試論理論體系的比較與評價03-18
淺析知識管理綜合評價體系研究與應用03-17
環境污染的計量方法探析03-21
企業質量治理體系內部審核探析03-24
英語引申比較教學法探析03-07
金融危機下公允價值計量題目探析03-01
基于勝任特征的績效管理體系探析12-09
探析會計計量屬性的應用選擇03-18
探析計量管理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