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三次產業分類法應當正視的幾個問題
[論文關鍵詞]三次產業;金融市場;生產者[論文摘要]三次產業分類法是我國在研究國民經濟結構方面采用的產業分類法,在我國改革開放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對宏觀經濟管理、調整產業結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步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和日趨成熟,主導經濟發展的產業部門也變得日趨多元化,單靠三次產業分類法來反映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已顯得明顯不足。文章結合國際上通用的機構部門分類法的特點,類比分析我國三次產業分類法的不足,指出在當前我國的產業分類中應該重視的幾個問題。
三次產業分類法是我國在研究國民經濟結構方面采用的產業分類法。早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就明確提出按三次產業分類劃分產業部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應該說三次產業分類法在我國的界定與應用在一段時期內對宏觀經濟管理、調整產業結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步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和日趨成熟,主導經濟發展的產業部門也變得日趨多元化,單靠三次產業分類法來反映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已顯得明顯不足,其弊端也日益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三次產業分類法無法反映產業內部的組合情況
產業分類法的分類理念是通過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反映產業升級的過程,進而體現社會發展進步的。因此三次產業分類法比較適合縱向結構的研究,而對橫向結構的剖析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我國的第三產業為例,第三產業是涉及面極其廣泛的許多非同質產業的集合,如其中包括了物質性生產服務、非物質性生產服務、營利性服務行業、非市場非營利性服務行業、法人企業及個體經營者。將這些非同質產業歸結在一起,得到的是抵消了各產業變化后的平均值,這樣,同一平均值可能是不同組合變化的結果,且各組合的組內方差較大。根據統計學知識,方差越大,平均值的代表性越小,當方差大到一定程度時,平均值很難說明什么問題。因此,單純使用三次產業分類法無法反映產業內部的組合的情況[1](P58~78)。如2006年天津和安徽的第三產業構成均為40.2%,兩個地區第三產業構成沒有差異,但是很顯然,這兩個地區無論是服務的“水平與層次”還是服務項目的內容構成都不會沒有差異。
二、三次產業分類法未對企業部門與住戶部門進行區分,不能全面反映生產的社會化、現代化和市場化程度
住戶部門的生產與企業部門的生產無論是從經營規模還是管理層次上看都是不同的,住戶生產無法與現代化大生產相提并論,因此住戶部門的生產方式雖然存在于現代社會,但并不代表先進的生產方式[2]。從這個意義上看,“企業生產”與“住戶生產”的規模與構成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與社會化程度。
根據《國際標準產業分類》原則,產業部門是由一組從事相同或相似活動的基層單位組成,而不區分其所屬的機構單位是屬于企業部門還是住戶部門。因而,同一產業既包括了企業部門生產的產品與服務,也包括住戶部門生產的產品與服務。如第一產業中,既包括了用于交換而生產的農產品,也包括了自產自用的農產品?梢,三次產業分類法并沒有對企業部門和住戶部門生產的產品與服務進行區分,不能全面反映生產的社會化、現代化和
市場化的程度。
三、三次產業分類法僅對生產者進行分類,沒有考慮最終消費者,因此沒能將生產與最終消費聯系起來,以反映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生產的目的在于消費,也決定了消費,因此生產的范圍與消費的范圍相同,生產范圍一旦確定下來,消費的范圍也就確定下來[3]。從國民經濟核算角度看,不僅要反映生產與消費的這種數量關系,也要反映從生產到消費的流向過程,即生產是由誰進行的,生產的結果是由誰消費的。只有將所有的生產者與所有的消費者都包括在分類體系中,才能實現這一目標。三次產業分類法只對生產者進行了分類,沒有包括消費者,它所反映的僅是單方面的生產結果,無法看出最終消費是由誰承擔的,最終未能將生產與消費聯系起來。
【對三次產業分類法應當正視的幾個問題】相關文章:
南平市三次產業結構比較分析與調整方向03-19
擴展的ABC分類法在庫存治理中的應用03-20
我國應當設置暫緩起訴制度12-09
SCI論文寫作的幾個問題12-03
哲學概念翻譯的幾個問題03-19
談軟件測試的幾個問題03-19
關于股權出資的幾個問題12-12
關于破產審計的幾個問題09-28
wto與民族產業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