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合作學習翱翔課改課堂論文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的確是課堂教學尤其是賽課的一大法寶,但如果老師對其內涵理解不透或運用得不好,教學效果適得其反。為此,文章對其誤區及如何運用好此法寶,作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合作學習
教育部《基礎課程改革綱要》中把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合作學習”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正被廣泛應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很多老師都嘗試并推廣著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流行的教學模式,課堂上的小組合作熱鬧非凡,你爭我答,老師不時用激勵或“勾引”式的教學語言讓學生進入他(她)的麻袋陣,幫助他們完成了一堂看似成功的賽課。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合作”呢?下面,結合本人數學教學的實踐,談幾點粗淺體會。
一、認清“合作學習”的實質,讓“合作學習”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合作學習”一般指的是幾名學習者結成“學伴”一起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取長補短,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但是這種“合作學習”中小組結構是松散的,彼此之間沒有一定的約束關系,個體學習的動力只有靠本身的意志,同伴的作用很少。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合作學習”是多名學習者在教師的有計劃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使所有的學生學習效果最大化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強調所有的學生都必須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互相幫助。在“合作”中已經不是一種自愿的行為,而是每個小組成員應盡的義務了,學習的動力來自集體的成就感。
下面是我區一次小學教學賽課現場:一位數學教師在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課時,先提了一個問題:長方形的周長如何計算呢?接著就讓學生分小組起合作討論,一起探討解決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隨著一聲指令,頓時下面立刻像炸開了鍋,“嗡嗡嗡”一片鬧哄哄,教室里就聽到學生的聲音,有的站起來,有的好象爭得面紅耳赤的,看起來討論得很熱烈。幾分鐘后,教師說“停”,全班學生像被遙控器控制一樣,馬上安靜下來。然后老師要求幾個學生象征性地說一說就是所謂的合作結果匯報。而一節課下來這種象征性的合作學習交流共進行了3次,每一次都是匆匆忙忙地收場,課堂表面上看來很熱鬧,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其實都是一些假象,沒有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作用。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出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方法,不僅僅是幾個人表述一下就行了,還要通過猜想、驗證等途徑來解決。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對學生認知水平、學習特點、教學目標、教學環境和資源作深入細致的分析,對課上要解決的問題要有一個估測:為什么這節課(這個環節)要用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么?如果要用,要解決哪些問題?什么時候進行?哪些內容適合班級集體教學,哪些內容適合小組合作學習,哪些內容適合個人自學?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教學內容有所選擇,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避免“把所有雞蛋放入合作學習之籃”。
二、正確認識“合作學習”中教師所扮演著的角色
“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機會。教師在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中所承擔的任務、充當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關系到“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一個善于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要營造和諧氛圍,創設合作情境
小學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置身于“合作學習”中,其前提是必須創設一個自由的.言討氛圍;一個和諧、適宜的課堂人文環境。這就要求教師的態度、價值觀、信念必須圍繞著“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個中心,創設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成為一種趨向和需求,教師要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除了創設外在的環境和氛圍使學生敢于合作外,還必須創設能激發學生內在動機合作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學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才能使合作學習更加有效。
如在教學“統計”一課時,創設多媒體畫面呈現各種大小車輛在立交橋上穿梭而過的畫面,要求學生統計在這一段時間中各種汽車的數量。這個任務一個人無法完成,兩個人難于完成,多個人來共同完成才能既準確又節省時間。因此有效合作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
2.教師應由臺前的“演員”轉向幕后的“導演”
在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定位決不能定格在“表演者”位置上,而必須是由臺前轉向幕后,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參與”,成為學生學習的親密伙伴。與學生一樣平等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心平氣和地接受學生地質疑、肯定與否定,師生締結成為學習的共同體,為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而互動與交融。對學生提供“到位”而不“越位”的幫助,學生能做的盡量讓他們去做,學生能說的讓他們來說。教師表面上負擔減輕了,但實質上任務是加重了,他必須從更深層次上去思考如何指導與引導,才能使合作學習順利進行,更加有效;必須隨時處理合作學習過程中的一系列生成性的問題,隨時地利用合作學習中產生的教學資源及時進行引導。
三、合理安排好“合作小組”,做好小組成員的分工
我們在分組前充分考慮許多問題,如本課時合作的問題的知識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性格特點等,合作的教學氛圍、現有教學資源等。只有這樣合作小組內部才能進行合理的分工,如組長、記錄員、資料員、報告員等由組內每個成員輪流擔任。組長負責組織、管理工作,記錄員負責合作過程的記錄工作,資料員負責學習資料的收集工作,報告員負責填寫學習報告,代表小組進行學習成果的匯報。只有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務中明確各自的分工和責任,才能消除組員差異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學生才能在“合作學習”才可能取得成功。
本人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注意了對學生“合作意識”、“合作技能”的培養,在開始實施階段,雖然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傾向性還處于朦朧的狀態,我就手把手地教學生去“合作”,幫助學生分好小組,幫助每個小組分工,給每個人定好“任務”,教學生如何操作等。時間長了,學生合作的意識已形成,也已具備了基本的合作技能,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的效果。
學習是一種探索,是一種要求學習者主動參與的心智活動過程。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習的進程,恰當地利用合作學習的形式,有意義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避免合作的盲目、隨意性,力爭發揮出“合作學習”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新教材及教參
【踐行合作學習翱翔課改課堂論文】相關文章:
1.實施課改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