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析通識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嵌入的論文
[論文摘要]在高職教育中植入通識課程,是高職院校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路徑。高職教中通識課程的設置,應從遵循高職教育的類型特征和職業教育規律切入,將通識教育與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后續教育過程中的可持續性有機結合,將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相互融合、彼此滲透,在顯性課程、隱性課程等不同的課程形式中體現職業發展所需的能力、人格培養的教學目標,建立高效、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通識教育通識課程
學術界普遍認為,通識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對培養對象實施通識教育均源于西方。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被認為是通識教育的最早論述。但真正將通識教育形成一個科學的教育體系并進行全面論述的是1945年哈佛大學出版《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這本“哈佛紅皮書”將通識教育界定為“非專業性的、非工具性的”基礎教育,它與專業教育共同構成高等教育。
一、通識課程的特征及實現過程
通識教育的內容雖然因學校類型、層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課程內容的設置須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
第一,普遍性。通識教育是對全體大學生所進行的普及教育,其內容具有相對穩定且具有普遍意義的特點,可適應于任何職業,而不僅僅針對某個個別職業。
第二,永恒性。通識教育的內容一般是經過實踐檢驗確證無誤、邏輯嚴密的規律性知識體系、觀念體系、方法體系和工具體系,這些內容具有能長期發揮作用的潛在力量。
第三,基礎性。通識教育是關于人類共同的基礎性文化知識的教育,內容本身不從屬于某個專業技術知識,但它是學習專業技術知識必需的基礎,可以為各種專業教育提供一個共同的學習平臺,同時也為不斷地進行再教育提供了認知可能。它注重學生思考、批判、學習能力的培養,它制約著勞動者所掌握的專業技術水平的高度和深度。
第四,教養性。通識教育作為一種大學理念,其精神內核就是陶冶高尚的心靈與培養完善的理性。通識教育內容具有提高人的文化素養,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健全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的作用,它幫助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第五,全面性。通識教育內容涵蓋廣泛,文理兼備,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種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涉及人類知識寶庫中各個主要領域。通過保證教育內容的寬廣度,來方便受教育者能夠在更為廣闊的空間中綜合性有創造力地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從而使身心素養得到提升。
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植入通識課程,并通過通識課程的介入使教育對象具備良好的職業修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已成為高職教育界的共識。在教學過程中,通識教育應與專業教育雙軌并進,在三年左右的高職教育周期中,專業教育以課程教學為主線,形成包含大量專業實訓課程的專業教育體系;而通識教育則以“課內教育+課外活動”為載體,以培養多種素質為目的拓展教育形式出現,并最終形成科學的通識教育體系。這兩個體系復式運行,成為職業教育鏈條中的一個核心環節,成為高職人才后續發展過程中提高核心職業能力的原動力。
二、職業教育對通識課程的需求
1.市場多元化需要通識教育。有數據表明,在高等教育的類型定位和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的導向下,高職畢業生的職業領域86%以上集中在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能型崗位。早在20世紀40年代,潘光旦先生就提出,“中國的工業化應培養通識型的技術人才”。我國目前所實施的新型工業化政策,是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是一條“以人為本”的工業化道路,對人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而這遠非簡單的技能訓練能夠實現。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而且要通曉科學原理,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與一定的職業流動能力;不僅要注重眼前利益,發展經濟,而且要關愛自然、保護環境,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不僅僅把人視為發展的工具,視為“人力資源”,而且要求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把人視為發展的終極目標。因此,高等職業教育應努力擺脫工具性思維的束縛,避免過于功利化、實用化,大力加強通識教育,實現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有機融合。
而人才需求市場專業化、細分化的特征,也迫切需要高職教育通過引進通識教育的體系設計和課程培訓,完成由傳統的單一性職業向現代市場的復合性職業轉型,從線狀知識結構提升為網狀知識結構。具體而言,就是要求畢業生不僅要精通自己崗位上的具體知識和技能,還要粗通相關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市場多元化對高職人才的這種職業要求,體現為“根植產業,融入行業,服務企業,強化職業,優質就業”,為將通識教育引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設計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論證。
2.崗位技能精細化需要通識教育。崗位技能的精細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崗位業務的精細化。工業質量和社會服務質量的提高,要求從業者對崗位的職責、權限、業務程序甚至業務時限等方面都要有精準的理解和掌握,嚴格按照崗位操作規范進行,最終實現崗位操作的零差錯。這種崗位業務的精細化要求,可以通過專業培訓和專業課程的系統學習加以完成。二是崗位服務的精細化。相對于崗位業務精細化的剛性規定,崗位服務精細化則是一種軟管理,是現代化和電子化進程對人才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坝H和力管理”是通識教育在崗位服務精細化中的具體體現,這種現代管理模式要求崗位工作人員在職業行為中盡可能多的植入人性化元素,在自我修養、情感認同、職業禮儀、溝通技巧等方面實現崗位服務的精細化。通識教育的開展恰恰可以對上述的這些人性化元素進行有效整合,以課程的系統化學習完成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塑造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3.客戶終端復雜化需要通識教育。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社會產品的極大豐富,社會工作崗位的服務意識日益增強,管理、服務崗位所面對的客戶群體規模也在快速膨脹,一些原來的技能型工作崗位也不斷向高端服務拓展,通過新市場、新產品吸納新客戶。在“兩端效應”中,客戶的理性和維權意識明顯增強,對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及人文關懷的關注度和敏感性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教育主體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建立通識教育的綠色通道,通過通識課程優化畢業生的職業能力,在動態和開放的工作環境中第一時間適應客戶的個性化或高端化需求,在業務操作過程中實現對客戶的準確化、快捷性和人性化的服務。
三、通識課程的目標定位與設置原則
1.通識課程的目標定位。通識課程作為高職院校教學計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與專業課程共同構成高職教育的內容,二者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雖然學習通識課程所形成的知識與素養有利于專業課程的學習,但它絕不是為專業課程而存在,也絕不是專業課程的從屬部分。所以,通識課程的目標定位應當直接指向學習的主體學生,它包括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健全人格三個方面的目標指向。
第一,知識結構目標。通識教育首先是對單一專業知識的補充和完善,在知識結構分布中,務求使各學科領域的基本內容能夠達到平衡,其目的是向學生介紹廣泛的多學科知識,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等不同的領域,尤其注重各學科領域中的重要概念、理論思想和方法應用的講授。
第二,能力結構目標。通識教育所要達到的能力結構目標有語言交流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思考判斷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等,這些要求都是在快速多變的信息社會所必需的。語言交流能力包括3個方面,即寫作、口語和外語。信息處理能力涵蓋信息的選擇、收集、查詢等方面,主要是計算機、多媒體等現代化高新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思考判斷能力對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茖W探究能力的培養要力求使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自主發現、選擇、理解、應用的主動參與者,樹立創新的意識、培育創新思維。
第三,健全人格目標。這是通識課程中最為重要的目標,它是對現代專業教育工具性價值取向的一種反向補償,也是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的一種具體體現。主要包括對多元化社會的理解和包容、作為社會一員的責任心、高尚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價值判斷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2.通識課程的設置原則。通識課程涵蓋人類知識的各個主要領域。從人類知識的總體來看,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三類知識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三類知識代表了人類認知世界的三種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除此之外,新近形成的跨學科知識也應該納入到課程的設計領域。在課程的具體運行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盡管每個領域的課程設置各不相同,但其設計思路都應把學生作為一個主體性的人,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機器,允許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相關領域課程的自由。課程內容的設置應有利于學生了解人類文明中最基本的知識和方法,對不同學科領域的內容進行有機地融會貫通,提供學生分析問題的多種視角,啟發學生的心智,不僅要讓學生獲取廣泛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發展完備理性,培養優美情感、陶冶健康人格,從而實現人的和諧而自由的發展。此外,課程應具有時代特征,盡可能地反映學科領域內的新成果、新趨勢、新信息。
四、通識課程體系的構建
通識課程體系由共同必修課、指導選修課、任意選修課三部分構成,具體要求如下:
1.共同必修課是大學教育的基本要求,立足于基本技能的培養。課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課、政治理論課、計算機技能課、外國語言課、法律基礎課、軍事和體育課、生產勞動和實踐課等。
2.指導選修課劃分為五個領域,并有嚴格的學分要求。主要包括:(1)人文科學,旨在培養學生多樣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文學鑒賞能力和綜合的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個人生活和職業素質。(2)社會科學,旨在提高學生對于自身和社會進行深入思考所需要具備的理性能力,使之能夠充分理解、冷靜應對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3)數學與自然科學,旨在使學生對于數學領域、物理世界和生物世界的運行問題有一個基本了解,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方法和自然科學的方法分析、探索世界的能力。(4)中華文明與外國文明,旨在探討中華文明與外國文明的構成要素及其發展歷程,培養學生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一領域的課程還強調把外語作為研究外國文化的重要橋梁。(5)跨學科領域,旨在通過專題聚焦的方式,調動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批判、思考問題的能力。
所有這些領域知識的學習,用意并不在于灌輸各學科龐雜瑣碎的知識,而在于讓學生通過這些課程了解自身與自身、自身與社會環境、自身與自然界相互之間的種種關聯,使學生知道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生活自處。同時,強調人類獲取這些知識的方法的傳授,讓學生能夠在日后學習其他專業知識時知道如何入門,知道如何在本崗位工作上借助其他崗位的工作方法,甚至知道如何界定各門知識的適用范圍和相對局限,這些都有利于不同專業、崗位之間的整合和貫通。
3.任意選修課指面向全校各專業開設的選修課。課時、學分、選修要求都比較自由。主要目的在于滿足學生多方面的興趣,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廣度。
以上只是對高職教育通識課程進行了靜態化的簡要介紹,在真正具體實施高職教育通識課程的體系時,還應該建立動態的調整機制,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通過通識教育體系局部的調整,保證通識教育的課程結構與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實現良性互動,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五、通識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融合路徑
尋求通識教育與高職教育在實踐上的融合,通識教育計劃的完成必須遵循高職教育規律,以現代企業的行業特征和崗位特性為依托。目前,許多行業人才結構呈現明顯的“偏態”結構,即高端研究型、科學型人才在職業崗位中的比重偏多,而企業人才的大量需求則集中在高技能、復合型的人才檔位,人才結構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錯位,致使人才市場終端對通識課程的需求趨旺,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也更加明顯;谶@一背景,通識教育提高畢業生職業能力的路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培養。充分考慮實施通識教育時不同元素間的差別。一是地域經濟發展整體狀況;二是企業發展現狀及當地的產業結構現狀;三是地方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及關聯程度;四是本地客戶終端對教育產品、教育服務的個性化需求。
2.教育目標的可持續發展。把對學生的通識教育作為終身教育工程中的一個鏈環,跟進行業發展、職業創新的步伐,保證通識教育課程的門類設置和教學目標具備一定的前瞻性,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為人才的后續發展留足空間和搭建平臺,同時更要充分地考量現代企業對員工專業知識及崗位技能的訴求,及時關注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分析總結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斷調整通識教育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
3.教育過程的互動性運行。一是行業與教學互動。在通識教育各要素中反映行業動態,體現行業前沿學術思想和革新成果,將行業操作規范通過教育教學轉化為通識教育元素。二是社會與學院互動。在通識教育過程中,把學生作為“社會人”對待,將地方文化、歷史、民俗與區域經濟特色通過滲透式教學植入通識教育課程。三是成長過程互動。將通識教育延伸到高職教育的后續階段,實施通識教育的崗位培訓、技能考核等繼續教育。
【試析通識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嵌入的論文】相關文章:
藝術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重要性03-29
通識教育在大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06-21
試析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探討03-20
試析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策略探索論文11-21
電工學課程教學的高職教育論文11-30
高職體育教學中賞識教育的融入論文11-29
關于高職體育教學中賞識教育的論文11-30
關于高職院校嵌入式系統課程的改革探索03-20
藝術設計專業通識教育論文范文12-02
淺談通識教育在醫學本科實習教學中的意義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