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篇1
摘要: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教的作用從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三個方面加以論述,同時也不忘提醒廣大的教育工作者也應注意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巧來真正激發起學生對數學的熱情和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教學模式 學習興趣 合作者
新課題改革的深入發展,現代教育就一定要打破老一套的“一言堂、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采用探究、討論的新型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興趣中理解新知識、新問題,掌握新技能、新方法。我們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應該如何去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應發揮組織者的作用。所謂的組織者是把分散的人或事物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或整體性有機連接的個體,而不是主體,換句話說組織者就像節目主持人,學生就相當于演員,演員就是根據主持人的組織、提示而表演節目,《數學新課程標準》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去學習數學”。也就是,在小學數學中要求學生能用生活的眼光看待數學,用數學的思考方式去對待生活,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受數學的樂趣和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特征、心理特征組織好每一堂課,不斷給學生創設思考“舞臺”,提供實踐機會。在本道數學題中學生正是在生活中飼養過兔子和鴿子,再加上老師的精心組織和不斷提示,使學生得出不同的答案來。有了這樣的效果,也就展示了教師的充分準備和組織者的成功。
教師應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所謂引導即帶領的意思,老師就像導游,學生就像游客。導游把游客帶到旅游景點,在他的引導和解說下,游客盡情地享受著該風景區的優美風景。作為教師如何做好一名優秀的“導游”,那么就要看你組織的這一節課把學生的興趣和解題的熱情引導得怎么樣,是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古代有這樣一句話“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了這樣的問題就引發了學生積極去思考,不斷產生疑問。比如在上述題中,教師出示了題之后,并沒有去講解,而是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去討論、去發現、去探索,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營造好寬松、愉快的環境,把學生引入到一個實際生活的環境中來,使學生心理產生好奇而又渴望得到答案,但他們又不得不去思考的妙招,這就改變了以往的以教師為主體變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動變學生為主動,真正達到了引導者的目的,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
教師應發揮合作者的作用。所謂合作者,那是:為了使師生實現共同目的或共同完成任務而表現出來的共同行為。在未實施課改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把學生當做接收的工具,就像打電話一樣,老師拿著電話滿有精神地給對方講著,而另一邊的學生卻無精打采地聽著,不時發出“嗯、是”的回答,不過這樣的合作實在是太簡單了一點,在過去教學中師生之間很少交流,更沒有留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和發表學生自己見解的機會,教師的獨斷、專橫使課堂死氣沉沉,少年兒童也就失去了天真活潑的天性,學生的個性不能得到張揚,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充分發揮師生的合作作用,還學生一個相互交流的空間,把課堂變成學生獨立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與合作的共同體,使每一位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享受著想想算算的樂趣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上題中學生得出答案后,進一步啟發、創設情景激勵學生去思考,如:“如果給你們這么多錢,你們如何來飼養兔和雞?你們有什么好的想法嗎?”,學生之間可以互相交頭接耳,也可以到其他座位上和同學討論,同時教師也深入到同學們的座位上和學生共同參與討論,有學生提問一定要回答他們的問題,盡可能地滿足每一位學生的提問,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使他們心里有一種親切感。最后對正確的答案給予表揚,對錯誤的答案師生共同及時糾正。有了師生這樣的合作難道不能體現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一位合格的合作者嗎?
教師如何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學領域里具有豐富的東西,各位教師如何扮演,具體表現在靈活運用,怎樣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實際課堂上,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征,真正激發起學生對數學的熱情和興趣,這是挺關鍵的。
參考文獻:
[1] 楊義周.在數學教育中貫穿情感教育[J].中學生數理化(教育學教研版),2007(4).
[2] 葛九明.在數學教學中,營造積極的情感氛圍[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08(2).
[3] 崔延鋒.情感調控與優化數學教學[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1(5).
[4] 李華燦,鄒翠.復合算子G?T的Poincarré型加權積分不等式[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2(5).
[5] Li H C,Li Q F,Liu W L.Norm estimates for the composite operator T.P on a bounded convex domain[J].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2015(2).
[6] Li H C,Xing Y M,Li Q F.The two weighted poincare norm inequalities for the composition of Green operator and homotopy operator[J].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2014(4).
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篇2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加強動手操作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小學數學自身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操作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探究規律、形成技能,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作用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操作方式,就能使學生的操作切實有效,學生才會動而不亂,課堂教學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中實施操作教學,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探究規律、形成技能、解決問題,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通過操作幫助學生理解概念
數學概念普遍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需要依靠大量的具體實例,總結出新概念的本質屬性。教學中需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也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去感知內容豐富的圖形、操作學具,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和鞏固數學新概念。在教授數學概念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動手實踐,給學生足夠的體驗過程的'時間。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經歷“觀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三個階段,操作活動則主要集中在前兩個階段,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體地位,需要教師提供適量的操作活動,以幫助他們積累經驗,形成獨特的感受,當感受積累到一定程度,學習者能夠達到從“形象—半具象—抽象”,從而形成概念。學生在自主觀察、操作和合作探索中,逐漸接近概念、理解概念。動手操作對抽象數學概念的形成起到了支撐的作用。例如在學習“余數”概念時,可以讓學生進行“把7顆糖分到3個盒子里”的操作活動。通過分一分的操作活動,學生會對余數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知道那顆剩下來沒有分到盒子里的糖就是“余數”,同時學生可以體驗到“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不然的話就要把剩余的糖繼續分到3個盒子里面,而往盒子里放糖的過程就是“試商”的過程。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腦子里想一想分糖的過程,不看實物,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分糖的過程,幫助學生運用表象操作進一步體驗“余數”的含義,最后在學生敘述的基礎上得出算式:7÷3=2……1。在學生操作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邊活動邊思考,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感知概念的內涵,體會概念的外延,真正掌握數學概念。
二、通過操作幫助學生探究規律
課程標準把“探索規律”置于突出的位置。首先強調讓學生經歷公式、法則等規律性知識的形成過程;其次是將“探索規律”作為數與代數中的獨立內容,以加強這方面知識的教學力度。小學幾何公式的推導很多是建立在學生數一數、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這些操作活動之上的,所以說動手操作是教學幾何公式的重要方法。教師不僅要做好引導工作,而且又要做到不包辦代替,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的操作切不可由教師完成。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先讓學生在方格圖上數一數,再填寫好表格,然后猜想一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接下來就要求學生用剪刀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硬紙板進行探究,讓學生動手剪剪拼拼,再組織學生觀察并討論:拼出來的長方形跟原來平行四邊形有著怎樣的聯系?由于學生經歷了這個操作的過程,另外還能直觀地觀察,所以很容易看出:長方形的長和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寬其實就是原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用底乘高來計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找規律的內容。找規律,重點在于“找”,“找”才是學生學習的著力點,教師教學時應從“找”字著手,指導學生在操作中仔細觀察,在探究中積極思考,最終找到規律,并學會應用規律。教師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從生活角度切入相關知識的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規律的本質。例如在教學用小棒擺三角形這一活動中,首先向學生提問:“擺一個獨立的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連著擺兩個呢?3個呢?10個呢?n個呢?”一個、兩個學生還能直接說出答案,當三角形的個數較多時,學生就很難一下子找到答案,為此,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擺成一排三角形,并填寫表格,讓圖和表來告訴學生其中隱含著的規律。接著在交流找的規律時,指名學生在黑板上親自擺一擺,邊擺邊說邊記錄數字,重現剛才發現規律的過程。學生通過數圖中小棒的根數和觀察表中所填的數據,做到數與形結合,使學生快速發現規律。在這里學生不僅發現了規律,共享了學習的方法,用自己的操作和匯報代替了教師的講解,而且還對發現規律所采用的方法和這一規律本身了如指掌。
三、通過操作幫助學生形成技能
這里的數學技能主要是指操作技能,是一種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才能完成活動任務的技能,如測量、繪圖、制作等技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不少是有關數學操作技能方面的知識,如畫長方形和正方形、作已知直線的垂線和平行線、畫規定大小的圓等。這些知識的學習必須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掌握相關的操作步驟,形成必要的技能。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與同伴的合作中,利用數學工具完成特定的任務,并明確做什么和怎么做,從而熟練地利用數學工具開展學習。在傳統教學中,學生要掌握操作技能,常常是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后,再由學生模仿操作,并通過大量的反復訓練而掌握的。但如果長期模仿和強化操作,會封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我們知道新技能的建構一定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已經掌握的技能之上的。所以教學中在教師講解、示范之前,讓學生先獨立嘗試操作,完全是可以的。如在學生知道了平行的定義后,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畫畫平行線。學生會先畫一條直線,再移動一下直尺,然后畫出另一條直線。仔細觀察會發現學生似乎有所顧忌,只是稍稍移動了一下直尺。在教師要求把直尺移動的幅度加大的情況下,學生畫平行線的問題也隨之冒了出來。讓學生量一量兩條直線之間的寬度,看看是否相等,不少學生就會發現兩條直線延長后會相交。問題是出在畫、移尺、再畫這三步的哪一步上呢?學生一檢查就能發現是移動尺子的時候出現了問題。那么怎樣移動直尺才能避免直尺晃動呢?學生調動各種經驗和技能,對移動尺子進行了豐富多彩的演繹:有的學生把直尺沿著練習本的邊上移動,有的學生把直尺一端靠在另一把尺子上移動……畫平行線這一新的技能教師不必多說,學生已經是很有把握了。
四、通過操作幫助學生求異創新
事實證明,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操作活動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只有學生在動手操作時,學生大腦中的創新區域才會被觸發,才會有利于激起學生求異創新的欲望,從而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和發散思維的培養,而發散思維又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造各種參與操作活動的機會,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動手擺一擺、量一量、折一折,接著再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讓學生在這些操作活動中親身體驗,使他們通過操作在大腦初步形成表象,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促進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后,再創設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的求異創新。在學生掌握了用量角器畫角的基礎上,教師再提問:“如果不允許你們用量角器,你們還能準確無誤地畫出120°的角嗎?”學生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又重新投入到動手操作的實踐中去。很快學生就得出了兩種不同的畫法:用三角尺上的一個直角和一個3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畫出120°角,或者用三角尺上兩個60°的角拼在一起來也可以畫出120°的角。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用自己的方法畫出了120°的角,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可和老師的表揚。此時,教師再提出問題:“還有其他不同的畫法嗎,比一比,看誰的想法最與眾不同?”這樣的提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學生爭先恐后地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又發現了另一種畫120°角的方法:把三角尺60°的角放在一把直尺上面就可以畫出120°的角,也就是用一個平角減去60°就可以得到一個120°的角。之所以會出現這么多的方法,是因為學生動手操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操作中尋找不同的方法,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篇3
一、前言
線段圖的使用,為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提供全新的教學方向,同時也讓小學生對于應用題的理解和解題思路提供更好的幫助。因為在數學應用題中,涉及的數量關系和數學邏輯關系相對比較復雜,由于年齡的特點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是很強,通過線段圖的實際應用,能夠讓學生對應用題進一步理解,從而更好的學習數學。
二、線段圖在實際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小學數學應用題一直都是小學教學中的重點問題,線段圖的實際應用能夠有效的解決學生理解困難等問題,能夠直觀的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其實際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線段圖的使用可以讓數學原本抽象的知識變的各更加直觀,更加容易理解。因為小學生理解能力不是特別強,但是思維卻對能夠直接觀察到的具體形式有很敏感的感覺,線段圖的應用就是把原來抽象的知識直觀的體現出來,更加方便學生觀察、理解和記憶。第二,線段圖可以把原來邏輯關系較為復雜的、數量關系多的應用題,變的簡單易懂。學生之所以不是特別理解應用題,就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數學邏輯關系和數量關系,它可以有效的把數學關系更加清晰的表達出來。第三,線段圖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對應用題進行解答時不僅思維得到鍛煉,觀察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三、線段圖的應用舉例
(一)理清數學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
在實際的小學應用題教學中,想要快速的找到解決應用題的方法,就一定先要清楚地指導應用題中所涉及到的數量關系。相對而言,小學生的理解力相對很差,認知能力也不是很強,思維模式還處于形象思維模式上,對于相對復雜的應用題很難理解,而線段圖直觀的表現形式就有效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它可以把復雜的數量關系直接轉化成形象的圖形,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解決數學應用題的模型。
(二)準確的解讀數學語言
眾所周知,數學應用題中包含了相對復雜的邏輯數學關系,學生想要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很好的理解就要將大量的文字敘述轉化成數學信息以后,才能對應用題進行正確的解答。因此,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運用線段圖的形式,在使用準確的數學語言和圖形關系的過程中,進一步讓學生理解相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然后進行準確快速的解答。然而,使用線段圖對應用題進行解答,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把文字敘述以線段圖的方式進行解答,讓全體學生能夠真正明白線段圖中,每條線所要表達的含義。例如,王奶奶家養母雞的數量比公雞數量多8只,母雞的數量是公雞數量的3倍,請問王奶奶家的母雞數量和公雞數量都是多少只?教師要幫學生解讀其中所蘊含的數學信息:3-1=2(份),8÷2=4(只),4+8=12(只)。答:王奶奶家的母雞有12只,公雞有4只。然后在解決應用題中倍數關系,一定要在學生對線段圖對應的數學信息的理解后,才能進行數學變式和倍數問題的聯系。例如,王奶奶家的母雞數量是公雞數量的3倍,母雞和公雞總共有16只,請問王奶奶家母雞和公雞的數量各多少?畫出線段圖:圖中1份所表示的是公雞數量,3份代表的母雞數量。觀察線段圖以后就很容易列出關系式:3+1=4(份),16÷4=4(只),16-4=12(只)。答:王奶奶家有母雞12只,公雞4只。從文中列舉這些實例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出,通過線段圖對應用題中的信息進行理解,就應該做好一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分析應用題中重點語句里的標準量,然后用線段進行表示。其次,把當作標準量的線段和與之相對比的量也用線段表示。再次,在線段圖中注明已知量和未知量。第四,依照線段圖列出數量關系。最后,根據我們所列出的關系式進行解答。
(三)有效的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還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同時也受到了應試教育的直接影響,認為大量練習題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但是卻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學習數學和思維模式創建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習相對復雜的應用題,可以使用線段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讓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提升一個層次,學會舉一反三,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數學知識水平還使小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我們在使用線段圖進行解答應用題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相對比較經典的題目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集中學習,然后進行歸納總結。例如,有一根木棒,首先鋸掉全場的1/3,然后在鋸掉剩余長度的3(米),這是木棒的長度剛好剩下一半,那么這根木棒原來的長度是多少米?答:3/(1/2-1/3)=18(米)。在比如,有一桶水,首先取出40%,然后在取出的比第一次少12千克,桶里的水還剩余28千克,求這桶水一共有多少千克?答:(28-12)/(1-40%-40%)=80(千克)。通過這兩道應用題,可以讓學生很好的理解數學中分數和百分數的實際應用,可以讓學生對這一部分的知識融會貫通,再碰到差不多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快速的做出解答。
四、結論
總而言之,線段圖在小學數學應用題中的實際應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采用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來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表達出來,這樣不光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對小學數學應用題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這為小學生以后學習數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篇4
教學論專家吳也顯指出:“作為教學的中介系統對教學實踐發展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正是這種中介系統的變化促使教和學的關系發生變化,從而使教學活動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實物投影、電腦、網絡等設備的普及,知識的傳播實現了時間與空間的跨越,教師與學生之間信息傳遞的形式也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著變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現代化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可以使數學教學活動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能使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作用:
一、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教師的責任不是僅僅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教會學生通過更多的方法和途徑把知識學到手。計算機網絡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的優勢,既能使用動態的演示,又能使學生適時參與交流;同時,計算機變成了學生的學習工具,可以不受人數、時間、距離的限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在教學中建立合作學習的機制,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發展、資助探討,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今,計算機網絡教學實現了資源共享,多媒體教育教學資源庫提供了針對性的素材,這在以前的傳統教學中都是無法實現和不可想象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實現個性化教學,已有了充分的條件。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主要體現在關注學生的發展上,其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關注學生發展的重要目標。在小學階段,作為教師更不能扼殺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一種思維模式將學生框住,產生思維定勢,而是要讓學生的思維發散出去,因此要在課堂教學中要突破“重結果、輕過程"、重死記硬背、輕應用”的教學模式,通過數學概念的產生與發展,數學規律的形成與應用,讓學生學習科學、嚴謹的分析方法,增長才干,提高素質,鼓勵他們積極探索、研究,不斷地進取,而多媒體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整合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達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目標。
三、有利于教學情境的創設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教材中許多內容與實踐相結合,給學生創設一個合理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應用所學知識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可以使我們有更多可以創設的情境。小學數學《認識人民幣》,學生對人民幣早已在生活中接觸,對人民幣有了初步的認知,這時創設一個購物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讓學生在使用人民幣的過程中知道人民幣的面值和兌換,對于學生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但現實教學中,我們不可能讓學生準備大量現金,也不可能搬出大量商品,讓學生體驗購物的樂趣,在趣味中學習。通常,老師會印發給學生一些人民幣模具,然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些商品,讓學生去買,動手動口。這中間也用到了多媒體,但我覺得,這樣還不夠。我們完全可以給每個學生一臺電腦,通過課件在電腦中設置一家商店,讓每個學生在商店中自由購物,付款、找零。給學生更多的購物機會,同時也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在實踐中獲得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
要使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充分發揮作用需要教師具有更高的素質,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建立充分的信任,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積極主動學習,并能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導每一名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共同構建自主、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和諧的氛圍對于幫助學生主動發現新問題,不斷提高學生主動實踐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同時,教師自身還要不斷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水平,要使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發揮更大的作用。
【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相關文章:
談體育游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04-30
談教師在英語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論文09-10
淺談說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論文07-25
談經濟法在中職學校教學中的作用08-10
淺談數學美育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11-19
談音樂在體育教育中的作用論文09-23
談教師的引導在英語早讀課中的作用論文09-02
淺談情感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11-23
街舞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