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機制在職工持股中的應用探析
畢業論文
和實踐經驗業已證明,職工持股是國內外優化產權結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提高資產運營效率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選擇。在國外職工持股制度已經比較健全和成熟,但在我國,由于環境的不完善及國企改革的復雜性,職工持股計劃的實施表現出諸多。隨著我國《信托法》的出臺實施,信托機制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想的思路和可行的。
1、我國職工持股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我國企業職工持股的途徑基本上是通過職工個人、職工持股會或成立殼公司作為主體來持股。以上存在形式中,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職工持股會是其中較為規范的形式。這種形式最早產生和普遍存在于外經貿企業的職工持股改制中,并形成了1個管理辦法。但是,該辦法因民政部于1999暫停職工持股會社團法人登記的決定而告暫告結束。
由于我國有關職工持股的宏觀政策和法規體系尚未形成,在實際操作中,這4種持股方式從形式、和程序上都存在諸多的問題:
1、個人直接持股的問題。個人直接持股人數有限,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不能超過50人,并且如果持股人員眾多,會造成企業實質上的管理不到位。另外企業管理權人為分割,對職工不能產生激勵效力。
2、職工持股會的法律地位問題。2000年12月,證監會法律部24號文進1步指出“職工持股會將不再具有法人資格”,“職工持股會不能成為公司的股東”。職工持股會沒有法律地位,無法作為1個企業發起人,參與企業的發起設立。自99年民政部停止對職工持股會的審批,股東超過50人時,無法回避公司法的限制;并且職工持股會或工會的社團法人身份與職工持股的'贏利動機相矛盾。工會是1種組織,是1種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構。而職工持股是以贏利為目的的,這就與《工會法》和《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沖突,這也是民政部停辦職工持股會的原因。
【信托機制在職工持股中的應用探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