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
作者:李強 王杰斌 楊秀英 喬保娟
本文通過對循環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分析,闡述了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應用的原則和重要意義。
循環經濟 生態設計 應用
傳統的經濟模式以“資源-產品-廢物”為特點,經濟發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就越大,最終將喪失其發展的基礎和后勁。人類面臨資源、環境的制約,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呈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技術特征,即以最小的資源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循環經濟理念要求按照生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生態設計的目的是在保護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充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良性循環,增進人與的和諧統一。循環經濟理念只有運用和體現到生態設計之中,才能在生態保護設計過程中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循環經濟理念運用到生態設計之中,可以充分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單向物質流動的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最大限度地將自然資源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物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這與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是相違背的。為了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按照循環經濟理念的要求,在生產和消費系統中引入生態保護環節,使工農業生產、消費系統中產生的廢棄物和污染物,作為所引入的生態環節的資源加以再利用,實現物質的良性循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資源的投入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切實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
2.將循環經濟理念運用到生態設計中,能夠實現社會、環境、經濟的共贏。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增長,忽視了經濟結構內部各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和共生關系,忽視了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傳遞、遷移、循環等規律,形成高開采、高能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導致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給社會、經濟、環境造成重大損害。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到對生產和消費系統的生態設計中,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引入生態保護環節,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社會生產從數量型物質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服務增長。通過生態設計,拉長生態產業鏈條。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德國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早在2000年德國廢物循環利用率已為50%,廢物回收利用年產值約400億歐元,就業人數24萬,成為德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擴大就業的新動力。
3.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可以在不同層面將生產和消費納入到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中。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將物質生產和消費割裂開來,形成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惡性循環。目前,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實踐已在三個層面上將產生(包括資源消耗)和消費(包括廢物排放)這兩個環節有機的聯系起來:一是內部的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二是共生企業間或產業間的生態;三是區域和整個社會的廢物回收和再利用體系。
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的應用,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調整產業結構,用新的機制激勵企業和社會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通過生態設計,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的線形技術范式基礎上,增加反饋機制。在微觀上,要求生產、消費系統縱向延長產業鏈條,從生產產品延伸到廢舊產品回收處理和再生;橫向體系拓寬,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和處理。在宏觀層次上要求整個社會技術體系實現網絡化,使資源跨產業循環利用。在提高物質循環利用率的同時,減少資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
物資條件是生態設計的基礎和依據。在生態設計過程中依據物質條件本身的特性,結合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提出合理的再利用途徑促進物質的良性循環。遵循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原則是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必然要求。在生態環境保護的設計過程中,緊密結合系統內部各要素的實際,促進各要素和子系統之間協調,使資源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副產品和廢棄物得以多層次、多途徑的合理利用,最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魯北集團的成功,正是以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產業為基礎,依拖當地的資源優勢,通過科技公關,在系統內引入生態環境保護環節,而形成了三條獨具特色而又相互聯系的生態產業鏈。
2.減量化原則
減量化原則要求消耗較少的原料和能源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實施減量化原則是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環境污染與破壞,通過以較少的投入獲得同樣或者更多的產出,可以避免對資源特別是不可更新資源的開采利用,從而減輕和防止環境破壞。通過以較少的廢棄物排放來獲得同樣的產品,可以減少環境污染。
3.再使用的原則
再使用的原則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而非一次性用品。再使用原則是循環經濟理念的必然選擇,是生態設計的方向所在。通過對生產、消費系統的生態設計,使生產、消費系統中的產品、副產品等延長使用時間,減緩產品轉化為廢棄物的速度,降低消費過程中對該類產品的消耗量。從而減少因消耗而帶來的資源和能源等的重復投入,達到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4.再循環的原則
再循環的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經過消費(生產性消費和生活性消費)后,能重新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廢物。再循環原則是生態設計過程中對物質循環的必然要求,是生態環境保護設計優化的最終體現。在對生產、消費系統的生態設計過程中,通過再循環原則,使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轉化為另一個生產系統的資源,生產出可再生的產品。即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閉環循環的生產模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達到以盡可能小的投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的目的。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拉長產業鏈條,推動相關產業和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
[1]劉學敏.論循環經濟.北京:社科出版社,2008.
[2]中關村國際環保產業促進中心.循環經濟國際趨勢與中國實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黃海峰,劉京輝等.德國循環經濟研究.北京:出版社,2007.
【淺析循環經濟理念在生態設計中的應用】相關文章:
循環經濟在煤礦企業修舊利廢中的應用03-19
循環經濟中企業治理理念的轉變03-21
生態理念在高速公路景觀綠化設計中應用03-02
淺析發展循環經濟與完善制度建設03-19
淺析仿生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03-19
淺析裝飾材料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12-02
生態學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11-16
淺析標志設計中錯視藝術圖形的應用03-18
淺析國畫“留白”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