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數據時代中學地理知識與信息探索論文
隨著大眾傳播媒體與地理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一方面為獲取地理信息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也要求將培養學生獲取、整理、運用地理信息能力作為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使之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時新課程明確要求地理教學要更加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這決定了地理教學所需信息量會大大增加,地理教學應發揮本學科得天獨厚的地理信息教學優勢,積極開展地理教學信息與地理知識之間的互動教學.
一、創設問題情境,實現目標知識與外圍信息的有效互動
大眾傳播媒體使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信息源日趨多樣化,在學生獲取的外圍地理信息所占比重逐漸增大的情況下,單純利用教材進行基礎信息教學,已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但外圍信息渠道是相當蕪雜的,而學生學習的時間又相當有限,導致學生的外圍知識往往是多而零碎,缺乏甄選與分類的信息.同時,由于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學習環境的不同,每個學生所擁有的外圍信息也有多寡優劣之分.教師不能指望每個學生在每個知識點上都有豐富科學的外圍信息.因此,在課前教師應先調查哪些學生已有了哪些信息,并指導學生圍繞目標知識去搜集外圍信息.在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已有的和搜集到的外圍信息作為教學資源納入教學設計中,結合目標知識精心設計學習活動與探究問題,充分利用好外圍信息進行目標知識的教學,地理課會因為這些外圍信息的加入而變得生動而實用,組織學生以問題為中心展開討論,因有了圍繞教學目標的問題引導使外圍信息的運用變得各歸所類,層次分明,從而實現目標知識與外圍信息的互動.例如:新課程必修教材第一課就涉及彗星的知識,由于觀測彗星、流星雨等是民間天文觀測的常見項目,而美國深度撞擊“坦普爾一號”彗星的信息充斥各大傳播媒體.因此,對天文感興趣的學生和稍微注意關注媒體的學生對這一問題都有一定的外圍信息,教師組織學生搜集這方面的信息,自己也搜集一些與教材有關的權威信息,同時向相關學科的教師(如物理、化學、生物等)了解學生已有的相關學科知識,在掌握了學生的已有外圍知識的信息后,教師結合教材設計“為什么要強調撞擊的深度?為什么彗星能保存太陽系誕生時的物質?”等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彗星、彗尾、公轉軌道、公轉運動特征等的相關目標知識展開討論.通過目標知識與外圍信息的互動,使學生生動、形象地學會了本來比較枯燥的彗星知識,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拓展了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二、提升三大境界,實現目標知識與隱含信息的互動
在地理教學中,存在大量隱含在地理數據(文字、圖像、數字等)中的地理信息,在大數據時代,計算機數據庫的出現,使傳統地理教學數據的存儲和調用方式的改進成為可能.教師可從網絡、數字地球、數字區域與城市等渠道搜集相關地理數據信息,形成地理教學數據庫.這些地理數據相對學生來說是未加工的,需要在教師指導下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評價、提取信息,從中獲得有用的知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這些地理數據可以實現目標知識與隱含信息的互動.運用隱含信息進行地理教學有三大境界:第一境界:搜集與目標知識有關的圖表資料信息,引導學生提取圖表資料中的隱含信息,加強對學生運用圖表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及相應的遷移變式訓練.第二境界:搜集與目標知識有關的數據資料信息,讓學生根據數據資料繪制圖表,通過提取數據資料中的隱含信息,或通過繪制圖表尋找數據中隱藏的時空演變規律、地理要素相互關系、地理問題歸因等,加強對學生數據與圖文運用能力的培養及訓練.第三境界:引導學生對教材文字與示意圖表間進行轉換,培養學生駕御圖文進行推理與信息轉換的能力.在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上冊中有段文字表現了能源發展的線索:18世紀前以柴草為主→18世紀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以煤炭為主→19世紀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電力,帶動煤炭消費比重上升到高點70%左右→20世紀50年代后以石油為主→21世紀進入能源多樣化時代,涌現出一批新能源.教師可挖掘這段教材的隱含信息,再搜集各個年代各主要能源消費的占比,引導學生推演出世界能源消費構成比例變化圖,更直觀地展現世界能源消費發展狀況及其趨勢,同時培養了學生駕御圖文進行推理與信息轉換的能力.
三、鼓勵質疑與創新,實現拓展知識與發展信息的互動
在地理科學的最新研究領域中有許多并未形成定論,例如溫室效應的發展趨勢、厄爾尼諾、核電站的建設等.這也使得高中地理教學中有大量內容需要學生運用批判思維進行質疑.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內容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如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后天》等科幻電影、根據書上提供的資料、自己查找的資料等多種渠道,去接觸各種不同觀點,通過圍繞問題的辨論,形成學生自己的發展性信息.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例如地理新課程必修教材1中有一個活動:假如你承擔了尋找外星人的任務,你將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在提示中列出需要思考的問題是:
。1)生命的出現需要哪些條件?
。2)尋找一顆什么樣的恒星?
。3)在這顆恒星周圍的什么地方找一顆行星?
。4)這顆行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其實這些提示可能將學生限制在教材編排的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的框框中,是建立在宇宙生命形式都與地球生命形式一樣的基礎上.其實,學生對地外生命擁有十分豐富的外圍信息,學生的思維很可能發散到宇宙生命的多樣性上去.因此,應鼓勵學生合理的批判性思維,形成自己的發展性信息.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時也要注意:并不提倡學生對所有問題都抱懷疑態度,教師在組織討論過程中的組織協調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既要積極,又要謹慎,不能從唯書是從的極端走向批判一切的極端,老師分析時也應有自己的判斷和觀點,并對哪些領域是科學界尚未定論、突破,現在科學界的主流觀點是什么等作一個客觀介紹,對其影響的利弊也應作一個客觀分析,對各方每一觀點的合理性也要作一評價,切忌辯論之后,不作任何評述,讓學生云里來霧里去.在已進入信息時代的當今,最不缺的是信息,最缺的是有效信息及信息的有效運用.在傳統教學體系下,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注意到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而對學生課外知識來源的變化缺乏注意和研究,更缺乏方向引導和方法指導.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搜集與整理、判斷與選擇、加工與拓展運用有效信息的方法.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學生真正掌握終生受用的地理教學信息的搜集運用之道.
【大數據時代中學地理知識與信息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安全探析論文10-06
大數據時代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論文06-26
信息化時代下舞蹈教學探索論文05-14
大數據時代網絡教育論文09-12
淺析大數據時代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論文10-28
大數據時代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研討論文10-18
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創新研究論文09-03
企業信息數據安全的研究論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