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方式論文
電子信息產業是以人的智力勞動為主的高技術產業,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作為高職高專學校,人才培養如何適應和滿足電子信息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客觀要求,必須了解市場、適應市場、依托市場和開發市場。未來幾年,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投入將以18%的速度增長,特別是近兩年制造業信息化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河南 “中原經濟區”、 “鄭州航空港經濟區”、“鄭汴新區”等重大戰略的實施,為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發展空間,對電子信息技術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大的需求。通過提升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將對河南乃至中原地區現代化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按照“以素質教育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以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為目標”的指導思想;按照“立足市場,依托行業,豐富內涵,提升品質,凸顯特色”的建設思路;以提高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先導,以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和優質實訓基地資源為保障,構建“以能力為主線” 基于工作過程的雙證書制課程體系;加強工作過程導向的專業課程建設,將企業項目引入專業課程教學,構建企業化的實訓環境,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實踐能力;因材施教,重視學生個性發展,設置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 專業定位
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為學生的學習和就業服務”作為宗旨,敏銳洞察和關注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現狀和趨勢。在充分調研電子信息產業及相關電力通信行業的現狀、未來發展趨勢、對高職高專人才的需求狀況以及具體的崗位職能要求的基礎上,在產教結合委員會的指導下,將專業職業目標定位于電子信息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電子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與服務等,每一環節均對應相應的崗位群:如電子元器件的生產崗位群,電子設備安裝、檢測、維護、維修崗位群等。本專業的職業目標要求學生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及技術應用能力。
2 人才培養目標
在產教結合委員會的指導下,與專家學者和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對崗位群研討的基礎上,確定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面向電子產品的生產與管理、電子設備操作與維護、電子產品的檢驗與測試、電子產品的銷售與服務,電子產品的設計與材料采購、電力通信技術的施工和通信設備運行與維護等崗位群。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和責任意識;能掌握電子產品生產、銷售、維護、施工監測各個環節的技能需求,能應用單片機等嵌入式開發工具設計簡單的電子產品并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施工維護能力和電子產品的設計創新能力,能通過必要的課程考試獲得畢業證書及國家職能資格證書。
3 人才培養模式
在“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目標、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通過“訂單式”培養、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車間進校等方式,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根據崗位群必須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要求,構建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基于工作過程,選擇與重構教學內容;基于行動導向,進行課程開發。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法實施課程的一體化教學,把職業崗位工作過程融入到專業課程實驗實訓環節、車間進校的生產性實訓環節和校企結合的實訓基地頂崗實習環節中去,逐步完善緊密校企對接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學內容的選擇與重構、教學任務和項目的選擇、師資隊伍、實踐教學條件、環境氛圍的建設、教學監控與評價等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形成德能一體、校企一體、工學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4 課程設置
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企業調研,確定電子信息工程技術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是電子企業的生產與設計、銷售與服務、操作與維護、技術和管理等工作崗位群。根據職業崗位群具體的工作任務和工作內容的特點,分析完成崗位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培養該能力所需的知識、技能、素質,構建以“基于工作過程,項目化課程為主體” 的專業核心課程體系,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配置。課程體系設置具有以下特點:
(1)課程設置的模塊化:在產教結合委員會的指導下,課程設置要達到基本理論要求,重點突出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按照由基礎到專業、由單項到綜合的原則安排三年的課程,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遵循能力生長和學生學習職業技能的規律,按照能力遞進培養的方式安排教學內容,強調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群之間的聯系,將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素質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和實施。課程設置由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專業素質和技能拓展模塊組成。每個模塊之間可以進行必要的知識重構,由專業專項能力的培養向專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過渡,強調知識、能力及素質的相互關聯性,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
(2)專業模塊群體化:為了突出高職高專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在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方面,注重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課程學習循序漸進,理論知識夠用為宜,避免過度深入。針對職業崗位群的能力需求,培養學生具備必要的文化素養,重點實施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專業核心模塊群以及內容豐富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拓展模塊群,滿足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要。以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路分析基礎、信號與系統、高頻電子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為專業基礎應用課程群,以C語言、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單片機編程與開發、ARM技術作為嵌入式硬件開發課程群、以現代通信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電力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作為電子技術的應用拓展課程群。
。3)實訓環節規范化:嚴格基礎型實驗實訓教學,正確使用實驗實訓設備,掌握實驗實訓的基本操作流程,書寫規范的實驗實訓報告,態度認真,數據嚴謹,能獲得必要的基本職業技能。強化車間進校的生產型實訓環節,建立與企業環境相同的生產車間和管理模式,按照生產的工藝流程,注重產品品質要求,生產規范合格的產品,滿足社會的需求。突出頂崗實習,加深學生對職業崗位工作的認識,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鍛煉,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培養學生具有敬業愛崗的品質和團隊合作的精神,擁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及職業責任感,實現職業技能型人才的轉變。
。4)“雙證書”課程普及化:根據專業課程開設情況,引入不同級別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實施“雙證書”課程教育。例如電子CAD證書、電子產品維修工、單片機應用設計師、ARM嵌入式程序設計師、PCB設計工程師、通信技術工程師等,通過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
5 教材開發
以職業崗位技能要求為依據,以電子產品制造、調試、維修、檢測工作過程為導向,根據實際需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開發教學資源,編寫、完善反映自身教學特色的教材。以企業實際工作過程作為課程的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務或工作項目作為課程內容,開發項目課程。教材的編寫必須聯合企業、行業專家共同參與,必須適應任務驅動教學法,保證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實。
6 教學方法
本專業將以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有針對性地采取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等教學模式,融“教、學、做”為一體,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1)將學生置于“真實”的環境下,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模塊。把課程學習內容聯系實際工作,提出各種問題并形成主題任務,進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將學生置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2)通過參與式、探索式、引導文式和仿真式等教學方法,建立并提供多媒體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對學生學習的輔導答疑渠道,提高教學效果,增進師生互動。
。3)依托河南省重點實訓基地的電子產品制作中心提供的基于電工產品制作工作流程與任務,建設理實一體化教室,開展以行動導向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
。4)結合課程的教學內容及進程,通過學生創新大賽、電子制作大賽、電子維修服務等,使學生對電子產品制作過程有更深的體驗。
7 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人才培養方案評價、人才培養過程評價、人才培養效果評價。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實際上就是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逐步完善以系為核心、學校教學部門引導、企業行業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體系。將社會評價機構、行業企業的評價,與監控等外部教學質量監控同學院內部的教學督導、評估與考核、學生評教和教師評學等內部教學質量監控相結合,以實現對專業教學質量的全過程、全方位管理,確保專業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8 結論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才需求的層次不斷發生變化,人才培養的內容也要不斷更新,才可以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劉騁.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需求的調查分析[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12(2):27-31.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方式論文】相關文章:
電子信息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論文08-05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論文08-07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論文07-11
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論文09-12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對護理專業的應用論文07-22
生物工程專業學人才培養的模式探索論文10-05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啟發論文08-11
職業教育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論文07-27
關于高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特色建設論文10-25
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方案論文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