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百家姓之李姓-益陽李氏

        時間:2024-04-08 12:01:17 宜歡 百家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百家姓之李姓-益陽李氏

          李姓為天下第一大姓,鼎盛時期是在中國唐代,是當時的國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百家姓之李姓-益陽李氏,歡迎閱讀與收藏。

        百家姓之李姓-益陽李氏

          百家姓之李姓-益陽李氏 1

          益陽李氏

          益陽李氏敬承公宗堂屋群,位于益陽滄水鋪鎮鹿王沖村敬承公組,座落于巍峨秀美地青秀山下,是益陽李氏七處祠堂舊址之一,左右兩院由大小房間六十余間組成,左院祠堂,右院居房。

          七十年代以前一直住有十余戶李姓族人;房屋大多是由青磚和土木結構,兩院外墻有兩扇各十多米高的高大青磚防火墻,院門是由條形青石砌成,門前有池塘,周圍古木參天,楠竹林立,樹木環繞,鄉間田野,風光秀美。

          益陽李氏是“隴西堂”分支 ,乃唐太宗十四子曹王之后,于明代從江西吉安遷居益陽,大多分居于益陽各鄉鎮,發派祖墳在九烈山;

          李名揚,字小魯。清代道光年代人,正九品,益陽縣二十里里長,家資甚富,有良田五百余畝。生有七子,皆從九品。敬承公是其第二子(小魯公大子無傳后代),名鵲橋。小魯公曾主編益陽李氏分支第四次修譜。第五次修譜于九七年由九烈山分支后人主編修訂。 歡迎益陽李姓同宗 ,啟緣敬請!

          益陽李氏七公祠派語:

          啟端雍睦重,忻合協平康,惠迪恒年吉,輝延復旦詳,典謨儀古訓,清慎式官方,學博書香鄴,才優策軼唐,在林懷雅靜,升閣仰仙昂,誠篤培根永,安真翊祚長,詒謀能纘述,來許悉昭彰,攸敘彝倫久,聲徽百代揚。

          注:派語首字各房皆不同。智房:思端雍睦重

          仁房:光端雍睦重

          圣房:啟端雍睦重

          【卓室支房】:肇端雍睦重

          義房:世端雍睦重

          忠房:家端雍睦重

          和房:詩端雍睦重

          孝房:大端雍睦重

          為防止錯誤的修改,特此增加注釋,并且在下面的文字中有說明。

          新老派語銜接引:

          說文云:“派別永也,博雅謂水自分去為派,而宗室記世,次者,本之所以序昭穆,判宗卑也”。就是說,派別要永遠的傳代下去,以后本族人之間才知道輩份長幼之分。我益陽隴西李氏南遷始祖自宋、元、明先后從江西徙湖南落業於益陽各地,因遺牒無承,逐各自為派,帶來派字不一,世系難辨。故我七公祠各房先祖於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經商定創修通譜,頒八十字新派語,供智 仁 圣 義 忠 和 孝七房通用。其各房新派語首字在舊派語中界定,分別為:智房(思),仁房(光),圣房(啟)【卓室支房(肇)】,義房(世),忠房(家),和房(詩),孝房(大),括號里字均為各房八十字之首,以下七十九字俱同,統一通用新派語命名定系,不齊者自齊,以昭一律。

          智仁圣義忠和孝各房舊派語與新派八十字派銜接定義如下:

          智房新舊派語接口字:天應志紹萬,時擅賢先枝,山鎮資湘大,宗嗣顯孝思,(思)端雍睦重……舊派語“思”派以后的派字終用。

          仁房新舊派語接口字:亨吾際時景,元亨房:仲希尚德賢,貞亨房:榮思相繼賢,云公房:榮思之宗賢,云公房:榮應芳必賢,洪都繩其度(洪都繩奕度,洪都繩節度),楚國紹伊光,(光)端雍睦重……舊派語“光”派以后的派字終用。

          圣房新舊派語接口字:昜簡乾坤定,時和萬象昌,傳經思祖澤,敦厚有余芳,泰運元逢甲,隆名肇(啟)良,楚良等。(啟)端雍睦重……舊派語“啟”派以后的派字終用。

          卓室房新舊派接口字:英豪須耀室,蘭桂應遵庭,嗣本榮華遠,賢坤治悅明,逢時隆錫肇。(肇)端雍睦重……舊派語“肇”派以后的派字終用。

          義房新舊派語接口字:普貴思廷,本崇芳文,宗恭寬逢,祖光嗣蔭,澤敦孝友等。(世)端雍睦重……舊派語“世”派以后的派字終用。

          忠房新舊派語接口字:天廷大圣師,文道朝明國,良子可立邦,宗祖增光德,信義肇家等。(家)端雍睦重……舊派語“家”派以后的派字終用。

          和房新舊派語接口字:秀繼思宗顯,文房聰房:本道達還通,顯蘭房:本志開隆盛,聰房:本家登之上,聰房:達垂澤遠盛,恭房:本映正國如,開邦家逢盛,良勛益峻崇等。(詩)端雍睦重……舊派語“詩”派以后的派字終用。又分支派新舊派語接口字:道守原逢彥,仁承春正宜,恩光勤啟烈,振后益修等。(詩)端雍睦重。

          孝房新舊派語接口字:瓚宗彥友伯,時允正守宏,基紹啟光彩,隆邦煥大等。(大)端雍睦重……舊派語“大”派以后的派字終用。

          奇珍公系新舊派接口字:三楚家聲舊,資江世澤長,文明廷相尚,維應有賢良。盛德光前范,鴻猷(啟)厚芳。詩章華國保,泰運肇嘉祥。(啟)端雍睦重……舊派語“啟”派以后的十二派字終用。

          益陽南道塘李氏

          始遷祖天隆公,明洪武28年(1395)自江西吉水縣谷村徙益陽南道塘崗板村,生子五:應富、應貴、應榮、應華、應啟,衍為五房。清嘉慶元年(1796)創修族譜,咸豐10年(1860)續修,光緒17年(1891)三修,1921年四修,1998年五修。清咸豐5年(1855)建天隆公祠于南道塘。譜中舊派:天應志紹萬,時亶賢先枝,山鎮資湘大,宗嗣顯孝思。嘉慶5年(1800)益陽李姓七支共建宗祠于邑城北關內。光緒33年(1907)擬定合派:思端雍睦重,欣合協平康,惠迪恒年吉,輝延復旦祥,典模儀古訓,清慎式官方,學博業香鄴,才優策軼唐,在林懷簡靜,升閣仰軒昂,誠篤培根永,安貞翊祚長,詒謀能贊述,耒許悉昭彰,攸敘彝倫久,聲徽百代揚。

          益陽西平李氏

          始祖唐時西平王晟公,第十子憲公,字章武,為洪州刺史,遷江西觀察、嶺南節度使。傳十一派至忠公,字貞護,號信卿,居江西廬陵縣朋田,元大德中官穎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陽知州,解組后卜居益陽城東。其子福公于明洪武5年(1372)卜居長樂街,晚遷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貞、道、云,貞、道二公不詳,元公下衍為恭、儉、川三房,云公下衍為智、信、文三房。族譜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乾隆9年(1744)續修,乾隆58年(1793)三修,道光8年(1828)四修,咸豐6年(1856)五修,光緒17年(1891)六修。乾隆23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灣。派語:洪都繩其度(文章繩節度),楚國紹伊先,光輔家聲大,奇勛世澤延,懋和昭典訓,慈孝代宣傳。

          嫩草江李氏派語:

          宗本生成日,為之上可章,儀來徵吉瑞,慶衍發余祥,孝友家傳久,才良世澤長,克遵先祖訓,立志紹書香。

          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李璜之人稱:本覺上人,為該系子孫。

          益陽沙港坪李氏

          始遷祖普瑞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泰和遷此。后裔居千把垸、李家塅、亭塘、陳家坪。

          益陽馬輪沖李氏

          始遷祖必遠公,字四照,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泰和圳上,因元明之際兵亂而隨堂兄必通公遷武陵上大村,必遠公后落籍于益陽馬輪沖。其曾孫一支單旺公徙居沅江縣。續派同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

          益陽李家灣李氏

          始遷祖應榮公,江西吉水人,曾任山西巡檢。明洪武年間因避亂遷此。

          益陽華林塅李氏

          始遷祖秀嶺公,江西吉安人,元代為千戶侯,明初宦游益陽,遂定居于此。后裔居于華林塅、汾湖洲、新橋。

          益陽千家洲李氏

          始遷祖和義公,明洪武年間自江西泰和遷此。

          益陽十九里李家沖李氏

          始遷祖仁興公,因喜益陽山水而自江西吉水遷此。

          益陽李氏

          始遷祖德靈公,明季南遷。1947年三修族譜。

          益陽侍郎橋李氏

          鼻祖瓊公,原居江西南昌縣。三派廷祿,明初自江南遷居湖南長沙楚塘。六世衍為壽、義、秀、和四房,建宗祠于格塘。壽公子立公由楚塘遷寧鄉銅鼓洲,其子政六、孫得梧、聘梧始遷益陽侍郎橋。清嘉慶8年(1803)、光緒16年(1890)、1924年格塘三修族譜,2002年侍郎橋四修。派系:揚恢式緒豁,達起紋心順,德家運泰臨。謹厚貽謀遠,寬仁裕后長,勛高華國策,道直永書香。

          益陽黑山、井山李氏

          始祖義公,后唐同光間由江西泰和遷居善化縣榔梨(今屬長沙縣),再遷安化豐樂鄉首兜村,四世祖君行公,字維新,一名魁,由豐樂遷長樂。八世祖均德公,字修報,明洪武初由陜西寧夏縣隨征陳友諒,封武德將軍,子衛文由長沙遷居益陽縣西關常樂街,為黑山派祖;均鎮公由山西定襄來湘,子文星由安化遷益陽,為井山派祖。族譜合修于清乾隆9年(1744)。乾隆49年(1784)、道光3年(1823)二支合修,同治間分修,光緒26年(1900)又合修,1928年又分修,1947年又合修,稱七修。黑山原派:衛嗣瑛耀玉,立志潮添榮,光輝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榮人金,勝紹木太雍,學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續派:卓武宏忠俊,賢良佑上賓,善能崇祖緒,閱代益昌興,恢聲源自遠,后啟象全新,疇范開元運,咸恒垂澤清。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觀左右,富有慶安平。

          益陽李氏

          遷益始祖玉亭公,諱時頒,明洪武間由江西泰和圳上遷居湖南益陽,四子,衍為和仁、和義、和忠、和信四房。忠公而下越三世又分昌文、昌德、昌材三房。昌文裔居華林塅、旱塘沖、譚家橋、朱良橋、小元沖、侍郎橋、喬口、鐵角嘴、塞梓圍、灣豆垸、錫合圍、齊公橋等處。昌德裔居汾湖洲、上湖蓋、小獅湖、江界坪、麻葉坡、灣塘山、西林垸、牛頭嶺、鄢家嶺、鐵角嘴、白湖嶺、菱子塘、柏葉沖、橫洲等處。昌材裔居高家橋、邱家嶺、姚家沖及湖北等處。清嘉慶5年(1800)仁、義、忠、信四房合建宗祠于縣垣。嘉慶12年(1807)四房合修族譜,同治6年(1867)、光緒33年(1907)、1940年忠房續修支譜。江西老派:易簡乾坤定,時和萬象昌。益陽老派:傳經思祖澤,敦厚有余芳。益陽續派:泰運元逢甲,隆名肇楚良。

          益陽李氏

          鼻祖德川公,明洪武初自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湖茫里攜子必發、必達、必周、必通遷居湖南善化珠紫山,復遷湖北監利縣林長河。必周公裔十一世孫獻朝,攜子學海、學師于清乾隆19年(1754)先遷湘陰西林灣,學海、學師后遷益陽沙頭永豐垸,后裔聚居沙頭綠豆子灣、大潭口青泥灣二地。2003年纂有支譜。原派:獻學興光顯,昌隆振吉(啟)祥。續派:傳家惟孝友,治國在忠良,繼志恢先緒,懋修耀玉堂,熙朝勤選拔,賢士慶名揚。

          益陽清溪、牛頭嶺李氏

          一世傳镕公,字用紀,號道元,江西吉安人,明正統間進士,授靖州知州升寶慶知府,解組落業資南十八里清溪,子經華、經榮。華公居清溪,榮公遷二十里牛頭嶺。镕公祠建于九烈山。又稱镕公兄弟三人,公居長,次傳鑄,季傳鑒。鑄公徙沅江,鑒公徙寧鄉。清道光8年(1828)镕、鑄兩房曾合修族譜,1922年五修。合建大祠于益城內。字派:傳經思祖澤,敦厚有余芳,泰運沅逢甲,名……

          桃江車門塅回族李氏

          參見常德沙河街回族李氏。俗稱北李。端公明宣德年間遷桃源翦旗營,生朝松、朝柏。朝松世居桃邑,后徙督糧村。朝柏于明成化間擇益陽五里車門稜栗樹砦老屋灣,今屬桃江。生國錠、國鋼、國銃、國鍇。錠、統、鍇三公之后,鼎立為三房。后裔分析常德、桃源、漢壽、南縣及湖北松滋等處。至1948年,已傳20代,約2500余人。宗祠在車門光申壩。

          桃江車門塅回族李氏

          俗稱南李。始祖象貴公(一說象賢公),元時自南京遷安徽鳳陽,后宦游遷湘,開基于常德東門。五世祖挹枝公再遷益陽碧螺鄉車門塅。族人分布于碧螺、九岡、舞鳳等鄉。至1948年,已傳22代,約2400余人。宗祠在車門塅。

          桃江梓梁巖李氏

          江西吉安始祖英雄公,字仲生,號光權,南宋時人。四世祖伯珍公,字啟嶸,號少郎,諱鼎言,別號素齋,由泰和縣圳上棗子坪遷居善化之榔梨,再遷安化豐樂鄉,次子維命,字長明,號四郎,諱庚,明洪武元年(1368)遷居益陽縣梓梁巖羅山坪。維命公之長子應貴授桐城縣事,生四子:興、榮、發、達,衍為四房。應貴公祠位于益陽治東,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后人分布于大山沖、巖子潭、歐公店、新市渡等地。1937年六修族譜。楚南派字:時和萬象昌,傳經思祖澤,敦厚有余芳。續派:泰運元逢甲,隆名肇。

          桃江枯杉李氏

          始遷祖君珊公,宋隆興時由安化徙枯杉開墾。

          桃江克讓村李氏

          始遷祖宗哲公,明成化時由江西泰和徙桃江縣克讓村。后人分布于李家楓樹山、克讓村等地。

          桃江源嘉橋李氏

          始遷祖瑞明公,明正統時由江西吉水徙桃江十二里伍家坳,衍居源嘉橋。

          桃江泉溪村李氏

          始遷祖民輔公,明洪武時由江西泰和徙桃江九里泉溪村開墾。

          桃江道場村李氏

          始遷祖器重公,明洪武時自江西吉安遷益陽,衍居桃江縣八里道場村。

          桃江大栗港曹家灣李氏

          始遷祖坤達公,明代由江西遷此。

          桃江三堂街李氏

          始遷祖遷九公,宋開慶時卜居桃江三堂街上首花橋坪。

          桃江石跡坪李氏

          始遷祖玉琳公,明洪武時由益陽卜居此。

          桃江長田坊李氏

          始遷祖子壽公,明洪武時由江西吉水遷此。

          桃江高橋、天福山李氏

          始遷祖志清公,明洪武初由安化遷居桃江高橋、天福山。

          桃江馬跡塘李氏

          始遷祖孟敬公,明洪武時由安化遷此。

          桃江大橋塘李氏

          始遷祖卓室公,明洪武時由江西吉安徙桃江大橋塘避亂定居。

          桃江堯家塅、周家村李氏

          始遷祖元武公,清乾隆時由安化徙桃江十里堯家塅、周家村力田。

          桃江黃家村李氏

          始遷祖發考公,清乾隆年間自安化遷此。后裔衍居黃家灣、土墻灣。

          沅江嫩草江李氏

          始祖唐時西平王晟公之子憲。十三派至用期公為沅潭派祖,累世居吉水谷平,傳至云可公率子孫于明洪武間遷居武昌,景泰間又遷居龍陽,傳五世至汝德公生有五子,長子如璋成化間遷居益陽,后遷沅江嫩草江,衍為五房。清乾隆57年(1792)始修族譜,光緒6年(1880)、1913年、1948年續修。派語:宗本生成日,為之上可章,儀來徵吉瑞,慶衍發余祥,孝友家傳久,才良世澤長,克遵先祖訓,立志紹書香。

          沅江李氏

          始遷祖景湘公,原居江西吉水谷村,明洪武8年(1375)遷居沅江七都。三子:昌居太平托,善居長山托,美居沔湖托。十世芷江,清順治6年(1649)自長山托遷居益陽。清乾隆38年(1773)沅益始修族譜,道光7年(1827)續修,同治7年(1868)三修,光緒26年(1900)四修,1933年五修。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德遇明揚進,材資作育興。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沅江團山大垅田李氏

          唐時義陵公以官籍落業于沅邑之團山大垅田。至元末陳友諒蹂躪洞庭,湘南公逃往江右,居于南昌豐城之赤塘胡芒。明鼎定后,湘南公命長子興貴歸籍,遂以湘南公為始祖。四傳有思深、思洪、思源、思沉四支。清乾隆間創修族譜,道光間續修,1938年三修。乾隆初年創造祠堂,嘉慶13年(1808)重修,與關廟合建。班派語:正大光明可,發元茂德功,學立家聲遠,詩書道業隆。

          沅江犀眠灣李氏

          始遷祖商賢公,明洪武11年(1378)自中州遷此。清光緒6年(1880)纂有族譜。

          沅江新安托李氏

          始祖道琳公,字普濟,原籍江西,當元明兵燹之余,隱身自全,明永樂2年(1404)由新淦縣來沅,落業新安托。子振選,又因居地地勢低洼,復遷胡埠橋白鶴仙娘下。至三派衍為六房,至五派衍為九房。族譜始修于清道光10年(1830),光緒6年(1880)、1914年、1948年續修。派語:道振允玉,李希子春,世之生發,有賢良繩。續派:傳家以孝,佐國惟忠,務由正大,耀祖光宗。

          沅江楊梅山李氏

          先世于明景泰年間自江西吉水縣遷居沅江縣東門張家橋。明弘治后分居河塘、河山陂、戴公塘等地。至1985年,全族人口約3000人。

          南縣李氏

          始遷祖碧崖公,清康熙33年(1694)由華容蔡家垸遷居九都(今南縣南洲鎮)。

          安化塘頭七甲李氏

          始遷祖鼎言公,后唐同光2年(924)由江西遷益陽塘頭,宋熙寧6年(1073)設安化縣,塘頭劃歸安化,后再遷梅城。

          安化豐樂首兜沖李氏

          始祖唐時德裕公,長子璋,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圳上。后唐同光3年(925)子孫四十九人由吳入楚,同至善化榔梨,后徙各處。洪太,字元隆,卜居安化豐樂首兜沖。清康熙35年(1696)一修族譜,乾隆50年(1785)、道光11年(1831)、光緒4年(1878)、1924年、1994年續修。至 1948年,族人共24000余人。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呂(起、錦)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慶祉,修悠發久祥,于時增振耀,奕祀衍其行。

          安化常豐李氏

          始祖恭祥公,字敬之,元至正4年(1344)生,甲辰流寇肆亂,公奉命平服有功,受封千戶,擇地開創,隸籍常豐,生四子:元德、元道、元瑛、元禮。元德遠戍云南越州衛,元瑛裔無傳。清咸豐6年(1856)建祠于油蘿溪。乾隆9年(1744)、11年(1746)元道、元禮各修族譜,嘉慶25年(1820)、光緒元年(1875)、宣統3年(1911)二房合修。舊派:元仕志斯文,維冀日逢成,朝廷恩爵重,宗祖永安興。續派:世澤湘南遠,徵才上國榮,登崇光盛業,顯慶錫嘉名。

          安化八甲李氏

          始遷祖大麟、大龍、大鳳、大虎四公,元元統2年(1334),大麟、大龍兄弟由長沙遷梅城,大鳳遷梅溪橋,大虎遷木子竹塘。

          安化白沙溪、李家棚、馬斗山李氏

          始遷祖本一公,明正德、嘉靖間由江西遷安化縣白沙溪,本二遷李家棚,本三遷馬斗山。

          安化東坪李氏

          始遷祖日堅公,明正德年間由江西遷此。

          安化洞市李氏

          始遷祖恒公,始遷安化牛田,后遷洞市。

          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

          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時洮州臨潭人。傳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穎,宋朝人。再傳四世至"必"字派,衍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亂隱于桃源谷羅村,再遷竿子坪、安化北門小石橋,終遷十二都董木溪金雞坳。與必通公同來此處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維。后裔有遷武陵官倉李家坪和云南越州衛者。老派:必可紹單仕志朝時德之其標以汝美利見大邦基發祥正。

          百家姓之李姓-益陽李氏 2

          李氏起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后,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后,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后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后,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李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首個李姓人物。

          今隴西縣與古隴西郡在名稱上的同一使隴西縣成了隴西郡的代稱“言李者必稱隴西”(《氏族略·以官為氏》),“天下李氏出隴西”的說法,始于唐朝,歷代相沿不改。

          海內外李氏宗親都供奉“隴西堂”,自稱“隴西李氏”,對“隴西”二字懷有無 限深情。隴西和李氏已合而為一,無法分開。唐初,太宗皇帝修《氏族志》時,詔令天下李氏以隴西為“郡望”,以“隴西堂”為堂號,并在今隴西縣城北關廟兒巷修建規模宏大的宮殿群為李氏宗祠.

        【百家姓之李姓-益陽李氏】相關文章:

        李姓百家姓排名10-07

        百家姓排名趙錢孫李05-17

        百家姓之錢氏來源07-25

        百家姓排名表趙錢孫李12-26

        百家姓之石氏起源介紹07-31

        百家姓之邸氏的來源發展07-26

        關于百家姓排名表趙錢孫李01-02

        百家姓之山西太原王氏09-30

        李姓的起源簡介04-0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