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拔姓起源介紹
拓跋氏復姓或是古老的鮮卑族姓氏,相信大家也很少聽到過這個姓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拓拔姓起源介紹,歡迎閱讀!
拓拔姓起源介紹 1
北魏拓拔氏起源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后為跋,故以為氏。其裔始均,入仕堯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賴其勤,帝舜嘉之,命為田祖。爰歷三代,以及秦漢,獯鬻、獫狁、山戎、匈奴之屬,累代殘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載籍無聞焉。積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諱毛立,聰明武略,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崩。 另,羌族黨項皇室自稱鮮卑皇室后裔,以拓拔姓自居!后建西夏國。
經查實,無此姓,乃筆誤,應為“拓跋”姓。
拓跋[拓跋,讀音作tuò bá(ㄊㄨㄛˋ ㄅㄚˊ)]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黃帝后裔鮮卑族拓跋(亦稱托跋)部拓跋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相傳,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顓頊。昌意的小兒子悃被封在北土(今中國北部地區)。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鮮卑族人則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土德后代。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張旗鼓地進行漢化改革時,率王族改為漢字單姓“元”氏,其王族之外德拓跋氏遂成為庶姓,仍為拓跋氏,不與皇室同族。
第二個淵源:源于李姓所改。出自西漢時期有李氏者改為拓跋氏。
由于李氏有三個主源,改為拓跋氏的李氏,一說源自嬴姓即顓頊帝高陽氏的后裔,一說源自回族阿跌失氏,到底源自何源,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得姓始祖:拓跋力微。
拓跋氏尋宗溯源,黃帝有四妃,有二十五子,其中十二個兒子繼承父姓姬姓,另外十三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囂、龍苗。西陵氏所生長子昌意,降居若水(由帝子下降為諸侯),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為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其后裔即為拓跋氏,即后來北朝的鮮卑族。
據史籍《魏書·序紀》記載,拓跋氏歷史的序幕是從拓跋毛開始的。他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所謂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大約都是一個氏族部落聯盟中的氏族部落。拓跋毛之后,五傳到了拓跋推寅時候,正值東漢初年,拓跋氏開始從原來的居地向南遷徙。“南遷大澤,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七傳到了拓跋鄰,以所在地荒遐,又謀南遷,因年老,傳位于子拓跋詰汾,帥部南移!吧焦雀呱,九難八阻,于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鄙瘾F之說,是拓跋氏早期的神話傳說。拓跋詰汾死,子拓跋力微立。在《魏書·序紀》里,拓跋力微被稱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歲。在拓跋氏歷史上,力微是有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始祖。
二、郡望: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后,以所得韓地于秦王贏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后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 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后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三、歷史名人:
拓跋丕:(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縣)。著名北魏樂平王。
因功拜東騎大將軍。鮮卑宗室中,德高望眾的元老貴族,他年長北魏孝文帝四輩,為四朝老臣。
拓跋可悉陵:(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縣)。著名北魏中軍都督。
他十七歲隨北魏太武帝拓跋珪狩獵時,遇一猛虎,空手搏殺之獻給北魏太武帝。
拓跋平原:(生卒年待考),代北人(今山西代縣)。著名北魏齊州刺史。
以功拜鎮南將軍。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時,有妖人劉舉自稱天子,拓跋平原親自討伐斬之。
四.帝王國君:
拓跋珪:(公元371~409年),鮮卑族,字涉珪,拓跋部人;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魏祖昭成皇帝,即北朝時期北魏政權開國皇帝太祖道武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386~409年為期二十四年,終年三十九歲。
拓跋嗣:(公元392~423年),鮮卑族,魏道武帝長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第二位皇帝太宗明元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409~423年為期十五年,終年三十二歲。
拓跋燾:(公元407~452年),鮮卑族,魏明元帝長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第三位皇帝世祖太武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423~452年為期三十年,終年四十五歲。
拓跋余:(公元?~452年待考),鮮卑族,魏太武帝拓跋燾少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第四位皇帝南安隱王,在位時間從公元452~452年為期八個月,終年歲數待考。
拓跋濬:(公元439~465年),字,魏太武帝拓跋燾嫡孫,拓跋晃長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第五位皇帝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在位時間從公元452~465年為期十四年,終年二十六歲。
拓跋弘:(公元448~471年),鮮卑族,魏文成帝長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第六位皇帝顯祖獻文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465~471年為期七年,終年二十三歲。
以皇太子嗣位。公元471年傳位于太子宏,自為太上皇。后為馮太后鴆殺。
拓跋宏:(公元466~499年),鮮卑族,漢名元宏,魏獻文帝拓跋弘長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北魏政權第七位皇帝高祖孝文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471~499年為期七年,終年三十三歲。
拓跋。(公元484~516年),鮮卑族,漢名元恪,魏孝文帝拓跋宏第二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北魏政權末位皇帝世宗宣武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499~516年為期十七年,終年三十三歲。
以皇太子嗣位。
拓跋善見:(公元523~551年),鮮卑族,漢名元善見,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世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東魏政權開國皇帝孝靜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534~551年為期十七年,終年二十八歲。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拓跋恪憤高歡專權,奔往長安。高歡便另立拓拔善見為帝,遷都于鄴,史稱東魏。高歡、高澄、高洋父子相繼擅權。
公元550年5月,高洋將拓拔善見轟下臺,自己稱帝,改封拓拔善見為中山王,次年12月又將其殺之,至此東魏滅亡。
拓跋寶炬:(公元507~551年),鮮卑族,漢名元寶炬,魏孝文帝拓跋宏之孫,京兆王元愉之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西魏政權開國皇帝文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535~551年為期四年,終年四十五歲。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拓跋恪憤高歡專權而奔關中依靠宇文泰。
公元535年年初,宇文泰鴆殺了魏孝武帝,立拓拔寶炬為帝,是為西魏政權。
拓跋欽:(生卒年待考),鮮卑族,漢名元欽,魏文皇帝拓跋寶炬長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西魏政權第二位皇帝廢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551~554年為期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以皇太子嗣位,謀誅宇文泰,不料反被宇文泰所廢。
拓跋廓:(生卒年待考),鮮卑族,漢名元廓,魏文帝第四子;代北人(今山西代縣)。北朝時期西魏政權末位皇帝恭皇帝,在位時間從公元554~558年為期四年,終年歲數待考。
即位前封齊王,魏廢帝三年農歷1月即皇帝位,去年號,稱元年,恢復原姓拓跋氏。
公元557年農歷12月,宇文泰之侄宇文護逼迫魏恭帝拓跋廓讓位于宇文覺(宇文泰嫡子),改封拓跋廓為宋王,后又尋個理由殺之,至此西魏政權滅亡。
拓拔姓起源介紹 2
拓拔姓,中國81個復姓之一,它雖然很出名,但如今人口并不多,在百家姓中排454位。拓拔姓起源和來歷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姬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二是出自鮮卑拓跋部落,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去詳細了解看看。
一、拓拔姓起源和來歷
1、出自姬姓,漢化改姓為氏
拓拔姓是古老的中國姓氏,最早出自姬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上古時期,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有25個兒子,其中一子叫昌意,昌意生三子:長子名乾荒(顓頊父親);次子名安;三子悃,遷居北土。而北土之人則謂土為拓,謂后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思是黃帝土德后代,即后來北朝的鮮卑族拓拔氏部族。
2、出自鮮卑拓跋部落
鮮卑族拓跋部原在今黑龍江附近過著游牧生活,后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部落也在這時候發展壯大;338年,首領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國;376年,代國被前秦滅國。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后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在拓跋宏493年遷都洛陽并改姓元后,也稱元魏。在《魏書序紀》里,拓跋力微被稱為始祖,他在位五十八年,活了一百零四歲。在拓跋氏歷史上,力微是有貢獻的,因此他被稱為拓跋氏的始祖。
拓拔氏復姓是古老的鮮卑族姓氏,得姓歷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拓拔姓起源和來歷主要有以上兩處,最早出自姬姓,得姓始祖為拓跋力微,目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454位。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還有部分拓跋氏還來源于改姓,不過因為太過稀少,所以不具體介紹了。
二、拓拔姓氏現在還有嗎
很多人以為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時,所有拓跋姓都改為了元姓,其實并非如此。盡管如今的拓拔氏人口稀少,但也是有的,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據估計不超過1萬人,正因為如此,所以很少有人碰到。
【拓拔姓起源介紹】相關文章:
呂姓起源介紹10-15
南宮姓起源介紹01-16
貝姓起源介紹01-16
宋姓起源介紹01-16
蓋姓起源介紹01-15
仰姓起源介紹12-16
閻姓起源介紹12-20
東方姓起源介紹12-20
席姓起源介紹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