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朝后妃等級制度
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很多場合都離不了制度,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制度到底怎么擬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朝后妃等級制度,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朝后妃等級制度如下:
皇后 一人
皇貴妃 一人
貴妃 兩人
妃 四人
嬪 六人
貴人 不限人數
常在 不限人數
答應 不限人數
官女子 不限人數(官女子是宮女晉封)
清朝后妃制度的形成有一個過程。
關外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后妃制度。這時妻妾沒有名號。努爾哈赤的16個妻子都叫“福晉”(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晉姑且依后來的制度稱為皇后,其他稱妃子);侍珮O時期,有了后妃之別,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官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入關后,后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采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并沒有真正執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后妃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皇妃2名,妃2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承乾、鐘粹、延禧、永和、景陽,西宮有永壽、翊坤、啟祥、長春、咸福。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下面是清朝12帝后妃數: 清朝12帝的后妃數目都不相同。這說明制度雖然有,但沒認真實行。后妃如何選擇? 第一步是選秀女。
每3年由戶部主持選閱駐防八旗和外任旗員之女。吳振械《養吉齋叢錄》卷二十五敘述了挑選八旗秀女的做法:
舊制,挑選秀女,皇后及內廷主位之親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員、兵丁、閑散之女子,皆備選。嘉慶十一年,命漢軍自筆帖式,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十八年,命滿洲蒙古自護軍、領催以上備選。其拜唐阿(執事人)、馬甲(清代八旗驍騎營馬兵的別稱)以下女子不備選。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戶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于本屆合例女子之后。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后排定。鑲黃之滿、蒙、漢亦分三處,每一處亦按年歲冊,分先后排定,然后車識行。首正黃之滿洲,而蒙古,而漢軍。繼以鑲黃之滿、蒙、漢。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日夕發軔,夜分入后門,至神武門外。候門啟,以次下車而入。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而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至直北街市,還繞入后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以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素謂之排車。聞舊時車馬雜沓,先后凌亂,應選者爭路不得進,不特墜珥遺簪而已。自嘉慶間額駙丹巴多爾濟定此法,人皆稱便。又內務府三旗挑選,亦排車在地安門之沙灘地方。
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戶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要留者,謂之撂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州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年若干歲。
秀女人宮后,一般封答應。然后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妃、嬪、貴人。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至于皇后,一般一先由太后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由皇帝冊封。日后,皇帝不喜歡還可以撤換。順治帝就廢過八年(1651)八月冊封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清王朝把選擇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選擇后妃,主要從滿族中挑選,其次是從蒙古貴族中挑選,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蒙古貴族的聯系。佟洵、侯久萱《清宮后妃》根據《清皇室四譜》編制的《清宮后妃表》,列出12帝的后妃170名,除3名未標族名外,其余有136名是滿族,女真族12名,蒙古族21名,漢族8名,維吾爾族1名。
清朝嬪妃制度
古代的君王和他龐大的后宮一直是歷史學家、學者甚至普通百姓談論最多的話題。封建帝王為了能夠更好地管理后宮妃嬪,逐漸形成了管理制度,這就是后妃制度的最早起源。
在努爾哈赤時代,后金政權中沒有明確的后妃制度。到皇太極時期,有基本的皇妃制度,但直到入關初期,宮殿基本上延續了簡單的皇太極時期制度——后、妃。
順治帝有四個皇后和十五個妃子。只有董鄂氏被加冕為皇貴妃,但這并不意味著清朝在順治年間建立了嚴格的后妃制度,因為董鄂氏被封為皇貴妃,這完全是由于順治帝對她的寵愛,只是因為順治本人在兩人廢后容易受到世人的批評,他想讓董鄂氏做皇后而不能。
康熙年間,皇帝的妃子制度逐漸確立:皇帝的祖母是太皇太后,母親是皇太后,都住在慈寧宮;皇后住在中宮,主要負責內政,皇后下面有妃子,皇貴妃、貴妃、妃子、嬪。分別在東、西宮,協助皇后;嬪妃以下有三個等級:貴人、常在、答應。這三個等級沒有固定的數量,看皇帝的喜好。
然而在實踐中,并沒有遵循規章制度?滴趸实鄣暮箦,除了那些沒有固定數量的貴人、常在、答應之外,從皇后到嬪妃五個等級中多達33人。同時,宮廷中除了皇后,貴妃、妃的數量都沒有吻合,都不符合相關規定。
清代后妃制度的最大特點是選秀女制度。
選秀女有兩種形式:三年一次和一年一次。三年一選的形式是選八旗官員的女兒。選定確定后,作為皇帝選嬪妃或王侯嫁娶的儲備。
年度選舉的形式是選出三旗一般旗人的女子。凡年滿十三歲者,均須內務府選拔,多為宮女。如果你在宮里還沒有被皇帝看中,可以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從宮里放出來,正式退休。
清朝皇帝在八旗內部選擇秀女,這不僅是為了確保清朝皇室血統的純正,也是為了防止漢人的同化,確保統治像泰山一樣穩定。
清代皇帝與皇族內部成員的婚姻選擇上,既延續了與蒙古聯姻的傳統,又將選擇范圍逐漸擴大到漢軍八旗,以示對忠于清朝的漢人的偏愛。
清朝嬪妃等級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后宮妃子主要分為三個等級:嫡妃、側妃和庶妃。
嫡妃,也稱為“嫡福晉”、“大妃”,根據娶入先后順序,又分為元妃和繼妃。元妃就是原配,繼妃就是原配去世后繼任的嫡妃。清太祖努爾哈赤共有四任嫡妃。
側妃,也稱“側福晉”,地位處于嫡妃和庶妃之間,屬于側室。根據古代一妻多妾的制度,側妃屬于妾室。清太祖努爾哈赤共有四個側妃。
庶妃,也稱為“庶福晉”,是三個等級里最低的妾室。清太祖努爾哈赤共有七個庶妃。
到了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時,后宮制度有了一些變化,后宮的名號進行了規定:
清寧宮的正宮大福晉稱為國主福晉,將東面關雎宮的福晉稱為東大福晉,將西面麟趾宮的福晉稱為西大福晉,將東面衍慶宮的福晉稱為東側福晉,將西面永福宮的福晉稱為西側福晉。
這五位福晉地位相差不大,與其他側妃、庶妃相比則地位較高。
到了順治時期,后宮基本上還是分為三個等級,即皇后、妃、庶妃,后宮福晉名號逐漸被妃替代。而到了康熙朝,才基本確立了八級后宮制度。
這八級為: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答應、常在,她們被統稱為“后宮主位”,其等級則被稱為“位分”。
數量上也有規定: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貴妃2名,妃4名,嬪6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
康熙帝共有4位皇后,3位皇貴妃,1位貴妃,11位妃,10位嬪,14位貴人,9位常在,9位答應,另有4位庶妃,共計65個后妃。之所以數目超過規定,是因為有補位、追封等情況。
另外,在常在下面還有格格,格格一是指為清皇族女兒的統一稱謂,二是指清皇族名分低微的內眷的一種稱謂。此處格格就是第二個意思,不常設。
像雍正帝就有四個格格,也就是四個內眷。
除了格格,后宮還有還有最小的官女子,處于嬪妃和宮女之間,地位低微,算是可以侍寢的宮女。
在清朝,并沒有宮女侍寢后被封為官女子,只有后妃降為官女子,如道光帝的曼答應、睦答應就曾降為官女子,這個比較奇特。
在冊立方面,冊立皇貴妃、貴妃用金冊,冊封妃用鍍金銀冊,冊封嬪用銀冊,貴人、常在及答應無冊。
【清朝后妃等級制度】相關文章:
孔子等級制度名言12-27
留學新西蘭高校的等級制度介紹05-03
安全生產許可等級制度(通用8篇)04-21
中國歷朝歷代后宮等級制度09-05
清朝諸生楊春的《探梅圖》06-05
清朝不同階層的人群服裝特點04-09
清朝杰出女詩人趙慈論文范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