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留級中學倒數
9歲時,因為父母離異,于智博從上海轉學到了成都,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轉學時,我本應讀小學四年級,但參加了當地學校的入學考試,成績不好,結果又降了一個年級,從三年級開始讀。”
轉學初期,于智博聽不懂“川音”,常常被同學們嘲笑,但這對他并沒有產生太大影響,一來老師及時制止了他們;二來他整天想得最多的還是去外面操場跑兩圈,打打球。其他事情都沒太放在心上,他說自己,實在太喜歡體育了。
對智博的學習成績,父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父親對他說:“80分左右就行了,掌握基本知識和理論就夠了,為了幾分點燈熬油不值得。”
有一次,母親參加了他的家長會,那次他考得很“砸”,綜合排名在全班倒數第三,數理化成績倒數第一,母親回來后,狠狠地打了他。但即便如此,父母也沒有以耽誤學習為由反對他參加校田徑隊。
“小時候,是覺得好玩,中學時,體育成了我自尊心的避風港。”于智博當時是校田徑隊的主力,每天訓練時的奔跑,是他釋放學業壓力和樹立信心的渠道,“田徑場上鍛煉的意志和吃苦精神,是在課堂上體會不到的”。
兩個月掌握美式發音
16歲的夏天,于智博成為美國俄勒岡州中部的密歇爾高中畢業班的一名留學生,但與最初“勝利大逃亡”的心境不同,密歇爾這個鄉村小鎮的現實讓他“大跌眼鏡”。
作為鎮上唯一的一所中學,密歇爾高中是全俄勒岡州里規模最小的高中,“全校學生還不到50人,學校只有一座連排的平房”。于智博承認,他當時的心理落差挺大的。
語言關是于智博當時所面臨的第一關,剛來美國的頭3個星期,他發現自己原有的英語底子十分有限,同美國的老師、學生交流也很吃力。“我不怕出丑,跟著重復同學和老師所說的話,多與當地人交流,模仿他們講話時的口吻和語氣。”即便沒有人的時候,他也在聽錄音并大聲模仿。兩個月的時間,于智博基本掌握了美式英語的發音,“年輕的時候,只要想學,挺容易上手的”。
從這所美國高中畢業班后,曾令于智博最頭疼的數理化,竟讓他“大出風頭”。“美國高中三年級的數理化內容是我在國內初三就學過的,在那邊,我考試基本上八九不離十地拿滿分,還被提拔成數學老師的助教”。后來,同學間開玩笑時,會對他說:“我不是中國人,所以我不懂數學。”
留學一年后,于智博代表優秀學生團體在高中畢業典禮上發言。之后,校長私下告訴他,若不是他最后用中文說了句“謝謝大家”,校長差點忘了他是位外國學生。
從三流大學到名牌高校
選擇大學的時候,考慮到自費留學和成績等個人條件,于智博選擇了“一所又小又便宜的大學”——東俄勒岡大學。
大二時,于智博開始計劃自己人生的下一步——轉學去名牌大學深造。經過反復權衡,于智博決定轉到密歇根州立大學,讀供應鏈專業。“密州大不僅學費比其他同級大學便宜,而且它的商學院擁有全美排名第一的供應鏈管理系。”
進入密歇根州立大后,因為熱心公益和成功牽頭籌辦了學校里第一屆中國供應鏈論壇,于智博獲得了學院里學生的個人最高獎項——每學期所評選的一名“最佳學生”。后來,這個論壇保留了下來,還成立了相關的獎學金。
從密歇根州立大學畢業后,于智博在戴爾總部工作了3年,25歲的時候,他決定報考哈佛商學院,gmat測試他考了3次才通過。
“人生有多個起跑線,也許我現在落后于人,但并不見得會永遠落后于人,找到屬于自己的最佳匹配,才是最重要的。”于智博說,他最喜歡俞敏洪的一句話:蝸牛只要能夠爬到山頂,和雄鷹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樣的。
海外大公司的職場歷練
2009年,于智博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求學生涯結束了,他邀請父母來參加他的畢業典禮。由于母親是單身,曾經有一次被拒簽的經歷,為了保證離婚多年的父母能夠在哈佛有一次相見,于智博甚至動用哈佛大學校長給母親寫了一封邀請函,請母親前往參加畢業典禮。
沒有想到的是,遠在重慶的母親還是被拒簽了。父親得知了消息后對他說:“兒子,不要傷心,我們被拒簽是因為國家還不夠強大,如果中國有一天成為真正的大國,恐怕我們拒簽的將會是別人。”
這話被于智博記在心上。
2008年,美國爆發了金融危機。這一年年底,也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生們四處求職的時間。在三成同學沒有滿意工作的時候,于智博一下子拿到了5家機構的聘書,分別是花旗集團、三星株式會社、lg電子、蘋果計算機和美國籃球聯盟(NBA總部)。2009年,哈佛畢業之后,于智博選擇了到花旗銀行工作,盡管與其他4家公司相比,待遇是最低的,但是在他看來“工作中可以鍛煉的能力和學到的東西是其他4家公司的數倍”。
在花旗,廣闊的事業前景等待著他。然而2010年,于智博毅然作出了一個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決定——回國發展。
對于他的選擇,父親很贊成,他說:“在戴爾和哈佛,盡管有同事之間的合作,但主要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戰斗。今后的崗位需要的是協調各方,進而領導多個部門,需要更多的韌性和付出更多的辛苦。”
職場勵志心得:在教育專家史青星看來,現在不知有多少父母還為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糾結,而于智博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在今天能否取得成功,是否能夠取得喜人的成績,與他曾經的過去關系不大。“未來的成績決定于你現在邁出的每一步,而不是你曾經在起跑線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