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你自己劃下的疆界
有一個人在河邊釣魚,每當他釣到一條大魚時,他就把它扔回河里,釣到小魚時,他就留下來。一位過路人看到這個情況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么不要大魚,只要小魚呢?”不料這個釣魚者回答說:“因為我家只有一口小鍋,沒有大鍋呀!
根據專家的估計,77%的人不滿意目前的工作,既然如此,我曾經問一些學員,為什么不去?為什么還重復著同樣的生活?難道不知道“重復舊的行為只能導致舊的結果嗎?”但是他們都會告訴我:“沒有辦法”、“不可能”。難道是真的是“沒有辦法”或者“不可能”嗎?
問你一個問題:我們“已經知道的范圍”比較大?還是“不知道的范圍”比較大?答案當然是“未知的范圍”比較大。既然是這樣,那么當你說“沒有辦法、不可能”時,又代表什么呢?
它只是代表在你“已知范圍”內的方法都已經試過沒有效而已,對嗎?
其實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你能不斷地突破“已知的范圍”,進入到未知的領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不斷地去尋找新的解決方法。
有人不禁要問:“那么到底要如何才能有效地突破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要讓自己開始去做一些你過去沒有做過的事情、你過去不敢做的事情,這才叫突破!如果你還在你已知的范圍內、你熟悉的領域里打轉的話,又怎么能夠產生新的結果呢?別忘了:重復舊的行為只能得到舊的結果!還記得“精神病人”的定義吧。
在中的其他事也一樣,沒有辦法只是說我們已知范圍內的方法已經用盡,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地去嘗試新的事物、新的機會、新的方法,不斷地去突破自我、自我,永遠都沒有“沒有辦法,不可能”這句話!
你現在是否可以真的明白,面對你自己的永遠都不說這三個字——“不可能”!就像五百年前,你如果跟別人說,你坐上一個銀灰色東西就可以飛上天;你拿出一個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夠跟遠在千里之外的說話;打開一個“方柜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他們也同樣會告訴你“不可能”,對嗎?如今不是都已變成了現實嗎?
我始終堅信:每個人都是可以的,而關鍵在于能否驅除這些限制性的信念!當中沒有什么可以限制得了自己,如果你能朝著不斷嘗試,永不!
·讓“不可能”安息吧!
最后,我與大家分享一件有趣的故事:有一位老師名叫湯娜,她是美國密西根小學的資深老師,再過兩年便要退休了。她志愿參加了一個全市教職員的在職訓練。這個訓練主要是借著一些表達的方式來學生,堅強信心,進而愛惜自己的。湯娜的工作則是借著參與訓練進而將這些理念實現。
那一天,湯娜在課堂上叫所有的同學在紙上寫下自己認為“做不到”的所有事情。每個學生都乖乖地坐在位子上,絞盡腦汁在紙上寫著。
班上的每個人都在紙上寫下了他們所不能做到的事。諸如:
“我沒法做30次的仰臥起坐。”
“我發球無法超過前邊的球網。”
“我不能只吃一塊餅干就停止。”
整個活動令人好奇,湯娜在講臺邊坐下來,寫道:“我無法讓約翰的母親來參加家長會”、“我無法不用體罰好好管教亞倫”。
我,很多人都會反對老師讓學生如此專注于消極的一面,而不去看積極的那一面,諸如:“我能做”這一類的。但是我們不妨先忍耐一下,看看她們到底是在干什么?
同學們大約又寫了10分鐘。大部分寫滿了一整張紙,甚至有人開始寫下頁。
湯娜告訴學生,完成現在寫的這一張,并提示學生將紙對折,交到前面來。學生依次來到老師的桌子前,把紙張投入一個空的鞋盒內。
把所有學生的紙張收齊之后,湯娜把自己的也投進去。她把盤子蓋上,塞在腋下,帶頭走出教室,沿著走廊。學生跟著老師走了出去。
走到一半,整個行列停了下來。湯娜進入門衛室,找鐵鏟、鐵鍬。她一手拿著盒子,另一手拿著鐵鍬,帶領大家到運動場最遠的角落,大家開始挖了起來。
原來,他們打算埋葬“我不能”。整個挖掘過程歷時2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