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師德征文優秀

        時間:2023-11-22 08:24:46 征文 我要投稿

        師德征文優秀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看到征文的身影吧,借助征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征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師德征文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師德征文優秀

        師德征文優秀1

          其實,早在古代,我國就有許多有識之士明確地指出了強國興邦的必由之路:“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尊師重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正因如此,所以,在人類文明史上,中華民族曾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創造了兩彈爆炸、衛星上天,人工合成胰島素等奇跡,令世人矚目。遺憾的是,一場浩劫,大革文化的命,以致幾令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可喜的是,今天,中國人民終于真正深刻認識到了發展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們國家在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花大力氣提高教師的待遇水平和社會地位。在各種媒體中,經常報道廣大教師獻身講壇的無私奉獻事跡,宣傳廣大教師敬業愛生、育人為本的美好品德,讓更多的人感知為師者的艱辛與崇高,如今全社會尊師重教風氣正在形成。長期以來,教師就被尊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面對如今優厚的社會、物質環境,作為教師更應不愧于這個稱號,自身更應對師徳有較深刻的認識,愛教樂教,履行好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才能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徳修養。

          所謂師徳,即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時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必備的道德品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素質的提高無可爭議地成為首要焦點,其中,師德修養由于其在學校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尤其顯得重要。

          正因為教師的職業如此神圣,才更應該要求他們是人中的楷模,要求他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要求他們言行一致、身體力行,事事、處處作學生的榜樣和模范。別林斯基說過“教育的目的是人道”。當代教育改革中,就是要求我們把學生當作社會的`主體而非社會工具來進行培養,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對學生有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缺乏這一點,說明了缺乏最基本的教師職業道德。但是,遺憾的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更多的是看重師道之“尊”而忽視對學生之“尊”,于是任意諷刺挖苦學生,歧視侮辱學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隨意打罵學生等等現象屢屢出現在我們周圍。這種對學生人格和自尊的不尊重,往往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造成傷害,容易造成學生不信任老師,不信任學校,甚至不信任社會的嚴重后果。

          當然,教師畢竟不是圣人,也不是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孤島上。教師置身于現實生活中,置身于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如何不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守身如玉”、一塵不染、盡職敬業、專心致志,做好教育人的工作,就不是很容易的了。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不斷的改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的提高師德水準和修養。總之,要做一名真正的教師就必須在自我鍛煉、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中修身養性,形成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這既是教師道德人格不斷發展完善的需要,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需要。

        師德征文優秀2

          師德關乎學生的一生,關乎教育的發展,關乎社會的前途命運。在新學期即將到來之際,教師關于師德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認真地總結、廣泛地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個性品質

          就青少年學生而言,影響他們良好個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對他們進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師的個性。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固然,許多事有賴于學校一般規章,但是最重要的東西永遠取決于跟學生面對面的教師個性:教師的個性對年輕心靈的影響所形成的那種教育力量,是無論靠教科書、靠道德說教、靠獎懲制度都無法取代的。教育專家之所以如此論述,就是因為教師個性潛在地影響著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響著施教的成果。教師個性的影響具有導向、凝聚、使學生親師等多種功能,教師的良好個性品質一旦得到學生的認同,就會激起學生的學習需要,從而由認同到模仿乃至內化。富有個性魅力的教師如同一種粘合劑,能將每個學生緊緊地凝聚在他的周圍;富有魅力的教師能以獨特的教育風格,使學生迷戀而愛聽他的教誨。由此可見,培養具備良好個性品質的學生得從教師做起。這是關鍵。

          健康的心理教學活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心理素質良好的教師,會憑借自己的語言、行為和情緒,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感召下,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體驗到愉悅、滿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對教師的尊敬和愛戴。于是,在雙方的協同努力下,創造出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這樣的教學,必然是令人樂而忘憂,如沐春風。

          二、教師要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

          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的獻身精神,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看成是教師的最高美德。干一行,愛一行,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服從領導,不打折扣,認真、圓滿完成學校領導教給的各項工作任務。工作中,我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時時處處對自己嚴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時糾正,對別人的.缺點,則盡量寬容。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注意教師形象,在教師和學生中形成良好的形象、和諧的氛圍,才能不愧為人民教師的稱號。

          三、教師要愛戴自己的學生

          記得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愛學生是對老師最最基本的要求。老師愛學生,可以彌補家庭和社會教育的不足,使教師的影響長久地保存在學生的內心深處。要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還要愛學生。不論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要給予必要的關心和幫助。我還抽時間給學生談心、交流,和學生共同活動,縮短了師生距離。由于我愛學生,關心學生,處理問題及時,方法得當,注意和學生溝通,所以,學生就信任我,喜歡我,也喜歡上我的課。熱愛學生,還表現在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了解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關心學生,既統一嚴格要求,又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區別對待。對程度、水平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關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差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把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社會有用的人才。一個教師能得到學生的信任,使自己的工作順利進行,使學生能健康活潑的成長,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和欣慰。

          眾所周知,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傳遞知識和文明的接力手,是點燃光明未來的火炬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感到由衷的自豪,也深知肩負的歷史寄托和責任。我清楚要成為優秀的新世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工作者,就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精神修養,提高自己的師德素養和專業文化水平。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信息時代的教師一定要勤于學習,勇于創新,踏實肯干,用自己辛勤的努力培養出新世紀、新時期的新一代勞動者。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是教育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教育的過程其實就是影響和被影響的過程。兩年來,我一直用自己正直、坦率、真誠、友愛的樸素人格去影響一位又一位學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為他們行為示范,用自己對學生、對事業的愛心去帶動學生修正不健全的人生觀,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培養他們的社會、家庭、集體的責任感。

          我想,我有個愿望:將來有一天,我能無愧于師德。

        【師德征文優秀】相關文章:

        師德優秀征文(精選25篇)07-17

        師德優秀征文(通用5篇)09-29

        師德的征文10-07

        師德的征文07-31

        師德師風征文08-04

        師德主題征文04-12

        師德故事征文04-12

        師德主題征文07-28

        師德建設征文08-18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 性色AⅤ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 亚洲制服丝精品在线精品 | 亚洲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影院色在线观看 | 日本最新免费新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