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儒家語錄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語錄都很熟悉吧,語錄現指能引起共鳴的、發人深省,有一定傳播力的名人之言、網民言論、社會事件所產生的新詞條。什么樣的語錄才是好語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典儒家語錄,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經典儒家語錄1
1、別人知不知道自己不重要,關鍵是自己要做到了解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又能夠了解別人,令別人為己所用,才能"百戰不殆"。
2、審時度勢,謀定而后動。在恰當的時候,在恰當的地點,做恰當的事情,就不容易迷亂本心。把自己當下的心情和精力,投入到當下應該做的事情中,既可體會自己生命的價值所在,又會取得相應的收獲。
3、自尊自愛并不是盲目自戀,而是不斷增強自己的內在素質,使自己成為知者、仁者、勇者。然后謹慎行事,愛惜自己的名聲,不做敗壞自己名譽的事情。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自己強大了,又自尊自愛,就沒有人放棄你,也沒有人欺負你。這道理對國家、對個人都同樣適用。
4、年輕氣盛的時候,難免鋒芒畢露,殊不知,這也許就傷害到了別人的感情。真正有能力的人,并不需要咄咄逼人,實力是一種厚積薄發、存而不顯的力量。真正有知識的人,更會知道這世界之大,更會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時時保持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有利于與人和諧相處。
5、信任是溝通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梁。沒有信任,人與人之間隔著的就是天塹。
6、人無完人,誰都會有缺點,但是有些缺點自己看不到,就需要有一位真心對你的人指出來。那些一味贊揚你的人,并不一定是為你好。身邊有肯直言的朋友,要好好珍惜。
7、與其花時間去嫉賢妒能、自尋煩惱,不如見賢思齊,奮起直追。
8、創新并不總是難如登天,關鍵在于你敢不敢想。
9、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原地打轉而已,為什么不嘗試一下呢?時刻保持一種對新思想、新變化的歡迎態度,并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成功的`大門也就離我們不遠了。
10、人生之中,值得珍惜的東西有很多,擺在你面前的機會也不少,我們時刻都站在取舍的十字路口上。
11、我們不能保證永遠保持理性,誰也難保自己不會感情用事,我們能做的只是不斷變換角度去審視生活,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讓自己的判斷無限趨近于理性。
12、"權變"是為了"通達"。知道規則而不拘泥于規則,也就離成功又近了一步。
13、得意的時候,存一份未雨綢繆之心;失意的時候,存一份樂觀向上之情。
14、對待學習要多聞闕疑,對待生活更應該多聞闕疑。生活是一本百科全書,我們總會有不懂的地方。當生活中遇到疑惑的時候,不要將疑問留著自己胡亂琢磨,多問問別人,聽聽別人的看法,也許就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了。
15、名正言順,讓一切都在陽光的籠罩下,方能得心應手,享受到通透、徹底的快樂。
16、有了好的決斷,卻沒有辦法切實執行,那也是沒有意義的。想讓別人配合你,那就要讓別人聽從你。通常,使別人聽從你,就表示你擁有支配的權力。權力的來源之一,就是大家的認可,也就是有一定的名分,這個名分能夠說服大家,讓大家認為你的行為是合理的,然后你才能有所作為。
17、你用怎樣的態度對待生活,生活就會怎樣回饋你。
18、反省需要勇氣,因為這常常會觸及內心的隱痛。
19、良心,如星辰一樣指引著我們,使我們的生命之舟不迷失方向。
20、"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急于求成,貪圖眼前成效和利益的人是很難長久富貴的。
21、獲取財富的過程就仿佛蓋房子,如果地基打牢靠了,蓋的過程中又注重精工細做,那房子必然可以幾代相傳。
22、聽風就是雨,歷來不被人們推崇。聽到什么,看到什么,不要急著去表示同意或者否定,換一個角度去聽一聽、看一看,多方驗證,用自己的知識去分析,動腦筋去思考一番,就能減少謠言之害。
23、"仁"是柔性的,像水一樣,看似無力,卻蘊存著足以克剛的力量。
24、不僅是一種倫理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方法。遵循著這種思想方法,在考慮問題和做事情的時候,既不過分退讓,又不過分超出規范。如果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處地這樣做,那么也就基本可以保證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了。
25、人天生有喜怒哀樂之情,有趨樂避苦之心,我們不能消除這些自然本性,只能去引導、控制,以讓自己不偏離正途。
26、過度壓抑人性,有可能適得其反。在恰當的時空里,做出合乎那一時空的事情,只要能排解心中的苦悶,使自己獲得健康的身心,哭抑或是笑都是二種可取的方式。
27、如果不對欲望有所節制,那么這個欲望實現了,另一個欲望又產生了,如此循環往復,無窮無盡,從而使自己成為了欲望的奴隸。試想一下,這樣的人生又有什么樂趣可言呢?
28、意識到生命的短暫,收斂心神,努力增加生命的密度,增強生命的質量,才能創造更多的精彩。
29、德行是可以被教會的嗎?有人說,德行是可以被教會的,它是一種技藝。技藝的進步需要實踐。
30、存在于心里的道德約束,只有在實際的行為中才能得到加強和體現。就像是一泓平靜的清泉,平時只是靜靜的,并不太引人注意,當有異物落入其中的時候,你才會注意到水的內在力量。平時在小事情中磨練自己的道德敏感度,才能在大事來臨時不至于麻木不仁。
31、華羅庚說,我們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續,是現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后人生命的開端。如此延續下去,科學就會一天比一天燦爛,社會就會一天比一天美好。
32、腳踏實地,才能成就未來。
33、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要自我局限,博采眾家之長,懂得變化之道,隨物賦予形,才是有智慧的人。
34、生命貴在鮮活有力,不要把自己置于暮氣沉沉、了無生機的境地。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主動去適應生活的變化,相信自己的能力。之后,像君子那樣,不把自己當做一個已經成形的容器,不斷吸納新的東西,接觸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才能與時俱進。
35、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心中沒有過多的私欲,就不會患得患失了。做到了恬然自得,方才能夠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經典儒家語錄2
1、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2、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3、(《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年),迄于魯悼公年(前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4、當農家以“粗食不忘天地德,布衣常念祖宗恩”這種最純樸的方式表達了他們感恩的情懷時,當佛家以“善哉善哉”這種最直接方式抒發出他們感恩的情懷時,當儒家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書寫出他們心中的感激時,我們內心不由得為之一震,并深刻反思,我們塵封已久的感恩有心何時才能煥發它的光彩?
5、道家講究和諧,儒家講究規矩,佛家講究包容。我從太極中悟到事情并沒有好與壞,關鍵是看你怎么看。
6、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7、智是關于是非的觀念,而不是我們理解的智慧。孟子說,“是非之心,智也。”在儒家看來,人天生即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儒家將其稱作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良能為人所共有,非圣賢所獨具。為學的工夫,主要不是獲得知識,而是使良知良能發揚光大。將這種本有的良知良能發揚于外,用于事父,則是孝;用于事君,則是忠;用于與人交往,則是仁與信。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秦漢前儒家經典)
9、勇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0、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1、孟子(公元前年―前年),名軻,字子輿,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戰國時期的鄒國人,出生在鄒國(今省鄒城市)馬下的鳧村(鳧村年劃歸曲阜市)。
12、書經”是南宋以后儒學的基本書目,儒生學子的必讀書。“書經”包括文學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學科內容,涉及到中國社會政治制度統治基礎軍事斗爭文學藝術等廣泛而豐富的內容。表達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方法與中心體系,其內容構成了儒家這一千年來中國社會主流同志思想的精華與真諦。其語言則千錘百煉,字字如金,是千百年來代代書人從事政治活動文學創作的基礎文本。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國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據。無論是在中國思想史還是世界思想史上均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至今仍為中國社會道德規范處世法則與里國基礎,屬于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13、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
14、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
15、☆☆☆《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
16、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論語.里仁》
17、儒家謂之世,釋家謂之劫,道家謂之塵,言俗緣之未脫;儒云致一,釋云昧,道云貞一,知奧義之無窮。
18、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八目)戴圣《禮記》
19、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是儒家作為學術研究基礎的古代本經典書籍的合稱。東漢儒者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經;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經注疏》傳世。“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20、儒家的《中庸》里提到中與和,原文的意思是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則天地各在其位,萬物生長繁育。
21、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軻,戰國時期頭腦家,教誨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告子上》
22、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23、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24、道家講究和諧,儒家講究規矩,佛家講究包容。我從太極中悟到事情并沒有好與壞,關鍵是看你怎么看。
25、三國時期,吳國的主將呂蒙手不釋卷的學習精神,晉代時期,國家的棟梁之才祖逖劉琨聞雞起舞的學習精神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韋編三絕的學習精神。是的,只有勤奮讀書學習,才能夠成才。
26、內地的人也好,氣質也好,文化也好,有特別陰柔的東西,就是儒家的感覺,四平八穩那種,就是缺少激情力量奔放質樸泥土的感覺。"
27、(作者簡介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28、中庸之道,俗稱中道,儒家視之為天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其意即是天地間萬物的存在,依賴的就是一種中庸之道,即平衡協調。而“中和”“折中”“和諧”是達到整體平衡極為重要的方法。
29、《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一起合稱為書,為儒家傳道授業的基本教材。幾百年來,“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其中,《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
30、我認為要像西方那樣,有制度且比較進取,用兩種方式來做,而不是全盤西化或是全盤儒家。儒家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短處,儒家在進取方面是很不夠的。
31、EM(作者簡介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rlrl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32、“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統治,百姓僅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等高明的統治,百姓喜歡和歌頌它;稍差的統治,百姓畏懼它;最差的統治,百姓咒罵它)——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統治,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第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禮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可惜的是,歷代統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術,其次是儒家之術,最少的是道家之術。
33、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告子上》
34、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為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35、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軻,戰國時期頭腦家,教誨家,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告子上》
36、儒家經典《大學》中有句話叫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當天的工作當天就要做完,不要嫡復嫡的耽擱。許多時辰尤其月末熬夜在做的事變,都是月初時部署的,月初空閑時總想著離月尾還早,先放放不著急,直到月末鄰近,手頭的事變一大推,忙得不亦樂乎。
37、與人交,推其長者,諱其短者,故能久也。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孔子家語》
38、“施惠勿念,受恩莫忘”,這兩句話對我一生影響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幫忙了人家,好處給了人家,心里記都不要記,要丟掉。“受恩”,得人家一點好處,要永遠記住。
39、“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基本內涵就是對他人的親善與關愛。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愛人”。愛人即關愛他人,要把他人當成自己的同類,設身處地去愛護,并且是不存私欲,不求報答。孟子講“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
40、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孔子春秋時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41、儒家的忠君思想,可保百官對皇上忠心不;儒家的仁愛思想,又可以讓君王與百姓保持良好的關系。
42、注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書經”。通行本《論語》共篇。
43、書經藝都是儒家經典的稱呼
44、社會成員的一系列行為規范之和就是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作為人,應當嚴守自己的人倫操守,不僅要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而且要為其所當為行其所當行。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到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嚴格遵循人倫操守,即是嚴格依禮做事。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人并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一個人,只有當一個人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并且切實做到為其所當為行其所當行的時候,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儒家把這一過程稱之為“學為好人”,也叫“成人”。
45、藝《易》《書》《詩》《禮》《樂》《春秋》為春秋時期孔子開私學時所授藝,所以此藝即儒學最早的教材!相傳它們都經過了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因此,藝就變成了經!
46、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對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正統思想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石這種反對守舊,勇于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于時代,為后人推崇和尊敬。
47、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道家經典的莊子老子,成就中華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蘊。將古時中西商貿聯合在一起的絲綢之路,訴說著我國當年經濟上的強大。體現了我國航海術的先進的鄭和下西洋,永久不倒的萬里長城,令世人折服的四大發明&he
48、這是孔子對人生發展的感悟。這應該也許是歷史上最早的人生經營意識。因此,可以說孔子是第一位人生導師,其儒家理論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的人生經營管理理念,且系統而博大精深,歷久彌新,堪稱圣人而偉大。
49、(作者簡介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url/url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50、中庸的境界,大至治國安邦,小至柴米油鹽,無處不在。然而時至今日,儒家思想已近消聲滅跡,人們對中庸嗤之以鼻,社會信任危機日益嚴重,人性浮躁,道德淪陷,人情冷漠,恃強凌弱,急功近利,這些都是拋離中道的必然產物。而提倡中庸,容易被他人視為無所作為胸無大志甚至是頑昧無知之所為。更有學者認為,兩千多年來,中庸之道讓中國人消極地靜態地墨守成規地去生活,是阻礙中華民族進步的禍根。對此,我雖不敢茍同,但又沒有資格去反駁,保持中立的態度吧。
經典儒家語錄3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于顯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們革除舊習,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摘《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摘《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摘《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摘《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論語》
(如果學了之后,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16、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舍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禮之用,和為貴。——摘《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20、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摘《論語》
(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群星卻甘愿環繞在它周圍。)
2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摘《論語》
(《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摘《論語》
(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于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于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并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范。)
2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摘《論語》
(如果經常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論語》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摘《論語》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論語》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論語》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么還有什么行為不能容忍呢?)
29、《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摘《論語》
(《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論語》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摘《論語》
(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3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摘《論語》
(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摘《論語》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摘《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5、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摘《論語》
(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論語》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論語》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論語》
(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3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摘《論語》
(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于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論語》
(對任何事物,僅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論語》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于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4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摘《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4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摘《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干我喜歡的事。)
45、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摘《論語》
(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獲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論語》
(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鑒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摘《論語》
(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4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論語》
(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話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摘《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斗,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5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5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摘《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后面……老師善于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摘《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著河水說:“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摘《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么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么可怕的了。)
5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論語》
(戰斗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57、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論語》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么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摘《論語》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于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么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摘《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摘《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摘《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處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摘《論語》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么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著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論語》
(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并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摘《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67、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摘《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說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摘《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9、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摘《論語》
(有人說:“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說:“這樣的話,你將用什么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70、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摘《論語》
(孔子說:“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1、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2、有殺身以成仁。——摘《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摘《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摘《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摘《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論語》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小不忍,則亂大謀。——摘《論語》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摘《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摘《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81、當仁,不讓于師。——摘《論語》
(面對著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有教無類。——摘《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道不同,不相為謀。——摘《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摘《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摘《論語》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搶著去說,這叫急躁;到該說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摘《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斗;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摘《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摘《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后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9、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摘《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環境習俗的熏陶,便相距得遠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摘《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么壞事都能干出來。)
91、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摘孔子《論語》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說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摘《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3、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摘《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說是愛好學習了。)
9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論語》
(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摘《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溫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茍。)
96、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摘《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摘《論語》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98、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摘《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摘《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于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干這些。)
100、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摘《論語》
(子張問:“什么是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說:“什么是四種惡行?”孔子說:“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布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經典儒家語錄4
1、關于品德: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
2、關于合作: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3、關于做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
4、關于逆境: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
5、關于理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致其知,再正其心,再修其身,再齊其家,再治其國,致知在格物。——《大學》
6、關于思想: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7、關于處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8、關于規范: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9、關于職業: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
10、關于社交:禮之用,和為貴。——《論語》
11、關于宣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
12、關于人心: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13、關于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論語》
14、關于意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15、關于好惡: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孔子《論語》
16、關于興趣: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
17、關于習慣: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18、關于相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
經典儒家語錄5
1、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
2、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
4、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
5、有忍乃有濟,無愛即無憂。《尚書》
6、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禮記》
7、一軌九洲,同風天下。《春秋》
8、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
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
10、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左傳》
11、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尚書》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
13、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
1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論語》
15、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
16、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17、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左傳》
18、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論語》
19、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禮記》
20、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詩經》
21、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
22、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
23、北風其涼,雨雪其霧。惠而好我,攜手同行。《詩經》
24、夫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左傳》
25、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
26、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禮記》
27、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有此人,有人有此土,有土有此財,有財有此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
28、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
29、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
30、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
經典儒家語錄6
1、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中國哲學簡史》
2、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中國哲學簡史》
3、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國哲學簡史》
4、人只有在人倫即人與人的關系中,才得到充分的實現和發展。——《中國哲學簡史》
5、教育是使人作為人而成其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是成其為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的人的人化的過程。
6、哲學家若要堅持在我們思想之前必須首先思想我們的思想,他就在這里陷入邪惡的循環;就好像我們竟有另一種能力,可以用它來思想我們的思想!實際上我們用來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用來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種能力。如果我們懷疑我們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們也有同樣的理由,懷疑我們思想思想的能力。——《中國哲學簡史》
7、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8、人在學問途上要知足,學歷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的時候就要讀書——立學于勤,方有所成。
9、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中國哲學簡史》
10、怎樣知道那些書是值得精讀的呢?對于這個問題不必發愁,自古以來,已經有一位最公正的評選家,有許多推薦者向他推薦好書,這個選家就是時間,這些推薦者就是群眾。歷來的群眾把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書,推薦給時間,時間照著他們的推薦,對于他們認為沒有永久價值的書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用就價值的書流傳下來。......現在我們所稱為“經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書都是經過時間考驗,流傳下來的。這一類的書都是應該精讀的書。——《我的讀書經驗》
11、道家認為,圣人對萬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所以無情。可是這并不是說他沒有感情。這寧可是說,他不為情所擾亂,而享有所謂“靈魂的和平”。如斯賓諾莎說的:“無知的人不僅在各方面受到外部原因的擾亂,從未享受靈魂的真正和平,而且過著對上帝、對萬物似乎一概無知的生活,活著也是受苦,一旦不再受苦了,也就不再存在了。另一方面,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圍內,簡直可以不動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萬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他也就永遠存在,永遠享受靈魂的和平。”——《中國哲學簡史》
12、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范圍以外的東西。但是,他若是竭盡全力,總還有一些東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圍以內。因此,人只有已經做了他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后,對于那些仍然要來到的東西才只好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它。——《中國哲學簡史》
13、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賦,立功靠機緣,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堅持。——《馮友蘭讀書與做人》
14、學習哲學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而不是使人成為某種人。——《中國哲學簡史》
15、所謂精讀,就是認真地讀,扎扎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地讀。——《我的讀書經驗》
16、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時代精神,一時代之哲學即其時代精神之結晶也。——《中國哲學史》
17、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有兩家的結合才是全部真理。——《中國哲學簡史》
18、曾見郭象注莊子,識者云:卻是莊子注郭象。——《中國哲學簡史》
19、愛別人就是一種個人保險或投資,它是會得到償還的。可是絕大多數人都很近視,看不出這種長期投資的價值。——《中國哲學簡史》
20、“哲學與科學的區別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年譜》
21、所謂泛讀,是說可以粗枝大葉地讀,只要知道它大概說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謂翻閱,是說不要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不要一句話一句話地讀,也不要一頁一頁地讀,就像看報紙一樣,隨手一翻,看看大字標題,覺得有興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沒有興趣的地方就隨手翻過。——《我的讀書經驗》
22、我的讀書經驗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馮友蘭讀書與做人》
23、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的人。——《中國哲學簡史》
24、儒家者流蓋出于文士。墨家者流蓋出于武士。道家者流蓋出于隱者。名家者流蓋出于辯者。陰陽家者流蓋出于方士。法家者流蓋出于法述之士。——《中國哲學簡史》
25、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我們應該知道自然規律,根據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老子把這叫做“襲明”。人“襲明”的通則是,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么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中國哲學簡史》
26、“大學不是職業學校,不只在訓練職業人才,大學所訓練出來的人只有特殊機能還是不夠,他還是一個‘人’,所謂‘人’,就是對于世界社會有他自己的認識、看法,對已往及現在所有有價值的東西——文學、美術、音樂等都能欣賞,具備這些條件者就是一個‘人’。”——《論大學教育》
27、人對外部世界首先應當盡力而為,只有在竭盡所能之后,才沉靜接受人力所無法改變的部分。——《中國哲學簡史》
【經典儒家語錄】相關文章:
儒家經典語錄01-07
儒家的經典語錄11-11
儒家思想經典語錄01-03
儒家思想的語錄38句03-15
儒家思想的語錄38條10-17
2024年儒家思想的語錄29句03-08
傷感語錄愛情語錄12-20
陳安之語錄勵志語錄11-19
心情語錄經典語錄11-18
張小嫻語錄經典語錄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