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巴千諾的佛語語錄
不和諧,著手煽動沖突,這是為了達成自身目標的一種手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的關于噶瑪巴千諾的經典佛語語錄,歡迎大家的閱讀。
1、「經在,如佛在」.....我希望未來佛學院能多讀佛經,佛教的根本,佛法的泉源,能明示我們正確作取捨的根本,就是佛經,希望大家能放在心中。
2、世尊曾于「菩薩經」中說過,所有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都曾經賜予我們生命,也曾經養育過我們。重要的是,要記得你此生的敵人,或許在過去的許多生中,也曾是你慈愛的父母。
3、要將善念善行發揮到所有人身上。很多人都喜歡道斷此人好此人壞,此人善此人惡,事實上,都由人們煩惱造作,人們做不了主,才會使壞。因為心中煩惱成過失,去除過失過患,就要修持慈悲。當我們慈心悲心生起之后,就算當下不能熄滅一切貪嗔癡煩惱,也能使我們更平靜、更安寧,有更喜悅生活。
4、安住本性,靜心隨緣。一般事物都會變異,但是我們的本性不會改變。因此我們一定要知道:就算現在沒有痛苦,之后也可能發生;就算現在沒有快樂,很快也會經驗到,為什么呢?因為事物本質就是無常,都會改變的;然而,我們的本性卻不會有任何變異。
5、以妙觀察智解開煩惱與惑網 世間上一切痛苦的根本塬因就是眾生自己往昔的業力,在此基礎上添加一些暫時煩惱等外緣,就形成痛苦,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作為一個修行人,就能斷除惡法,修持善法,我們就可以常時安住在快樂中,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6、在末法時代這劇烈煩惱和痛苦當中,能獲得佛法甘露水人極其稀有,現在人們擁有快樂非常稀少,因他們心靈沒有受到佛法甘露水滋潤。身處此六道輪回中,紛繁復雜痛苦與煩惱圍繞著我們,煩惱之勐火不同尋常般熾盛,在此痛苦驚濤駭浪中,我們不能就此怯懦,應該鼓起斗志運用佛法智慧進行觀察與對治。
7、我們若僅依自身的感受行事,將會使得我們的行為過份。當感受到快樂時,情緒不但強大,甚至讓我們難以掌控。當感受到痛苦時,它亦可能是既深又長。我們一生當然需要快樂的事物,但須適可而止。而能讓我們身心平衡的則是我們的心。假如我們對事物的感受不加以節制的話,終將問題叢生。
8、精進是一種自然熱衷于修習善法的心態。強迫刻意去行持善法,那就不是精進,也不是修行。修行是自然的事,刻意去做反而不是修行了。就像偈文「猶見勤如救頭燃」的形容,你不需要想太多,也不需要刻意說服自己需要去做,而自然反應就要趕緊撲滅頭上的火,就像如此,我們行持善法,是為了一切眾生。
9、所謂的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沒有,依然有著清清楚楚的顯相,只是本質是空性,顯相和空性是雙運的,這才是對空性的如法理解.認為一切都不存在是偏失,認為一切真實存在,也是偏失.一開始,對初學者要用「破斥」的方式,破斥對「空」和「有」兩邊的偏見與執著;但真正的空性修持,是要用在自己的生活上來理解。
10、在佛經中提到,對叁寶有貢獻的人將有很大的福德,所以我們也要隨喜他們。雖然今生自己沒有那么多的資糧金錢,但是那些大功德主他們所貢獻、所發心的一切,就像是代表著自己、就像是代替自己貢獻叁寶一樣,我們這樣來隨喜是很重要的。不要將他人的供養看得很負面、凡俗,這樣容易生起煩惱。
11、修持正法,就像我們種花,一定要有陽光、水和空氣,和長時間的細心嗬護,才會慢慢長出鮮艷的花朵;同理,我們修學正法也是一樣,不要總是馬上就要得到成就。為了可以獲得修證的果位,我們也該長時間精進努力,恆時思維正法的功德,而不要急于成就,否則反而會一事無成。
12、不和諧,著手煽動沖突,這是為了達成自身目標的一種手段。你可能會成功,把悲慘帶給每個人——包括你自己!但究竟,你的意圖將會被揭發,因而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同時也會失去你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為了自己的成功,卻失去的那么多!最后分析一下,自己才是真正的失敗者。
13、我們說自己是佛法的行者,但如果是行非法等事,所說的“佛法行者”也變的沒有意義。說自己是佛法行者,更有一些雖說是出家人,其實只不過是更換了一件不同的衣服、設了一個不一樣的法座,換了一個外相,卻所做非法,如此的話,則此人更是卑鄙。
14、當具有空性的智慧時,一切所為都將成為通往菩提之道,就算是喂給老狗一口食物也將成為布施波羅蜜。因此,智慧是十分至要的。不過,隨隨便便的智慧是不會有什么成果的,必須要以聽聞的智慧來認出煩惱,以思維的智慧來制伏煩惱,以禪修的智慧來根除煩惱。
15、我們不論做什么 , 都要令自己的所作所為都能夠利他 , 即使是唿吸的狀態 , 也是如此 , 在每次的唿出、吸氣中, 也要成為利益他人的方式。
16、不管修什么法 , 都要讓它成為煩惱的對治法 ; 若不能成為煩惱的對治法 , 那就不能稱之為佛法。 即使它在名相上被貫名為佛法 , 但在真實上它并不是佛法。所謂佛法 , 是要有利益、有幫助 , 能成為斷除煩惱的對治。
17、佛教徒都可以心胸開闊,接納所有宗教,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乘,就覺得其他教派、乘法不怎么樣,這是不好的,不要有這樣的偏私分別心。法無高低,只是要看它有沒有利益到這顆心、適不適合這個人而已,大家心胸要開闊,不要偏私。法無高低,只有適不適合而已,不要去論斷法的高低。
18、佛教里面也有很多的宗派,尤其現在在修藏密的人,藏密里面有很多的傳承,就會說我是哪一個教派的',白教、花教、黑教,紅教,反正就是說宗派的執著,宗派的分別心很強。修了之后,反而變得更糟糕,變得更有分別心,變得更不和諧。
19、有些人很執著自己是個佛教徒,有了一點帶煩惱的小聰明之后,就自以為了不起了,自贊毀他,固執己見。本來不學習還好,有點小聰明之后,反而煩惱更多,貪嗔癡更多,長時而不自知,這即是增毒的魔。
20、我們在修行道路上的主要障難就是:我們相信一種幻相,過于強調我們此生行為的重要性。我們的思想受到這樣的禁錮,看不到有其他選擇。任何與此不同的觀點對我們完全沒有作用。除非我們能完全地放棄幻相,認識到此生的虛幻,我們才能真正認識到佛法的真相。放棄幻相之前,我們無從看到佛法的真諦。
21、在佛經中提到,對叁寶有貢獻的人將有很大的福德,所以我們也要隨喜他們。雖然今生自己沒有那么多的資糧金錢,但是那些大功德主他們所貢獻、所發心的一切,就像是代表著自己、就像是代替自己貢獻叁寶一樣,我們這樣來隨喜是很重要的。不要將他人的供養看得很負面、凡俗,這樣容易生起煩惱。
22、佛教是現今世界上的幾大宗教之一,佛教徒的人數也很多,但是在這么多的佛教徒當中,多少人能夠將教主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方法,落實在生活當中,真正地去修持呢?大部分的人只是一種信仰,把佛法當成興趣而已,并沒有真正去行持佛陀所開示的「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善惡取捨的教法。
23、有時想想自己身邊那些多年相互關愛和照顧的老朋友,那怕只是短暫的分離,都會感受到痛苦;如果再想想如母的眾生,相處的時間更長了,是無始以來就在一起的。所有這些親愛的父母或朋友,深陷叁惡道當中,不自主的在輪迴中受苦,有了深刻的體會,才有可能感同身受理解別人,進而幫助別人。
24、釋迦牟尼佛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告訴我們調伏自心的方法。佛陀為什么要開示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呢?舉個例子來說,我們都想進到一個房子去,如果這房子只有一個門,有一萬個人要進去,大家就要擠破頭了;因此如果房子有八萬四千個門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門,就可以很輕松地走進房子了。
25、有多少寬廣的虛空世界, 就有多少眾生; 有多少眾生, 就有多少業和煩惱; 有多少業和煩惱, 就有多少的痛苦; 有多少的痛苦, 就有我的悲心在觀護著。
26、如幻影般的色身實際上根本不是自己所擁有的,......唯有“是我的”這種想法是一種顛倒識。
27、佛陀說:世人不知愛欲過患,貪愛追求,因而歷劫多生,頭出頭沒,生生死死,了無出期。幾多英雄豪杰,能仁志士不知其患,結果多毀在其中,身敗名裂。我深知其過患,我永遠不會掉入這口美麗的陷井。人一旦掉下去,就會被淹沒,被吞噬,將會落人萬丈深淵而粉身碎骨。
28、一個人如果具足了布施和持戒,但是不能忍耐,他就仍是會發怒的,一旦發了怒,過失由布施和持戒所積聚的一切善根在一剎那間都破壞無余了。瞋怒能消毀百千劫內所積聚之善根。千劫所積聚,布施供養德,及種種善行,一貪瞋心起,皆摧毀無余
29、各位不管是否有根本上師,重點是聽聞教法后,要去實修,才是重點。對于教學之人(說法的上師),即使他己身還有過患,但因所說的是佛正法,仍應加以禮敬,因為要「依法不依人」,所以各位不是依止我個人,佛法才是根本上師,這是要知道的正知見。
30、藏傳佛教各支派有各自的講修傳承,辯經的內容也有一些不同,各自都有各自的含意所在。就像寧瑪和噶舉,比較注重「修」的傳承;格魯和薩迦,比較注重「講」的傳承。我們噶舉派在山間修持,意義上就是要遠離世間八風,住在山洞寂靜處,一生都稟持著實修傳承。
31、不斷地思維事物的真實性,思維事物為有或無?透過反覆地自問自答,我執的習氣會愈趨減弱,執著的幻象也將愈趨消散,最后會發現并沒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實我存在;此時,事物的真實面貌即能顯現,我們不再落入任何一邊,自心將認持于自然之道。
32、慳,即吝嗇之意,不管佛法或財物,都不想分享而想自己留著,這就是「慳」。諂,即隱藏自己的過失。誑,是自己并無功德,卻裝腔作勢,假裝自己有功德。怠,指懈怠、怠惰之意。慢,是指自己并無功德卻以為自己有功德、德行的慢心。貪,是指貪求無形的名譽或有形的財物。嗔,對他人所擁有的起嗔心。
33、傲慢是指「自以為是」,在藏文中有「虛胖」之意,明知沒有卻吹捧自己;另一種狀況是,的確有一些功德,但表現得不可一世,和別人很有距離,這樣和別人的關系是不會好的。
34、當我們禪修「無我」,發現太多眾生沒有看到「無我」的真相,盲目執著有個「我」,本來希望追求快樂,結果做的事卻常令自己痛苦,這是多么無明啊,我們因此對他們生起慈悲心,希望幫助他們、讓他們從我執的無明中解脫出來,這時「無我」的空性,對利他就充滿力量。
35、我們卻對于自己上師的傳承和教派太過執著,以一種私心執著自己的傳承和教派,而不去思惟整體佛教的利益,卻去分出自己這一派他人那一派。我們忘失了釋迦牟尼佛!我們也忘失了整體佛教!絲毫不覺得其他宗派也是包含在佛教的范疇內,反而視為如佛教以外的宗教。
36、在人際關系中,以及在自己的生命中,我們需要成長的空間,也需要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塬諒自己,也塬諒他人」是改變的有力工具。
37、佛法的重點是實修,是降伏自心。真正有用的,不是向外供養,應該好好供養自心,祈求自心說:「我的心呀!你要好好修持呀!好好生起戒定慧呀!」你真正應該供養 、祈求的對象是誰?就是自己的心。無論供茶也好,供多瑪也好。如果內心空虛,做再多外在的供養,其實也不會有用的。
38、假使有人說你的壞話, 你不需要心懷惡意、憤恨、輕視或者對他們不滿。 假如你心存怨恨, 那么它不但會阻礙你心智的發展, 而且使你無法判斷那言論到底是對還是錯。 同時, 假如別人給我戴高帽子, 過于贊美我的教法和僧侶, 你也不要太得意, 因為這樣也會損害你內在的心智發展。
39、如果有人對你仇恨,你應生起忍耐并在心中為他人創造一些空間。雖然我們遭遇的是嗔恨,但反而應該發展的是仁愛與慈悲。這將有助于減少我們的敵意和他人心中怒氣,畢竟仁愛與慈悲是所有眾生心中與生俱來的特質。如果我們可以生起仁愛與慈悲并一直延續,將會給我們自身和他人帶來極大利益。
40、惡口永遠不要出自于我們的口中, 不管他有多壞, 有多惡。 你愈罵他, 你的心就被污染了, 你要想, 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別人可以違背因果, 別人可以害我們, 打我們, 毀謗我們。 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 為什么? 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凈的心。
41、譬如有些時候我非常忙,每天都要接見很多人,說很多話,這樣一天不停的忙下來,如果沒有禪定力,到了晚上,會覺得怎么時間一下過去了,事情都消逝了,但自己這一天到底過得有沒有意義?會有種空虛感。所以做事要有定力,要把心放在所做的每件事上,隨時保持覺性、覺照力。
42、我們讀的書、吃的食物,乃至唿吸的一口空氣,都需要依靠其他很多事物來成全,真的沒有一個可以「獨立存在」的自我。有了「無我」的想法,才會尊重別人。仔細思維這點,你會發現,自己需要的,別人也需要;對自己好的,對眾生也好。人我的連結感,就會很親近、很緊密,這時利他就會很自然。
43、在我們生活里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個困難是需要限度的,如果困難比自己的承受能力還大的話,那我們就承受不起這個困難。所以,(離婚)可能父母之間是有什么困難,但是要多考慮自己孩子的生活,因為他們雖然能夠面對困難,但是困難需要限度,不然的話他們就無法再生存。所以父母需要多可憐可憐兒女們。
44、現在這個世界太亂了,無論我們是年紀小還是能力不足,都需要有勇氣,因為這個世界不會施舍給我們什么,所以我們需要堅強一點。這樣的話,我們的親人也不會離開我們,自己也不會離開親人。這些都是要取決于自己的能力跟發心大不大,所以我們絕對不要懦弱,一定要堅強。
45、我們要把所累積的善業,回向給所有眾生都能夠領受到最究竟的一種安樂,同時也回向給跟我們一起共享喜樂的、在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也都回向大家都能相親相愛,能夠和樂。
46、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無論他的條件有多好,他都不會感到快樂和喜悅。
47、想要解脫的人,首先要認知一切輪迴的快樂,都是痛苦的泉源。
48、虔敬心在藏文中的本俱涵義。虔敬心的藏文「慕舉」(mo-gü),其中第一個字「慕」意思是深切的渴慕,第二個字「舉」是以我們的身體與語言來進行活動。唯有將這兩種元素結合在一起,我們才能夠完全瞭解虔敬心的行動本質。它不只是一種情緒、或感覺,而是以我們身語意叁門來落實的行動。
49、我們必須先瞭解什么是虔敬心,信心與虔敬心有清楚的區別:「信心像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感覺。但虔敬心不僅僅是一種情緒感覺,它還有我們以語言與身體實踐的行為。
50、夢中所見的境并不是真實的。就好像在夢中一般,由于我們心的迷惑,將各種的外境安立了各種的名相,但事實上這些境并不是真實存在的。
【噶瑪巴千諾的佛語語錄】相關文章:
2.佛語勵志的語錄
3.傷感的佛語語錄
4.佛語禪心的語錄
5.經典的佛語語錄
7.佛語勵志語錄
8.佛語中傷感的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