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術的諺語 推薦度:
- 功夫武術諺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有關武術的諺語精選
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網PQ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有關武術的諺語精選,歡迎大家學習參考。
有關武術的諺語
南拳北腿,東槍西棍: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流行的武術手法多,樁步穩,拳勢激烈,并常以發聲吐氣協助動作發勁,需要場地較小,素有“拳打臥牛之地”的說法。而流行于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武術,長于腿法,架式大,節奏快,多竄奔跳躍。北派拳術需要場地較大,有“拳打四方”的說法。南北武術各有側重,特點鮮明。
槍為百兵之王,又為白兵之賊:這條諺語形容了槍械的厲害。槍之所以稱王、稱賊,是因為它在實戰中威力強,攻防速度快,富于變化,往往使人防不勝防。五代王敬蕘,能使斤鐵槍;唐尉遲敬德,善用丈八槍,宋趙立善用雙槍,揚妙貞創梨花槍,“二十年天下無敵手”;岳飛“持丈八槍刺殺黑風大王”。近代神槍吳鐘、神槍李書文等等都以使槍而聞名。
刀為白兵之帥: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馬戰,腰刀可步戰,樸刀、雙手帶則可馬步戰,教槍又靈活的多。刀法講究劈、砍、攔、扎、抹,又較槍法簡單,易為學者掌握。所以,歷代戰將、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關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龍刀。
劍為百兵之秀:劍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在頻繁的戰爭中,劍逐漸被其它兵器所代替。后來,劍術形成兩種風格,一種是長穗劍,稱文劍,練起來劍走龍蛇,瀟灑飄逸,美不勝收。一種短穗劍,稱武劍。其步伐靈活,招法多變,動作迅猛,是實用的一種劍法。然而,不論是長穗劍還是短穗劍,都不象刀法那樣兇猛外在,而總是拌有一種儒雅之風,特別是它與琴、棋、書并為文人四寶之后,稱之為“百兵之秀”,當之無愧。
棍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個不會武術的人在自衛防身中,往往會隨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稱之為百兵之首。明將俞大猷的棍術著作《劍經》,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闡宗。是研究棍法的經典。
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也作年刀、月棍、久練的槍,這條諺語說明各種兵器掌握時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以刀、槍、劍、棍四種而論,槍是最難掌握的。僅僅是搬、扣、扎這三個動作,不下苦功就很難做得正確。槍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術無法比的,而各家槍法又各有許多深奧之處。相對來講,棍法便較容易掌握,而棍是諸兵器之基礎,可說包羅萬藝。刀、劍之類則介于槍棍之間。刀是一面刃,劍是兩面刃,兩者比較,掌握劍術又比刀術為難。
槍扎一條線,棍打一大片:或作縱槍橫棍。這條諺語強調了槍、棍技擊特點的差異。槍有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槍尖刺扎。棍無尖,殺傷敵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槍扎是直線,棍打是橫片,故有此諺。然而,棍端裝槍即為槍,槍若去尖即為棍,為此,槍法棍法便有許多交融之處。不少槍法中含有抽、打、劈、砸的動作;而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動作,則是相互取長補短。
打人千萬,不如一扎:這條諺語說明少林棍法中只有三分是棍法,七分是槍法,所以少林棍為棍法中之上乘。其實諺語主要是講槍的威力大于棍。以棍打人,除了頭部,身體其他部位被打僅能傷及皮肉。而以棍扎人,雖無尖,卻能傷及內臟。所以,許多優秀棍法均將槍法融進,為的是增大殺傷力。
槍怕搖頭棍怕點:遇見使槍的,要警惕槍搖頭,遇見使棍的,需提防棍點頭。搖頭,是指槍尖被抖成一個圓圈。槍若發揮威力,需將搬、扣、刺三動一氣呵成。三動迅捷完成,槍尖便被抖成一個圓圈,槍法云:圈為槍法之母,圈抖的快、圓、小、生風,槍便扎得有力、突然,令人防不勝防。搖頭,還指槍要運用抽打的招術。抽打之前,槍頭必做搖擺動作。槍法中突用抽打的棍法,易使對方上當。棍,雖重使兩端,但一旦揉進槍法,則威力倍增。棍若點頭,其意在以棍當槍使了,無論是扎、挑、抽、劈,此時皆可靈活運用。若不提防,仍以其為棍,為禍便不遠了。
槍如游龍,棍似旋風:或作槍如游龍扎一點,棍似瘋魔打一片。槍扎出去要想令對手捉摸不定,絕不能直來直去,而要槍桿抖顫,猶如一條蜿蜒前進的龍蛇,不僅有直刺的力量,而且有上下左右磕、格、崩、滑的力量,勁力便發揮的淋漓盡致,收效也便顯著。棍,若要招招見功,必須要快,所謂棍起生風,只有如旋風般劈打抽攔,才有殺傷力。
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口:這條諺語說明了幾種刀法演練時的基本要求。單刀,一般是一手持刀,另一手配合持刀手運動?帐值淖饔蒙踔林赜诔值妒。因為動作的標準與否,協調與否,使用與否,實用與否,美觀與否,全在于空手的配合,故說單刀看手。雙刀用法及變化是通過兩手和兩腿的協調配合來體現的,要求兩手用力均勻,手法清晰,步伐靈活,上下協調。雙刀法多為花刀之法,左盤右旋,上纏下繞,倘若步法不靈,則難免雙刀互碰,或傷及自身。故行家看雙刀第一眼便注意步法是否正確,這便是雙刀看走。大刀是長兵器,份量很重,刀法主要在刀刃上運用清楚,才能發揮大刀的威力,所以大刀看口。
劍走青,刀走黑:青指“輕捷便利”,交手之時,能干凈利索地躲閃對手的進攻,謂之“走青”;劍本身輕、短、細、薄,對付粗重兵器,難以硬擋硬架硬格,只可逢堅避刃,遇隙削剛,仗著身法便利、招法變換取勝。“黑”,是很毒兇猛之意,就是說刀法要狠、要猛。刀本身面寬而背厚,交手之時,可大劈大砍,硬擋硬架,刀峰過處,如滾瓜切菜。所以說:“刀走黑”。
劍是君子佩,刀是俠盜使:
百日袖箭千日鏢:袖箭和鏢都是暗器,鏢,剛制,長三寸六分,重六兩。重一斤著稱斤鏢,俗稱“金鏢”。拋擲擊人,有揚手鏢、陰手鏢等法。袖箭是含機械裝置的暗器,圓筒中裝箭,筒內設彈簧,一按機關,箭即射出。兩種暗器雖大致相同,但袖箭用來省力,射程遠近全憑彈簧彈力大小,而鏢的擲程遠近全憑手腕力量的強弱。二者又都要求擲射準確,因此,使鏢顯而易見要難于袖箭了。
鞭舞一堵墻,拳打一片星:這里的鞭指的是九節鞭、七節鞭一類的軟剛鞭。軟剛鞭是極難練的兵器之一。它的技擊法講究劈、套、橫、提、攔六字,由于軟剛鞭用起來有圓無直,因此演練必須舞動如飛輪,象一堵墻一樣,密不透風。拳指打拳,出拳要象流星過空般迅即,拳點似繁星閃爍般眩目。
錘槊之勇不可敵:錘,代表了冷兵器中的重兵器,槊,代表冷兵器中的長兵器,由于古代此類兵器重的驚人,所以能使用這樣兵器的人,沒有強大的膂力是不行的。所以,古人總結出一條經驗,那就是“錘槊之勇不可敵”,意思是千萬不可輕視使用這類兵器的人,因為他們的力量往往超出常人數倍。
古人制藝,必立一意:此諺語說的是古人創造的每一種兵器,一定是突出他的一種用途。
把勢、把勢,全憑架式。沒有架式,不算把勢:歷來人們都愛把練武術叫做練把勢,這條諺語重點不在強調練好把勢上,而是強調練武術必須姿勢正確這一原則,姿勢就是架式,是要反復習練以求習慣的一種動作。練套路要注意架式,練各種基本功也要注意架式,每個姿勢,都有要領,符合要領,姿勢才正確。如馬步,就是騎馬蹲檔的架式,隨便一蹲就不是馬步。如不按照要領去強調架式,就會練得不倫不類,而且內外功夫也練不成功。
武術講八法,拳腳要踢打:八法是武術的八種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步法、精神、氣息、勁力、功夫。這八法可說是各門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練何拳何派,離開這八法就練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須在實踐中體現,在實踐中練成,所以,“拳腳要踢打”就是指練武要持之以恒,才能將八法掌握。
內外合一,形神兼備:這條諺語是講內功外功應當和諧統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體表面各部的動作,也即指“形”,精神氣力功指內,即指精神、氣質、意識的體現及人體內臟器官的鍛煉,也指“神”,內外渾然一體,密不可分。內與外,形與神有著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武術運動的優越之處,在于內外兼修,不論內家外家,不論武當少林還是南拳北腿,拳理雖眾說紛紜,歸根到底只有一個,即“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這里所講的“氣”是指人的元氣,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過武術鍛煉,增強肌體的活力,改善內臟器官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人們就會精力充沛,益壽延年!敖罟瞧ぁ敝傅氖侨说男误w,通過武術鍛煉,可以增強人的體魄,使肌肉發達,骨骼堅實,韌帶柔軟,皮膚健康,使人有一副健美的體態。
手似流星眼似電,身似游龍腿似箭:這條諺語首先提出了對“手眼身法步”的技術要求,是針對長拳類矯健迅猛的動作而言的,長拳類拳術節奏鮮明,結構緊湊、靈活多變的特點,富有彈性的風格,正是這條諺語啟示的內容。其次,這條諺語又啟示了格斗中應取的方法。手疾、眼快、身滑、腿捷是戰勝對手的重要因素。眼到手必到,手到眼必到,手眼身法步渾然如一,以快制慢,以快制快,以快制柔,以快制剛,乃克敵制勝的原則之一。
花拳銹腿,好看無用:武術界常用“花拳繡腿”老形容姿勢好看卻不實用的拳套。這一類拳套過分追求姿勢的美觀和技巧的高難,而不注重動作是否體現技擊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實用招法。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習武者所練的確是貨真價實的好東西,可惜,練習者只會依葫蘆畫瓢,而不會拆解,表演起來威風漂亮,一經實戰白竅不通。這樣的習武者也被稱為花拳銹腿。
不能因辭害其意,不能因名忌其拳:用辭不當,當然不好,但如果其意良善,則不應計較,拳名不當,固然有弊,但如果其內容精湛,則也不容忽視。如“女人拳”“瘋拳”“狗拳”之類,名字似乎不雅,但拳術卻均有獨到之處,倘若因名忌拳,豈不丟掉了精華。
架子天天盤,功夫日日增:盤架子,就是練套路,這是武術行話。武術發展史表明,無論拳術還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路可說是武術發展的高級階段。武術套路是以格斗技術組成的系統動作,以便習練者平時熟練。既是平時習練,所以套路動作便長,同時要求習練者使用重、長之刀,以便增長氣力和耐久力。因此,要想在實戰中盡量發揮,便需要“架子天天盤”!疤茁肺湫g無用”的觀點是錯誤的。
遍訪師和友,所求是真傳:習武者都想得到真傳。真傳,顧名思義,就是真東西,實傳授,他包括內容、方法兩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任何一種武術項目,只要是老師認真實在所傳授的,都可稱之為真傳。
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這條諺語是從武術的六合真義著眼的,這里所講的六合真義,是指內三合,外三合。精氣神為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氣神不斷互相轉化,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從而可以延年益壽。所以諺語提出要“內練精氣神”。外三合指手眼身三者的統一。武術動作是用手眼身完成的。手眼身的鍛煉是精氣神鍛煉之“形”,之“表”。六合真義便是指由外三合之表而至內三合之里,由外三合之形練及內三合之神。反之,內三合之神必由外三合之形表現出來,所以,“內練精氣神,外練手眼身”二者不可偏廢其一。
內六合,外六合,內外相合益處多:這里的六合指內六合、外六合。外六合指背與肩合,肩與肘合,肘與手合,腰與胯合,胯與膝合,膝與腳合。習練之時,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腳一進,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腳。這便是發力的順序。無論是演練還是技擊,外六合都是至關重要的原則。內六合是指腦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筋合,筋與血合。腦子可以產生意識,意識可以導引氣的流通,氣可以促使勁力的順達,力可以使筋骨堅強,筋骨堅強便使身體的血充足。
練勁不練力,勁力打拙力:凡能抬舉、提拉重物而不能運力達于四肢者,武術家稱之為有“力”,但叫它為死力、拙力。而能將全身之力運送于一拳一腳甚至一指之端者,武術家稱之為有“勁”,也叫勁力!皠拧庇型噶,可由表及里;“力”無透力,僅及于表面!皠拧庇斜l力,但不能持久;“力”能持久,但無爆發力。武術家能以手掌擊石成塊,以指鉆磚成洞,足見透力之強,力大者不能。力大者可日負百斤,往來百里,持久力強可見一斑,武術家不能。武術家可一拳跌人丈外,一腳致人非命?梢姟傲Α迸c“勁”是不大相同的。練武術講究練的是“勁力”,而不是“死力,拙力。”如果只想練出力量,那么練舉重、健美等項目會更有效。
拳講三術,技、醫、藝術:技術、醫術、藝術是武術的三大性能。武術的緣起就是用來搏斗的,所以,無論何門何派,無論套路散打,無論內功外功,只要屬武術范疇,都以技擊為中心,都將技擊方法,這便是武術的技擊性。同時,練武可以增強體質,調節各器官的功能,進而可醫治部分疾病,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武術骨傷科、點穴按摩、氣功導引是武術范疇中的重要內容,是武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便是武術的醫學性。武術本身是件藝術品,他體現者動與靜、快于慢、正與側、高與低之美,它是力量之美、速度之美、節奏之美、技巧之美、塑型之美的統一。這便是武術的藝術性。
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遛腿,就是踢腿,是武術的基本功之一。無論是初學者還是老練家,都必須堅持練習。因為腿是全身的支柱,務必根基牢固,根基不穩,重心不穩,武術就沒有練到家。遛腿的作用很大,首先,將腿遛開,筋骨柔軟,肌肉不僵,可減少韌帶和關節的損傷。其次,腿功好利于表現技術動作。腿功好,武術功夫便好,腿功是表現技術的基礎。第三,腿功好利于提高拳藝。武術技術多以身體下盤為基礎,堅持遛腿,加強腿部力量性和柔韌性,是掌握高難度動作的關鍵,是提高武術水平的重要手段。從技擊角度看,也只有在腿部關節柔韌性高的條件下,才能敏捷而準確的運用各種腿法.
練武不活腰,終究藝不高:腰為周身之主宰,腰活則周身靈活,腰皺則周身僵硬。腰功是集中反映身法的關鍵。肩、肘、腕、胯、膝各部動作全靠腰來支配、協調,所以俗話說:腰為一身之軸。腰功扎實,達到“腰如蛇行”的程度,翻、轉、折、疊、擰的動作便會隨意自如。腰功還是技擊動作的基礎,象指上打下,虛左實右、明進暗退、一閃即擊等都離不開扎實的腰功。
抬腿輕,落地松,踢起腿來一陣風:踢腿時,大腿不用僵力,這既是抬腿輕;落腿時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點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緊緊相連,每起一腿都要講求速度和勁力,大腿帶小腿踢起,有一個加速度,這便是踢腿一陣風。這種踢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腿部柔韌、力量、速度、靈敏等方面的素質。
練拳無樁步,房屋無立柱:站樁是各門各派武術都強調的功法,也是俗話講的“私功夫”中的一種。站樁是以靜站方式調養氣息、增長勁力的方法。稱其為樁,是因為習練者要象木樁一樣靜止不動,久練之后,就可以腳底生根,象木樁一樣扎實穩固。樁功可粗分為養生樁和技擊樁兩種。一個習武者,腰活腿靈,就是缺少樁功,腳底無根,那么演練套路,就會流于輕浮,交手實作,也會氣浮身飄,容易被對手借力使力而打倒。
練功先練樁,大鼎增力量:大鼎指倒立。拿大鼎,可使肩寬、身輕、腰韌、臂力強。大鼎是各種翻滾撲跌動作的基本功。拿大鼎是要“耗功”,倒身而立,越久越好。
未學功夫,先學跌打:跌打,是跳躍、騰空、翻滾、撲跌等技巧動作的總稱,包括吊毛、槍背、空翻、側翻、滾地雷、仙人跳、鯉魚打挺、貍貓上樹等許多招式動作。跌打也是武術基本功之一。練跌打既可以提高身體靈巧的素質,還可以增強練習高難度動作的能力,既可以奠定練習地躺類拳術的基礎,還可以加強演習或交手過程中的自我表現保護。
拳打千遍,身法自現:這條諺語告訴習武者,只有通過長期的苦練,才能體味到武術的奧妙,才能表現出武術的內涵,因此,在鍛煉的過程中,應當不斷的糾正缺點,使功法、技術、姿勢、動作不斷趨于正確。身法,指全身動作的協調,動作的協調,要靠苦練才能實現。
讀書要講,種地要耪,練拳要想:練拳雖然是身體的運動,但是不用腦子不行,想,就是要對套路的結構提點為什么?對各種法則要求提點為什么?對招法的應變提點為什么?多練習過程中身體的生理反應提點為什么?做到不僅動作姿勢上模仿得正確,還要了解為什么那樣做才正確,怎樣做才正確,所謂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比如長拳中的弓步,要求前弓后箭,前腿扣腳掩襠,后腿崩直,腳跟用力。為什么呢?扣腳是練習“別法”,別住對方的腳。掩襠是“護己”,免遭對手踢中下腹。后腿崩直腳跟用力,可使步型穩固,對于拽、頂皆不動搖。光練不想,武藝難以達到登峰造極。
打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打拳不等于練功。拳,指鍛煉的方式,功,指鍛煉的實效。光注意鍛煉的方式而不注重鍛煉的實效,就叫“打拳不練功”。打拳若不練功,拳術即使打得再好看,終是花拳繡腿。練功,就是為了實用。練功的含義很廣泛,如增加力量性,提高柔韌性,加強靈敏性,鍛煉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應力等,都屬于“練功”的范圍。技擊方法的熟練掌握,技擊能力的具備,養生術的通悟與應用,也是練功的內容。練功的主旨在于練成過人的功力。因為拳人人可打,功卻不能人人練成。如海燈法師的一指禪功,現在可說是絕無僅有。這條諺語也做“拳無實功,一場空空”。
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從散打技擊角度而言,貪多嚼不爛是每個選手應當大忌而特忌的。武術招法很多,千變萬化,要想全部掌握實在是難上加難,因此,練習散打技擊,除了要博學多聞,廣泛涉獵外,還必須精通幾招。這幾招應是自己的拿手。應當是別人不會的我會,別人會的我精。如是人人皆曉的招數,就要練到別人達不到的火侯,這才叫絕招。摔跤名手寶三善使“潑腳”,這是摔跤中的俗招,人人都會,可是誰與寶三善摔,卻常常使不出自己的潑腳,而著了寶三善的潑腳。他這一招實在是練到了精、絕的地步。如果光會許多招,實際運用時卻生疏的很,那反到不如精通幾招奏效得快。當然,如果千招會千招精,那是上上等了。
練拳千招,一熟為先。練勢多年,一快為主:熟和快,是搏人制勝的重要因素。熟,指招勢熟,變化熟;快,指反應快,出擊快。熟加快,便能掌握格斗的主動權。
打拳容易走步難:練套路,只要準確記憶,認真模仿,反復演練,時間不需很長便能掌握,有的人還能練得非常好,可是有的運動員雖在比賽中取得了很好成績,基本功也很好,卻不能實作,就是因為不會攻防進退的步法。套路是死的,越練越熟,步法是活的,需要針對對手的動作、對手的技術水平,對手的身體素質在實戰中變換。平時練習步法,盡管可以對單一步法反復練,對多種步法綜合練,但是,如果缺少與對手實戰中的練習,就依然是“紙上談兵”。所以說“打拳容易走步難”。
步不活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步法在拳術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步法起著調動周身各個部位以實施各種技擊戰術的重要作用。技擊中的進攻后退,拳打腳踢,肩頂臂撞,無不倚仗步法來保持自己重心的穩定,還要靠步法的變化來動搖對手的重心,破壞其平衡。步法對,拳腳則順,步法精,出勢則疾,進退則靈。步法是協調手法、身法、腿法的基礎。步法練好,才能保證手法、身法、腿法的施展運用。各個拳種和技擊術都有自己的步法。比如拳擊和截拳道中有滑步、側步、疾步以及快進快退等。傳統武術中的步法更是多種多樣,象八卦掌繞圈走轉的趟泥步;戳腳左繞右劃的玉環步;查拳虛實相兼的走風搖晃步等等。這些步法都有其特點和用法。歸結起來,規律卻是一個,就是都要求整個身軀和四肢配合協調,巧妙地調整自己的重心,便于向前后左右各個方向出擊或防守。步進身隨,步退身回,始終掌握格斗的主動權。
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既然步法在實戰中極為重要,那么,在實戰中首要的是觀察對手的步子。身搖而步動,由對手身體的微笑搖晃而判斷出步動的方向,由步動方向而判斷出進攻的意圖,從而采取相應的破法。這條諺語的另一個含義是,看一個人武功的高低,首先是觀察他的步法是否清晰、穩健、正確,其次才看他的拳腳是否合乎法則。因為步法好壞是一個人武功高低的標志之一。
一步練錯百步歪:步法如此重要,那么從一開始練習就要力求準確。步法訓練首先是基本功階段,腿功、樁功是練習步法的關鍵。其次是進行基本步法的訓練,要求掌握各種步法的要領,練熟練精。第三個階段是進行各種步法的變化和靈活運用的訓練,還要進行步法與招法的配合訓練。步法一旦沒有打好基礎,最后習慣成自然,那便不容易糾正了,這便是“一步練錯百步歪”。
動則法,靜則型:法,指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完成動作的方法;型。指演練中完成一組動作后停頓靜止時的造型。動,指演練套路時的連續動作。動時,身體各部要配合得法,快慢相間,頓挫有致;靜時,造型威武優美,氣勢奪人。這樣也便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套路的風格特點。
打法各家各不同,靜如處女瞥如鴻:動與靜這一對矛盾貫穿在所有的拳種之中。有動有靜,動靜分明。在演練中要注意動與靜的關系,在技擊中也要注意動與靜的關系。在技擊中,動,則要迅雷不及掩耳,將招法完成于瞬息之間。即所謂“動如脫兔,瞥如飛鴻”。靜,則要山崩與前不變色,地陷于后不失聲。說動即動,要靜便靜,隨心所欲,變化自如。套路中的動與靜,有利于表現武術的美感。技擊時的東與靜,則是迷惑敵人,麻痹敵人,發現破綻,突擊敵人的關鍵。所以,盡管武術流派繁多,但對“動與靜”的要求是一致的。
行禮文靜如處女,開拳一動如脫兔。閃展敏捷若雄鷹,進擊迅猛象老虎:這條諺語說的是演練長拳類套路的要求。第一句要求出場時彬彬有禮;第二句要求開拳即要亮出風格,抓住觀眾;第三句要求演練一定要體現出長拳矯健的特點;第四句要求演練一定要體現長拳矯健的特點;第四句要求演練中要體現頑強拼搏的精神。處女、脫兔、雄鷹、老虎用以比喻選手應有的修養、風度、風格、精神、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淺。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對練武術的人來說,經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技擊方面,一個武術行家,必經多識廣,有豐富的格斗經驗。經驗的積累,便會使他對對手的姿勢步法,以及身體各部位的微小動作都能產生敏銳的反應,并及時作出準確的判斷,得出恰當的結論,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行家的眼睛似乎能洞悉一切?匆豢磳κ值娜瓌,便能知曉屬于哪門哪派,所學的是深是淺。行家手腳似乎能感覺一切,只要觸及對手的身體,便能知曉功力的大小,應變的遲速。這一切都是從經驗中來,從實踐中來。沒有實踐經驗的人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程度的。
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這條諺語運用比喻說明武術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太極拳喻為內家,八極拳喻為外家.內家以養生為主,修心養性為上;外家以搏人為主,操練筋骨為先,太極拳法致柔,動中有靜,八極拳法致剛,勢勢生風。因而稱太極為文,八極為武;太極為陰,八極為陽。武術,正是由文武、內外、剛柔、陰陽這些矛盾而又統一的內容組成的。
穩如泰山,靜如處女:這條諺語強調的是在技擊中應當保持一種鎮定的情緒,有了這種情緒,就會不慌不亂,不急不躁,不受干擾,就會不上當,不受騙,而能以極大的耐力與萬分的機警,全神貫注,力量集中,敏銳地觀察對方的表現,準確地察覺對手的意圖,從而及時、準確、恰如其分的出擊。達到制勝的目的。技擊,最忌心浮氣躁,因為它會使自己陷于混亂之中而不知從容對敵,從而露出破綻,陷己于被動,發揮不出原有的水平。
心亂則意亂,意亂則拳亂
力如千斤壓頂,勁似利箭穿革:散打中,必須以沉重的力量配合巧妙的招法,才能達到技擊奏效的目的。力有本力、勁力。本力是先天生就,所謂:“身大力不虧”。勁力是后天練就,功到自然成。本力大,是習武者的一個優越條件,在這個基礎上堅持進行必要的力量性練習,使發展大肌肉群和發展小肌肉群配合起來,便會有泰山壓頂的力量。這個力量可能笨拙一些,但他可能成為優于對手的因素。勁力是武術技擊中的一種特殊力量,它能將全身之力在瞬間集中于一拳一腳之上,如同炸彈爆炸一樣,瞬間使一拳一腳具有幾倍甚至幾十倍于先前的力量,這個力量,如利箭穿革,有著極強的穿透力,打在表皮,傷在內臟,這條諺語希望習武者能具有千斤壓頂的氣力,還具備利箭穿革的勁力。
一力降十會,一力壓十技:
死力不足貴,活勁最為高。力不打拳:這條諺語所主張的與上兩條恰恰相反,他認為,精于力著,不如精于拳者。力為呆力、死力;拳為活勁、巧勁。技擊家臨敵較藝,均尚勁不尚力,講究眼疾手快,身靈步活,出手無隙可乘,虛實變換,聲東擊西,一發即收,令人防不勝防。而死力、呆力則不然,力量雖重,但直來直去,攻防意圖,毫不掩飾,有實無虛,顧前失后,全身空虛之處甚多,容易被對手借力打力,乘虛而入。要以拳打力,以活勁打死力。
蠻拳打死老師傅:
一巧破千斤。四兩撥千斤:這兩條諺語強調了“巧”字在技擊中的作用。巧是精通變化的代名詞,是善于應付突然襲擊的代詞,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代詞,是能化險為夷的代詞,是以弱勝強的代詞,是出奇制勝的代詞。只有精通武術,熟而又熟,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武術家才能達到“巧”的境界。達到了“巧”的境界,便能以巧破拙,以巧破力,“巧”就是借力打力。對手力越大,勁越足,心越狠,來勢越猛,被巧借打回的力量越重,敗得就越慘。而自己所用的力量卻很小,所以 “一巧破千斤”也作“四兩撥千斤”。
運動在身,用意在心:練武動身不動腦,勢必四肢發達,大腦簡單,所學生硬,缺少變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活手變為死手。只有身動心也動,不斷探究拳術奧妙,技藝才會日日提高。
打拳要長,發勁要短:長,知演練的套路要長,為的是增力長氣,鍛煉耐久力。短,指擊拳出腿時要有爆發力,即在短時間內將全身之力蓄于擊出之拳、踢出之腳上,產生一種巨大的沖擊力量,拳家也稱之為寸勁。寸勁集中體現在擊打動作結束的瞬間,給人以干脆利落,飽滿剛勁的印象。寸勁用的好,出拳有聲,起腿生風。練習寸勁,首先要注意發力順達,避免“力”的傳遞受阻,使力量順利地送至一點。其次是先松后緊。力在傳遞過程中,肌肉應當放松。力在爆發之時,肌肉便當急促收縮,以使力量短促而巨大。第三是掌握發力時的加速度,使力量與速度結合得最合時宜,從而使原始力量增大數倍。寸勁是武術特有的發力形式。他與呼吸還有密切聯系,即所謂“以氣催力”。發勁時伴隨著發聲吐氣,氣催而力剛。
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這十二句諺語概括了對長拳類武術風格的要求。它在動作、姿勢、節奏、速度諸方面都做了恰當的比喻。使習練者能通過喻體的形象理解抽象的原則。拳種不同,風格便不一樣,但長拳類的幾十個拳種,象少林拳、查拳、華拳、花拳、戳腳、翻子、八極燕青等,風格節奏固然有很大區別,但總原則,大體不離這句。
頭頂青天,腳抓地;懷抱嬰兒,手托腮:習武要注重剛柔。所謂剛,不單純指剛勁之勁力,還指頂天立地的陽剛氣概——頭正頂天,形式挺拔,腳實抓地,根基牢固。所謂柔,也不單純指柔軟的力道,還指堅韌有余的精神,指收放適度的控制力,如同懷抱嬰兒手托腮一樣。
前手齊眉三尖對,鼻尖手尖與足尖:三尖者,指鼻尖、手尖、足尖。三尖相對,指拳尖直出應與鼻尖平,又要正。偏于左則右邊空虛,偏于右則左邊空虛。腳尖也要與鼻尖相對,如若不對,身前俯則后足無力,身后仰則前方無顧。手尖于腳尖要齊,腳踢手隨之。手足齊起齊落。拳打腳進之。不能有前后左右的偏斜。三尖相對是武術動作協調一致的要領,無論弓步拳、馬步拳、虛步拳都應如此。以三尖相對的方式站樁,還能很好的調節氣息。
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意發神傳,心動形隨:意指情感,神指神態,心指思想,形指形體動作。武術運動與其它運動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它側重于心靈“自我感染”的表現。所謂心靈自我感染,就是主觀情感和主觀思想對形體動作的支配。廣而言之,不管練什么拳,主觀上總有一種攻防意識,總會出現假想之敵,主觀思想便要致敵于死地,主觀情感也會隨招式而變化,假而似真。狹而言之,練什么拳便會在什么樣的主觀理解支配下練習,比如練醉拳,總要先有一個似醉非醉的意識,再有一個以醉態奚落敵人的情感,練出拳來才能形神兼備。
根于腳,發于腿,主宰于腰:腳有支撐之能,練武術最忌腳無根。腳無根,則身易晃,重心易不穩。以腳踢人,力發于腿。大腿帶小腿,小腿催腳,力量貫于腳上,腳似鞭梢,產生巨力。腰為周身之軸。四肢運動全靠腰來主宰。腰一動,上可使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下可使胯催膝,膝催腿,腿催腳。腳無根,腿難發,腰無力,腿也難發。要想腿擊有力,當先練好樁功與腰功。
練武先求腿力:武術以練腿為主。腿法練好了,五行(心肝脾肺腎,劈崩鉆帶拿)則順,六合(背與肩合,肩與肘合,肘與手合,腰與胯合,胯與膝合,膝與腳合)則對,出勢則疾,進退則靈,運用筋骨則易。腿力與腳力、腰力是統一的整體。練武先求腿力,便包括了腳力和腰力。
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踢人。足踢敵人莫留情,全憑手領門路清:北方流行的拳種中,腿的用法在整個技法中占有很大比重。腿的力量朋,腿比胳臂長,腳上穿鞋,雙比赤裸的拳頭堅硬。腿法變化多端,卻又迥環自如,踢、蹬、踹、碾、圈、擺、撩、踩、掀、掃是腿法的基本動作。腿法作為散打招法要做單項訓練,同時還要“操腿”,發綁縛重物踢腿,踢木樁等,使腿更加堅硬。戳腳、彈腿、迷蹤都是講空腿法的拳種。象戳腳實用腿法便有幾十種。以腿聞名的武術家極多,象鐵腿孫通(清康雍間燕青拳大師),鐵腿魏贊魁,神腿杜心五,江南每一腿劉百川等,都是因腿法高超而贏得雅號。注重用腿,卻不能忽視手的作用。在技擊中,手有領路的作用,一要領出腿踢的方位,手虛腳實;一要領走對手的注意力,乘機而踢。手還有防守的作用,象兩扇大門一樣,要想誘敵深入,就敞開大門;要想拒敵于外,就閉大門,令其無懈可擊。無論是開是閉,均以腿擊中對手為目的。這條諺語說明了手與腿作用的區分,又指出了手與腿配合的方法。
手去腿不動,打人不能勝。腳踢手不出,打人必負輸:在技擊中,手與腳的攻防分工不應當區分過清。似乎腿只能攻,手只能防。事實上手與腳都具備攻守的能力。在技擊中,手與腳應當密配合,各司其職,一齊出動,攻防同時進行,即所謂上下齊到,左右夾攻。手攻上,腳攻下;手攻上,腳防下;手防上,腳攻下。手腳相隨,手領腳發,腳出手到。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兼至,這才是取勝之道。如果手腳不會配合,單一出擊,踢腿時,雙手回拳位不動,擊拳時,兩腳立定不移,那就破綻百出,必輸無疑。
有拳無腿難取勝,有腿無拳難占先。身心一動腳手隨,手腳齊到方為全。前兩名仍是強調手腳配合使用的重要性。后兩名則是強調的領導作用,亦即“想哪打哪”。心中一念,手腳即出,動作快到與閃念同時,最后達到下意識地攻防,這便進入一武術的化境。
拳打三分不易,腳踢七分不難。俗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腿的力度比胳膊大得多。從練功效應上講,手與腿要練出同樣的力度,手花費的時間要比腿花費的時間多得多。人們在技擊中,一般習慣于把進攻與防守的任務交給上肢負擔,而忽視腿的攻防作用。這多少有些避己之長,用己之短。如果腿功加強,拳腳齊出,在技擊中就會主動得多。這并不是說所有拳種都應重視腿法,從而排斥那些注重上肢攻防技術的拳種。任何拳種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自己長于別家之處。揚己之長,攻人之短才是正確的。這條諺語主要針對北方拳種而言。
七分看腳,三分看手:七分與三分指主次關系。兩人對持,眼光應虛視其上而實窺其下,這便是七分看腳三分看手。因為對手進擊的方位與速度都與步法有關。如被對手搶準了步子,那么在對手尚未出擊時,自己的重心便已被擠亂,虧輸便不遠了。對手的腳尖所向,膝蓋所向預示著其進攻的方位,所以,留神對手的腳是必要的。初習武藝者,臨陣試拳,總有看不清來拳,判斷不準對方意圖的憂慮。這條諺語則提供了一個掌握主動,從容對敵的訣竅。
彈腿四只手,神鬼見了都發愁:不只是彈腿,所有注重腿法的拳種都可說是四只手。腿法練精,腿便如同手一樣,運用自如。它可踢、可蹬、可踹、可撩、可彈、可點、可蹭、可插、可踩、可跺、可截、可扣、可擺、可圈、可拿、可勾,等等。這時的腿已不單單是支撐身體、行路走步的腿了,而是具備多種功能,象手一樣靈巧了!八闹皇帧贝騼芍皇,那還不綽綽有余嗎?
一見屁股掉,便是戳腳到:掉,回轉之意。屁股掉,就是指轉臀的動作。戳腳,人稱北腿之最,他的腿法包括上中下三盤,是其他拳種中的腿法所不及的。戳腳極重視向后踢的腿法,這是它獨具的腿法。如九翻鴛鴦腿(后踢腿)、花籃腿(后撩腿)、黃龍擺尾腿(后擺腿)、穿槍腿(后蹬腿)等等。特別是戳腳的連環腿法,令人防不勝防,尤以其中的前踢接后踢最為厲害。前踢接后踢,總有個碾腳、擰腰、掉臀的動作過度,然后后腿才起,所以,行家總結出這條諺語,以助人識別戳腳。
拳技以眼為尊,眼為心之苗:眼有監察之精。交手之時,瞬息萬變,全靠眼睛察其動靜,識其變化。沒有眼睛,或眼睛不靈,拳藝便要大受影響。故曰:拳技以眼為尊。心中所想,必流露于眼。自己的精神、意志、自信力會通過眼神表現,對手的進攻意圖,心理活動也會在眼神中流露。故曰:眼為心之苗。
眸子練得明,打人占上風:
拳到眼到,眼到拳到,拳眼齊到,招招有效:這條諺語講述了眼光與拳腳在技擊中的三種配合方法。武術家在熟生巧,巧生精之后,便能以下意識的動作應付突然襲擊。拳腳的動作往往走在眼光之前,這時,眼光就要迅即追隨拳腳而去。這便是拳到眼到,也叫眼隨拳。在交手中,目光銳利的拳師一眼能看出對手的意圖動向,這就要目光所及,拳腳即到,看哪打哪。這便是眼到拳到,也腳拳歲眼。武功達到化境,拳眼的速度幾乎一致,技術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極高。心中一念,拳眼齊到,這也腳拳眼相隨。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對手軀體某一部位的變動,即可判斷出隨之而來的招式樣。聽到微弱的風聲,便能識別出突然的襲擊。憑借皮膚的接觸,就會感知對手力量的大小、虛實和進攻方向。這是習武者在技擊素質上應達到的要求。要達到這個要求,需通過長期訓練,反復強化擊打刺激,形成條件反射,使感知信號向大腦中樞的傳遞,大腦指令向拳腳動作的傳遞在瞬間完成。
料敵在心,察機在目:技擊中最講究以逸待勞,以逸制勞。心中有數,把準時機,便可事半功倍。料敵在心,就是善于判斷對手意圖,其一舉一動,一手一足俱在我意料之中,我即可玩敵于股掌之間。察機在目,便是強調要把握進攻的時機,啾準對手的破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小力而至大勝。
以靜待動,后發制人:這里所說的靜,指自己以外觀形態與對手保持相對靜止的姿勢,調整體力,以逸待勞。靜,還指內心的沉著冷靜,細心觀察對手的一切行動。動,指對手為了迷惑我而采取的無關緊要的步法移動和一切虛假動作。動,還指對手首先發起攻擊的動作。交手之時,靜以待之,待敵生亂,趁機擊之,雖屬后發,而能制之,這便是這條諺語的含義。
主動搶攻,先發制人。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這是強調先行出擊的重要。當自己在精神、氣勢、體魄、力量、武技等方面均壓倒對手時,先發制人,可一舉獲勝,在自己與對手旗鼓相當的條件下,判斷準確,看準破綻,抓住時機,果斷進攻,可出奇制勝。當自己的身體條件、武藝技術不如對手時,憑著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疾快的速度,不拖泥帶水的動作,堅決果敢,以一往無前的氣勢出擊,可反敗為勝。對手越消極,我當越主動,以主動制被動,以進攻克防守。
【武術的諺語】相關文章:
武術的諺語01-04
功夫武術諺語12-30
中國武術和外國武術的區別09-19
武術禮儀08-29
氣象諺語:關于物象的諺語12-10
經典的諺語10-21
關于武術的口號11-11
武術培訓總結04-13
武術活動總結04-02
少林武術的淵源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