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紀念俞遜發先生誕辰周年音樂會發言稿

        時間:2020-10-07 09:21:27 發言稿 我要投稿

        紀念俞遜發先生誕辰周年音樂會發言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嘉賓:

        紀念俞遜發先生誕辰周年音樂會發言稿范文

          大家好!我是《中國笛子藝術大師俞遜發傳》的作者袁xx,我代表合著者鄭xx,首先感謝中華笛文化研究所、xx音樂學院、xx笛子沙龍等活動主辦方提供這樣一個寶貴的機會,能夠讓我們在這里向大家匯報一下這部著作的簡要情況。

          記得在俞先生逝世的那一年,我就有了為俞先生立傳的想法,這個想法基于非常質樸的原動力,那就是對俞先生笛子藝術最純粹的熱愛!八年前,在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南麓的小城TRENTO,正值漫天大雪之際,我利用兩周的長假,就著TRENTO大學物理系實驗室的燈光,寫作完成了第一版也是最簡版的《俞遜發傳》并發表在網絡上,形成了目前大家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一個版本。20xx年,我立志要把這個作品完善之后出版;于是我和鄭xx一起,查閱資料、整理圖片、采訪名人、走訪拍攝、寫作校對、聯系出版,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終于,在俞先生誕辰70周年之際,我們完成了這部近18萬字的《中國笛子藝術大師俞遜發傳》。我們共采訪嘉賓59人、收錄234張圖片、整理音像專輯與合輯共134部(收錄專輯:48部,收錄合輯:86部)、引用專著、學術論文、網絡資料、采訪錄、音像資料等共計195份。傳記詳細記述了俞遜發先生波瀾壯闊的藝術人生,講解了他的重要作品以及這些作品的創作經歷,也從多個角度記錄了他的心路歷程。

          寫作是艱辛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但是這份工作的艱辛與其帶給我們精神上的享受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寫作過程也是我們對俞先生了解程度的提升過程:通過系統的資料搜尋與整理,我們挖掘出俞先生的許多驚人成就;通過名人專訪,我們了解到俞先生許多生活中感人的故事。因此,俞先生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愈發清晰、愈發高大。

          俞遜發先生一生醉心于笛子藝術,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環境多么惡劣、前途多么不明朗,他都沒有一絲一毫中斷笛子研究的念頭;他天賦極高:聽到滴水聲,他能用“吐倚音”來模仿;站在寒山寺的大鐘旁,他想到用“混震音”來表現鐘聲;看到樂器工廠車間里的一小截中間鉆孔的廢棄小竹管,他竟然用它發明了神奇的口笛……他質樸儒雅、古道熱腸,待人彬彬有禮,對朋友更是心中有“義”,尤其是他在教學過程中多方照顧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令人感動;他面對困難經常灑脫地應對,毫無畏懼,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俞先生成為大師絕非偶然,是其笛藝生涯的必然結果,而其笛藝生涯可以歸結為逐漸完成的四個“超越”:年少時,俞先生幸得中國竹笛四大宗師的指導,而后他直追老師們的創作源泉,輔以自己開創的眾多竹笛新技巧,從而賦予笛子以更強的表現力,再加上口笛的發明,實現了“超越傳統”;以初中二年級的文化程度,一頭扎進中國古典文學及眾多傳統美學知識的海洋中,創作極具新意與哲學思想的《匯流》等作品,完成了“超越自我”;而后創作刻畫意境、描寫神韻的`《秋湖月夜》、《瑯琊神韻》、《赤日》等作品,屢獲大獎,不斷嘗試即興演奏的形式,開創笛文化研究,最終集笛藝之大成而完成“超越笛子”;當病魔即將結束他的生命之時,他已經悟透了生命意義之所在:“生命之外還有生命,那就是‘精神’”。這句樸實的話語告訴我們,俞先生已然實現了“超越生命”。

          一位在中國笛子藝術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人,一位在笛子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人,一位在蕓蕓眾生中真摯可愛的人,一位在萬千事物中大徹大悟的人,值得后人記述他的一生并代代相傳。

          這部傳記的出版,其意義已經超越了為俞先生立傳的基本目的,而更多在于弘揚精神與傳播笛文化:弘揚的是持之以恒、百折不撓、刻苦鉆研、銳意創新的精神,傳播的是有社會背景、有歷史沿革、有人文情懷、有哲學思想的笛文化!而這些正是俞先生所極力倡導的。

          回首傳記的寫作過程,我們心中充滿著感激之情。我們首先感謝俞先生,是他的笛子藝術打動了我們,始終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感謝所有接受我們采訪的貴賓,是你們的回憶給了這部作品以豐富的內容;是你們提供的珍貴資料,讓這部作品有了歷史的厚重;是你們的鼓勵才讓我們能夠克服各種困難;感謝為這部傳記題字的笛壇宗師陸春齡先生、書畫家李燕生先生以及書畫家王福元先生;感謝為這部傳記作序的中國竹笛學會會長林文增先生、笛子演奏家詹永明先生、琴園國樂團團長、笛文化學者林谷珍先生、琵琶演奏家湯良興先生;感謝阮演奏家劉波女士、美籍華人方明教授、作曲家與揚琴演奏家張曉峰先生、笛子演奏家蔣國基先生、詹永明先生、笛子演奏家劉一先生、俞先生的三姐一家:俞鳳仙、王載元老師、王福元先生、陸春齡先生、笛簫制作大師常敦明先生及花木蘭文化出版社董事長杜潔祥先生審閱該部著作并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再次感謝杜潔祥先生,是他承擔了書籍出版的全部費用,讓我們正在為出版費而捉襟見肘的時候,見到了曙光。

          傳記出版之后,還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以便于我們更好地完善這部作品,利于后期的再版工作。希望這部著作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大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更好地繼承俞先生的遺志,繁榮笛文化,推動笛子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最后,祝愿大家身體健康、笛藝進步、新年吉祥、闔家歡樂!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紀念俞遜發先生誕辰周年音樂會發言稿范文】相關文章:

        黨員紀念建黨96周年演講稿格式范文06-23

        結婚周年的紀念日祝福語01-09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十六屆年會 暨楊明照先生誕辰 100周年紀09-26

        醫院周年慶發言稿01-22

        紀念班級兩周年活動策劃書01-30

        紀念長征70周年征文演講稿01-19

        結婚周年紀念日祝福寄語12-24

        周年慶員工代表發言稿01-26

        同學周年聚會發言稿01-06

        結婚周年紀念經典祝福短信-經典短信12-2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 | 日韩欧美一区不卡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五码 | 自拍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日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人成在线观看 |

            紀念俞遜發先生誕辰周年音樂會發言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嘉賓:

            紀念俞遜發先生誕辰周年音樂會發言稿范文

              大家好!我是《中國笛子藝術大師俞遜發傳》的作者袁xx,我代表合著者鄭xx,首先感謝中華笛文化研究所、xx音樂學院、xx笛子沙龍等活動主辦方提供這樣一個寶貴的機會,能夠讓我們在這里向大家匯報一下這部著作的簡要情況。

              記得在俞先生逝世的那一年,我就有了為俞先生立傳的想法,這個想法基于非常質樸的原動力,那就是對俞先生笛子藝術最純粹的熱愛!八年前,在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南麓的小城TRENTO,正值漫天大雪之際,我利用兩周的長假,就著TRENTO大學物理系實驗室的燈光,寫作完成了第一版也是最簡版的《俞遜發傳》并發表在網絡上,形成了目前大家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一個版本。20xx年,我立志要把這個作品完善之后出版;于是我和鄭xx一起,查閱資料、整理圖片、采訪名人、走訪拍攝、寫作校對、聯系出版,開展了大量的工作。

              終于,在俞先生誕辰70周年之際,我們完成了這部近18萬字的《中國笛子藝術大師俞遜發傳》。我們共采訪嘉賓59人、收錄234張圖片、整理音像專輯與合輯共134部(收錄專輯:48部,收錄合輯:86部)、引用專著、學術論文、網絡資料、采訪錄、音像資料等共計195份。傳記詳細記述了俞遜發先生波瀾壯闊的藝術人生,講解了他的重要作品以及這些作品的創作經歷,也從多個角度記錄了他的心路歷程。

              寫作是艱辛的,工作量是巨大的,但是這份工作的艱辛與其帶給我們精神上的享受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寫作過程也是我們對俞先生了解程度的提升過程:通過系統的資料搜尋與整理,我們挖掘出俞先生的許多驚人成就;通過名人專訪,我們了解到俞先生許多生活中感人的故事。因此,俞先生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愈發清晰、愈發高大。

              俞遜發先生一生醉心于笛子藝術,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環境多么惡劣、前途多么不明朗,他都沒有一絲一毫中斷笛子研究的念頭;他天賦極高:聽到滴水聲,他能用“吐倚音”來模仿;站在寒山寺的大鐘旁,他想到用“混震音”來表現鐘聲;看到樂器工廠車間里的一小截中間鉆孔的廢棄小竹管,他竟然用它發明了神奇的口笛……他質樸儒雅、古道熱腸,待人彬彬有禮,對朋友更是心中有“義”,尤其是他在教學過程中多方照顧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令人感動;他面對困難經常灑脫地應對,毫無畏懼,是一位真正的勇士。

              俞先生成為大師絕非偶然,是其笛藝生涯的必然結果,而其笛藝生涯可以歸結為逐漸完成的四個“超越”:年少時,俞先生幸得中國竹笛四大宗師的指導,而后他直追老師們的創作源泉,輔以自己開創的眾多竹笛新技巧,從而賦予笛子以更強的表現力,再加上口笛的發明,實現了“超越傳統”;以初中二年級的文化程度,一頭扎進中國古典文學及眾多傳統美學知識的海洋中,創作極具新意與哲學思想的《匯流》等作品,完成了“超越自我”;而后創作刻畫意境、描寫神韻的`《秋湖月夜》、《瑯琊神韻》、《赤日》等作品,屢獲大獎,不斷嘗試即興演奏的形式,開創笛文化研究,最終集笛藝之大成而完成“超越笛子”;當病魔即將結束他的生命之時,他已經悟透了生命意義之所在:“生命之外還有生命,那就是‘精神’”。這句樸實的話語告訴我們,俞先生已然實現了“超越生命”。

              一位在中國笛子藝術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人,一位在笛子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人,一位在蕓蕓眾生中真摯可愛的人,一位在萬千事物中大徹大悟的人,值得后人記述他的一生并代代相傳。

              這部傳記的出版,其意義已經超越了為俞先生立傳的基本目的,而更多在于弘揚精神與傳播笛文化:弘揚的是持之以恒、百折不撓、刻苦鉆研、銳意創新的精神,傳播的是有社會背景、有歷史沿革、有人文情懷、有哲學思想的笛文化!而這些正是俞先生所極力倡導的。

              回首傳記的寫作過程,我們心中充滿著感激之情。我們首先感謝俞先生,是他的笛子藝術打動了我們,始終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感謝所有接受我們采訪的貴賓,是你們的回憶給了這部作品以豐富的內容;是你們提供的珍貴資料,讓這部作品有了歷史的厚重;是你們的鼓勵才讓我們能夠克服各種困難;感謝為這部傳記題字的笛壇宗師陸春齡先生、書畫家李燕生先生以及書畫家王福元先生;感謝為這部傳記作序的中國竹笛學會會長林文增先生、笛子演奏家詹永明先生、琴園國樂團團長、笛文化學者林谷珍先生、琵琶演奏家湯良興先生;感謝阮演奏家劉波女士、美籍華人方明教授、作曲家與揚琴演奏家張曉峰先生、笛子演奏家蔣國基先生、詹永明先生、笛子演奏家劉一先生、俞先生的三姐一家:俞鳳仙、王載元老師、王福元先生、陸春齡先生、笛簫制作大師常敦明先生及花木蘭文化出版社董事長杜潔祥先生審閱該部著作并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再次感謝杜潔祥先生,是他承擔了書籍出版的全部費用,讓我們正在為出版費而捉襟見肘的時候,見到了曙光。

              傳記出版之后,還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以便于我們更好地完善這部作品,利于后期的再版工作。希望這部著作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大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更好地繼承俞先生的遺志,繁榮笛文化,推動笛子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最后,祝愿大家身體健康、笛藝進步、新年吉祥、闔家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