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論語有感1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云里霧里,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干嘛要說成這樣,在我眼里,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里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著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于推卸任務,也許源于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系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床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著書柜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里說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
讀論語有感2
司馬牛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亦: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盡管這段話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也代表了《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的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的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遺憾。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來自一個報刊的記載,寫的是英國著名網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小的時候經歷過一次意外:
一天,她跟著媽媽去看牙醫,這本來十分很小的事情,她 以為一會就可以跟媽媽回家了。但是我們知道,牙病是會引發心臟病的,可能他的媽媽之前沒有檢查出來存在這種隱憂,結果讓小女孩看到的事驚人的一幕:他的媽媽竟然死在了雅克的手術椅上。
這個陰影在他的心中一直存在著。也許他沒有想到要看心理一道橫,也許他從沒有想過應該根治這個傷痛,它能夠做的就是回避、回避、永遠回避。在牙痛的時候從來不敢去看牙醫。
后來他成了著名的球星,過上了富足的生活。有一天被壓痛折磨的實在忍受不了,家人都勸他,就請牙醫到家里來吧,咱們不去診所,這里有你的私人律師,私人醫生,還有所有人陪著你,你還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請來了牙醫
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正當牙醫在一旁整理手術器械、準備手術的時候,一回頭,吉姆·吉爾伯特已經死去。
當時倫敦的報紙,技術這件事情是用來玩這樣一句話評價:吉姆·吉爾伯特是被四十年來的一個念頭殺死的。
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一個人的遺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它可以成為你生命中的一個陰影,影響到你的`生命質量。
當然很多人不見得會面臨上述這種極端的例子,但你們一定聽過這樣的說法,一個人在憤怒或憂慮時,如果用一個測量儀檢測你呼出來的 空氣,它是灰色的,其中的二氧化碳會特別多,所以,長期困擾于人生的遺憾中而不能自拔,對一個人的生命質量是會有所損害的。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讀論語有感3
有一個寓言,它說在某小鎮上有一個非常窮困的女孩子,她失去了父親,跟媽媽相依為命,靠做手工維持生活。她非常自卑,因為從來沒穿戴過漂亮的衣服和首飾。在這樣極為貧寒的生活中,她長到了十八歲。
在她大喜過望,但是還沒有勇氣從大路上大大方方地走過。她捏著這點錢,繞開人群,貼著墻角朝商店走。
一路上她看見所有人的生活都比自己好,心中不無遺憾地想,我是這個小鎮上最抬不起頭來、最寒磣的女孩子?吹阶约禾貏e心儀的小伙子,她又酸溜溜地想,今天晚上盛大的舞會上,不知道誰會成為他的舞伴呢?
她就這樣一路嘀嘀咕咕躲著人群來到了商店。一進門,她感覺自己的眼睛都被刺痛了,她看到柜臺上擺著一批特別漂亮的緞子做的頭花、發飾。
正當她站在那里發呆的時候,售貨員對她說,小姑娘,你的`亞麻色的頭發真漂亮!如果配上一朵淡綠色的頭花,肯定美極了。她看到價簽上寫著十六美元,就說我買不起,還是不試了。但這個時候售貨員已經把頭花戴在了她的頭上。
售貨員拿起鏡子讓她看看自己。當這個姑娘看到鏡子里的自己時,突然驚呆了,她從來沒看到過自己這個樣子,她覺得這一朵頭花使她變得像天使一樣容光煥發!
她不再遲疑,掏出錢來買下了這朵頭花。她的內心無比陶醉、無比激動,接過售貨員找的四美元后,轉身就往外跑,結果在一個剛剛進門的老紳士身上撞了一下。她仿佛聽到那個老人叫她,但已經顧不上這些,就一路飄飄忽忽地往前跑。
她不知不覺就跑到了小鎮最中間的大路上,她看到所有人投給她的都是驚訝的目光,她聽到人們在議論說,沒想到這個鎮子上還有如此漂亮的女孩子,她是誰家的孩子呢?她又一次遇到了自己暗暗喜歡的那個男孩,那個男孩竟然叫住她說:不知今天晚上我能不能榮幸地請你做我圣誕舞會的舞伴?
這個女孩子簡直心花怒放!她想我索性就奢侈一回,用剩下的這四塊錢回去再給自己買點東西吧。于是她又一路飄飄然地回到了小店。
剛一進門,那個老紳士就微笑著對她說,孩子,我就知道你會回來的,你剛才撞到我的時候,這個頭花也掉下來了,我一直在等著你來取。
這個故事結束了。真的是一朵頭花彌補了這個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嗎?其實,彌補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歸。
而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里?它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
鄙夫,意義幾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臺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經說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后又害怕會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
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它和匹夫之勇有怎樣的區別?《論語》中對于“勇敢”有怎樣的詮釋?
大家知道,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路,他很率性,對于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別在乎。
孔夫子曾經調侃說,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這個世界上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去了。到那時還能跟隨我的,大概就是子路吧。
子路聽到這個話非常得意。結果老師后面還有一句話說,我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子路這個人除了勇敢,別的什么都沒有。(《論語·公冶長》)“好勇”是子路的特點,但他的勇敢又缺少點內涵。
讀論語有感4
寒假期間,陳老師陪我們一起讀了<論語>,記錄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
我最喜歡的部分之一叫做外匯。曾子說: “我每天都在審視自己,我怎么能對別人不忠呢? ”?我怎么能對朋友不忠呢?我怎么能對朋友不忠呢? ”這意味著我一天要反省自己好幾次: 我是不是在為別人做最好的事?你對你的'朋友誠實嗎?老師講授的知識是否按時復習?
于是,我開始反思自己今天上并沒有真正做好這些事情。早晨,媽媽讓我幫姐姐拿一雙襪子,我馬上就去,我和妹妹感謝我,之后我聽到的是很開心;中午回家給客人,并有一個孩子是有點像我寫的女孩,我真誠地邀請我和她最喜歡的玩具我在我的心臟想到這里玩高興;到了晚上,我想我只是完成了正常工作日,但沒有復習所學的知識,我覺得很慚愧,老師覺得這么難教我們的知識,我們總是在學習上拋出的背后一面,永遠不知道,“審閱老”的話,我想堅持刷我學到的知識,我它會越來越好!
學會每天反省自己,我們國家才能知道學生自己在哪一個方面需要做的好,就要繼續教育保持,哪些問題方面沒做好,就要開始不斷完善改進。我希望我讀完了《論語》以后也可以把里面的道理用到我的學習和生活中,讓我更加具有優秀!
讀論語有感5
子曰:“學而識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不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出自哪本書?答對了,就是出自《論語》這本書中外名著。
《論語》這本書是由孔子的弟子們寫的,記錄了孔子的言行。這本書里的每一句話都是含有深刻道理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新知識時,也要復習舊知識,能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就能當老師了。這種學習的方法我們在平時應該牢牢記住,多多應用。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人,焉得知!边@句話告訴我們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明智的,如果跟沒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說你是明智的呢?在生活中,我們要跟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和人仁德的人做鄰居。要求整個社會崇尚仁德,推行仁德。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覺得簡陋就不去居住,如果在簡陋的地方傳播文明,那么簡陋的地方也就應得不簡陋。我們應該傳播文明,說文明話,做文明事,讓我們社會是一個充滿文明、和諧的.美好社會。
這本書里不但孔子說的話有道理,而且故事也非常的棒。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個故事。它主要講了一個賣水果的小販,它的水果什么時候都像剛摘下來的一樣,有一個人買了它一個柑橘,回到家一看,里面已以像棉絮一樣了。這個故事用來比喻那些只有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實際本領的人,或者表面好看而沒有實際內容的事物。
《論語》這本書給我們的道理很多,有機會你一定要細細品讀。
讀論語有感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被譽為千古名言。今天用現代語言詮釋就是:“將老師傳授的知識與自己所獲得的知識結合實踐于現實生活中,這是一件令人十分愉悅和振奮的事情。”孔子認為,作為教學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一種愉悅的體驗。孔子的教學理念主張啟發式教學,并高度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強調通過實踐來鞏固和提高知識水平。
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告訴學生們,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只有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才能真正理解知識,自己已經掌握了它。而真正理解知識的人會在實踐中倍感興趣,自然而然地渴望更多知識的充實。
閱讀這句話時,我不禁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學校領導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為我們提供新的知識。當今社會,知識迅速更新,“一日千里”,傳統的觀念已經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因此老師需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保持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和敏銳感,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學生。因此,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和實踐的重要我們大多數人都認識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學習的重中之重。只是單純地閱讀而不積極思考問題,將導致無所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死讀書”。相反,如果只是空想而不學習,就會陷入困惑,精神疲憊,成為“紙上談兵”。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的教學經驗、優秀的論文和案例,還要勤于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教學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使之不斷滿足社會的需求。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句話意味著,在溫習舊知識的同時,能夠有新的體會和發現,那么就可以成為一位老師了。這也是對我們學習和思考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我們才能不斷提高,適應飛速發展的社會。相信只要我們深刻理解《論語》中的精辟言論和孔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并將其作為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實踐和反思,就能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下一代。
讀論語有感7
從去年的八月到今天,整整一年的時間。我終于背完了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這里面全是圣人孔子平常講的評論。被他的弟子們編成一本叫《論語》的書。
《論語》內容非常豐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但這本書與別的書不同,別的書都是連貫性的,這一本書每一條就是一章,而且很零散,篇章之間沒有什么聯系,孔子的話大部分是針對人性而說的。
這書里面大部分寫孝道,倫理綱常;蚴菍W習。和君子應該做些什么?這里都有還有一些有趣的辯論故事,比如呢,他怎么機智勸說魯哀公的。
這書里面有許多深刻的道理,每一句話都有一些不易懂的`話,比如孔子說的父母唯疾之憂。這句話,乍一看來。有點兒牛頭不對馬嘴,因為孟武伯問孝,可是他卻說父母藝興為子女擔憂。但稍一體會,就發現圣人和平常人不一樣,他的意思是兒女孝順父母,父母想孩子的健康。這里體現的是多么令人感動的親情啊。
這一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我也要像圣人說的一樣,有那么的高潔的品質和品德,從古至今世間萬物,滄海桑田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只有人性亙古不變。
孔子說的話真是讓我獲益匪淺,雖然我背的很慢。但《論語》讓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以后還要慢慢消化,深入的理解。
讀論語有感8
孔子乃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曾經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話告訴我們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就只會疑惑而不肯定,所以我們絕不能這樣?鬃右舱f過,一個人只要學習了,就一定能更上一層樓。如:“吾日三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你自己的`學問一定有所長進。
除此之外,孔老先生還說過:“弟子入則孝,出則涕;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句話告訴我們要孝順父母,遵從兄長,言行謹慎,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你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了《論語》,我深刻地領悟到,要尊敬每一個人,這樣,每一個人才能尊敬你。做人,一定要多學習,多動腦,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論語有感9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有一本書記錄了他與他弟子的言行——《論語》。
《論語》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撰的一部語錄體著作。這本書涉及政治、文學、哲學、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
這本書里的每一個句子都能告訴我一個道理!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弊屛抑懒巳绾尾拍鼙3志语L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弊屛颐靼琢恕皩W”與“思”的辯證關系;“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讓我了解了認識事物的正確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弊屛抑懒艘蛞磺腥藢W習,要隨時隨地注意學習······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這句話闡述了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恕”。寬恕是一種潤滑劑,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寬恕是一種鎮定劑,可以使人在眾多紛擾中格守平靜;寬恕是一縷陽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間的猜疑積雪;寬恕是一座橋梁,可以將彼此間的心靈溝通······寬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種因素。如果沒有寬恕,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無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會越來越重。總有一天,它會把我們壓垮。
《論語》中的句子不長,但是每一個句子中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這本書。
讀論語有感10
我喜歡《論語》,論語里面記錄著咱我們的老祖宗孔子說的一些話,孔子可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學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論語》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師布置我們要背誦論語,我讀到這么一段: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我”推敲斟酌”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認為養父母就是給他們一點吃的,他們想要什么就給他們買什么,能養活父母。(其實)連狗馬等牲畜都能得到飼養。假如對父母不敬的話,供養父母與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我感慨萬分:
孔子說的太對了,這句話說出了孝道,我寒假聽到一則新聞,一位獨處的80歲老人有5個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個多星期后,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們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趕到老人的家里,為老人辦理后事。聽了以后我很氣憤,父母是我們的`長輩,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養大成人,嘔心瀝血付出了一切,到頭來,這位老人卻得到了這個結果,不能不說這些兒女真的是大逆不道!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覺得我要從現在做起,聽爸爸他的話,長大以后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順父母。
讀論語有感11
論語,一個古今中外的經典文學。他講述了“仁”!岸Y”。“德”……的教育,讓我們懂得了真心待人,與人為善彬彬有禮,敬賢禮士,冰清玉潔,嚴于律己……
在孔子看來要想完全達到仁是極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即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習,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仁德。而仁德的人應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仁”,我們要先讓自己學會去愛,在引領他人學會去愛,讓世間充滿愛,大愛滿人間!
《論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之作,也是人類歷史與世界各國共同的寶貴財富。
讀論語有感12
記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講壇上看到于丹的《論語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著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講壇。于是,在余味未盡的情況下,我馬上買了她的這本書,拿回家好好地再次享受一番。我這人有從來看不完一本書的讀書歷程,但是我卻一口氣把《論語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為喜歡于丹這個人還是喜歡這本書,總之,我是被這種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會有新的收獲,心靈都能重重地受到啟迪。
又是一個寒假,趁者這稍微空閑的時間,我再次打開自家的書柜,伸手便又拿了這本《論語心得》。讓有機會和沒有機會讀《論語》的人,都近距離地接觸了一次圣人。這個只有圣人形象的孔子,突然變得親切,成了一個可以去觸及,可以去請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見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創造,成了一種可以修身養性的處事原則,在緊張的社會生活中,這種觀點的介入,可以讓很多人學會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緩。初讀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讀到某一句,某一個故事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一次凈化,這種感覺是其它書本是不能給的。
一次又一次地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雖然不能說是大徹大悟,但也確實觸動了心靈,以前,我覺得自己的心胸狹隘,無法平靜自己的心情,讀了它,使我變得從容大度,這中感覺也是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師的引領,又有誰能給呢?佩服于丹老師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給我帶來的別樣心態。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主要講了天地人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的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師真是一位難得一見的解讀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走進了我們的心里。看過"天地人之道"和"心靈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樣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和諧,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坦然處世。對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說多考慮別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于別人,對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顆仁愛之心去為他們考慮,要充分體諒別人的難處,這樣才能使自己得到別人的認同,這點,我從自己的教學生活中得到了論證。記得剛看到我這個班級的時候,在我的眼里什么都是那么不堪入目,學生的行為習慣就沒有一個讓我覺得順心的。那時候,我的心情無法平靜,總覺得孩子們做的都是錯事,做了太多的錯事。我會以我自認為正確的方式去強制他們,結果他們學得并不舒心。是啊,我考慮過孩子的感受了嗎?我又一次忘記了《論語心得》。記得它的時候,我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讓他們快樂學習、快樂生活,我的教學也因此豐富起來,孩子們也在師生的進一步融洽中生活得快樂起來了。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我們需要這樣的《論語心得》。
《論語心得》還告訴我們對待自己要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不順心的事,或大或小,當他們發生的時候,我們一定很難受,每個人都不可避免。但我們要難受多久呢?一輩子?不能,當我們汲取了應該學到的教訓的時候,我們應該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種勇敢,也是一種慰藉,生活的路還很長,我們也許改變不了別人,或者是外部環境,但是,我們要正視自己,改變自己,正所謂"仁者不憂"。當你的胸懷無限大,這樣很多事情就變小了。是的,曾經我也覺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確實比別人多,當時,我想自己并沒有擺好心態,我沒有用那種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學會了適應,學會了努力,學會了多方面看問題,我的生活就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樂。我想,這正是于丹的《論語心得》帶我走進了這種境界,使我的心胸變得寬闊起來。當工作上出現坎坷,一定要學會堅強,心靈想到的不是給自己帶來多少麻煩,而是自己又從中學習了多少。圣人的光芒就在這里,他們可以生活得并不富裕,然而他們卻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樣去生活。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個小故事,其中都蘊涵著生活中最樸實最真實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于這些故事,引人入勝,看著看著,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師是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于丹老師的水平是如此讓人折服。當我們逐漸把自己融入書中的時候,我們就仿佛開始與于丹老師進行對話,那是一種相當幸福的感受。從她的故事中我們獲得了多少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蘇軾與佛印的故事,心里有眼中就有,我們眼中滿是嫉妒,都是不公,我們的心中也就只有這些,是豁達不起來的`。是啊,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作為一個老師,我們心中如果有的是孩子的優點,我們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長處;如果心里都是對孩子的挑剔,我們眼中的孩子自然就不稱心;貧w到我們現在的教學,又有多少老師能做到徹底地看到都是孩子的優點呢?我想,老師或多或都會對學生存在這么一點那么一點的挑剔。其實,我們缺少的是一種愛,更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因為沒有這雙眼睛,所以我們的心里就有了更多的不稱心。就是這樣一個個精簡的小故事,通過于丹老師的解讀,讓我們從對人、對己、對物都有了一個明確的原則,做起事情來才會有條理。通過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在告訴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學會善待別人;學會選擇朋友;學習做一個君子;學習面對困苦;學習自信和誠信等等。
真的喜歡于丹的《論語心得》,喜歡書中透露出來的那種快樂的生存態度。因為接觸了這本書,真正認真讀了這本書,我的心也因此變得從容豁達起來。現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過的,我學會了從容寬大,也因此漸漸地長大了。于丹稱自己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她的樂觀帶動了國內外許多人,使我們大家也學著樂觀起來。我們用最快杰的方式去讀懂這種對人生的態度,使自己學會了好地對待人生。我們用孔圣人的話理解生活,努力創造自己的快樂人生!
這就是論語,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論語心得》教會我們的東西。讓我們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學會怎樣去工作,怎樣去生活,追求到我們所要追求的快樂人生吧!
讀論語有感13
關于國學,當今社會上掀起的國學熱大概正從一個側面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來參加此次國學講習班是抱著一個求學的目的,幼時聽母親念《論語》中的句子時只覺得拗口難明白,逐步長大后發覺幼時所聽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義又是那么豐富,《論語middot;學而篇》讀后感。但盡管如此對國學經典的認知卻仍然處于一種懵明白的狀態,講習班開班第一天,教師結合朱子的《讀論語孟子法》講讀經之道,當時我情不自禁記了非常多筆記,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來沒有教師講過如何去讀我們的國學經典,先曉其文義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讀玩味,這些是往常從來沒有聽到過的東西,眼前活潑覺得這確實值得一試,因而便帶著我非常淺的文字功底和剛聽來的方法開場了我讀《論語》的道路。
自小學開場就會在課堂上學習《論語》,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認真研讀之后才發覺,盡管每句都是那么簡短,但是意義豐富,認真體會之后覺得往常根本就沒有讀過《論語》。程子曰:讀書者當觀圣人因而作經之意,與圣人因而用心,圣人之因而致于圣人,而吾之因而未至者,因而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那么圣人之意可見矣。經典之因而經受時間考驗千古不衰,是因為其蘊含了先賢的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難以到達其境地,故需一絲不茍認真研讀,將這種學習成為一種適應融入生活,晝誦夜讀常?紤]才能有所得。
《學而篇》為《論語》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繪此篇為《論語》首篇,所記多務本之意。此篇由學而時習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講一個學字,此處之學并非通常所講學咨詢學習,而是說為人之學,強調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是我在聽教師講解后最大的一個感受,儒家所講為人、成德意義豐富,盡管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窺得其中一二趣處。從古至今,看似科技的進步和商品經濟的開展改善了人類社會,但是假設從思想精神上來看,我們并沒有超越古人,關于生命價值、人生意義的.考慮,古圣人看得十清晰白與透徹,而我作為一個所謂現代文明社會的大學生卻非常少考慮或者說從未有過明晰的認識,如此說來,人活著,終究是為了什么呢?假如這個咨詢題無法有所考慮,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機械重復人類社會的運轉,假如我們連自己都沒對自己的存在有過相關的考慮,那么我們所做的,對這個社會將無法產生真正的作用。如此一種無知的狀態無法改變,我們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
《論語middot;學而》首字為學,即講為人之學。人生之為人,生來與飛禽走獸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來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種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這種善經常被外物所蒙蔽導致我們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沒有認識到自己人性中本來存在的真善美,因而便出現了社會中或善或惡的人。讀圣賢書的目的就在于讓我們的靈魂和古圣先賢對話交流,從而去除蒙蔽我們內心的塵埃雜質,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讀經典,干凈我們的靈魂使之回到本確實清明純潔。
明確學的內容后,此篇還談到如何學以及為什么學,此處就《學而篇》中印象最深的兩個句子談談我的感慨和收獲。
《學而篇》第二章中講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為仁之本。自古以來我們都在談孝道,都在倡導,但是當今卻有非常多人沒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離了孝的要求,這是值得考慮的咨詢題。我記得我們在討論這一句話的時候,大家發言十分積極,同學們談到當父母的要求不是我們想要做的的時候我們還應該遵從嗎?、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沒咨詢過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小孩的父母仍然值得去孝嗎?、孝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教師最后談的話讓我深有感觸,大致意思如下:我們不應該去咨詢我們為什么要對父母盡孝,因為這本來確實是一種天性,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不管如何我們都找不到緣故,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東西,孝這種情感是天生的,小小孩生下來離不開父母的懷抱,這難道需要理由嗎?對父母的愛是沒有理由的,這一點能夠舉一個愛情的例子,熱戀時期的兩個人恨不得隨時隨地待在一起,無時無刻心都在對方身上,這事實上確實是一種情感而已,沒有理由的。對父母的愛表達為孝,這是我們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東西,因而是為仁之本.關于孝悌的咨詢題,是每一個人都有切身體會的,我記得我在上大學之前內心從沒有認識到要去愛父母,也非常少覺得父母是愛我的,但是上大學離家后,也許是由于多種緣故綜合作用的結果,我開場意識到這種愛,開場由心底而發去愛他們。教師說得非常明白,孝這種東西是沒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確實是一個隱藏于我們人內心的一個本來的東西,確實是人作為人本來具有的一種情感。
《學而篇》第八章中有過那么勿憚改,文意雖粗淺易明白,但細下思考卻非常有觸動。從小到大,我們無數次地說過我錯了,可說過我錯了之后卻不一定會改正,朱子注有過那么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茍安也,我們認為自己錯了卻不改,真正的緣故何在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們并不真正的認為自己錯了,也確實是說我們并未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非常多時候我們認錯只是有口無心,這種情況下,我們所以是不會去改正的;其二,我們確實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出于畏難的心理我們并未有勇氣去改正,在現代社會中,非常多時候個人的抉擇是受利益驅使的,當一個人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選擇違犯道義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對利益的追求而放棄正確的抉擇,或者有時候我們認為這種錯誤的結果或者危害是能夠忍耐的,而改正錯誤要花費的精力或許更多。在這幾種情況下,缺乏勇氣往往是最常見的,人們越來越普遍地認為利益比道義更加重要,這也許正是當代對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緣故。比起法律,道義對人的約束在當下大概顯得微缺乏道,我們缺乏了一種文化、一種道德約束,這所以是由于各方面緣故綜合造成的,但是,對經典的閱讀匱乏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妨礙因素。故,研習圣賢之書是我們現在應該做好的事情,不管我們學習的什么專業,不管我們的年齡。
一個學字貫穿《學而篇》一直,學為人之道,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是我們作為人首先應該做的,盡管在生命中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現在我們有此機緣真正接觸到了國學經典圣賢之書,應當熟讀玩味修養甚生氣質,透過歲月回望真正的純粹的人性,志于學而努力,盡管非常難做到,但是我們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讀論語有感14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就處于中國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并延續了數千年,這是什么原因呢,或許《論語》能告訴我們答案。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書,雖說只是記載言行,但字里行間包含了許多為人處世、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很值得我們慢慢品味?鬃犹岢叭、禮”,這是他思想的核心,仔細想想這與我們今天所努力構建的和諧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如果我們用心去讀《論語》,就會從中悟出人生的道理,成為指引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人生的路!墩撜Z》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言警句,雖然短小卻蘊含為人處世的大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我們應該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做每件事之前想一想這句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或許會更加融洽,社會也會更加和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宏圖。一定有很多人會經常問自己,這么辛苦地學習為了什么,我想這句話就告訴大家答案了!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么辦了。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誠信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把员匦,行必果”,意思是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墩撜Z》中還有很多發人深省的名言,我從中受益匪淺,相信只要是用心品讀的人都會從中得到很多。我在讀《論語》時,好像穿越時空來到孔子身邊,與他面對面交談。我從《論語》的字里行間體會到了那份難得的寧靜,那份屬于我的安寧,就好像涓涓細流流入我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對于生活,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面對、去享受,才是讀懂真正的人生。
我們每個人都很期待和諧社會,它是那么的美好,我相信,只要每個人都能夠讀懂《論語》,哪怕只是皮毛,也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記住,要快樂地生活。
讀論語有感15
汲取先賢智慧,鋪就成功階梯。論語是一部哲學著作,又是一本思想智慧書,它是修德立身之學,是做人處事的經典。這部2400多年前的著作所講的每一個道理和智慧,給與我們每一個忠告和提醒,仿佛就是針對我們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讓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得到提升。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讓我們知行合一。
南懷瑾先生說,論語這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后起之秀,入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得而見之于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在惜字如金的中國傳統典籍當中,從來不缺乏需要反復品味的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歷代的經史子集,成為了一代代中國人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滋養,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建立了基礎,閱讀論語這本國學經典,也就是我們在和先圣先賢在對話,讓我們的生命層次不斷的提升,天人合一,大道至簡,道法自然,以人為本,知行合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天不斷的反省自己,改掉自身的缺點和毛病,以天的角度看問題,包容萬物,保羅萬象。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格局決定了人生的效率,做得對遠比做的快重要的多,讀論語,開啟自身的智慧,信因果,重內觀,大格局,不斷的改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讓正向的能量不斷加強,讓缺點和不足不斷的減弱變弱甚至消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世界是分階層和位置的,認清自己的階層和位置很重要,在不同的階層和位置遵循不同的責權利運行規則。
每天所思、所堅持不懈的遵循論語中的三基點:愿每天可以清晰感受到精進,每天所思,堅持不懈的杜絕壞習慣,愿生命可清晰的感受到境界的上升。
讀論語是國學入門的基礎,方向正確,堅持不懈,循序漸進就能最終開啟智慧印記,讓自己優秀成長,敬業工作,生活幸福。努力做到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心得04-26
讀《論語》有感11-25
(精華)讀《論語》有感11-27
讀論語閱讀心得09-18
(精選)讀《論語》有感15篇11-29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04-05
2022讀論語寫心得11-29
讀論語的閱讀心得范文11-09
讀論語心得感想文檔08-25
讀于丹論語心得有感范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