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烏合之眾有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烏合之眾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烏合之眾有感1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古斯塔夫·勒龐(1841—1931,群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所著。讀完該書的第一卷《群體的性格》,我這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便忍不住看熱鬧又湊熱鬧,說說自己的淺薄看法。
寫之前,還是忍不住為自己“推脫責任”:我愛極了在一本書沒讀完時就去寫讀書筆記,這于我本人而言,是莫大的樂趣!因而,若我在品讀時有所誤解,或是等整本書讀完后我又善變的“改口”——推翻自己前面的想法——那就請讀到此篇讀書筆記的朋友多多包涵啦!
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烏合之眾》以法國大革命為創(chuàng)作背景。這一點,在讀此書時需要時時提醒自己,否則容易陷入時空錯亂的謬誤之感。其次,該書的內(nèi)涵“過于真實”,敘述的口吻“過于直接”,所以如果品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給予的愚弄、輕視、不屑等不適情緒,請不要過于抵觸,且耐心往下讀,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反正,讀完第一卷,我已經(jīng)感覺自己是一只快樂的猴子啦!最后,讓我們一起以一種“愚人自娛”的態(tài)度來看待此讀書筆記。
“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有別于日常含義的“群體”。后者是指聚集成群的人,民族、職業(yè)、性別、聚集的原因都不重要;而前者是群體成員自覺的個性消失、思想感情的統(tǒng)一,它就像一個特別的生命體,會形成統(tǒng)一的性格,而且甚至不需要若干個體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地點。
個體的個性各有特點,但組成“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就會產(chǎn)生有異于個體的新特點,即群體的共性、基本特征:性格統(tǒng)一律。其原因有:
1、一直約束個體的責任感完全消失。個體脫離群體時可以壓抑的有些欲望,在融入群體后會考慮到群體的匿名性和相應的無責任性,從而不再想約束自己,使得敢于發(fā)泄本能;
2、傳染。在群體中,任何情緒和行為都會傳染,而且傳染性很大,類似催眠的行為;
3、易受暗示性。這是三點中最重要的,傳染性正是易受暗示性所引發(fā)的.后果。
1、沖動性、動態(tài)性、狂暴性。法國大革命期間,群體沖動總是十分強烈,他們在極端的愛恨之間不停切換,殘暴的奪取“勝利”,不惜流血。
2、輕信性、易感性。勒龐用多個例子論證這兩個特性。群體中第一個成員對真相進行扭曲,并暗示和傳染給他人,由此創(chuàng)造和擴散,最終形成集體幻覺;
3、情感的單向極化。群體表達情感時,總表現(xiàn)出簡單化、極端化的特點,不是極愛就是極恨,表現(xiàn)出夸張的品質(zhì)和美德。
4、排異、專制、保守。就是字面的意思,不多解釋。
5、道德。只研究群體的犯罪行為的心理學家認為群體的道德水平非常低。但是勒龐則相反,他認為群體具備非常高尚的道德,比如擁有嚴格的道德原則和無私的行為典范。
用自己的“大白話”簡單總結:用直白、強硬、絕對的方式灌輸,使群體相信;群體沒有邏輯或者邏輯低劣。推理?別開玩笑了!群體沒有正確的邏輯推理!至于群體的想象——強大、神奇、跳躍!以形象思維為典型!
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群體對信念的信奉都割舍不掉如同宗教信仰般的熱忱與狂熱。
注:上述所有關于“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的知識內(nèi)容都源自《烏合之眾》。
品讀《烏合之眾》第一卷的旅程中,我延伸的思考有許多。我想到了抗日戰(zhàn)爭、南京大屠殺,魯迅作品中的“圍觀砍頭”……這些歷史的事件,是否也折射勒龐所闡述的“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的內(nèi)涵?對于身處當下的我,現(xiàn)今的人,是否也需要保持警惕?默默提醒自己:身處群體,更不能忘卻自我!融合與游離間,保持感性和理性相平衡、甚至相抗衡、制約。樣辏。
讀烏合之眾有感2
可能是最不像讀后感的讀后感了,《烏合之眾》這本書讀下來總覺得哪里不對...一開始慕名而來,被推薦的理由是:能夠?qū)θ后w不理性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
但是整本書讀下來,我只能看出來一句話:群體是不理性的。沒有論證,依靠修辭不斷豐富。
后來,每當意見相左者狹路相逢,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偶爾會見到雙方援引書中金句用以嘲諷,成為了無端指責的幫兇,我覺得很有意思,一些想法在此記下:
這本書劃分了兩類人。
一類人是通篇都在描寫的,那些被放在人群當中,變得膽大妄為,勇敢非常,失去理智的人們。
如果某件事是不理性的,那么看穿它,揭露它一定是理性的`。
所以另一類人雖然只字未提,卻每一個段落都沒有缺席。是作者,是預設贊同意見的讀者,是擁有理性的,人群之外的人。
當你接受了這套“烏合之眾”的邏輯,并在相當數(shù)量的公共不理性事件中找到了現(xiàn)實依據(jù),訴諸人身的邏輯謬誤竟然冠冕堂皇地變成了一套理論而被信服。
這些看穿社會心理的“精英”從哪里來?
如果“理性人”來自于“烏合之眾”,那烏合之眾本身就是偽命題。
如果這些“理性人”永遠區(qū)別于“烏合之眾”而存在。其真實性本身就違反直覺,需要論證。同時,這將是對公共話語權最大的壟斷,如果有人永遠是對的,那還關對錯什么事?
邏輯自恰的答案只能是后者,而后者的價值判斷讓人恕難茍同,事實判斷也缺乏證據(jù)。
頗像《1984》中真理部的手筆。
讀烏合之眾有感3
合上整本書,強烈引起我共鳴的觀點主要有三:
一是關于群體的無意識行為。正如作者所言,群體是易受暗示的,你以為自己獨立做的決定往往包含了他人的暗示及影響。一些愚蠢的、違背內(nèi)心原則的做法在以個體存在時是絕不會做出的,但被冠以群體之名時會有種莫名的力量讓你投入其中!叭后w”的存在,會給予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也很容易讓人相信所謂群體的判斷。
二是“群體不受理性的影響,只受情緒的支配”。讓我最有感受的便是微博上多次發(fā)生的新聞反轉(zhuǎn)事件,比如今年的廣州某小學患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事件、茍晶事件、羅冠軍事件。這些事件最后呈現(xiàn)的`真相總讓人意想不到,且一次又一次消費了網(wǎng)民的感情。我自認為自己還是能夠獨立思考的,但當我看到這些令人憤怒的新聞時,我也和大多數(shù)義憤填膺的網(wǎng)友一樣,自然而然地站在弱者的立場相信弱者的話,結果好幾次被真相啪啪打臉。即使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但總有一堆人不長教訓,在沒有足夠證據(jù)的前提下對某人某事妄加評判。
《烏合之眾》提到說:“在群體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不管你是聰明厲害的人,還是普通平凡的人,很多情況下做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我是從黃執(zhí)中學長的微博了解到羅冠軍事件的,即使是辯論大神
黃執(zhí)中在看到該事件涉及的社會敏感問題時也難免情感占了上風,在沒有一定證據(jù)的情況下對此事作出了評判。我們都處在后真相時代:事件的真相在話題中發(fā)生一次次的顛覆重塑,情緒一浪高過一浪,公眾不關注真相,只是著力于道德的審判和情緒的渲染,甚至期待反轉(zhuǎn),但一旦真相被揭開,公眾卻已將事件的原委淡忘。
《新聞學》概論里,闡述了后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征:“情緒在前,真相在后;認知在前,真相在后;成見在前,客觀在后!蔽覀円詾槲覀冊诶幂浾撋鞆堈x,實踐上卻成為了罪惡的幫兇,成為了群體中的一個工具人。
三是關于斷言的說服力。書中討論了如何說服選民群體,其中寫道:“在選民面前,候選人必須哄騙群體,就算用最離譜的騙術也不過分,再加以異想天開的承諾,才能完全征服選民。"我的腦海里不由自主地想,這說得不就是特朗普嗎?而現(xiàn)實證明,老是騙人的特朗普卻收獲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與名氣。
讀烏合之眾有感4
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的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家的創(chuàng)始人。本書《烏合之眾》講的是關于群體心理的特征及群體心理引發(fā)的一系列的事情,古斯塔夫先生對群體心理研究從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和信念、群體的分類及其特征三方面對群體心理做了剖析。
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物質(zhì)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古斯塔夫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了群眾,讓我對群眾的看法不僅限于馬克思。也對群眾的某些言辭、行為有了不同的看法。
群眾是單純、易怒、暴躁的。一個好的領導人掌握了群眾心理便獲得了神一樣的力量,掌握了人的生與死。一位優(yōu)秀的數(shù)學家與一位普通的工人在智力上有高有低,但面臨從未涉及的歷史領域兩人做出的判斷卻不相上下,把他們放在群眾里也是一樣,做出的決策不分上下。
群體極其容易受到暗示,為了所謂的正義感濫殺生命,服從著別人的慫恿并且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而感到無比的光榮,甚至希望自己能獲得別人的贊揚和嘉獎,他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群體犯罪在法律上是犯罪的,在心理學上卻不算犯罪,他們受到別人的暗示,慫恿,讓他們在思想讓為他們的行為是一個正常人應該做的事情,他們在履行自己的職責而已。
古認為從小接受教育會讓人的思維越來越禁錮,成年后也會變得麻木。就如中國宋朝時期,重文輕武的.思想尤為嚴重,八股文也為人們的想象力戴上了枷鎖!凹幢憬逃裏o法提升道德水平,至少能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國家用教科書制造出這么多拿了文憑的畢業(yè)生,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一部分,于是不得不讓其他人失業(yè)”“一個國家給青年人什么教育,就可知道這個國家以后會怎么樣”
在科學還未發(fā)展這么快時,人們信仰神、佛。萬事萬物都是未知的力量所創(chuàng)造的。人們盲目崇拜,渴望傳播,理解狹隘。但這些有了科學的驗證,這些理由就經(jīng)不起推敲和質(zhì)疑。
群體領袖在宣傳某種信念觀點時會采用斷言、重復和傳染。斷言越簡潔,論證越貧乏,影響反而越大。人類的理性遠比我們想的要差,群體可以暴起一時的擁護你,也可以讓你的輝煌轉(zhuǎn)瞬即逝,過眼云煙。
個體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世界紛繁復雜,個體的、群體的、善的、惡的,等等,思想不能成為信條,要隨事態(tài)的變化而不同,最重要的是看清事物的本質(zhì),不做俎上魚肉,也不做屠殺別人信仰的劊子手。
讀烏合之眾有感5
是否能避免加入烏合之眾的狂歡?
該書是作者勒龐最著名的經(jīng)典作品,在大眾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皆享有盛名,歷經(jīng)百年其地位依舊無可撼動。書中作者研究的對象是他所稱之為的“異質(zhì)群體”(由任意個體組成,不管他們的職業(yè)與智力),主要闡述了群體及群體心理的特征,指出了當個體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它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之后,它所有的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當個人有意識的人格和才智消失殆盡時,其無意識特征就會占據(jù)主導地位。
情感和觀念在暗示和傳染作用下趨同發(fā)展,并傾向?qū)凳居^念立即付諸行動;在作者勒龐看來,群體具有智力低下、不加推理、缺乏判斷、易受暗示、輕信盲從、情感夸張、善于行動、道德或高或低等特點,一個人單是加入群體這個事實,就使他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級。勒龐這本著作在時間的檢驗下依然煥發(fā)光彩,書中涉及到的問題具有多樣性和持久意義,能幫助我們把握時代的脈搏并保持敏銳的目光來審視當下的社會問題。
個人認為該書的精髓在于中篇——群體的觀點與信仰,勒龐對于群體在觀點與信仰這兩個方面的解讀非常到位與精準,有些觀點在現(xiàn)今社會依舊適用,提供了看待某些問題的獨到角度和成因解讀;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對教育的分析和批判,否定教育就是背書和服從,絲毫不訓練自己的判斷力和主動性,這種教育引發(fā)更為嚴重的危險,它讓接受教育的人強烈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并極力想從中逃離。所以我們不應該成為知識的`活體容器,這不會提高智力水平,人生成功的條件是判斷、經(jīng)驗、干勁和性格,書本當中是絕對無法提供的。
然而書中還有一些觀點使我不敢茍同,作者列舉的事實依據(jù)過于偶然,得出的結論又過于絕對,可能是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致使一些觀點趨向偏激和片面?傮w來說,該書在心理學領域的影響還是毋庸置疑的,雖然作者有些觀念具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瑕不掩瑜,該書值得反復閱讀,需慢慢地把它讀透,拒絕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
讀烏合之眾有感6
個人有意識的行為,會逐漸被群體無意識行為取代處于群體中的個人,其個人行為很容易被群體情緒暗示和吞并,在個性被共性泯滅的同時做出被情感支配的極端暴躁行為或認知偏差。換句話來說,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之中,他的頭腦和個人意志就被凈化和隔離,所以理智和主見也就不再屬于他們。
群體感情的狂暴更會因為群體責任感的消失而得到強化,道德約束范圍的夸大使得個人在群體中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平日加以限制的欲望在群體的掩飾下頃刻爆發(fā)。
由于群體中存在無思辨和推理能力的理性特性,因此群體中的領袖更像是被賦予了神學的地位和意義,并在外在形式上體現(xiàn)為“宗教的語言”,絕對崇拜與無條件信服,特有的偏執(zhí)和無端的妄想構成群體的感性信念,并進一步加深了群體組織被統(tǒng)治和被壓迫的低劣地位。
要想很好地領導一個群體,那么領導者就必須在群體的想象力這一方面下很大的功夫去研究。因為真理從來都不是群眾最為渴求的存在,相比較而言幻覺與充滿誘惑力的謬論更能滿足群眾幻想的要求,再加之中國式教育的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性的匱乏,使得人們較少的擁有自由意志和主觀能動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的.學生思維,就是對現(xiàn)存教育體制現(xiàn)象的完滿體現(xiàn)。
我能想象到的關于民主的暴政:蘇格拉底死刑、巴士底獄監(jiān)獄長遇害
無意識情緒的支配、理性的匱乏、盲目的服從與相信、群體意識的感染使人們的行為逐漸被情緒支配且變得毫無回擊之力,人們?nèi)缤粻烤的木偶在集體感染的情況下做出一系列瘋狂的行為并不以為然。
正是由于群眾的這一特性,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在很多演講或者辯論當中,情緒感染往往比理性邏輯帶來的沖擊強大的多,“觀察觀眾的表情變化,來判斷自己每句話所達到的效果如何,從而得出采用什么論證證據(jù)最為有效的結論”“隨時根據(jù)現(xiàn)場的反應來改變自己的措辭和演講方式!
通過這本書,我收獲到:
1、保持理智和獨立判斷的能力,時刻采取第三人稱的監(jiān)督方式,隨時跳脫集體環(huán)境審視自身行為。
2、主動培養(yǎng)自己的思辨能力,對待事物要現(xiàn)有自己的觀點,然后再去補充自己匱乏的思路。
3、根據(jù)群體特性,如若想要獲得群體的支持,首要任務是征服其中的靈魂人物(因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下,政府將失去左右輿論的能力,民眾將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民主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同時,國際間競爭使政府必須擁有更高的效率,民眾必須賦予政府更多權力,集中也會成為必然的趨勢。因此,中國未來的政治體制將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權威民主雙向加強的模式,即民眾選出強力領袖,由他來行使巨大的權力。這一切,正如勒龐所言。
勒龐曾預言社會主義理想的實踐必將是艱苦的過程,也曾預言中國在辛亥革命后必將迎來更加極權的專制。他的“烏合之眾”心理學認為:民眾為了追求幸福,會愿意犧牲自由,追隨強力領袖,賦予他絕對權力,并為他所宣揚的理想犧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這個片面的觀點得到了歷史的有力映證——二戰(zhàn)、文革——民眾哪一次不盲從?哪一次不為瘋狂的理想而瘋狂地殺人?
因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心理學,了解是什么讓我們盲從,如何克服盲從,從而確保一個穩(wěn)定發(fā)展的幸福未來。
在連續(xù)讀了佛洛伊德批判繼承勒龐思想的《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和當代學者寫的討論盲從行為的《影響力》以及一些研究催眠術的書籍后,我傾向于用“催眠”與“同步”(synchronization)理論來解釋“烏合之眾”的盲從。
“催眠”是指個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戰(zhàn)勝和控制。強大的群體意志戰(zhàn)勝和取代了個人意志,個人被群體催眠了。(前面我專門寫過一篇關于催眠的文章了,所以這里就不細談了)無論是否被催眠,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系實現(xiàn)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認同”與“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它仿佛是人類在進化的過程寫入自己DNA里的基礎核心程序,是一種不是本能的本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對這一本能的總結。別人饋贈我,我就回贈他;別人攻擊我,我就回擊他。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里那些免費品嘗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
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白孕拧笔且种啤按呙摺钡牧挤剑爸斏鳌笔前盐铡巴健狈执绲囊I。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經(jīng)常提醒自己,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做一個有獨立人格的自我。
PS,談點關于“同步”的題外話。
在與人交談時,模仿對方的表達方式,如語氣、姿勢、詞匯、節(jié)奏等,通?梢赃_到更好的溝通效果。所以,與父母溝通時要用家長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時要用孩子的方式,一旦反串,結果就很糟糕。多數(shù)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不暢,就是因為彼此都堅持自己的方式,而不愿意主動與對方“同步”。
人不只與他人同步,還努力實現(xiàn)與自身的“同步”,即前后一致性。因此,先問兩個問題,讓對方做出“肯定”回答后,再提一個過分的要求時,對方會很難拒絕。
“同步”也有副作用。如街頭有人需要救助時,由于過路人都不知情,因此,他們只會觀望他人行為,以期用“同步”來避免犯錯。如果其他人都無動于衷,則人們也會“同步”這種無動于衷,結果便是一種“社會人情淡漠”的假象。針對這種現(xiàn)象,求助者只需指定一個幫助者,道明原因,并指明要求幫助的內(nèi)容,使對方開始行動,便會幫你贏得更多人的“同步”協(xié)助了。
讀烏合之眾有感7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以研究大眾心理學著稱。他認為現(xiàn)代生活逐漸以群體聚合為特征。在《烏合之眾》中他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滅,群體的思想占據(jù)主導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它們目前的組織賦予它們巨大的力量。我們目睹其誕生的那些教條,很快也會具有舊式教條的威力,也就是說,不容討論的專橫武斷的力量。群眾的神權就要取代國王的神權了! “一些可以輕易在群體中流傳的神話所以能夠產(chǎn)生,不僅是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像中經(jīng)過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在群體眾目睽睽之下發(fā)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刻引起與它毫無邏輯關系的一系列形象。我們只要想一下,有時我們會因為在頭腦中想到的`任何事實而產(chǎn)生一連串幻覺,就很容易理解這種狀態(tài)。我們的理性告訴我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但是群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事件混為一談!北┟袷侨狈硇越(jīng)驗的群體,當對發(fā)生的種種事件缺乏有效的理性思考,就只能通過自身的感知經(jīng)驗和道聽途說進行聯(lián)想,并為之找到聯(lián)系。比如“西方媒體批評”——“反華勢力”——“八國聯(lián)軍”——“保家衛(wèi)國”一樣。
“群體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夸張。在這方面,就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群體中的個人類似于原始人,因為他不能作出細致的區(qū)分,他把事情視為一個整體,看不到它們的中間過渡狀態(tài)。群體情緒的夸張也受到另一事實的強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現(xiàn)出來,通過暗示和傳染過程而非常迅速傳播,它所明確贊揚的目標就會力量大增!比后w表現(xiàn)出的感情是無法復雜和具有深度的,因為他在集合個體時必須選取明確的,具有共性的情感指向,比如仇恨,熱愛等等。這樣才能在簡單和宏大的群體活動中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任何可以深入解析的可能都不會被允許存在,因為暴民個體的狂熱無法接納這種可能,而且它將給群體內(nèi)部帶來爭議,從而引起分歧。
人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系實現(xiàn)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罢J同”與“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里那些免費品嘗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白孕拧笔且种啤按呙摺钡牧挤剑爸斏鳌笔前盐铡巴健狈执绲囊I。
我們?nèi)粘I钪杏泻芏嗍录伎梢宰C實龐德的觀點。新聞媒體或者說新聞媒體背后的利益集團利用輿論為博取自己更多眼球,騙取點擊率等不顧事實按照自身需要,或按照社會普片關心方向片面報道的行為。例如最近發(fā)生的辱母殺人案,關于案件的報道都集中于法律不如道德,司法腐敗,司法不獨立等敏感的、當下熱點的問題。輿論風向把群眾關注盡管書中的觀點顯得偏頗,但依然是值得認真讀的一本書,其中很多觀點更是為我們敲響警鐘。
比如,書中談到“只有靠形象思維得來的簡單觀念,才會讓群體盲目輕信。只有簡單而明了的觀念是被群體接受的!边M而書中提到“在渴望理想的心靈里,科學是有所欠缺的,因為它既不敢做出過于慷慨的承諾,也做不到像幻想一樣撒謊。”為什么謠言可以漫天飛舞,傳銷的領導者能讓加入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因為他們加工、描述的景象仿佛觸手可及。而我們自己也確實是很容易接受那些清晰的圖景,對科學深邃的邏輯缺少一種耐心的探索和理解。
正如一面雙刃劍,《烏合之眾》能讓人警醒,也能讓野心家找到掌控群眾的方法。它提到“只要掌握了影響群眾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tǒng)治他們的藝術!睍姓劦饺绾巫屓罕娊邮茏约河^念,”改造,改造的方向必須是低俗化和簡單化!
我們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本書提醒我們跳出群體之外,冷靜的觀察我們所處的群體,冷靜的分析群體中的領袖,若“領袖”的動員手段,只是“斷言、重復、傳染”,那我們可能就要逃離這樣的群體,這樣的群體可能就會有野蠻的特性。
讀完此書,我更清晰的理解潮流、謠言及恐慌。
讀烏合之眾有感8
現(xiàn)代社會以前是一個強權者的時代。不管是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還是西方的中世紀,都是專制的、獨裁的。我們首先不要給專制、獨裁定性,不要很隨意的說專制獨裁好還是不好,要分析。在下一篇文章專門分析專制與獨裁的利弊。
自從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立,組織越來越龐大,世界上的決策權力就逐漸被分散化。一個人獨自決策的組織格局逐漸被替代,F(xiàn)代社會,伴隨著民眾的崛起。二十世紀以來,乘著馬克思主義的東風,亞非拉的殖民地開始了獨立運動,擺脫西方強權的時代到來。隨之而來的是,殖民地內(nèi)部的強權被呼喚出來,亞非拉的領頭羊帶領羊群去抵抗西方強權。貧弱的殖民地人民需要一個精神領袖。斯大林、毛澤東、卡斯特羅、金日成、穆巴拉克、卡扎菲被呼喚出來。這是弱者革命的第一個里程碑。
隨著社會主義理論的蒼白、隨著資本主義的新一輪攻擊,殖民地的'領頭羊紛紛倒臺,只不過卡扎菲時間長一些而已,再次使羊群渙散,要害是羊群在思想上沒有了依靠。但是卻并沒有也不會再次出現(xiàn)領頭羊。因為大眾時代已經(jīng)到來。勒龐《烏合之眾》的暢銷,說明了這一點。大眾的依靠強者意識在減弱。自己走上街頭的欲望在增加。加上現(xiàn)代電子科技技術的成熟,大眾的折騰不可避免,大眾的盲目、愚昧的一面被呼喚出來。
利比亞的人均GDP一萬多美元。推翻卡扎菲并不是為了增加權利。吃一斤肉的時候不鬧事,吃五斤肉的時候反倒要鬧事了。因為吃五斤肉的時候可以看到西方的電視、可以吃西方的快餐、可以到西方留學了、可以聽見西方的價值觀了。
民眾是容易被鼓動的、容易被宣傳所左右的。當穿著西服回來的留學生告訴卡扎菲放棄核武器的時候,卡扎菲也迷茫了!
如今的世界,從國際格局上看,是新戰(zhàn)國;從階層上看,是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上層利益集團獨裁,下層民眾盲目無意識的狂躁不安。
但是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高度依賴的社會,整個社會是一個體系。任何一個小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社會難以運轉(zhuǎn)。假如現(xiàn)在電網(wǎng)斷了,則整個社會必然癱瘓。所以狂躁過后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讀烏合之眾有感9
很久以前,勒龐就預言了今日群體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體中的任意個體,換句話說就是智商無下限!叭后w總是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大腦活動的消失和脊髓戶外的得勢”……最后“群體既易于英勇無畏也易于犯罪“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事實就是這是一個群體的時代,要取得別人的認同那么務必先認同一個群體,無論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將被磨滅。無論這個群體對某事是認同還是反對,這都是一個個的群體和陣營。對某一群體的認同取決于群體的言論和發(fā)布的消息——至少我認為此刻是這樣的——諸如微博等等,而事實告訴我們?nèi)后w的觀察往往是失真的。正像書中所講,群體的.情緒是單純的,夸張的。而群體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這就催生了種種陰謀論,正因你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不是被煽動了,是不是被暗示了。正因前面說到真實已經(jīng)被群體糟糕的觀察和分析潛質(zhì)磨滅掉了……如果你不進入某個群體,你又很難知道他們的運作過程,而你一旦進入那么就不能保證你自己還有智商這個東西的存在……
而我們總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是嗎?正因我們都有一個陣營,無論你是贊同還是反對,除非你對此事不聞不問不去選陣營。那么好吧,又一個陣營出現(xiàn)了,人總是要有一個立足點來生存。群體能夠成就,也能夠毀滅。
好吧,這只是一個開頭,不想再繼續(xù)復述,因此我不愛寫……鑒于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們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烏合之眾》吧,就應看看這本書,至少此刻都就應看看,群體到底是一個什么狀況。
讀烏合之眾有感10
烏合之眾里說:群體里的個人完全不同于獨立的個人。
是的,一個獨處的個人可以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見解、獨立的審美、獨立的個性,可是,一個人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是脫離不了集體的。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群體或多或少都會不經(jīng)意間改變我們獨處時的一些習慣,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壞的。
群體有一種潛移默化的神奇力量。
比如,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群體對個人來說就是一種成長;一個八卦成性、流言蜚語滿天飛的群體就是對個人精神的消耗。
同樣起點的兩個人,置身于不同的群體之間吸取的養(yǎng)分不同,短時間內(nèi)看不會有太大的區(qū)別,經(jīng)過歲月的篩選,差距顯而易見。
環(huán)境改變?nèi),群體也會。
一旦大多數(shù)人形成統(tǒng)一陣線,一個人的意見顯得無足輕重,哪怕他是對的,可是與人多勢眾的群體相比,難免會產(chǎn)生自我否定的情緒,畢竟獨舟難行。
小時候有一首歌叫眾人劃槳開大船。
一支竹篙呀,難渡汪洋海
眾人劃槳喲,開動大帆船
一棵小樹呀,弱不禁風雨
百里森林喲,并肩耐歲寒,耐歲寒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
同舟嘛共濟海讓路,
號子嘛一喊,浪靠邊
百舸嘛爭流,千帆進,
波濤在后,浪在前
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在困難面前,比如抗洪救災方面就顯示出了集體的重要性。
集體的矛盾也是激烈的.,誰干的活的多一點,誰干的活少一點,干活多的如果得到的回報跟干活少的一樣,難免有微詞;如果干活多的拿到的比干活少的回報多,干活少的也免不了說三道四。
群體有時候慷慨激昂,有時又無比沮喪。
總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水很深,硬著頭皮往前闖吧!
讀烏合之眾有感11
《烏合之眾···群體時代的大眾心理》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chuàng)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書描寫了群體心理、群體的觀念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會教育問題和群體領袖及其演講。
一群具有什么樣特性的人才能定義為群體,是首先要討論的問題。他們也許是有著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屬于某個階層,亦或是有著共同的政治立場,什么樣的一群人不是群體呢,一個廣場上的人,一個國家的人,因為你沒法用一個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們。
群體的特性是沖動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惡的,他們對復雜的事情無法處理,哪怕他們是一群大學生,平時理性和富有知識,成為一個群體后,對復雜問題也是無法處理的,對群體的任務是越簡單越好。
本書討論的教育問題,放到現(xiàn)在同樣是問題,一百多年了仍未解決。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提高了基礎教育,但基礎教育的目的和社會就業(yè)的不穩(wěn)定,讓年輕人群體的就業(yè)目標變成了公務崗位,又由于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輕人無法成為公務員,他們接受了公務員式的教育,卻無法獲得相應崗位。巨大的'失落感,讓年輕群體無所適從。前段時間看到消息,教育撥款傾向中職教育,好的中專學校錄取分數(shù)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夠從工科學校學到更專業(yè)技能,走出美好的未來。
本書講解了如何成為一個領袖,群體領袖具有什么樣的特質(zhì)。群體領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體的中演講,憑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讓群體安靜,演講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體的數(shù)據(jù)和理論支撐,他的演講只需要斷言,并把斷言不停的重復,將自己的情緒傳染給群體。這樣的觀點就會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發(fā)現(xiàn)他講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體之中你一定會對此深信不疑。
這本書我剛讀完了第一遍,全憑印象寫的讀后感,其中偏見和誤讀望指正。
讀烏合之眾有感12
前段時間,我讀了由馮克利先生翻譯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說實話,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確實有點傷腦細胞,因為作者的有些言論我并無法完全理解。但盡管如此,通過閱讀此書,我還是頗有收獲的,最起碼我對“群體”這一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這本研究群體心理的名著是法國作家古斯塔夫?勒龐寫的,作者以一個心理醫(yī)生的視角,解剖人類內(nèi)心中隱藏的心理毒瘤,表達了對法國民族文明的失望與不滿。該書篇幅不算很長,卻字字珠璣,有著作者對群體的深刻認識和見解。美國社會心理學領域的泰斗奧爾波特曾經(jīng)說:“在社會心理學這個領域已經(jīng)寫出的著作當中,最有影響者,也許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
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勒龐犀利的言辭所震撼。他無所畏懼,毫不留情地揭開人類的虛榮之心,揭露諸多關于集體的丑陋與缺陷,將種種可悲的人性、群體性擺出來讓人們自己去審視。書中無不表達著反集體主義的傾向,而這對于今天時刻強調(diào)集體主義重要性的我們來說,無疑會是一次思想上的強烈沖擊。但仔細想想,從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來看,勒龐在書中提出的種種言論也就不難理解了。譯者馮克利也說:“對于20世紀出現(xiàn)的許多成功或失敗的群眾運動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災難,我們?nèi)缦雽ζ鋵で笠稽c心理學上的理解,從勒龐那里是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的!
接下來,我打算談一下自己在閱讀此書時印象比較深刻的幾點內(nèi)容。首先是,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心理群體表現(xiàn)出來的最驚人的特點如下: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yè)、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便使他們獲得了一種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感情、思想和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的感情、思想和行為頗為不同”。對于作者的這個觀點,我們并不難理解。比如,在人們可以在宗教狂熱情感的驅(qū)動下“慷慨赴死”,但一旦脫離宗教,作為個體的人們很大程度上就會失去這種勇氣。又如,一個非法傳銷團伙聚集在一起就會表現(xiàn)出上述的種種特征,他們不管學歷、經(jīng)歷、出身如何,感情和思想都轉(zhuǎn)移到了一種心理,相信非法傳銷組織鼓吹的種種神話,不再有個體之分。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它們都體現(xiàn)了群體有著個體不具備的優(yōu)勢。而就像勒龐所說的“群體的`領袖的往往采用斷言、重復和傳染的手段動員群體”,從而使群體對他們深信不疑。
然后,作者還說到“決定各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這就像我們時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在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資產(chǎn)階級本身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事實證明,資產(chǎn)階級始終無法領導中國革命徹底勝利,而只有后來的無產(chǎn)階級才能挽救中國。由此看來,勒龐的這個觀點確實挺有道理。當然,不排除會有個別案例與之不符,但就大多數(shù)事實來說,勒龐的說法是不容置疑的。
此外,我覺得作者對教育的看法的很切合當下中國教育的實際,對我們有特別警示作用。勒龐說到:“從小學直到離開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派不上用場。受教育對于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睍r至今日,這種現(xiàn)象在我們周圍還是隨處可見。從每年的大批畢業(yè)生中,我們就能看到很多大學生雖然在學校中成績名列前茅,但是他們空有一腔理論,卻絲毫不懂得聯(lián)系實際。有人稱他們?yōu)椤皩W習機器”,只懂得“輸入”,而不會“輸出”。這些都表明了應試教育的弊端。而只有將應試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高效結合,才能改變學生“死讀書,讀死書”的現(xiàn)狀!坝^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環(huán)境中才能形成”,因此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各種實踐活動,而不只是為了考試,為了某種學歷、證書或一紙文憑而學習。
最后,我想說,勒龐的話語雖然有點偏激,但是他的很多觀點還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學習的,對于任何的人或事,我們都應該采取辯證的觀點去看待,而不能以偏概全。
讀烏合之眾有感13
《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人,說到法國是繞不過去革命的,全書的觀察基點就建立在大革命之后的過渡時代,群體的意志逐漸進入國家政治生活,慢慢成為統(tǒng)治階層,這個背景也讓群體心理學變得更值得被研究。
心理學定義中的群體,最顯著的特征是個體的消失,群體中個體的思想何感情會全部朝著一個方面邁進,這使群體具有無人可擋的巨大力量。由于受到更為強大的無意識因素影響,群體存在幾種基本特征:一是沖動、易變和急躁,原因在于群體中個體缺少了對刺激反應的加工能力,社會對個體的約束在群體的庇護下消失了;二是易受暗示和輕信,從這個角度看,歷史也變得不可信了;三是感情的夸大和簡單化;四是偏狹、裝橫和保守,自大但有渴望被奴役;五是群體的道德水平無論是低下還是高尚,都十分極端。此外,群體沒有理性的推理能力,只是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攪在一起,但有豐富的想象力,容易受到暗示的影響。
群體的基本特征讓他們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形式,被某個群體擁戴的領袖,在這個群體看來就是真正的神。因此,成為群體的領袖,首先要通過個人魅力或者社會地位、財富獲取聲望,用堅信的意志不斷成功保住聲望,再通過斷言、重復、傳染三類手段驅(qū)動群體。但這種驅(qū)動往往不會長久,因為群體觀念雖然呈現(xiàn)了表面的多變性,但內(nèi)核頑固,產(chǎn)生漫長,改變困難,領袖一旦與群體的普遍信念和情感背道而馳,便不會持久。
群體觀念主要受到積蓄因素和即時因素的決定,前者是深層次因素。積蓄因素有種族、傳統(tǒng)、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制度和教育,其中種族是最強大的因素;即時因素包括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jīng)驗的無用和理性的缺位。
全書最后對犯罪群體、陪審團群體、選民群體、議會群體四個涵蓋來自各種特點、職業(yè)、智力水平的個體的異質(zhì)性群體進行了分析,并重點就文明進化的共同階段進行了總結:文明誕生之初,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個體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的法律結成整體的唯一紐帶,漫長的時間和一致的環(huán)境造就了一個種族,種族獲得某種理想般的基本觀念,一種包含制度、信念和藝術的文明圍繞這個理想開始誕生,但當文明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是不可避免的.破壞,作為民族支持的理想開始衰弱,宗教、政治和社會結構開始動搖,人群最終變成了缺乏團結一致的個體,文明只徒有其表,國家開始發(fā)揮引人注目的影響,等到所有文明的積累消耗殆盡,烏合之眾開始執(zhí)行歷史使命,革命開始,摧毀文明,終結信念。這是民族的生命循環(huán)過程,因此,書中說,沒有傳統(tǒng),文明是不可能的,沒有對傳統(tǒng)的破壞,進步是不可能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以群體為支點,看社會和文明的歷程,這無疑是一個有趣的角度,但書中的觀點毫無疑問和社會主義是不一致的。全書總結下來,雖然也承認群體或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但一個是毀滅一個是創(chuàng)造。這點值得商榷。另外,書中流露出的對女性心理和智力的歧視,讓人無法茍同。
讀烏合之眾有感14
《烏合之眾》,第二次讀,第二個譯本。感覺馮譯比胡譯更好,因為馮譯更能體現(xiàn)出勒龐觀點警句性的力量。“烏合之眾”,怎么會有這么棒的詞!太喜歡漢語啦!
編排的原因,譯者序放到了書后。譯文和非譯文的交替,給人一種潛水很久,終于冒出水面,暢快呼吸的感覺。讀勒龐原文有種憋氣的感覺,一開始抱著久仰大名的熱情還能津津有味,后面越來越啃不下去。
原文基本全是作者觀點噴發(fā),就是斷言斷言斷言,不解釋不解釋不解釋,作者說仿佛在說不懂就記住吧,我肯定是對的。這也正符合作者斷言法、重復法、傳染法的大眾心理操縱理論。
讀的過程就是在看作者指著一個群體化身而成,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壯漢,不斷吐槽數(shù)落。讀起來很容易感到乏味但讀完已不知不覺受到他觀點的影響,慢慢認同他的'觀點了。一本充滿偏見、怨念、吐槽的小書,卻能從出版伊始持續(xù)盛行至今,就是在于作者直覺得來的觀點又總是能讓人信服。
從眾心理,人皆有之,可一旦從眾,便失去自我,成為烏合之眾,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倒退好幾步?墒钦l不喜歡那種群體帶來的力量感和正確感,這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社會陷阱。就像買基金買股票,追漲殺跌,誰不是跟著跑?最后七虧二平一賺。
中譯者序中說,烏合之眾的當代意義在于它發(fā)現(xiàn)問題的功能,而非解決問題的功能。我認為對于讀者的意義應該是讓我們意識到群體的存在,而且我們隨時可能置身其中。由于勒龐對我們耳提面命地說過群體烏合之眾的特征,我們也就有了更高的反省力,也更可能Think Outside the Box,跳出局外去思考,開天眼,覷紅塵:我是不是已經(jīng)喪失自我,把理性全部交給了群體的感性,漂浮在群體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暴之中。是的話,快快醒來。
讀烏合之眾有感15
讀勒龐在一個世紀前寫的這本《烏合之眾》,就像是在讀一本二十世紀的人類史。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見,察覺了群體——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單元——的各種特點及影響,并預見到,群體在一個愈加明主的社會中必將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將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龐該是個種族主義者。恕我可能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無知,但縱覽全本書,“種族”這個詞出現(xiàn)得最多次。勒龐認為:種族是決定人類行為最深層的因素。正是種族保留下來的“生理解剖學的”因素,決定了人類的無意識動機,而無意識動機又是群體行為的動因。所以,即使群體一律的無知、多變、沖動……但表現(xiàn)出來的方式又因種族而有所不同。
勒龐應該也是個精英主義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對安德魯撒克遜民族的崇拜,深為認同后者個人主義的民族特性。而他卻多次地將法國大革命歸結于本民族群體意識的主導,失望之情可見一斑。
看書時不時被他武斷、不加推導的結論所煩,認為其要是放在當代,可能連出版的機會都沒有,或是很快就銷聲匿跡。然而,這本書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還能被人所關注,被許多社會學家尊為“研究社會心理影響力最大的一本書”,必然有其獨到之處。依本人拙見,還應歸功其對于未來強大的預見能力。二十世紀世界的兩次大戰(zhàn),不都是群體行為被誘導出、傳染、放大后的.結果嗎?在看我們中國解放后的那場浩劫,不也是一場群體的狂歡嗎?盡管勒龐的論證缺乏依據(jù),但他仍能不無預見力地指出:“那些領袖們,杜撰一個模棱兩可的詞匯,描述一個偉大的圖景,鼓動群體……而這些新東西不過是過去的專制換了張面孔……”正是群體最深層的無意識動機的穩(wěn)定,人類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復過去——看看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和封建社會有什么區(qū)別?
就寫這些吧,大多數(shù)感想還是要邊看書邊才能蹦出來的。最后勉勵自己一句: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懷疑精神,永遠不要隨波逐流。
【讀烏合之眾有感】相關文章:
烏合之眾12-04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02-28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范文03-14
《烏合之眾》經(jīng)典語錄03-03
《烏合之眾》導讀心得10-12
《烏合之眾》經(jīng)典語錄12-03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03-25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2-24
《烏合之眾》讀書心得體會范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