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長津湖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1
戰爭電影巨制《長津湖之水門橋》在萬眾期盼中終于登上了大銀幕。特殊的題材、創紀錄的投資、超強的創作陣容,都預示著這將是一部史無前例的重磅影片。該片的票房預售、想看指數均在同檔期影片中排名第一且遙遙領先,必將在國慶檔期掀起全國觀眾的觀影熱潮。
《長津湖之水門橋》的上映也將抗美的援朝戰爭片創作推到了新的高點。據筆者統計,自1956年《上甘嶺》上映,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抗美的援朝戰爭片僅21部。而以來包括網絡電影及已立項的電影在內,抗美的援朝題材電影在短短兩年內已達12部之多。抗美的援朝題材已成為中國戰爭片一個潛力巨大的.富礦,抗美的援朝戰爭片創作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作為第一部表現長津湖戰役的戰爭片,《長津湖之水門橋》填補了一個題材空白。在抗美的援朝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憑借鋼鐵意志和頑強的戰斗精神,擊敗了美軍最精銳的部隊,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地區,打出了令世界矚目的國威軍威,一舉扭轉了戰爭局勢。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首登銀幕,無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義。
《長津湖之水門橋》的史詩性敘事實現了抗美的援朝戰爭片的一次重要突破。該片在同題材創作中首次采用了全景式、文獻式的“正史化”敘事方式,建構了由決策指揮的高層視點、基層連隊的微觀視點以及美軍的他者視點“三線并行”的敘事結構,展現了從作戰決策至長津湖戰役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抗美的援朝歷史。影片嘗試以客觀、理性的方式回顧歷史,揭示了抗美的援朝戰爭的正義性和勝利的必然性,反映了作為勝利者敘事的高度文化自信。
該片也是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英雄主義敘事。千里刀光影,萬里赴戎機,從解放戰爭到抗美的援朝,主人公伍氏兄弟前赴后繼奔赴戰場,與雷公、余從戎、平河等戰友用熱血與生命保家衛國,兄弟情、戰友情感人至深。與之呼應的是另一個并行故事:岸英向彭德懷主動請纓,將兒子送上戰場,而岸英最終將熱血灑在了異國土地上。這些舍生忘死、為國捐軀的戰士們,都是共和國永遠銘記的英雄兒女。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的援朝最殘酷慘烈的戰斗之一,志愿軍將士在嚴酷的戰場環境中,書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影片《長津湖之水門橋》藝術再現了這場戰役的殘酷悲壯:鐵道列車被炸的慘烈,亂石陣上的隱忍,通信塔之戰緊張激烈,新興里戰斗氣壯山河,指導員梅生退伍了亦重返戰場,老兵雷公壯烈犧牲,楊根思抱起炸藥包與敵同歸于盡,片尾“冰雕連”令敵人亦為之動容……影片展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不懼強敵、敢于戰斗、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英勇無畏、震撼天地的戰斗精神,譜寫了一曲革命英雄主義的壯歌。值得注意的是,該片還是電視劇《士兵突擊》的前傳,伍六一向許三多講述的那個“九死一生”的抗美的援朝故事,正是《長津湖之水門橋》中第七穿插連的長津湖戰史,“不拋棄,不放棄”的經典名句也找到了源頭。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2
很久沒寫影評了,失控玩家沒有給我驚喜,阿凡達換了4D版本也沒有新意。機器貓不溫不火,無法撿起兒時的記憶。而長津湖,這個從沒聽說過的地名,卻讓我在整整三個小時后無法忘卻,仿佛一直都在心里。
這電影很奇怪,名字有湖但直到結束才看到水,朝鮮土地上看不到朝鮮人,整部片子里面幾乎沒有女人。看上去這部電影是男人講述男人的故事,很硬。一頓飯要有硬菜才會記得住,一部電影如果三分之二都是講戰斗,那也會讓人心潮澎湃。男人之間講的是什么,愛國情,兄弟情,尊重,甚至來自于敵人的尊重。但每個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女人。伍千里和伍萬里的老娘,指導員的老婆和女兒,就連雷排長這個老兵,也被千里戲謔的說要給他找個媳婦。有媳婦就有家,有小家就有大家,保家衛國才落到了實處。
失控玩家這電影沒有魂,只是講了一個NPC的故事,顯得太過游戲化,不適合我王大叔那個時代的人。但長津湖電影有魂,這魂來自于真實的歷史人物(楊根思,邱少云),也來自于演繹這段歷史的幾個老戲骨和一個小年輕。說實話老戲骨的名字我從來記不住,只是看到他們的一舉一動,舉手投足,我才會把他們歸入老戲骨的行列,從不靠顏值去評價。而那個小年輕,卻讓這部電影有了新的意義,第一次看到朝鮮戰爭的故事可以從一個男孩的成長去訴說。
戰爭是殘酷的,不是一個男孩子可以想象的。一個連為什么只有100多號人,卻有500多個編號?昨天還在一起爬火車的親密戰友,今天就死在你身邊,生命無常,這是戰場上唯一確定的事情。在幾個月前看了另一部抗美援朝紀錄片1950年正青春,幸存者講述了他們當年20歲左右時候發生的事情,一個小北京說看到一個老戰士的腸子都出來了,收不回去。這是何等的驚駭,你讓四十多歲的`我去面對,也會遮住眼睛不敢看。但是戰爭就是你死我亡的,近距離搏斗,刀槍并用,為了生就要捅死另一個生命,在那時,不要多想,你就做吧。但是,在那之后,請去多想想,怎么能夠早日獲得和平。
死,是為了生。雷排長的死,是為了整個七連的生,而志愿軍的犧牲,是為了他們下一代不用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中。你問我,他們是不是勇敢的人,他們并不是。隔壁班的營長告訴萬里,沒有打不死的英雄。雷排長死的時候,要唱著家鄉沂蒙山的調子來獲得心靈的慰籍,臨死前還說了別把我留在這里。但他們是最可愛的人,誰會把青春留在異國他鄉?而不是留在自己生長的土地上?
當演職表向上滑起,放映廳的燈光重新打開,令我感動的是幾個老人被人攙扶著,還有一個坐上了輪椅。很久沒看到有老人坐輪椅進影院了,這三小時他們如果想上洗手間,該怎么辦呢?我沒去多想,但我想到的是他們的青春歲月是在哪個時代,怎么度過的?
抗美援朝的親歷者已經在90歲上下,漸漸老去。但他們的精神不會被忘記,因為中華民族是有魂的。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3
為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周四下午,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徒步來到好萊塢影城,共同觀看了《長津湖》這部電影。
《長津湖》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中國志愿軍在十分寒冷艱難的環境下依然奮勇殺敵,取得長津湖戰役勝利的事跡,英雄們即使被凍成冰雕都沒有退縮,不畏嚴寒、視死如歸的精神和英雄氣概。
當我看到我們中國志愿軍在冰天雪地里,吃著凍得像石頭一樣的土豆,穿著單薄的軍衣,而美國軍人卻在軍營里大口吃肉。我真是無比憤怒,眼淚瞬間嘩嘩流了出來。在這樣條件惡劣的情況下,我們的中國軍人依然堅守陣地,抗戰到底。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是,一排排志愿軍戰士在零下四十度的陣地上,保持著戰斗姿態成為了一個個永不傾倒的“冰雕”。
電影結束了,回去的路上下著蒙蒙細雨,我心里更加沉重,讓我想起當今流行的一句話“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這一刻,我才深刻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同時,我明白了革命先烈的辛苦與當今的生活來之不易,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此刻我就要立下遠大志向,努力學習,為建設更強大的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觀看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2
隨著國慶黃金周的到來,許多愛國電影紛紛上映。今天,我和家人一同觀看了《長津湖》這部愛國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950年美國攻占朝鮮,企圖以朝鮮為跳板侵略我國的'故事。看完了這部電影,給我帶來了深深的震撼。
影片中,長津湖天氣惡劣,氣溫低至零下30多度,一名美軍的杯子留下的水印,在短短幾秒內成霜結冰;美軍部隊在撤離時遇見了凍成冰雕的志愿軍,原來是我們的軍人準備伏擊美軍,卻在不知不覺中被凍成了冰雕,指導員正拿著望遠鏡尋覓著敵人,戰士們端著槍,拿著手榴彈,隨時準備給敵人迎頭痛擊。長津湖這惡劣的環境震撼了我。
戰爭開始,美軍早早占領了制空權,導致我軍被大大壓制。食物缺乏、子彈缺乏、防寒衣物缺乏,就連后勤部隊運輸也會被空軍攔截,有很多戰士尚未到達戰場,就已經倒在了美軍炸彈的掃蕩下,更何況美國還有坦克這種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支援。敵人的強悍震撼了我。
可就是在這種種艱辛的條件下,中國人民志愿軍非但沒有撤離,反而愈戰愈勇,先是炸毀了敵人的信號塔,擊敗了前來援助的軍隊。在最后的大總攻中,志愿軍殲滅了敵人的大部隊和司令員,只有少部分敵軍撤走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意志力深深地震撼了我。
最后,電影中指導員的那句:“現在我們打這場仗,就是為了將來我們的孩子不再打仗”深深地觸動了我。是的,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志愿軍先烈們的英勇犧牲。未來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更是寄托在我們身上,我們強則國強,祖國就不懼侵略者,亦不會發生戰爭。我們肩負著祖國的未來,我準備好了,你們準備好了嗎?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4
“戰爭從何而來?我們為什么會成功?”今日人們生活在和平的中
國,還需要思慮這些問題嗎?答案是必定的。
抗美援朝題材電影《長津湖》,以其氣概恢宏的畫面,全景式、
史詩般地體現了震驚世界的長津湖戰斗。電影用176分鐘對那場慘烈
戰爭進行力透紙背的刻畫,為觀眾供給一重視角進行深刻思慮。
9月20日,《長津湖》作為第11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片在京
舉行全世界首映,電影搶票預定超16000人,僅4秒電影票宣布售罄。很多影迷在近三小時的觀影后久久不可以平復心里的激動,表示《長津湖》翻開了一個“讓人精神上揚的通道” 。影迷觀影的空前熱忱,是對電影自己敘事傳情能力的必定。大眾對電影上映的廣泛期望,則更顯現出人們對觸摸真切的激烈盼望與激烈的共情能力。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立一百周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一周年。9月2日,第八批109位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全社會呼喊“英豪可歸矣”;9月3日,抗美援朝紀錄片《 1950他們正年青》上映,讓觀眾嘆息自己“眼中常含淚水”每一個值得紀念與致敬的日子、每一種寶貴且深刻的記錄方式,都屢次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注入力量。 《長津湖》能“未映先火”在必定程度上也說明,人們愿意在與銀幕的無聲對話中踴躍守衛著寶貴記憶的“檔案庫”,建立著民族共同記憶的“博物館” 。
最近幾年來,中國的戰爭題材電影每每收獲關注與好評。不論是《八佰》所刻畫的那棟受到強攻卻依舊被固守的大樓,仍是《金剛川》所
顯現的那座不停被轟炸再重修的簡略橋,都被觀眾深刻地記憶著。這些優異電影都擅長將宏闊的戰爭時代背景投射到一場看似微小卻十
分重點的戰斗上,聚焦在戰場的細節里、戰士的神態中。某種程度上,鏡頭中顯現的.樓、橋與剛毅的戰士形象,都成為了中華民族勇敢抗爭、創建奇觀的一種“精神符號” 。
有人以為《 1950他們正年青》用紀錄片形式“急救記憶”,其拍攝和上映帶有某種“急救式”的意味。這種寶貴電影是“對民族國家集體記憶的一次重要和實時的擴容”,也是一種民族精神的代際傳達。從這個意義上講,《八佰》《金剛川》《長津湖》這種電影的興起,則是在用鏡頭語言激發民族驕傲感與認可感。
《長津湖》 176分鐘的連續敘述,關于電影制片方、關于每一位觀影者都是一種挑戰,這要求電影的感情輸出與觀眾所能采取的感情輸入一定奇妙般配,形成優異的交互。電影在內容與價值觀上有所出,觀敬與致敬。
大眾對《長津湖》的期望,已不僅由于電影是一種兼具藝術與感情的表達方式,還由于我們更加認識到,一場電影、一個角色所能引領人們看到的,常常僅是冰山一角,還有無數未名的鐵血深情依舊暗藏在戰爭的灰塵中,亟待人們發掘擦抹。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5
很多電影都是到了第二部口碑開始下滑,雖然長津湖之水門橋也是第二部,但是我完全沒有這樣的感覺,甚至覺得這個第二部超過了第一部。
第二部可能不如第一部的歷史場面更宏大,但是它將極限的表達出志愿軍戰士的頑強戰斗意志,可以說在這一點上有可能還會超越第一部。雖然電影的總時長比第一部略短些,但是節奏不拖沓,整部電影看下來讓人感覺很爽,結束的時候總覺意猶未盡。
“水門橋”顧名思義就是圍繞一座橋展開的戰斗,戰爭很激烈也很讓人痛心,炸橋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避免不了會帶來人員傷亡,電影接近結尾的時候是最讓人感動的地方,和第一部的冰雕有異曲同工之妙。水門橋為何如此關鍵?片中,水門橋是一座背靠懸崖的半懸空通道,這里身兼發電廠、水壩等功能,還是美軍撤往興南港的通道。導演徐克曾在采訪里解釋:“如果志愿軍把這座橋炸掉,機械化程度非常高的坦克、車輛就會難以通過,志愿軍就有時間趕上來。”
《水門橋》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的長津湖戰役為背景,講述在結束了新興里和下碣隅里的戰斗之后,七連戰士們又接到了更艱巨的任務。他們面對裝備精良又占據地理優勢的美軍,做出了巨大犧牲。電影以極其逼真的場景,以令人發指的戰爭殘酷場面,帶著我們穿越了歷史的天空,來到這段令人發指和感動及深思的戰場。影片中講述的是一段令我們窒息垂淚的歷史,令我們深刻體會到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從拍攝角度上看,無論是鏡頭語言還是調色,構圖都很恰到好處,看下來不會有電影畫面帶來的.頭暈的感覺。演員的演技是真得好,在鏡頭特寫的.時候放大了面部表情,動作都太到位了,這部電影火,是很有沒有道理的!
在影片的最后,伍萬里抱著伍千里的骨灰回到故鄉,虛擬的千里對萬里說道:“你不是說你一塊石頭能打三十下水漂嗎?”萬里解釋道:“那是撿到塊特別的石頭”,千里問道:“什么是特別的石頭”,萬里哽咽住了。也許那塊特別的石頭是伍千里能帶著第七穿插連的弟兄們平安回來。但戰爭是殘酷的,哪有那么多特別的石頭,我們能撿到的只有普通的石頭,革命的勝利不是靠運氣,而是實打實用他們血肉之軀拼搏出來的。
電影中除了伍萬里的成長線之外,其他志愿軍戰士的群像也被塑造得更加豐滿:連長伍千里能力強、能穩住大局;狙擊手平河沉默寡言,但非常靠譜;火力排排長余從戎整天樂呵呵,時刻照顧伍萬里的安危;指導員梅生看上去書卷氣十足,但他實際上不僅戰術過硬,而且非常果敢。他們沒有主角光環,但他們各個都是主角。
走出電影院,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路的繁榮景象,不由地感嘆道:“現在的美好生活,都是他們用鮮血換來的。萬家燈火,是他們在為我們負重前行啊!”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應該更加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學習更多的本領去建設國家,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只有這樣,才對得起那些為國家,對得起為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們。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6
趁在國慶假期,去看了《長津湖》。很久沒看過這么感動的戰爭片了,看過太多電影,幾乎見過所有套路,但《長津湖》勝在沒有套路,現場、情感、故事都十分逼真,絕不摻假。
雖然是群像戲,但人物的刻畫并沒有丟掉細節和趣味。在戰場外,他們是毛頭小子、房迷、吃貨、女兒奴;在戰場上,他們唯一的名字是英雄,因為上了戰場就是英雄。第一次希望電影早點結束,是因為不想再切身感受戰士們遭遇的慘烈和痛苦。
序章吳京對久別重逢的家人說了句臺詞:“該打的仗已經打完了”,還誤以為是從和平年代倒敘回憶。隨著傳令急報,字幕顯示1950年……然后鏡頭切到美軍動態,才曉得是抗美援朝的開端。影片圍繞兩場慘烈的遭遇戰+一場浩瀚的主戰役,文戲彰顯角色胸襟,也沒有貶低敵軍,將近3小時的高燃橋段沒有給我太多喘息時間。
影片升華的部分很好:我們這一代在槍林彈雨中拼命,為的就是讓下一代沒有戰爭。雷排長耳背,五萬里罵他,他全能聽到,五千里叫親爸卻聽不清;總是教別人不要沖動送死,卻無時無刻不抱著必死的決心。這些看似粗野的農民兵,到了戰場上個個都有絕招,那種智慧是在一次次死亡面前換來的。
位導演配合得很好,影片和《金剛川》的表現形式完全不一樣。不論是場景切換,還是劇情銜接都沒有明顯的割裂感。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小李同學擔心的情況沒有出現,影片整體呈現不錯,場面宏大,劇情寫實,敘事完整,風格統一。
編劇選擇以第七穿插連士兵的視角,來展現規模宏大、波瀾壯闊的長津湖戰役。戰爭場面宏大,同時刻畫了角色鮮明的人物,時長3小時,情節緊湊,參演人員眾多,片尾人員字幕走了十分鐘,沒有彩蛋。在人物群像塑造上下足了功夫,吳京、易烊千璽、胡軍、黃軒、唐國強等一眾演員都貢獻了精湛的演技,鮮活的志愿軍戰士成了最可愛的人,看得出導演和演員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可以作為戰爭片的教科書。
幾個不足的'點,第一場戰斗過于冗長,打了半了多小時,極度削弱了文戲,實際推動的劇情很少,導致有一部分劇情銜接處理得并不好,使影片整體重心偏前。二是CG敷衍,細看都是沒打磨的模型。電影精彩的主要原因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殘酷,實際上當年的戰爭遠比電影展現的殘酷,包括物資與美軍的差距比電影展現的更大,戰術甚至是自殺式的。結尾概括性地草草結束宣告肯定有續集,可能導演想在下一部展現近乎絕望的戰場和更慘烈的犧牲。
不過這仍然是一部水準極高的影片,接近三個小時的觀影時間,只有淚點,沒有尿點,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殘酷的戰爭,也看到了戰爭里人性真實的一面。電影中展現的只是三年朝鮮戰爭冰山一角。真正的戰爭比我們看到的,還要殘酷。真心的希望后輩們都去看看這部電影,因為它不是一部史詩巨制,而是一段真實發生過的歷史,這部電影補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課,是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7
大年初一,《長津湖之水門橋》一上映,就掀起了觀影狂潮。我也趕在這天去看了這部令人震撼的電影。
影片中,志愿軍七連奉命攻下下碣隅里機場,于是美軍從水門橋撤退,那里有水泵房和碉堡,志愿軍們開始了攻橋戰斗,第一次炸后美軍用木頭修,第二次炸后用鋼鐵修,第三次美軍空投了鋼鐵橋架,支援隊伍也帶來了飛機坦克,而七連九連的戰士們已經一一犧牲,只剩下重傷在身的伍萬里一個人。雖然美軍傷亡近一萬八千人,但成功到達了興南港,從海上撤離。盡管沒有成功阻截美軍,但美軍的撤離,也意味著我軍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在敵我雙方整場嚴酷的戰爭中,一組組鮮明的對比沖擊著觀影的我。首先從作戰目的來說,美軍是拼命守,我方是拼命攻,所以才有這三炸三修的悲壯故事;其次,從裝備上來說,美軍的飛機有制空權,坦克、迫擊炮、燃 燒彈和煙霧彈等先進武器,使得他們在地面的攻擊力也有絕對的優勢,通信設備也極其發達,而我們呢?連厚實抗寒的棉衣在前幾次的戰爭中變得破爛不堪,的發報機的電池都因為天氣寒冷而不能工作,所以這樣一場戰斗在志愿軍眼里注定是一場殘酷無比,甚至是有去無回的戰斗;再次,從地理位置來說,美軍所占據的水門橋易守難攻,居高臨下,而我方連隱蔽都是難以克服的困難,何況是要主動發起攻擊,所以這肯定是一場慘烈的戰斗;最后,從雙方隊員的狀態來看,美軍以逸待勞,可以住碉堡,喝咖啡,吃大餐,聽音樂,睡大覺,我方長途奔襲,歷經多次戰斗,傷痕累累,疲憊不堪,所以這肯定是一場艱難的戰斗。
可就是這樣的一支隊伍,最終創造了很多奇跡,用這樣簡陋的裝備,我軍卻可以三次成功炸橋,最后一次甚至炸毀了橋墩,靠的是志愿軍堅定的意志和無畏的軍魂。七連接到的`任務是:不惜一切代價,成功炸毀水門橋。志愿軍們深深地知道,只有炸毀水門橋,才能斷絕美軍的后路;只有斷絕了美軍的后路,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只有贏得抗美援朝的勝利,才能讓我們中國不再遭遇炮火的侵襲。因此,即使是面對裝備齊全的敵人,面對猛烈的炮火,面對犧牲的結局,志愿軍仍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頑強地發起一次又一次的攻擊,一次又一次的沖鋒,創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跡。
在觀影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被打動著。當太陽從東方升起,七連的戰士們朝著太陽的方向,朝著祖國的方向,敬著軍禮,輕聲說:“新中國萬歲!”因為戰士們心系祖國,所以在戰場上視死如歸,敢于犧牲。余從戎在雪山頂上開槍喊叫,吸引美軍的注意,最后被燃燒 彈活活地燒死。因為他心系戰友,甘愿犧牲自己一人,也要讓其他七連的戰友平安。梅生含著女兒的照片,開著點燃的裝甲車沖向敵營,用生命發起最后的攻擊。梅生心系家人,才會義無反顧,因為他深深地知道,這場戰如果他們現在不打,將來就要由子孫來打……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如果沒有這些志愿軍烈士,我們現在也許就生活在槍林彈雨之下,不得安寧。
向革命先烈們致敬!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8
看完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禁深深思索一個問題,長津湖戰役,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武器裝備不如美軍、后勤供應不如美軍的情況下,為何能夠打敗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終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明燈和方向。這明燈、這方向,對于人民志愿軍基層戰士來說,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七連連長的理想,就是等戰爭結束了,在家鄉蓋房子,讓爹娘來住,讓弟弟伍萬里成一門親事,讓戰死沙場的哥哥伍百里有一個安息之所,甚至讓并肩戰斗的戰友雷公來住;指導員梅生手揣女兒的照片,希望下一代,能夠生長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還有人民志愿軍戰士楊根思抱起一炸藥包,沖向敵群,與數名美軍同歸于盡,用生命踐行了“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的錚錚誓言。
信仰,是信念和意志。這信念、這意志,是人民志愿軍第九兵團第七連完成了一項又一項艱巨的任務,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他們在敵機的.轟炸中,沒有帶上棉衣,就匆匆登上了列車;在荒蕪人煙的亂石堆里,面對敵機的肆虐襲擊,為了保護電臺,他們忍受著身邊戰友犧牲的悲痛;為了完成上級交給圍堵敵人的任務,他們顧不上歇息片刻,一個饅頭還沒有吃完,就穿著單薄的軍衣,又踏上了征程;為了殲滅美軍王牌軍隊“北極熊”軍團,他們窩在冰雪里,啃著凍得硬綁綁的生土豆。還有令人淚目的一幕,就是一支人民志愿軍連隊,為了完成堵截敵人的任務,將自己全變成了冰雕,令對手肅然起敬,這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再現了人民志愿軍,憑著鋼鐵般的信仰,超強的組織力,終于戰勝了美軍,扭轉了戰局,使長津湖一役,成為抗美的援朝的關鍵之戰。美軍敗了,是敗給了人民志愿軍堅如磐石的信仰。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諄諄教導,印證了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人民,之所以有力量,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就是我們擁有無比高尚的信仰。
作為一名機關工作人員、一名共產黨員,就要大力弘揚抗美的援朝精神,經常憶苦思甜,經常心懷感恩。在生活工作中,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切實做到“兩個維護”,不畏艱險,沖鋒在前,處處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真正做一個“忠誠、干凈、擔當”,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跡,讓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輝。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相關文章:
長津湖臺詞經典語錄04-06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02-24
電影長津湖的觀后感03-08
《長津湖》電影的觀后感06-28
電影《長津湖》的觀后感11-07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精品】11-16
電影《長津湖》觀后感15篇04-27
《長津湖之水門橋》的電影觀后感05-21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后感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