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邊有匹馬》觀后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那邊有匹馬》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觸點一:
女主角“艾美”由于其戀人因救人而失去生命后,對其思念與懷戀,跑到戀人生長的家鄉去支教。
因為不忍失去,不接納已失去的現實,想通過此方式來幻想及緬懷、渴望它依舊“存在”的延續……是一種心理需求。而要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其結果就會讓自己鉆在那“情”里不出來,折藤自己,苦了自己……心靈自虐。因為內心有需求與渴望,并將其寄托在某一具體點上。忽略了當需求不能滿足時,可以換一種方式或是轉移需求的點,而不是執著某一點。這是自然生發的心理機制,除非對方真正悟明白,放下了,自然影響就慢慢減弱及消退了。
失去固然痛苦,逝者已矣,活著的人就應該更好的活著,做好自己該做的,以慰逝者之靈。懷念有很多種方式,思念歸思念,不要因為思念而干擾到自己的人生抉擇。當痛苦來襲時,需要的是換個新環境,盡可能快速的轉移注意力,打破與跳出不良場域,振作精神,重新開始。若老是放不下,就會老是沉浸在悲哀痛苦之中,而且還專門跑到時刻提醒自己、加強鏈接的環境中長期居住,只會越陷越深,更加無法自拔。
觸點二:
艾美在支教過程中,班上有一位學生“潘攀”,因為出生時母親難產,父親在送其去醫院的途中出車禍去世,母親也在其出生后因難產而逝,和爺爺相依為命。潘攀出生當天,家中的冠軍母馬生小馬,生下小馬后也去世,于是他倆同時被家庭視為命硬的成員。每天上學都帶著那匹馬,把它當成自己的母親、性格孤僻、不合群……
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及學校的教育,及雙方的配合。家庭教育占主導,現在的學校教育能做到的就是文化知識的普及。還達不到時刻關注及引導孩子的心靈成長層面。功用更多的是“教書”而不是“育人”。若家庭教育缺失,家長與教師也不懂該如何關注與引導,那么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經歷不同的人事物,就會出各式各樣的狀況及問題,影響今后的人生。
因此,自我提升的重要性是多么關鍵的`啊!
不僅可以修正改善自身因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的不足及缺失,而對我們造成的影響,自我再教育……還可以為自己今后教育子女及幫助他人、改善人際關系、更好的經營人生做鋪墊……
觸點三:
由于潘攀家只有爺孫倆,勞動力欠缺,加上欠了別人5萬元,馬販子看中潘攀家的冠軍馬后代,鼓動其爺爺用那匹馬來抵賬,于是爺爺無奈下應承了。當潘攀回家發現馬被抵債了后,整個人精神不振,郁郁寡歡,艾美于是乎發動大家的力量不惜代價幫潘攀尋找馬。
潘攀的問題不是出在失去了馬,而是由于從小父母早逝,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愛,加上自己的爺爺及周圍的人認為自己是克父克母“命硬”之人的異樣“目光”,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有異樣“目光”,對待及相處方式也會和其他人有所區別的。于是潘攀只有移情于和他朝夕相伴,有著相似身世的馬來寄托自己的情感需求及慰藉,自我憐惜。因為沒有人引導、也沒有人愿意與其相處,即使有同齡人,小朋友的父母也會因為某些顧忌有所干預。因此,不會與他人相處、變得孤僻、不合群也就是常理之中的事了。若此過程中,有了一些不好的經歷,讓其心靈受創,就會反感仇恨其他人,孤僻、不合群就會更加的變本加厲!
需要解決的是如何讓潘攀跳出來,讓其與他人正常的相處。與其不惜代價花大價錢去找馬,不如想辦法通過各種可行渠道,在盡可能少耗能效益最大化的情況下,讓潘攀換一個沒有人知道其身世,對其身世有異樣“目光”的新環境,重新引導、在這個新環境中慢慢去融入、學會與人相處、慢慢去感受不同的人帶給他的關愛,和其他正常小孩一樣,重新開始他的人生……
【《山那邊有匹馬》觀后感】相關文章:
《在山的那邊》讀有感11-21
《在山的那邊》教學設計09-27
《在山的那邊》優秀說課稿11-01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1-16
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12-02
在山的那邊讀書筆記11-02
《在山的那邊》讀后感10-22
在山的那邊讀后感11-08
山的那邊讀后感11-28
《在山的那邊》讀后感悟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