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靈病房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快來參考觀后感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靈病房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靈病房觀后感 1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女博士薇薇安,我看到了她對生命的不屈不撓,在極其痛苦、枯燥的治療過程中,她努力與病魔做斗爭,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反思生命的意義。薇薇安在一開始得知自己得了卵巢癌疾病后,生活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開始,她不敢相信自己到了癌癥的晚期,但聽了克拉醫生的解釋后,她接受了這個現實。接著,她開始了無休止地化療,各種藥物的反應讓她痛苦不堪,但她始終不屈不饒。
在這過程中,她開始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她不停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幸運的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她遇到了關心自己的主管護士,是她給了薇薇安在生命枯竭之時所需要的關懷,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刻,靈魂的關懷顯得多么重要!此時病人更加期待的是人文關懷的溫暖,而不是冰冷的療程。也正是因為黑人護士蘇西使她在痛苦的人生的最后的時間里獲得了一絲溫暖。在生命的最后,她的老師來看望她,帶給她勇氣,使她平靜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途。而與之相對照的是她的學生和她的主治大夫,在這個電影里他的學生一點都不懂得尊重她,反而他們對她的疾病的興趣大于對她本身,他們常常不考慮薇薇安的感受,只把她當做“實驗品”,經常令她處于為難和難堪的局面。
要說影片中最感動的一幕應該是在薇薇安呼吸停止的那一刻,護士長蘇西強烈禁止杰森和拯救小組對薇薇安的搶救。在薇薇安痛苦的哭泣的那個夜晚,她和蘇西的長談。蘇西告訴她真話,告訴她她的病并沒有好,已經惡化了,她沒有多少時間活下來。然而薇薇安的選擇確實決絕的,或許對于我們旁觀者來說,我們會竭盡一切方式活下來,她卻選擇了死亡。作為真心關心她的蘇西堅持尊重她的選擇,在最后時刻挺身而出,那樣的歇斯底里,堅決不能讓她在死時再接受沒有尊嚴的折磨。然而杰森,她昔日的學生,在最后仍心中掛念著自己研究的東西,忽略病患已經清醒時就已填寫放棄急救同意書,一心一意想要將病患救回繼續他們的研究計劃,輕視薇薇安的尊嚴。對一個人的尊重是必須的,而作為一名醫生更要懂得尊重。不僅僅是在病人放棄治療和搶救時,讓患者有尊嚴,安詳平靜的'離去,在平時的治療中醫生也要維護病人的尊嚴。作為醫生,長時間的與研究、儀器做伴,追求著權威,但是不能因此而丟失了感情,或許當某一天角色對換時,就會知道尊重一個人有多么的重要。
看過了整個影片,也引發了我反復思索生命的真諦,以及醫術,醫生,醫患關系的問題。即將成為護士的我們應該時刻保持一顆關懷之心,再給予病人醫術上的治療的基礎上,還應該讓患者感受到我們對她的關懷、關愛之情,用真心交換彼此的信任,在人生的這段旅途中,灑滿溫暖的陽光。
心靈病房觀后感 2
影片主要講的是美國某一個大學的英國文學教授Vivian Bearing,她是48歲未婚單身女性,身體一向很健康,對學生要求嚴謹,修她的課的學生卻很多。
從這個角度看她幾乎是一個成功者,可是某一天當她被發現自己罹患卵巢癌時,已是第四期,無法手術摘除.她被轉給腫瘤科柯醫師接受化學治療。
疾病的折磨和醫生的冷漠讓她在最后的日子里過得很是煎熬。
在這里我首先分析一下里面的幾個角色:
一:Vivian Bearing:主人公,四十八歲的薇薇安·貝寧是一位研究十七世紀英詩的文學博士,對英國文學的教學方法有卓越的貢獻。
她對自己的評價是“堅毅果決,執著苛求,不容妥協,不輕易放棄挑戰”。
在被告知患了第四期轉移性卵巢癌終末期,并接受了實驗性的化學治療。
個性不容妥協的貝寧教授,躺在病床上毫無尊嚴的接受各種治療與檢查,雖有白發和皺紋,薇薇安仍然面色紅潤,看起來平靜而美麗。
在接下來八個月的治療中,她要服用“全劑量的藥”,副作用“很強烈”但是她的病例“是一個研究,將會對人類知識有卓越的貢獻”,她被要求“必須要非常堅強”。
二: 柯醫師:是主人公的主治醫生,對Vivian所接受化療藥品對於她的卵巢癌的藥效,以及她所能承受的藥物負作用的興趣大于對Vivian本人的感受,他們鼓舞Vivian要堅強忍受掉發,惡吐等負作用,因為他們想了解一個人對全劑量的新藥能忍受到什麼地步。
每天查房時僅僅問她一句:“還好吧?”就結束任務,甚至還把她作為活體模型進行檢查授教,未能顧及患者她怎樣的感受和痛苦,讓她心靈更添創傷,柯教授代表的是舊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僅僅關注疾病及療效本身。
我不認為這就是醫生的錯。
他們長時間呆在醫院,天天面對大量的病人,難免會漸漸麻木起來。
事實上,任何人若要保持長久的對于不同病人的關心都是很難的。
這些醫生并非不稱職,只能說他們身上缺少一種個人情感的流露,或者說是人文情懷。
這份人情關懷與善意,卻是薇薇安在病重后一直期求的。
三:杰森:(貝寧教授昔日的學生),在治療癌癥的領域是頂尖一流的佼佼者,卻扮演著盡責且冷漠的角色,而貝寧教授在冗長而又孤獨、恐懼、憂慮、煎熬的療程中,始終得不到他心靈上的關懷。
在杰森醫師的身上,她彷佛看到自己過去對學生嚴格、不近情理、不肯通融的真實自我,懺悔之意油然而生。
就這樣,她在心靈和生理的雙重折磨下,一直的煎熬著!杰森的冷漠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每天面對著殘缺的身體、痛苦的呻吟,面對著研究室的瓶瓶罐罐,他的心靈由救死扶傷的熱情轉到理性的沉默,直到變得冷酷,雖然這些變化連他自己都沒有覺察到。
這時他已經忘卻了自己所面對的是一個復雜情感的人。
四: 護士長蘇西,一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形象出現在了觀眾的視眼里,并且會跟她聊天,關心她的身體,讓貝寧感受到溫暖!在她即將枯槁又渴望被愛的生命中,給予真誠的關懷,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暖流。
從此可以看出,除了生理上的治療外,病人更需要的是心靈上的關懷。
只有這位護士會陪她聊天,吃冰淇淋,而且討論到臨終前是否做CPR(心肺復蘇術)的問題.護士蘇西體現了南丁格爾精神,認為人是個社會的人,有心理、社會的需求,在簡單的照護下而是一顆同情、移的心。
五:啟蒙老師愛絲佛教授:她是一個很溫馨的人,當她看到正因為癌癥而痛苦不已的貝寧時,眼神充滿了憐憫與不舍,她爬到床上,讓自己的身體支撐著貝寧,并念了一則寓言故事,使貝寧能夠安穩的入眠。
雖然最后,貝寧還是走了。
但是她卻在貝寧最后的時光里感受到了平靜于安詳。
心靈病房觀后感 3
在醫院工作了近二十年,每日看見的是殘缺的身體,聽見的是無休止的主訴和痛苦的呻吟,生生死死,悲歡離合天天都在上演;每日穿梭在彌漫著淡淡消毒液味兒的病房,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做著緊張、單調、瑣碎的工作,曾經的工作激情逐漸麻木。直到觀看了心靈病房—好像給自己的心靈泡了個溫泉,清新舒適,讓原本灰蒙蒙的心靈變得晶瑩透亮起來。
劇中女主角貝寧是位英國的文學教授,無意間發現了轉移性卵巢癌終末期,并接受了實驗性的化學治療。個性不容妥協的貝寧教授,躺在病床上毫無尊嚴的接受各種治療與檢查,伴隨著她度過許多痛苦與煎熬。
電影中女主角的主治醫師杰森(貝寧教授昔日的學生),在治療癌癥的領域是頂尖一流的佼佼者,卻扮演著盡責且冷漠的角色,而貝寧教授在冗長而又孤獨、恐懼、憂慮、煎熬的療程中,始終得不到他們心靈上的關懷。在杰森醫師的身上,她彷佛看到自己過去對學生嚴格、不近情理、不肯通融的真實自我,懺悔之意油然而生。就這樣,她在心靈和生理的雙重折磨下,一直的.煎熬著!
而就在此時,善良的護士長蘇西,一個溫柔,善解人意的形象出現在了觀眾的視眼里!并且會跟她聊天,關心她的身體,讓貝寧感受到溫暖!在她即將枯槁又渴望被愛的生命中,給予真誠的關懷,為她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暖流。從此可以看出,除了生理上的治療外,病人更需要的是心靈上的關懷。
最后,她的啟蒙老師愛絲佛教授來探望她,當愛絲佛教授看到正因為癌癥而痛苦不已的貝寧時,眼神充滿了憐憫與不舍,他爬到床上,讓自己的身體支撐著貝寧,并念了一則寓言故事,使貝寧能夠安穩的入眠。雖然最后,貝寧還是走了……
貝寧教授這樣痛苦但堅強的病人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主治醫師杰森的冷漠不是與生俱來的,在每天面對著殘缺的身體、痛苦的呻吟,面對著研究室的瓶瓶罐罐,他的心靈由救死扶傷的熱情轉到理性的沉默,直到變得冷酷,雖然這些變化連他自己都沒有覺察到。這時他已經忘卻了自己所面對的是一個復雜情感的人。
醫務工作者都會認為“家屬的哭哭啼啼解決不了問題的。”醫生的作風一貫以頭腦冷靜、思維敏捷、治療方案精準而著名,而病人心目中的好醫生往往不僅要求技術嫻熟,如果醫生能在查房時在病床邊多停留一會,傾聽患者的主訴,即使治療方案還是原封不動,患者都會覺得他是一位好醫生。
我曾經因為一次小意外躺在了病床上。原本應該放三張床的病房放了四張床,半夜里因為急診在橫頭過道又加了一張床。病人的呻吟,陪客的呼嚕聲,汗味,腳臭味讓原本因疼痛而難以入睡的我更加輾轉反側。臨窗躺著一位16歲的女孩,因為車禍致股骨骨折,每日見她呆呆的看著窗外,眼神里充滿憂慮。下午的時候護士推著洗頭車來到她床邊,親切的交談了幾句就開始給她洗頭,我目不轉睛的注視著這一切:是位年輕的護士,比女孩大不了幾歲,她沒有帶口罩,臉上隱約有幾顆青春豆。護士的手法很嫻熟:沾濕頭發、抹勻洗頭膏、按摩頭皮、沖洗干凈、吹干頭發,最后她竟將女孩烏黑的長發精心的梳成了兩條長辮。女孩照了照鏡子,看著容光煥發的自己,微微的笑了。護士也笑了:“你真的很美。”女孩抬起頭,眼睛有點濕潤。之后的幾天,那位女孩精神似乎好了很多,甚至拿起了書本在復習……。我知道這位護士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名護理工作者,不是“服務之星”,也不一定是每年評選的“雙優工作者”,但她的行為會一直溫暖著那位女孩的心,也讓我的心一直感動著。
給自己的心靈泡個溫泉,拂去日積月累的浮躁和疲憊,讓我們用一顆晶瑩透亮的心去為患者服務,好嗎?
心靈病房觀后感 4
《心靈病房》是一部反映一位知名英國文學博士記錄自己“死亡進行時”的電影。
她是一位48歲、對英國文學和教育有卓越貢獻的英詩博士,充滿自信、堅毅果決、執著苛求、不容妥協、從不輕易放棄挑戰之人。
無意中被發現已經患上末期轉移性卵巢癌,聽到消息后她平靜而坦然,不像平常人一樣感到很害怕。
此時,醫學領域的泰斗柯教授與她溝通并建議其接受為期八個月的新型化療藥物全劑量注射,當時貝寧從容同意了,這就是她不妥協、堅強、勇敢的有力體現。
殘忍的病痛開始侵蝕她堅強自信、無畏的心靈,使她從自信、無可畏懼逐漸的變得害怕、恐懼,掙扎,但是蒼白無力,慢慢地她從她的恩師的詩歌之中從新認識了死亡的概念,最終并完美實踐了詩歌里所說的死亡,并有教育意義的詮釋了她反復回憶的那首詩詞,頑強的跳出了生存與死亡的藩籬,超越生命,超越自我。
是心靈經歷的啟迪。
從醫療道德角度來看,柯教授和他的助理杰森單純的.為了研究腫瘤細胞對這種新型化療藥物的反應,而且未曾告知患者新藥是否能夠殺死惡性細胞,更不管對人體的副作用。
在每天他們查房時僅僅問她一句:“還好吧?”就結束任務,甚至還把她作為活體模型進行檢查授教,未能顧及患者她怎樣的感受和痛苦,又不斷地接受一些醫療人員的折磨和冷待,甚是缺乏人文關懷,為她心靈更添創傷,直點電影主題,醫生不僅治病,還必須對病人心靈進行診治,恰恰相反而在貝寧彌留之際,善良的護士蘇西能夠陪她邊吃冰棒邊聊天,把所要簽的DNS搶救協議書解釋給他聽,蘇西希望已經飽受幾個療程軀體折磨的貝寧不要再遭受他認為很屈辱可恥的對待了,不能再遭遇心靈的創傷了。
此刻她已經認識到生命更深的價值,無奈而從容的說就讓心跳停吧,選擇放棄搶救!電影中蘇西作為護理人員做到了人文關懷,是我們所倡導和學習的典范。
為貝寧心靈筑了一個家的港灣。
對于貝寧自身也是一種啟發和教育,她經歷了堅強、掙扎、回憶、恐懼和絕望以及對死亡認識的升華和超越,最終真切體驗到生命、死亡、靈魂、上帝、過去、現在并非無法超越之障礙;參透了死亡的真諦,就像她所喜歡的詩詞里所說:“靈魂躲到哪里,上帝都會找到;我雖然只有短暫的一眠,醒來卻依然成就永生,死亡將不復有,死亡將永遠消失。
”這是心靈深處的體驗,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一課。
她對生命和死亡認識的升華告訴人們像他一樣的病人要堅強的活下去,因為恐懼死亡將會降低生命活力,接納死亡才是為了更好生活。
這部電影看完之后雖然故事情節比較簡單,但是其中蘊含的深意讓人可圈可點。
柯教授代表的是舊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僅僅關注疾病及療效本身;而護士蘇西體現了南丁格爾精神,認為人是個社會的人,有心理、社會的需求,在簡單的照護下是一顆同情、移的心。
往深處說,更指出了我們醫療衛生人員的不足之處,呼吁能夠建立新型醫學醫療模式,以病人為中心,更好服務病人;同時也激勵像她一樣被病痛折磨的人們給以生的希望和對死亡的超越。
現在,醫患關系緊張,輿論導向一致偏向作為弱勢群體的患方。
其實,絕大多數醫務工作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良好的教育,他們有血有肉有愛心。
就在我們周圍,不也有因病成友的例子嗎?想起幾年前一個年輕的“老”病人—陳大哥,移植腎再發衰竭,長期靠血透維系生命,即使親友如何不離不棄,他心里是苦的,活的很累。
一次,突發高血鉀伴心衰,住在加床,異常狂躁、歇斯底里,拒絕搶救,根本無法建立靜脈通道,要知道,這小小的通道,就是他的生命線啊!只見我們的責任組長緊握著他那雙揮舞的手,堅毅的看著他,大聲說:“你怎么了?不是說好了嗎,你還要看北京我們家門口的奧運會,你不要你的弟妹、母親了嗎?你吃了那么多苦是為了什么你忘了嗎?”說著說著,握手人的和被握的人淚光朦朧,亂舞的手終于垂下來…終于,葡萄糖酸鈣、速尿、.相續進入他體內,驅走了死神。
從那以后,他都異常的堅強,渡過了無數次難關,跟病房的姐妹們像家人般親切。
去年,因為反復抽搐,他在我們病房,走了,異常安詳。
在場的醫護人員無不淚盈滿眶。
在殯儀館,我們派代表和他親友一起送他最后一程。
直到現在,六南的老師們都會不時的想到他,想到他異常堅強的溫暖的眼神,以及每次主動伸出瘦削的手讓你去找血管的樣子。
從他身上,我們堅信,醫患、護患之間不是敵人而是朋友,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魔。
我們缺少的不是愛心,而是溝通、理解和信任。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所謂“醫者仁心”,我們應該像蘇西那樣,讓活著的有價值,死的有尊嚴。
希望我們,省醫的白衣天使們,能給我們的病人一個溫馨的心靈病房。
請相信,天使在人間!
【心靈病房觀后感】相關文章:
病房消毒制度試題01-04
病房工作總結05-29
病房崗位職責02-20
病房護士崗位職責08-02
病房護士工作總結02-10
病房疫情防控應急預案01-20
病房感染管理制度04-24
病房管理制度08-17
病房管理制度(精選)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