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宮課堂有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天宮課堂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天宮課堂有感1
我為我們的科學家感到驕傲,我為我們的祖國感到自豪!我作為一名初中生,現在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后,為祖國做出貢獻,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這一次觀看這一篇視頻,我有了非常大的感觸。我接觸到了平時我想都沒有想過的在太空中進行的科學實驗。他們讓我進一步了解到了太空中的生活,那些科學道理雖然復雜難解,但是確實繡人迷人的。作為祖國花朵的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天天向上,為祖國的未來奮斗。為祖國的美好未來做出貢獻。這樣也許我們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到那些神秘詭異卻又迷人的太空,甚至在太空中進行進一步的發展和研究。也許我們還在那里代代繁衍下去,開始不一樣的生活。將來也會有更多的實驗空間站。太空生活讓我充滿了無限憧憬。讓我們一起向未來奔跑吧,一定向未來努力發展奮斗,向太空進發,向祖國美好生活努力奮勇獻力。
觀天宮課堂有感2
在教室的電視機旁,我和同學們一起激動地觀看這次太空授課直播,二十多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從無到有,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艙內實驗到艙外活動,從單個飛船飛行到兩飛行器對接組合飛行,從實驗性飛行到應用性飛行的歷史進程。每一次突破,都給我們帶來一次又一次成功發現的驚喜和激動,也讓人類看到了地球之外另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另一種無限美好的希望。 而神十飛行是我國載人航天第一次應用性飛行,太空授課生動體現了“應用性”特色,體現了航天工程直接為國民教育服務的功能。
雖然太空授課在美國早就已經開展了,但是作為載人航天的后來者,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實踐才剛剛開始,這次授課,也極大的提高了我了解航天、走進科學的熱情。
作為學生,我們要如何看待這次的“太空授課”呢?我認為,要立足于現在,也要展望未來。我們要在中國蓬勃發展的航天事業中,找到了需要借鑒的航天精神,感受到了追逐夢想的不易,不斷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通過自己的'勤奮學習,追逐屬于自己的夢想。
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將進一步領悟它的真諦,轉而為己用,去追逐未來,去實現夢想。夢想是生活的航標,我們在生活中追云逐月了好久,把美好與希望寄托給了夢想。要有夢想,要愛學習,要有毅力,要敢于拼搏。
觀天宮課堂有感3
這個靜悄悄的夜里,我坐在暖暖的被窩里觀看天宮課堂。
這可不是我們學校里的課堂哦!這是3個宇航員老師在神舟十三號的太空艙里給我們上課。他們告訴我們:在太空中,人處于失重狀態。說罷,兩位老師就給我們演示了什么叫失重。只見一個男老師盤腿坐了下來,然后兩腳懸空飛了起來,另一個女老師就用手輕輕地把那位老師推了一下,他立刻向后飛去。最后女老師還把他360度旋轉了起來。
我驚呆了,心想:如果我以后也可以當宇航員就太好了!這樣我也就可以和那位男老師一樣飛起來了。
此外,女老師帶著我們做了8個小實驗。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太空中失重狀態下形成的水膜。老師還在水膜上放了一個中國結,我本以為水膜會漏水,可水膜仍然沒有漏水!巴!這個水膜真結實呀!真像一面完美無瑕的鏡子!”我驚訝地說道。后來老師往水膜里不停地注水,直到它變成一顆透明的水晶似的圓球。這個過程中一滴水都沒流下來。我想:如果李白要是在空間站,那就寫不出“飛流直下三千尺”這樣的名句了吧。
空間站真好玩,宇宙真奇妙!我真想飛上空間站,傲游在宇宙中呀!
觀天宮課堂有感4
在此次短短四十分鐘的時間內,可愛的航天員們為我們展示了五個實驗,主要是讓為了讓我們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微重力環境物體運動的特別,了解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并且對質量、重量、牛頓定律等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觀看后我覺得特別有趣。
第一個實驗是測量質量,所使用的器具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所制成的質量測量儀。到底該如何測量呢?我仔細觀看了實驗,并且聽了解說。原來,物體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質量乘以加速度。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測出物體的質量。
第二個實驗是單擺實驗,主要步驟是:將支架固定后,在擺軸的前端我們可用一根線拴住一個小球,接著將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如果是在地球上,這時我們可以肯定地回答說小球會左右擺動。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著?原來小球在那個高度靜止不動了!想要它動該怎么辦呢?這時,王老師給了小球一個推力,可愛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圍著擺軸做圓周運動了!
第三個實驗的道具是我們小時候最愛的玩具之一——陀螺。這個實驗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把靜止的陀螺懸浮在空中,然后給它一個干擾力,這時笨笨的陀螺就會開始做翻滾運動,軸向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但若是先讓陀螺旋轉,再給它干擾力,此時它就不會翻滾了,而是向前行動。真是有趣啊。聽說天宮里的很多設備就是利用陀螺組合來定向的呢!原來,小小的陀螺背后也蘊藏著這么豐厚的知識。
第四個實驗是水膜實驗。這根我們所說的面膜差太多了。在這里我們可用到兩個道具——一金屬圈,一個水袋。首先,把金屬圈輕輕地放入水袋;接著,將金屬圈慢慢地抽出。好了,等待奇跡的時刻到了!抽出后的金屬圈上會形成一個大大的水膜。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很簡單,一切都歸功于——失重!
第五個實驗是水球試驗,也就是王老師將紅色液體注入到水球中,而紅色會在水球里慢慢地散開,最終形成一個大大的紅色水球。
其實航天員聶海勝也向我們展示了懸空打坐、量體重等一系列的實驗,令人同樣覺得不可思議。
如今,我們都在談論“中國夢”的實現,我相信,能夠讓神十飛向太空的國家,也最終能帶領我們向更美好的“中國夢 太空夢”等夢想的實現而前進!
觀天宮課堂有感5
航天員王亞平因“太空教師”為大眾熟知。這次是王亞平20xx年執行神舟十號任務后再度進入太空,為此她又將增添不少標簽:中國首個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最長的中國女航天員,以及首個出艙的中國女航天員。
神舟十號任務時,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的支持配合下,完成了一堂40多分鐘的“太空授課”,利用失重環境演示了多項物理實驗。此后她收到很多孩子寫來的信件。
王亞平性格細致、認真。她曾是一名運輸機飛行員。20xx年,楊利偉飛向太空時,23歲的她通過電視目睹火箭升空,動了當女航天員的念頭!吧袷憋w行歸來后,有小朋友問王亞平:“你在太空中會不會做夢?”她回答:“在太空,不管做不做夢,我都已經在自己的夢里!
對王亞平來說,“神十”任務是她實現飛天夢的開始。此次重返太空,面對空間站任務,王亞平再次表現出不怕吃苦、不服輸的個性?臻g站任務中,出艙是超大負荷的活動。和男航天員臂力、體型和臂展的先天優勢相比,女航天員對加壓后艙外服的操控力,可能要花費更多的努力才能獲得。尤其是身著艙外服的航天員行動和操作主要靠上肢,需要增強上肢力量。
剛開始,王亞平沒有具體概念。艙外服的試驗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在200公斤的艙外服中工作五六個小時,手抖得拿不住筆。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王亞平加大訓練強度,甚至放棄了很多假期。王亞平的體質訓練教員提到,每次王亞平都要針對出艙任務加練臂力,抓握鉛球、俯臥撐、舉杠鈴等。體質訓練中,她總走得最晚。每次完成水下訓練,王亞平都覺得很有成就感,她甚至經常和其他航天員比一比誰的肌肉塊更強壯。
王亞平是個愛好廣泛的80后,喜愛攝影、音樂、運動和旅行。她尤其喜歡團結協作類體育運動,如籃球、羽毛球雙打、田徑類的接力賽等,她覺得這種運動能讓她感受到一起合作的幸福感。
對于即將執行的任務,王亞平充滿了信心。她說,人們常說飛行是不確定的藝術,但對航天員來說,都將由我們在天上的表現最終確定。她表示,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麗的地球,在中國空間站過一個不一樣的除夕,也期待能有機會到艙外去見識太空。
【觀天宮課堂有感】相關文章:
觀《大鬧天宮》有感2篇01-27
觀《周恩來》有感02-09
觀《愛心》有感02-08
天宮課堂觀后感15篇02-11
觀《花兒朵朵》有感01-24
觀《春雨沙沙》有感01-22
觀大魚海棠有感01-22
觀《大渡河》有感01-22
觀沖出亞馬遜有感02-10
觀《英雄兒女》有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