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客從何處來觀后感3篇
《客從何處來》紀錄片分八集,每集片子僅講述一位嘉賓的故事,通過闡釋個體與家庭、宗族、民族之間的關系,復原我們的故土牽掛、追思念舊、家國情懷的精神線索。多集拍攝下來后就不斷的接近“我們是誰”、“我們的民族是誰”的意義。它不僅是一部有趣的紀錄片,更是可以撰寫出真正具體的,真切的,無法被篡改的,關于我們自己的家國史、民族史。下面是關于客從何處來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客從何處來》觀后感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已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寫出了重回家鄉的些許無奈之情,這里明明曾是我的家園,可是時過境遷,世事無常,人也許會就這么陰差陽錯的遠離故土,待到重回之時卻已是一片荒蕪。紀錄片《客從何處來》這個名字就選自這首詩。
中國人向來重視對血緣的傳承,重視家的概念。尋根,就是尋找從何處來,為何來,這中間有多少難以啟齒的話語,有多少不能觸碰的傷疤。
在看曾寶儀那一片的時候,內心波瀾。她的外公在沒有一點預兆一點防備,就這么突然的要離鄉,來不及說一聲再見,一聲囑托。不知道去哪里,去多久,還會不會回來。這樣的經歷是多么令人感到痛苦,仿佛一霎那間就失去了自己的依靠。不能與自己為完婚的妻子創造家庭,不能為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這是多大的遺憾。其中,當曾寶儀回到淮安老家,她的四奶奶對他說:不用常常回來時?吹竭@一幕,潸然淚下,哪位老人不希望看到有出息的孩子經常來看看他,可是他卻說不用常;貋,這確更真真切切的體現了他們之間濃厚的親情。
在這部片子里,你會看到曲折起伏的命運,顛沛流離的人生,你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命運坎坷。有時候,歷史只是拐了一個小小的彎,但卻讓后人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歷史無法改變,但是現在卻是你能真實把握的,所以無論從哪來,珍惜眼前人,善待長輩們。
觀《客從何處來》有感
《客從何處來》這種題材的紀錄片是我沒有看過的,所以一開始就有一種新鮮感。并且這部片子是以明星為主人公,就更加吸引人。我們都知道,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欣賞紀錄片的人越來越少,但是追星的人確是越來越多,所以讓明星變成主人公能吸引很大一部分的追星族。
從明星的家族史回顧那個動蕩的年代,從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了解那個時代人的生活。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個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樣厲害,我們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過去,比如曾寶儀的外公那樣,更加貼近我們普通人。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南洋討生活,結果外公外婆好像是在游擊隊跟英軍斗爭中死掉了,外公的姐姐來接阿丘媽媽四姐弟時,由于回國路費不夠,將阿丘媽媽的姐姐賣掉了。然后阿丘的姨媽真是受折磨了10多年,先是被主人折磨,后又被惡霸官員霸占,27歲才結婚,好在晚年生活還不錯,子孫滿堂。
雖然是一個家族的故事,但何嘗不是我中華民族的苦難史啊,兩岸斗了這么多年,真正開心的是美日,是那幫猴子;苦的是兩岸人民,是海外華人(兩岸斗,海外華人也斗,不團結)。我也不指望臺灣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獻什么力了,只要不搗亂就行了。希望我大中華早日重返NO1,主宰東亞和東南亞。以后盡量少關注點臺灣事情了,努力提高自己,不拖民族復興的后腿。
本來,追尋一個先人的旅程不會是這么一個偵探片一樣的故事。中國人對于血緣傳承和家族勢力的執念在某種程度上一直戰勝著改朝換代的戰火離亂。你家有家譜,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見小伙伴們兩個字的名里頭一個字跟你一樣,所以你知道你們是一輩的人。但是現在,你得靠著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沒人看過的,因為拍電視的噱頭才拿出來的只字片語來確認你爺爺奶奶甚至爹媽的事跡。中國人對于歷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話說,是“慎終追遠”,對于過去的學習和尊重,最早來自于祭祀時候對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客從何處來》觀后感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已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小時就讀過,漸已淡忘,近來再回味,是從央視推出的尋根紀錄片《客從何處來》。片名便節選于此詩。
第一集里,看到易中天老師念讀大哥哥家信時,我哭了。人在彌留之際,總會對某段記憶惦念與不舍最多。大哥哥說,年幼時一家人清貧苦難的歲月在現在的記憶里更多的卻是美好。聽易老師念大哥哥描述的五車堂,我竟在自己腦海里也勾勒出了它的畫面。那是易中天老師家族的歷史和故事。那么我的大家族又會有怎樣的故事呢?我想,這或許是看過《客從何處來》的人都會萌發的一種念想吧。
記憶里,聽外公說過,荊氏家族里在清朝出過一個進士。這是我已知的為數不多的關于母親大家族歷史里的人。小時候在湖南老家舊屋正堂里看過一張穿著官服的人的畫像,當時就想,這應該就是父輩所說的先祖。
家。年幼時,我真正意義上第一次對這個字產生觸動,是因為父母的一次吵架。他們鬧得很兇,甚至連離婚協議書都已寫好,當父親坐在我床頭搖醒熟睡中的我,問了一句:“如果爸爸媽媽離婚,你要跟誰?”那一刻,小心臟里冒出的酸楚感,才讓我意識到一個完整的“家”有多重要。
而關于“家鄉”,因為我從小就出生成長于廣西南寧,對于戶口簿上寫的籍貫“湖南”是很陌生的。我一直不知道“離開家鄉”的滋味。大一那年,我收到閨蜜從桂林大學寫來的一封信,她說:當聽著隆隆的汽笛聲,火車漸行漸遠,才知道心里那個念念不舍的地方,原來就是家鄉。
我的父親與我一樣,也是出生并成長于此,是爺爺奶奶那一輩離開了家鄉湖南湘潭來到了廣西。近年來,每每提到百年歸壽的話題,父親總會說要我把他送回老家。起初,我覺得他很矯情,且不為我著想,我若是想看他,怎能總是兩地奔波呢?連著看了幾集《客從何處》,我似乎能理解他的那份情愫了,那是對故土的牽掛、追思念舊,甚至是他的家國情懷。
今晚,我看了最新一集的《客從何處來》,講述的是廣西人阿丘,下南洋尋找家族的故事。這使我想到了我的印尼媽媽小草,以及前天剛送別的她的小女兒,也就是我的印尼姐姐小萍。
小草媽媽的父親,小的時候被一個在印尼的中國婦人收養,子孫繁衍,形成一個家族。這名婦人就成了小草的奶奶,一個纏腳的中國女人。受奶奶的教誨,家中始終保持著傳統的中國文化和生活習慣。小草媽媽說:“因為我們沒有,所以我們必須保持。”
悠悠思鄉情,拳拳赤子心。一位離開故土多年,熱愛自己民族的奶奶,把她的思鄉情通過生活的點滴傳給了自己的兒孫。而小草媽媽如今也延續著奶奶的腳步。她總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有一個非常愛中國的奶奶,奶奶說的話她都銘記于心。奶奶說:“中國要強大,我們在海外的人才能揚眉吐氣,你不要忘記中國。如果你不愛你的國家,不記得你的根,你還算什么?”而小草媽媽也說:每個人都有他的源頭,只有追隨源頭,才能知道他的文化底蘊在哪里。
小草媽媽把小女兒送到了廣西柳州來學漢語,前幾天她和同學到南寧參加漢語水平考試之際。我們一家人出動接待了她,為她安排酒店,請她吃飯,帶她到我們家坐坐,我們短暫地相處了不到兩天。我和媽媽送她去車站時,沒想到小萍竟抱著我和媽媽哭了。我和媽媽也熱淚盈眶。上火車后,她給我發了條短信,內容是:謝謝你們!我的中國媽媽和妹妹。媽媽也總為還不夠盡心盡力接待小萍而有愧疚之感,她說,她很感激印尼的小草媽媽看得起她的女兒。
今天的這集《客從何處來》,阿丘在馬來西亞的表哥也給他寫了封信,這一段最為打動我:“我們知道了我們從哪里來,也就知道了,我們為什么是一家人”。一個中國家庭,一個印尼家庭,我們都是平凡的人,但因緣際會我們能相識,我們都很珍惜這份能成為“一家人”的情分。
而我自己的家人呢?我的父輩、我的祖先,他們經歷過什么,他們隱忍了什么而不說?“我們是誰”,“我們的民族是誰”,這樣的課題看似龐大沉重,但若抽絲剝繭深入每一個人自己的家族,那又會挖出多少血淚故事。不見得非得是名門望族才值得傳說,歷史人性交錯,平凡人的故事,那才真實,才有感動。
【客從何處來觀后感】相關文章:
創業點子何處來11-11
客來的接待禮儀12-13
創業:點子從何處來03-09
創業的點子從何處來12-08
凡客誠品:平民的“凡客”時尚03-20
考研英語難在何處10-13
職場如何處事11-28
鄉關何處經典語錄10-25
就業調查:做“畢?汀边是“必勝客”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