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掌握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大家更加高效的學習。那么,都有哪些實用的學習方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1
學習計劃
在整個小學階段,每個學期都要開設幾門課程,每周、每日學習的內容都不同,各主要學科都要有課外練習,如果沒有學習計劃,就會手忙腳亂,雜亂無章,影響學習效果,要明白制定學習計劃的重要性,明確學習計劃的內容,掌握制定學習計劃的方法。
學習計劃包括長期計劃和短期計劃兩種。長期計劃以一學期為宜,從總體上對各學科的學習作出全面的安排。短期計劃以一周為宜,對本周內每天的學習內容、學習目的、保障措施和作息時間作出詳細具體的安排。
學習計劃要具體、明確、切實可行,同時又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以保證計劃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在執行中既要堅定不移,又要根據實際適當調整,目的在于使學習計劃更加切合實際,更為有效地提高學習效果。
預習方法
預習也叫超前學習,是指在教師上課之前,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提前進行學習和理解的過程。預習既是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良好的學習習慣。預習的方法是對第二天要講授的內容認真閱讀,仔細思考,把新的知識和以往學過的知識聯系起來,看看哪些懂了會了,哪些不懂不會,從而明確聽課的重點、難點和疑點,克服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被動性和盲目性,提高主動性和自覺性,以利于提高學習效果。
聽課方法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如果小學生不會聽課,聽不懂,學不會,就會增加課后復習的困難和壓力,造成不良循環。同時由于長期積累,可能導致厭學心理,既不利于提高學習效果,也不利于心理健康,為此,在課堂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認真聽。要聚精會神地聽講,充分理解教師講課的內容及其表達方式的含義,如節奏的`快慢、聲音的高低等。
(2)注意看。要全神貫注地注視教師板書的內容,對教師用彩色粉筆標記的部分、用電化教具突出演示的部分尤其要仔細觀察,認真領會和重點記憶。
(3)多動腦。要積極思考,要邊聽、邊看、邊思考,要與教師講課的進程保持同步,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要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4)主動練。在課堂上要大膽發言,勤學多練,從而加深理解,提高聽課效果。
(5)做筆記。對教師講課中的要點、難點都要簡明扼要地寫在筆記上,以備課后復習。
(6)善歸納。對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要抓住綱目,歸納要點,力求當堂理解。
復習方法
復習是指對學過的知識重新學習的過程。復習包括課后復習和系統復習兩種。課后復習的主要目的在于理解和鞏固當天學到的知識。系統復習的主要目的是對周、月、學期或學年學過的知識進行全面深入的復習,目的在于融會貫通,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的體系。系統復習本質上是對前段學習的知識進行相對集中的再加工的過程。
課后復習的方法包括:
(1)回顧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及其過程,目的在于弄清哪些完全理解了,哪些沒有理解,使進一步的復習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2)復習課本,目的在于深化;
(3)整理筆記,對課堂記得不完整或不準確的地方加以補充和修正,使之更加系統、完整,便于復習;
(4)對課本中不懂、不會的難點問題,查閱工具書或參考書,力求弄懂弄通,實在弄不明白的,問教師或與同學研究解決。
小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2
一、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
能夠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并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想法、愿望、理想等,就是動機,引起動機的主要條件有兩個,一是內在條件,二是外在條件。內在條件主要指“需要”。需要使人產生欲望和驅力,引起行為。外在條件是個體之外的各種刺激。這些刺激包括物質因素也包括社會性因素,統稱為“環境因素”,它也是引起動機的原因之一。凡能引起個體動機并能夠滿足個體需求的外在刺激,稱為“誘因”。行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以由環境因素引起,但動機往往是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交互影響的結果。
動機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與身體的生理需要有關,這些動機是與生俱來的,稱為原始性動機、生物性動機或生理性動機,例如饑餓、渴、睡眠;第二類與心理和社會交往有關,稱為繼發性動機、社會性動機、心理性動機,例如友誼、愛情、贊許等。
什么東西可以促使學生想學習?事實上,學生愿意付出努力去學習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環境以及教師的行為等。動機有多種多樣,除學習動機之外,還有其他動機。否則,為什么有的學生喜歡學習,有的學生卻喜歡看電視,或做一些與學校學習無關的事情?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不是去提高動機本身,而是去發現、激發和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參加到與學習有關的活動中去。
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推動力,也稱為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各種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的整個系統所引起的。
從事學習活動,除要有學習的需要以外,還要有滿足這種需要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同學生的需要一起,成為學習動機的重要組成因素。
(一)有關學習動機的理論
1.動機與行為論
按照行為學習理論,動機也可以說是對過去行為的不同強化的結果。如果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到了強化(例如取得了好成績),他們就會被激勵繼續學習;但是如果學生沒有從學習中得到強化(例如取得了一個不理想的成績),他們將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因為學習而受到懲罰(例如因成績不好而被家長責罰或受到老師的訓斥),他們將可能會逃避學習。
2.動機與需要論
根據需要理論,動機是由需要引發的。每種需要對人們的重要程度不同,比如有些人需要被肯定,被愛;有些人則更關注生理和安全方面的滿足。顯然,一個正處在饑餓狀態的人不會有很強的學習動機。在學校,學生的基本需要是愛和自尊。如果學生在學校中感受不到被愛,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他們似乎就很難產生去追求更高目標的動力。如果一個學生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被愛,以及是否有能力,就可能會去尋求一種比較安全的方式。比如,他努力學習只是為考試,并非因為興趣;他會比較合群,以找到安全感。教師的責任是盡力使每一個學生感到被接受和被尊重。
3.動機與不和諧論
根據認知不和諧論,保持自我形象的需要是一個強有力的學習動機。例如:如果我們相信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很強,我們將會努力學習以便發揮自己的學習才能,同時也會在其他方面努力,以證實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的行為與我們的自我形象相矛盾。認知不和諧論認為,當人們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信仰與自己的行為或對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時,會感到很不舒服。為解決這種不和諧,人們或者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其價值與信仰,或者會尋找借口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4.動機與人格論
動機有時被理解為趨向目標的一般傾向。在這個意義上,動機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較為穩定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被不同的動機所激勵,所以,人們的表現與成就各不相同。動機作為一種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動機與人們的成長經歷有關。如果一個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并因此得到老師同學的贊揚,就會逐漸形成一種熱愛學習的個人品質;反之,就會形成一種不喜歡甚至厭惡學習的品質。教師的責任是,盡力為學生創設積極正面的學習環境,使之形成積極正面的學習態度與習慣。
5.動機與歸因論
歸因理論對成功與失敗有四種解釋: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能力與努力是內在歸因,而任務難度與運氣是外在歸因。能力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因素,努力是可變因素;同樣,任務難度相對穩定,而運氣可變。學生有可能把自己學習的成功與失敗歸因于四種中的任何一個或更多。如果學生成功了,可能會很愿意把這個成功歸因為能力,而不是其他;如果學生失敗了,則可能把這個失敗歸因于不走運或課程太難,這樣下次還會努力爭取成功。
(二)如何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
學生究竟是在成就動機的激勵下取得了好成績,還是好成績刺激他們產生了較高的成就動機?這兩者應當是互相促進的,首先,好成績使他們追求更好的'成績,而這種追求真的使他們的成績越來越好。反之,如果學生一開始就沒有能夠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他們將失去追求學習成就的動機,而同時把興趣轉移到其他方面去(例如不遵守學校紀律就是其中之一)。
1.動機和目標的關系
有些學生學習目標很明確。在他們看來,到學校的任務就是掌握技能,提高能力,所以,他們有很強的動力去追尋自己的目標。另一些學生的目標卻主要在自我表現。在他們看來,到學校的目的是證實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們會尋找各種機會去表現自己,比如參加各項活動等,他們在這些方面也很有動力。那些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喜歡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而那些需要自我表現的學生則害怕接受挑戰性的任務。雖然這兩類學生在智力方面沒什么差異,但他們在意志品質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那些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往往表現出堅忍不拔的品質,而那些以表現為目標的學生在困難面前往往退縮不前。不僅如此,前一類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甚至會提高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對他們的考驗,他們真正關心的是在學校里學到了什么,并不是表現得怎樣;后一類學生則很容易覺得無助,因為他們覺得無法表現自己了,他們并不太關心在學校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主要關心表現得怎樣。綜上所述,教師的任務應當是幫助學生了解到學校學習的目的是獲取知識,而不單單是為了分數。教師可以通過強調知識內容本身的重要性,同時降低分數的重要性來達到此目的。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將要講述圓周率,它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倍皇钦f:“今天我們將要講述的東西對明天的考試非常重要。”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應當避免對小學生使用分數刺激系統。當學生意識到他所在的集體中衡量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分數標準,而他個人是不大可能達到這個標準時,他可能會放棄努力。
2.成就動機的提高
成就動機是可以提高的。有時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學生的外在環境做到這一點。例如,有的學生在一個班級里學習成績不好,他在這個環境中已經完全失去了學習動力,換一個環境也許就會有所起色。學生可能會沖破他們長久以來的較低的成就動機,因為他們在新的環境里發現了自己的能力之所在。成就動機的提高有時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例如,訓練學生的自我責任能力,讓他們感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讓學生自己制定目標,并努力達到這些目標等。研究表明,學生的成就動機低主要不是由于缺乏能力,而是由于缺乏努力。因此,在提高學生成就動機的訓練中應當著眼于提高他們的努力。
(三)動機論的實踐應用
1.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無助感
學習無助是指學生由于各方面的負面反饋而接受自己在學業上的失敗。這些負面反饋通常包括:來自教師的負面反饋,來自負面的學校經驗,來自同伴,還有來自學生自己。許多研究表明,如果學生的學習目標屢次受挫,他們最終會放棄這些目標而習得無助。
教師可以通過許多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無助感。以下列舉的幾種方式對所有學生都適用,尤其對那些承認或接受自己失敗的學生更加適用。
(1)強調優點:注意發現學生的長處,并利用這些長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無助感。首先應當肯定,每一個學生都有長處。例如,有的學生寫作能力很差,但他們很善于講話。有些教師會采取挖苦的方式:“你就會耍嘴皮子。”如果這時教師能夠首先肯定他們能講是一個優點,使學生堅信自己的確具有這個優點,再慢慢往寫作方面引導,就是比較好的做法。
(2)淡化缺點:淡化缺點不是真的看不到學生的缺點,而是采取一種比較策略的方式去糾正它們。有時,你不直接指出學生的缺點,而是在他有缺點的方面指出你的期望所在,或許效果更好。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反省能力,你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后,或許若干年之后,你的學生真的變成了你當初期望的樣子。
(3)結合經驗:有的學生往往對于自己不熟悉的概念或其他問題感到困難,但是,學生對于那些與自身經歷有關的課程就比較有興趣,也比較容易學好。如果教師能夠要求學生把他們在校外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有的美術教師讓學生自己設計房間,學生上圖畫課的動機就大大提高。
2.教師的期望與學生的成就
教師的期望對學生成就的影響主要通過五個步驟來實現:
(1)教師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期望;
(2)因為期望不同,教師對不同學生所采取的行為方式也不同;
(3)教師的行為告訴學生他們的期望是什么,這些期望會影響學生的自我概念以及成就動機;
(4)如果教師的行為一直持續,將影響學生的成就動機和其行為方式;
(5)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成就與行為將越來越接近教師當初對他們的期望
小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3
能夠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并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想法、愿望、理想等,就是動機。
引起動機的主要條件有兩個,一是內在條件,二是外在條件。內在條件主要指“需要”。需要使人產生欲望和驅力,引起行為。外在條件是個體之外的各種刺激。這些刺激包括物質因素也包括社會性因素,統稱為“環境因素”,它也是引起動機的原因之一。凡能引起個體動機并能夠滿足個體需求的外在刺激,稱為“誘因”。行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以由環境因素引起,但動機往往是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交互影響的結果。
動機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與身體的生理需要有關,這些動機是與生俱來的,稱為原始性動機、生物性動機或生理性動機,例如饑餓、渴、睡眠;第二類與心理和社會交往有關,稱為繼發性動機、社會性動機、心理性動機,例如友誼、愛情、贊許等。
什么東西可以促使學生想學習?事實上,學生愿意付出努力去學習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環境以及教師的行為等。動機有多種多樣,除學習動機之外,還有其他動機。否則,為什么有的學生喜歡學習,有的學生卻喜歡看電視,或做一些與學校學習無關的事情?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不是去提高動機本身,而是去發現、激發和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參加到與學習有關的活動中去。
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推動力,也稱為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各種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的整個系統所引起的。
從事學習活動,除要有學習的需要以外,還要有滿足這種需要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同學生的需要一起,成為學習動機的重要組成因素。
(一)有關學習動機的理論
1.動機與行為論
按照行為學習理論,動機也可以說是對過去行為的不同強化的結果。如果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到了強化(例如取得了好成績),他們就會被激勵繼續學習;但是如果學生沒有從學習中得到強化(例如取得了一個不理想的成績),他們將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因為學習而受到懲罰(例如因成績不好而被家長責罰或受到老師的訓斥),他們將可能會逃避學習。
2.動機與需要論
根據需要理論,動機是由需要引發的。每種需要對人們的重要程度不同,比如有些人需要被肯定,被愛;有些人則更關注生理和安全方面的滿足。顯然,一個正處在饑餓狀態的人不會有很強的學習動機。在學校,學生的基本需要是愛和自尊。如果學生在學校中感受不到被愛,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他們似乎就很難產生去追求更高目標的動力。如果一個學生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被愛,以及是否有能力,就可能會去尋求一種比較安全的方式。比如,他努力學習只是為考試,并非因為興趣;他會比較合群,以找到安全感。教師的責任是盡力使每一個學生感到被接受和被尊重。
3.動機與不和諧論
根據認知不和諧論,保持自我形象的需要是一個強有力的學習動機。例如:如果我們相信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很強,我們將會努力學習以便發揮自己的學習才能,同時也會在其他方面努力,以證實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的行為與我們的自我形象相矛盾。認知不和諧論認為,當人們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信仰與自己的行為或對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時,會感到很不舒服。為解決這種不和諧,人們或者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其價值與信仰,或者會尋找借口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學習計劃《小學生學習方法指導》。
4.動機與人格論
動機有時被理解為趨向目標的一般傾向。在這個意義上,動機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較為穩定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被不同的動機所激勵,所以,人們的表現與成就各不相同。動機作為一種人格特征主要是指動機與人們的成長經歷有關。如果一個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并因此得到老師同學的贊揚,就會逐漸形成一種熱愛學習的個人品質;反之,就會形成一種不喜歡甚至厭惡學習的品質。教師的責任是,盡力為學生創設積極正面的學習環境,使之形成積極正面的學習態度與習慣。
5.動機與歸因論
歸因理論對成功與失敗有四種解釋: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能力與努力是內在歸因,而任務難度與運氣是外在歸因。能力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因素,努力是可變因素;同樣,任務難度相對穩定,而運氣可變。學生有可能把自己學習的成功與失敗歸因于四種中的任何一個或更多。如果學生成功了,可能會很愿意把這個成功歸因為能力,而不是其他;如果學生失敗了,則可能把這個失敗歸因于不走運或課程太難,這樣下次還會努力爭取成功。
(二)如何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
學生究竟是在成就動機的激勵下取得了好成績,還是好成績刺激他們產生了較高的成就動機?這兩者應當是互相促進的。首先,好成績使他們追求更好的成績,而這種追求真的使他們的成績越來越好。反之,如果學生一開始就沒有能夠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他們將失去追求學習成就的動機,而同時把興趣轉移到其他方面去(例如不遵守學校紀律就是其中之一)。
1.動機和目標的關系
有些學生學習目標很明確。在他們看來,到學校的任務就是掌握技能,提高能力,所以,他們有很強的動力去追尋自己的目標。另一些學生的目標卻主要在自我表現。在他們看來,到學校的目的是證實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們會尋找各種機會去表現自己,比如參加各項活動等,他們在這些方面也很有動力。那些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喜歡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而那些需要自我表現的學生則害怕接受挑戰性的任務。雖然這兩類學生在智力方面沒什么差異,但他們在意志品質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那些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往往表現出堅忍不拔的品質,而那些以表現為目標的學生在困難面前往往退縮不前。不僅如此,前一類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甚至會提高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對他們的考驗,他們真正關心的是在學校里學到了什么,并不是表現得怎樣;后一類學生則很容易覺得無助,因為他們覺得無法表現自己了,他們并不太關心在學校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主要關心表現得怎樣。綜上所述,教師的`任務應當是幫助學生了解到學校學習的目的是獲取知識,而不單單是為了分數。教師可以通過強調知識內容本身的重要性,同時降低分數的重要性來達到此目的。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將要講述圓周率,它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倍皇钦f:“今天我們將要講述的東西對明天的考試非常重要!边@里特別要強調的是,應當避免對小學生使用分數刺激系統。當學生意識到他所在的集體中衡量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分數標準,而他個人是不大可能達到這個標準時,他可能會放棄努力。
2.成就動機的提高
成就動機是可以提高的。有時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學生的外在環境做到這一點。例如,有的學生在一個班級里學習成績不好,他在這個環境中已經完全失去了學習動力,換一個環境也許就會有所起色。學生可能會沖破他們長久以來的較低的成就動機,因為他們在新的環境里發現了自己的能力之所在。成就動機的提高有時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例如,訓練學生的自我責任能力,讓他們感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讓學生自己制定目標,并努力達到這些目標等。研究表明,學生的成就動機低主要不是由于缺乏能力,而是由于缺乏努力。因此,在提高學生成就動機的訓練中應當著眼于提高他們的努力。
(三)動機論的實踐應用
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無助感
學習無助是指學生由于各方面的負面反饋而接受自己在學業上的失敗。這些負面反饋通常包括:來自教師的負面反饋,來自負面的學校經驗,來自同伴,還有來自學生自己。許多研究表明,如果學生的學習目標屢次受挫,他們最終會放棄這些目標而習得無助。
教師可以通過許多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無助感。以下列舉的幾種方式對所有學生都適用,尤其對那些承認或接受自己失敗的學生更加適用。
。1)強調優點:注意發現學生的長處,并利用這些長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無助感。首先應當肯定,每一個學生都有長處。例如,有的學生寫作能力很差,但他們很善于講話。有些教師會采取挖苦的方式:“你就會耍嘴皮子!比绻@時教師能夠首先肯定他們能講是一個優點,使學生堅信自己的確具有這個優點,再慢慢往寫作方面引導,就是比較好的做法。
。2)淡化缺點:淡化缺點不是真的看不到學生的缺點,而是采取一種比較策略的方式去糾正它們。有時,你不直接指出學生的缺點,而是在他有缺點的方面指出你的期望所在,或許效果更好。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反省能力,你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后,或許若干年之后,你的學生真的變成了你當初期望的樣子。
。3)結合經驗:有的學生往往對于自己不熟悉的概念或其他問題感到困難,但是,學生對于那些與自身經歷有關的課程就比較有興趣,也比較容易學好。如果教師能夠要求學生把他們在校外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有的美術教師讓學生自己設計房間,學生上圖畫課的動機就大大提高。
【小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相關文章:
關于小學生學習方法指導有哪些09-20
有哪些學習方法12-12
英語學習方法有哪些10-10
英語的學習方法有哪些10-08
學生學習方法有哪些10-13
職業指導的內容有哪些11-12
小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12-06
俄語的學習方法有哪些呢03-14
素描入門學習方法有哪些03-12
數學的學習方法及技巧有哪些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