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更容易信神而不是進化論
神和進化論,你相信的是哪一個呢?其實大部分人會更容易信神,那么到底為什么人們更容易信神而不是進化論呢?
人的進化歷程?
前不久,一本重要的高中生物學基礎教材沒有獲得德克薩斯州教育委員會通過——其作者包括布朗大學的羅馬天主教生物學家肯尼斯·米勒(Kenneth Miller)——原因是該教材對待進化論的態度。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來自一名被認為是“達爾文懷疑論者”的教材審核人的批評,是教材被否決的主要原因。
盡管神創論者們一直試圖中傷現代科學,并不妨礙現代科學開始對神創論進行科學解釋。而且看起來進化論將會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對地球生物的多樣性和關聯性提供了無可爭議的科學解釋,其對象顯然也包含人類。人類的大腦是進化的驚人杰作,然而具有諷刺意味是,這些進化了的大腦可能使人們自然而然地傾向于不接受進化論。
“種種的心理傾向讓我們沒有足夠嚴肅地對待進化論,這是毫無疑問的,”埃默里大學心理、大腦和文化中心主任羅伯特·麥考雷(Robert N. McCauley)解釋說,他同時也是《為什么宗教是自然的而科學不是》一書的作者。
對于我們不那么科學的大腦,科學能告訴我們什么?這里有一份清單,列舉了最近的研究發現的一些阻礙我們接受進化論的認知特點、思維方式和心理因素。
1、生物本質主義
首先,在我們內心深處似乎存在著某種傾向,讓我們以“本質主義”的方式來思考生物學——換句話說,我們會假設每個獨立的物種都有一個基本的、獨特的自然屬性,來把種群中所有的成員聯系起來,而這種自然屬性是不可違背的。魚有鰓,鳥有翼,魚生魚,鳥生鳥,萬物皆然。本質主義思維在幼童身上就有體現。“像我那2歲半的孫女,就很清楚小狗的爸爸媽媽不可能是小馬,”麥考雷解釋道。
像許多研究所顯示的那樣,如果本質主義是一種默認和預設的思維方式,那么進化論在是否被人所接受時就處在了非常不利的位置。達爾文和他的眾多科學追隨者們已經證實本質主義是完全錯誤的:只要時間足夠長,生物的種類實際上是變化的而非固定的。不同物種通過一個個處于中間狀態的物種,和其他的物種聯系起來 —— 最終所有的物種都會相互聯系起來。
2、目的論思維
本質主義只是在幼童身上觀察到的一個阻礙進化論思維的基本認知特點。另一個是“目的論”,或者說傾向于認為事物是有意識和有目的的,從而假定它們是為了達成某個目標。
最近的研究顯示,4歲和5歲的幼兒的思維中存在高度的目的論,比如他們傾向于認為云的產生是“為了下雨”,之所以有獅子則是“為了要去動物園”。在7歲和8歲的兒童中也觀察到了同樣的趨勢,當他們被問及為什么“史前的巖石是尖的”,很多答案是“為了讓動物們癢癢的時候有地方蹭”和“為了防止動物坐在上面而把它們壓碎。”
為什么兒童會這樣思考?一項研究推測,這種目的論傾向是“一種社會智能思維的副作用,它天然地傾向于優先考慮具有目的性的解釋。”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進化為傾向于去思考別人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意圖和目的。如果這是正確的,這場進化與反進化的較量就自然地偏向了諸如“智能設計”之類的反進化論教條了。“智能設計”論假定一個智能的主體(神)是地球上產生生物多樣性的原因,并且想要在生物有機體中發現證據證明這是有意識地設計。
但是,你怎么知道這個設計者就是“神”?那也有可能是大腦默認設置的結果。
3、過度活躍的動機論
另外一個特點和目的論思維關系緊密,就是人們會傾向于把任意無生命的物品當作是有意識和目的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宗教起源學者阿蘭·諾倫薩揚(Ara Norenzayan)解釋說,有很多錯誤探測動機和原因的例子,比如人們會“在云中看到人臉”,甚至“當電腦出毛病時會對它生氣”。人們一直都在這樣“將事物擬人化”,這似乎是自然發生的。這也是邁向宗教的一小步:“當人們將那些神人格化時,他們其實是在對某些精神狀態進行臆測,” 諾倫薩揚說。
對于我們將事物人格化的這種傾向,有很多進化起源上的猜測。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們的大腦之所以進化成這樣迅速地把世上的事物假定為活的并且存在威脅,是出于自我保護,因為錯把風吹草動當成一頭熊的話不會送命,但是當草葉沙沙作響時沒有及早發現熊的話那基本是死定了。“超自然的動因很容易就被幻想出來,是因為在面對不確定性因素時,具有動因探測認知機制的人更容易生存,也就更有利于自然選擇,”諾倫薩揚和她的同事,宗教起源學者斯科特·阿特蘭(Scott Atran)寫道。
4、二元論
人類認知架構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傾向于認為意識(或者說“自我”、“靈魂”)和大腦是以某種莫名其妙的方式分開的。這種傾向再次在幼童身上發現,這也暗示著這種特征出現于人類的早期進化過程中。“學齡前兒童會認為大腦是對精神生活的某些方面負責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需要深思熟慮的腦力工作,比如解答數學題,”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Paul Bloom)和蒂娜·斯科尼克·威斯伯格(Deena Skolnick Weisberg)寫道。“但是學齡前兒童還會認為大腦和許多其他活動無關,比如假裝成一只袋鼠,愛自己的兄弟,或者刷牙。”
二元論的思維與人們相信鬼怪現象的行為密切相關。而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它也是和信神聯系最牢固的認知因素。至于進化科學呢?二元論顯然與人能夠從純自然過程中進化出來這一觀點背道而馳——因為如果承認這一觀點的話,哪來的靈魂和超越軀體的自我啊,更別說什么來生了。
5、缺乏理解大的時間跨度的能力
諾倫薩揚認為,有一個更基本的認知因素加大了我們理解進化的難度。進化是由于相當長時間內的很多微小變化的積累而發生的——這意味著它不同于我們所經歷過的任何事。因此僅僅是想一下也不是很容易的。“領略進化的進程,這種千百萬年以來,微小的'變化不斷積累,”諾倫薩揚說,“你只能依靠抽象的方法,而不是憑借你的直覺。我們的大腦并不認為那是正確的,我們必須推翻這種懷疑。”
6、群體道德和部落主義
當前有一種關于宗教的科學理論認為,宗教的存在或演化是為了使群體聯合起來并保持團結,這是多么地恰如其分。但是在這些認知因素之外,許多人不愿相信進化還有一些情感上的理由。要知道當進化論教育遇到阻力,通常是由于一個宗教團體害怕科學事實會損害其被視作共同價值觀和共識之根基的信仰體系——在美國通常是原教旨基督教團體。換句話說,進化論的受阻,是因為它被當作了對某個團體的威脅。
所以一個科學理論對于宗教是否合適,取決于它的存在(或許是它的演化)是否能聯合一個群體并使他們保持團結。道德心理學家喬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在他最近的書《正義之心》中提出,宗教提供了一套實際上可以當作社會粘合劑的共同信仰和做法。“神和宗教,”海德寫道,“是為了配合以群體為單位的人們產生凝聚力和信任感而產生的。”好的一面是有利于團結,海德繼續道,“壞的一面是護短,部落主義,和民族主義。”威脅到群體或者傷害到保持群體團結的信仰的觀點和意見——像進化論這樣的——在這種狀況下必然要遭殃。
7、恐懼和對確定性的需要
最后,一些有關恐懼和懷疑的原因促進了宗教的發展,阻礙了人們對進化論的接受。“人們似乎更愿意接受一種‘有人善意地設計了這個世界’的立場,而不是一個‘無目的和隨機的世界,” 諾倫薩揚說。“尤其是在人們感受到威脅,或者覺得事情失去控制的時候。”
確實是這樣,在一項令人驚奇的研究中,一些剛剛經歷了嚴重地震的新西蘭人顯示出了更強的宗教性,但這只限于直接遭受了地震影響的人們。其他的研究顯示,讓人們思考死亡也會增加他們的宗教性,和降低對進化論的接受程度。不僅僅是對死亡:還有對隨機性和混亂的思考也會造成同樣的效果。在一個可以說明問題的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想象一種他們無法控制的狀況,然后“給出3個理由支持‘未來是/不可控’的觀點”,研究顯示出他們對進化論的接受程度明顯降低,而是會選擇一種智能設計式的解釋取而代之。(另一項研究發現,面對恐懼是,反進化論者表現出更高的敏感度,和一種被稱為‘認知閉合需要’的特征,這是一種找到答案排除不確定性因素和消除懷疑的心理需要。)
以上就是研究的內容,另外還有一些注意事項需要指出來。首先,這并不意味著科學和宗教從根本上完全不能相容。這個沖突會非常劇烈,但盡管如此,有一些人還是能找到保留其宗教信仰又接受進化論的辦法的——包括前面提及的布朗大學的生物教材作者肯尼斯·米勒(Kenneth Miller),他是個天主教徒。
其次,縱然有許多理由認為前文提及的那些特點組成了人的核心部分,這并不意味著宗教是由自然選擇產生進化的直接結果?赡苷孟喾,宗教是作為一些更基礎的屬性的副產物出現的,這些屬性因為能提供更強的適應性(比如動因探測)而被人們所選擇。這個“副產物”的觀點是被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所支持的。
無論如何,證據清晰地表明,我們的認知架構,還有我們的情感傾向,使得很多人對接受進化論感到困難和不自然。“自然選擇就像量子物理……通過相當大的努力之后,我們或許從智力上掌握了它,但總是覺得它哪兒不對勁。” 耶魯心理學家保羅·布魯姆(Paul Bloom)寫道。在一個四處皆科學的時代,科學還能導致如此多的焦慮和抵抗,人們常常會對此表示驚訝。
【為什么人們更容易信神而不是進化論】相關文章:
女性創業為什么更容易成功08-05
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得色盲色弱06-30
為什么高社會階層的人更容易“目中無人”12-24
左撇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07-25
怎樣讓韓語學習變得更容易09-19
簡歷怎么才更容易有回復08-30
怎樣投簡歷更容易被看到08-17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08-08
我們為什么而工作?01-04
為什么單身容易引起焦慮?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