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分析:性格外向好還是內向好?
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wěn)定的態(tài)度,以及與這種態(tài)度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征。性格一經形成便比較穩(wěn)定,但是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可塑性的。性格不同于氣質,更多體現了人格的社會屬性,個體之間的人格差異的核心是性格的差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分析:性格外向好還是內向好?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對內向和外向性格的優(yōu)劣判別,專家們的意見不太一致。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內向者的興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即自己的觀點、思想、情感和行為;而外向者則把心理能量或者興趣指向環(huán)境中的一切。我們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對環(huán)境的變化比內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但兩者沒有優(yōu)劣之分。費洛依德則認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內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傾向。
另一位著名的研究個性的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內向性格者的大腦皮層非常敏感,即使是不太強烈的外界刺激,也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反應。所以為了保護自我,他們會逃避周圍的世界,控制自己的愿望或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減少與他人的交流,同時減少產生沖突和受到傷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的情形則相反,他們的大腦皮層相對來說不那么敏感他們需要從外界環(huán)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腦皮層的遲鈍性。如果艾森克是對的,那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從純生理角度看,內向者比外向者要"聰敏"一些。
專家們的說法不一,誰是誰非難以分辨。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出,內向者與外向者其實是各有短長。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極端的內向和極端的外向肯定都不是好事。從統(tǒng)計學上說,這兩類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數人是處在內外之間的某一處,或者稍偏內,或者稍偏外。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對自己不滿意。他們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希望自己能外向一點、活躍一點;他們并不知道,有許多性格外向的人對自己也不滿意,也找心理醫(yī)生,希望能變得穩(wěn)重、成熟一些。所以對自己不滿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內向或者外向,而可能是別的更深的原因。
據統(tǒng)計,在心理醫(yī)院做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人中,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人總數大約相等,但是,內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罹患一些特殊心理疾病。如常見的對人恐怖癥、精神分裂癥等。
據毛毛說,她的父親、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是一個內向的、沉默寡言的人。國外的領導人對鄧小平的評價是:一位說得少、做得多的偉大政治家。這很符合孔子所說的君子的標準:訥于言而敏于行。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一個健康的人格也許應該是,在說話方面顯得有些"內向",而在行動方面卻是"外向"的。
我們可以把內向性格分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兩種。健康的內向性格是自然的、和諧的狀態(tài),這樣的人有著與他的性格相適應的能力和理想。而且,牌這種狀態(tài)的人對這一狀態(tài)沒有太大的不滿,并且愿意承受那份孤獨,那我們就可以認為他的內向性格非但沒有什么不好,反而有助于他成功。
不健康的內向性格是不自然、不和諧的狀態(tài),這樣性格的人給人一些憂郁、壓抑甚至悲傷。他們明顯地對自己的狀況不滿意,而且會為自己拙于言辭或在公共場所表現不佳而深深地自責。由于長期的退縮他們也會散失一些實際的利益,這同樣也是他們不能接受的。表面看來,這樣的人可能很安靜,內心卻沖突不斷。一方面,他也渴望交流,渴望了解他人也被他人了解;另一方面,由于在交流中受到了太多的傷害,他總是對交流的情景和結果心存畏懼。如果是這樣的內向,就該尋求心理醫(yī)生的幫助了。
大自然造物,最偉大之處就在于她的創(chuàng)造是豐富多彩、絕不雷同的。我們感謝她也創(chuàng)造了性格各異的人。人生在世,與人打交道是最有趣味的事。其中最大的趣味,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獨有的經歷和個性。對于每一個個人而言,他生活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全充會體驗、享受和發(fā)展他的獨一無二性。
拓展:膽子小性格內向怎么辦
孩子恐懼階段
0—6個月害怕大的噪聲、墜落。因為恐懼來自本能,此階段盡量避免突然發(fā)出很大的響聲和噪聲;懷抱嬰兒要確保安全和平衡。
7—12個月害怕陌生人。此時孩子已經能識別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對于不熟悉的人會感到害怕。此階段應該慢慢地、有耐心地讓孩子結識新朋友。
1歲—18個月害怕分離。此階段的孩子對父母或其他經常照顧他的人產生特別的依戀感。所以,請保姆要早一些時間到,給孩子較寬裕的認識、熟悉、習慣過程。
2—3歲的孩子害怕體形龐大、聲音可怕的動物。此階段的孩子日益增強的思考能力使他對所有看上去比他大的動物感到害怕。所以,當孩子和動物玩耍時,確保不要被動物傷害。
4—5歲的孩子害怕妖怪、戴面具的人。這些恐懼來自孩子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想像力以及對自己身體的強壯程度缺乏自信。要和孩子聊聊他們的恐懼和害怕,做些令他們感覺好的事情。
6—9歲的孩子害怕對自己或父母的安全會造成威脅的事物。因為這時孩子對不幸事件的發(fā)生已經有意識,然而在情感上還不夠成熟,無法對此作出正確的觀察和判斷。
孩子們害怕動物、害怕自然現象,說明他們接觸自然界少,應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多多走進大自然,了解大自然,這樣才能減少他們的恐懼心理,成長為大自然的保護人、駕馭者。
如何矯正兒童恐懼心理
兒童恐懼心理的矯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簡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脫敏法”,即讓兒童有保護地逐步接觸恐懼對象,逐漸消除恐懼心理。
例如,兒童對黑暗處,要以先抱著或拉著他的手走過黑暗處(暗室或野地),同時告訴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經過一兩次,待孩子適應后,可改為陪著他通過黑暗。
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離分別通過黑暗。最后讓孩子單獨通過黑暗。經過這樣的鍛煉,孩子也就不再懼怕黑暗了。兒童恐懼心理的矯正實際上是對兒童勇敢精神的訓練。
訓練中可輔以獎勵的辦法,當孩子表現勇敢,不恐懼時就立即予以獎勵和表揚。
如何預防
一、是不溺愛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溺愛對兒童心理發(fā)展是最有害的。對孩子溺愛的父母往往對孩子過度保護,看見孩子有一點恐懼表現就立即帶孩子避開恐懼對象,使孩子失去了許多鍛煉勇敢精神的機會。長此下去,對孩子堅強個性的塑造是絕無好處的。被溺愛的孩子大多膽怯,依賴性強,自信心不足,這樣,其恐懼的發(fā)生率會更高。
二、是對孩子不宜反復無常
有些家長一會兒說孩子應該這樣,一會兒又要求孩子那樣,孩子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做對做錯都挨批評,就會形成行為恐懼的心理。因此,成人對孩子的教育要規(guī)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雙方對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是父母不可隨便對孩子發(fā)脾氣
孩子對父母過分懼怕,會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臉色行事,怕父母無緣無故發(fā)脾氣,怕自己無緣無故受罰,以致形成畏畏縮縮的壞習氣。
四、是不要過分責難孩子
孩子做錯了事可有節(jié)制地表示氣惱,正確運用孩子對做錯事的恐懼心理,教育和引導孩子學好,不能過分責難。過分責難會挫傷兒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懼心理。
細心呵護健康成長。
【心理分析:性格外向好還是內向好?】相關文章:
考研好還是就業(yè)好03-20
簡歷:簡單好,還是詳細好?04-04
面試是熱情的好還是低調的好?03-13
面試是熱情的好還是低調的好03-15
簡歷制作簡單好還是詳細好03-20
還是單身好的句子01-23
讀高中好?還是讀中專技校好?04-21
買社保好還是商業(yè)保險好09-06
黨籍轉到村里好還是工作單位好07-21
還是山里空氣好的心情說說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