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逃離北上廣卻逃不開的生活焦慮
逃離北上廣是一種社會現象,即逃離北京、上海、廣州這些一線城市,但你發現了嗎?逃離北上廣卻逃不開的生活焦慮啊!
父親年輕時是地礦隊的一名礦工,后來因為攝影及文字方面的特長,被調入隊里的宣傳部做事。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有一年父親有一張攝影作品獲過一個攝影大獎。這幅攝影作品拍攝的是兩個正在找礦的地質隊員,一位是白發蒼蒼的老者,一位是戴著眼鏡的年輕小伙兒,這位老者正對著夕陽的方向,仔細打量一塊剛出土的礦石,老者從厚厚的鏡片里投射出的專注和投入的眼神具有一種強大的穿透力,讓所有看到這張照片的評委都嘖嘖稱嘆。
照片里的這位老人如今早已離世,然而就是這位老人,對父親后面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們父輩所處的年代如果用四個字形容就是“物質匱乏”,可是在我的記憶里,我并沒有感受到任何焦灼與壓力,相反,父母的樂觀讓我感到即便平凡的生活,也是可以其樂融融的。
我曾經問過我父親,人這輩子最好的狀態是什么?
他拿出這張照片對我說:“看見照片上這位老地質隊員了嗎?他一輩子的心血都傾注在了找礦上,對他而言,找礦這件事情是能給他帶來巨大成就感的,所以他可以不用在乎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開什么車,他每天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我實在想不出比這更好的生存狀態了。”
父親的這番話顯然超出了一個孩子的理解能力,但我看著父親認真嚴肅的神情,覺得能獲得他的認可的,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所以我默默地將這段話記在了腦海中,有空的時候就會思索這番話的意味。
在我三十出頭的年紀,我才漸漸對這番話若有所悟。
那個時候的我在一家工業企業做財務工作,在外人眼里是一名成熟的財務人員,看起來我仿佛過的不錯,但只有我自己清楚,我陷入了巨大的焦灼中,遲遲找不到出口。
我不知道自己每天究竟為什么要上班,按理說這份工作自己早就駕輕就熟了,可為什么會出現一種倦怠而散漫的狀態?那個時候的我做什么也提不起精神,每天上班的狀態和上墳差不多,四個字,死氣沉沉。
我覺得我好像把自己弄丟了。
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慌亂,那段時間的自己心神不寧,只要一有空,就會研究星座及命盤,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能夠從看似撲朔迷離的命運里找到一絲蛛絲馬跡,為我后面的人生道路做個指引。
可惜我苦苦找不到答案。
有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腦海中突然出現了那張照片和父親說過的一番話,我進行了一番思索,發現了自己焦慮的核心所在。
這種焦慮狀態的核心,在于財務工作沒有給我帶來一種價值感。
所謂價值感,強調的是一種感覺,和價值是兩個概念。我們通常所說的價值,往往是可以通過外在標準衡量的,比如工資、職位等等,而價值感這種東西卻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當一個人的內在與外在無法達成和諧一致時,就會出現內外失調,典型的癥狀就是焦慮。
后來我辭去了工作,給自己一段時間放空,允許自己放慢一些腳步,去尋求所謂內在的自我。
我拿出之前上班的積蓄,開始了一段四處旅行的時光。
有一天我來到一個小鎮上,遇到了一位和藹的老人,老人精神矍鑠,讓我很是羨慕,我便走近和他主動攀談了起來。
原來這位老人是一位退休的石匠,他和我說起自己年輕的時候,蓋房子是一件極其精細講究的手藝活兒,那個時候的人都喜歡找石匠給自己家的后院裝上花窗,整個花窗是用石頭做的,從石材的選取、設計到打磨,完全是由這位石匠一人完成。他通過自己的手,能將一塊看似平凡無奇的石頭打造成一款精致的花窗,單從這件事情中,這位石匠就能感受到莫大的喜悅。
所以在老人看來,外人如何看待石匠這份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通過創造,完成一件又一件精美的藝術品,當人們贊嘆他的手藝時,他能為自己是一名石匠感到由衷的驕傲與自豪。
這位老人的話給了我莫大的啟發,聯想起童年時父親那張攝影作品以及父親本人的工作狀態,我漸漸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真正能夠給人帶來愉悅的,有一樣重要的東西,叫創造。
從人類有記載的時代開始,我們的祖先無一不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著自己的生活、改變著外在的環境、構建出璀璨的人類文明。當歷史的車輪行進到如今的商業時代,這些樸素且平凡的東西被日漸忙碌的人們忽略了,越來越多的人忙著追求外在的物質享受,以健康、親密關系、自由等為代價,去換取想象中未來的自由。
從古至今,創造、勞動、努力、奮斗向來都是人類的主旋律,正是這些活動能讓人感受到存在感、價值感甚至成就感,不論任何哲學或宗教,從來都不曾提倡人不要奮斗,不奮斗的人生就像鴕鳥,是感受不到剛才提及的存在感、價值感及成就感的。然而智者會告訴你,在你奮斗之前,你需要調整的是自我認知與外在世界的關系。
正如影片《巴別塔》向人們揭示的那樣,誤解及愛的缺失充斥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這也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認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誰也不愿意也無法真正理解另外一個人。
這里面最害人的一種認知,心理學上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用最通俗的語言表達就是,當一個人摔倒的時候,他不會去想要爬起來,而是認為自己爬不起來了,在這種錯誤的認知指導下,這個人的人生就會陷入一個死胡同,越覺得自己不行,就越不行,到最終會誤以為自己是最大的Loser,甚至還等不及老去,就已經對人生徹底絕望,從而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從這個層面來說,其實我們沒必要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有些人就像運動員一樣,激烈的競爭環境能夠激發起他們的競爭渴望,他們很享受這種競技的感覺,所以他們會選擇機會多競爭環境相對公平的北上廣打拼,當他們通過努力掙得自己的收入及地位時,他們也將享受感到更高層次的自由,這種自由是建立在財務自由的基礎上,比如他們可以隨時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或者聽一場美妙的音樂會,或者去參觀一個畫展,正如有些文章分析的那樣,這些崛起的中產階級,其實會對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所以,當你身邊有朋友告訴你他要去北上廣時,請不要用自己的認知去加以評判,什么房價高、生存壓力大、猝死等陰暗面固然存在,但這些并不能成為阻止任何一個人追尋他想要的人生的理由,就好像小時候我們學過的《小馬過河》告訴我們的那個最簡單的道理那樣,人生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模式或者范本,只有自己勇敢嘗試,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適合,而不是被他人的評議嚇破了膽邁不開手腳。
當然,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些人,他們本身并不具有強烈的競爭渴望,在他們看來,沒有什么比當下的生活更為重要了,在他們的認知里,金錢與社會地位并不能代表成功,成功不過是人為定義的一個概念,比起外在的物質世界,內在的充盈與愉悅才是更值得他們追尋的。
我認識一個朋友在成都,他的職業就是書評人,每年都會出版好多書,他每天就做著自己喜愛的事情,讀書、評書、出書,閑暇時看孩子們玩耍,和朋友們喝茶,望著四周的景致發呆,他已經將自己的生活過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去北上廣對他而言反而不具有太大的意義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行走與思索后,我終于明白,原來每個人的人生各自精彩,我們不必用自己的認知去評判其他人的路。只要你能找到內心深處的價值感,那里就是屬于你的北上廣。
綜上所述,在我看來,北上廣不僅僅是一個地域概念,更是一種心理狀態。
如果你能把生活融入工作,把工作融入生活,你發自內心地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和自豪,就像找礦的老者、就像退休的石匠、就像成都的那位朋友,不論何時何地,你都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此,哪里都是屬于你的北上廣。
【逃離北上廣卻逃不開的生活焦慮】相關文章:
逃離北上廣:你以為回到小城市就很幸福了嗎07-16
兩成畢業生三年逃離“北上廣”07-31
“逃回北上廣”的背后11-19
“北上廣”求職攻略11-20
大學就業藍皮書:兩成人畢業三年后逃離\"北上廣\"02-20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插曲11-15
最難就業年,不去“北上廣”去闖西部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