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規劃越迷茫嗎
在職場的時候,你會出現越規劃越迷茫的情況嗎?下面越規劃越迷茫嗎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在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 · 職業規劃有沒有必要,什么時候要
我們不妨先看幾個問題:
問題1:如果你現在工作做得很不開心,轉行、跳槽一時又找不到機會,你要不要做職業規劃?
(我猜,大家的回答都是“要”)
問題2:如果你有理想,并且正在努力的路上,目前工作也挺順利的,需不需要做職業規劃?
(我猜,大部分人回答“要”,少數人回答“不要”)
問題3:回答“要”的朋友,你們做了職業規劃嗎?
(我猜,基本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沒有”)
這說明,表面覺得重要和你實際認為它重要是兩碼事,沒行動其實就表明了你的內心想法是不要。
不妨換個角度,再看一個問題:
如果現在有一家企業,給自己設立了一個愿景,是5年內做到行業第一,公司發展狀況也一直挺不錯的。它要不要做個5年戰略?還是就任其自然發展,等待5年之后變成第一?
(我猜,你們的回答是“要”)
當然要制定戰略,比如分析宏觀環境、了解競爭對手狀況、制定自己的定位以及產品線渠道供應鏈等等策略。
所以我們不妨換個思路,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個公司,你需要盈利、需要競爭、需要根據自己的優劣勢進行定位、需要有人買你的服務、需要打造個人品牌。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個人也需要規劃,這是達成理想的路徑。
但現實往往是,我們只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做規劃。然而,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做規劃,就像企業在快倒閉的時候才來做戰略是一樣的,都沒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商業模式新生代》這本書,它其實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企業的商業模式,另一個是個人的商業模式。
在個人商業模式里面,你會發現,也有目標客戶、價值服務等要素,跟企業其實是相通的。(這部分會在下次分享具體說,這里先不展開)
二 · 誰來做職業規劃
這里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我的職業規劃要不要請一個專業的生涯規劃師來幫我做?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
當然不是說規劃師不專業或其他什么,我的理解是,職業規劃不應該是一個少數人用來謀生的職業,而應該是一項所有人都需掌握的技能。
現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原來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親歷每個環節。而現在我們更多的是可以把很多細節交給專業的人,所以我們會叫外賣、用拼車、網購。但是鮮有聽說有人把思考人生這樣的事情外包給別人完成的。
而做職業規劃需要回答的問題,基本等于思考人生了:你需要思考,我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目標是什么?我的優勢是什么?我如何發揮自己的潛力?
這些問題的答案,只有并且也應該是自己最清楚。只不過,你可能需要去了解并學習職業規劃的方法論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再實踐到自己的規劃上。這就是為什么說,職業規劃也是項職場人必須掌握的技能,而不是一個少數人需要掌握并用來謀生的職業。
但為何很多人沒有掌握這樣的技能,并且那么迷茫?大約有80%的年輕人,你問他要什么,他都會說不知道。圈外的后臺經常會有年輕人咨詢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性格內向,但能吃苦,擅長數據分析,但與人打交道能力一般,請問我適合做什么工作?我很迷茫。
這樣的問題,其實反映出的是它背后的現象:學校教育跟社會的嚴重脫節,導致即使是工作了好幾年的人,可能依然沒有調整過來。
以前我們總認為,學校跟社會的差異在于人際關系,表現在社會如何復雜,學校如何單純。但其實這完全不是最根本的差異,因為對于人際的差異,大部分人一兩年之內就能適應。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大都能夠很快學會周圍人的相處方式。
那么最根本的差異到底是什么呢?最難跨域的其實是思維方式,也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學校有課程表和考試范圍,有明確單一的目標,而社會上這些都沒有。你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也就是失去了方向。我們從學校出來,接觸社會,面臨的第一個問題,通常來源于面試官“你未來的職業規劃是怎樣的?”多數人聽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都是懵X。
學校教育培養出的可能更多是服從者,學生時代的`每個階段都有人給你指明方向,你要做的只是朝著那個點全力以赴而已。但進入社會后,往往很多人就迷亂了,就像輪船在海上失去了航燈。因為一下子適應不了沒人指路的節奏,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跌跌撞撞沒有方向,內心更多的是彷徨和恐懼。
我剛畢業的時候,互聯網還沒有現在這樣信息爆炸,所以反而少了很多煩惱。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他們的情況是:一進入社會,就每天處在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轟炸中,缺乏自主思考,且無端的煩惱困擾太多。
在交流的時候,我時常會跟他們講,問題是有重要性和關鍵度屬性的。
有一些問題,比如人生目標這樣的事情,雖然很重要很關鍵,但對于一個步入社會不久的人來說,是想不出答案的,而且很可能就算貌似想出來了,以后還是會大概率動態調整,所以這個問題的解決度是很低的。
對應上圖里,我稱之為無底洞的問題,這類問題就不需浪費大量精力專門思考,在自己有足夠閱歷并掌握正確的方法之后,再去看待它才有意義。
三 · 職業規劃應該規劃什么
既然要做規劃,而且需要掌握規劃的正確方法、自己做規劃,那么,我們應該規劃什么呢?
依然先看兩個例子:
規劃1:A是剛畢業的女大學生,打算進入快消行業做市場,計劃做市場助理3年,事業有一定基礎之后結婚,初級產品經理2年,然后生孩子,之后成為一名真正的產品經理,10年成為一家中型企業的市場部負責人。
規劃2:B現在是一名銷售,打算2年內進入咨詢行業,做到一定級別之后跳槽去投行,投行到一定級別之后去創業,因為創業是她的理想。
這兩個職業規劃顯然都有問題:
規劃1的問題在于:她做的是職位規劃而非職業規劃。固然,我們應該給自己一些目標,比如現在是經理崗,要挑戰一下自我,爭取三年后升總監。但這只是目標而非規劃。職業規劃更多是戰略層面的事情,是說你要如何達到未來那個職業目標,指的是實現路徑。
規劃2的問題在于:她想當然了。如果B的理想是創業,那完全可以繼續做幾年銷售然后直接創業,因為咨詢和投行不是創業的必要條件。事實上,并無大量數據表明創業成功的人之前做了這些工作,且銷售到咨詢到投行,都是很大的跨度,把時間花在適應大的跨度上,即便最后創業成功,這中間迂回的時間也不太值得。
所以,職業規劃不應該是幾歲做到什么職位,而更應該聚焦在實現目標的方法。且這種方法必須是現實可行的,而非想當然拍腦袋的結果。
那么,職業規劃到底要規劃什么和考慮什么呢?
這里我總結為三點:
第一,做價值規劃;
第二,揚長避短;
第三,關注外部變化。
1.價值規劃
我們姑且先拋開外部機遇,只看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其實用這個模型就可以表示出來,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多次提到過。
你去看企業招聘,也是用這個思路來判斷你的價值,從而決定給你的offer上面填什么數字:比如,他們會要求一定的學歷和專業,這其實代表了你的知識水平;他們要求會使用一些工具,比如PPT、Excel,或者特定行業比如程序員肯定需要會用某些編程語言,這些其實代表了你的技能;他們還會要求具備一些軟能力,比如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等等,所以會在面試中不斷讓你舉例,比如“你曾經克服過怎樣的挑戰”。另外,你的價值觀、性格特質也會在面試甚至測評中有直觀體現。
這些被考量要素中,冰山下面的性格、動機、價值觀等一旦成型基本就很難再被撼動,所以倘若你企圖花大量精力在這些上面,結果可能是沒有太多意義。
你能努力的點更多是在知識、技能和能力。所以,你做的每一段工作,都要力求在這些要素上有所提升,你才會不斷增值。
回到剛才規劃2的例子,如果將來想要創業,那么創業需要什么知識、技能和能力,在這之前的哪些工作可以提升這些要素,這才是職業規劃真正需要做的事情。
2.揚長避短
職業規劃的三要素中,揚長避短具體而言就是你的優劣勢,而這里其實會考慮兩個方面,一是興趣,二是擅長,這是我們在職業規劃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兩個內部因素。
興趣這個事情,其實被誤會得很深。如果沒有足夠強的自我察覺,往往無法判斷真正的興趣所在。因為喜歡做一件事情,跟喜歡一個人是一個道理,影響很多因素很多,往往難以輕易講明。
但可以肯定的有兩點:第一,享受不是興趣,愿意付出才是;第二,任何事情,接觸皮毛的時候不要談興趣。
如果有人問你,你喜歡旅游嗎?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喜歡。但那是興趣嗎?多半不是。
興趣很容易跟享受混淆。享受是被動的,無需付出;而興趣則可能需要為了某件事情付出努力。
舉個例子,很多人覺得我文章的配圖特別好看,這都是我的一位好友Diane所畫。
她很喜歡畫畫,為了這個愛好她毅然從原來的產品經理崗辭職,專注于圖畫創作,常常會花很長時間去優化那些普通人不大能感知到的細枝末節,她傾注了所有精力,并從中收獲了精神的愉悅和外界的肯定,這就是真正的興趣。
為什么又說接觸皮毛就不要談興趣呢?
比如做咨詢,剛做分析師的時候,每天工作就是整理分析數據、跟高級顧問陪訪并做筆記,等等。而等做到顧問,就需要解決具體問題了。所以如果只接觸皮毛,你會產生錯覺,覺得咨詢就是記筆記,這工作我沒興趣。
所以任何事情,你至少做到60分,再談是否喜歡。
至于擅長,很多人對它誤會也很深。經常會有人問我諸如此類問題:我思維能力不行,與人溝通能力不錯,請我適合什么職業?
這提問其實有兩個誤區:第一,混淆了可提升和不可提升的能力;第二,以為適合的職業就是那么確定的一兩個。
首先,混淆可提升和不可提升的能力是說,比如剛才的冰山模型,能力其實部分在冰山上面,部分在冰山下面,也就是意味著,有些容易提升,有些是不容易提升的。而思維能力,恰恰很大一部分是可以提升的。
所以不應該說思維能力不行,并以此作為標尺去找職業,這樣反而讓自己受限了。而應該是先提升思維能力,自然會拓寬自己的職業道路。
其次,適合的職業其實不止一個。很多人都覺得,一定有哪個職業是我特別適合的,我只要找到它,就能得心應手、走向成功了,它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
其實事實根本不是這樣。我們給很多企業員工做過測評和研究,結果是能做好一樣工作的人,常常也能做好很多工作,而不能做好一些工作的人,往往什么都做不好。這是因為很多工作雖然內容不同,但需要的能力其實是差不多的。
所以,選擇職業跟找愛人是一樣的,適合你的往往不止一個。所以,你應該聚焦的不是選擇本身,而是選擇之后,你如何去做好。
3.關注外部變化
企業做戰略規劃的時候都會考慮外部環境、競爭對手、消費者等因素。但我們做個人規劃的時候,卻往往會忽略外部因素,只考慮自身,進而制定了一個完全不可行的規劃。
其實除了自身的內在價值之外,最后的總價值還會取決于外部因素,比如選擇。
那么,外部因素要了解哪些方面才能幫助我們選擇呢?這里我總結為四點:第一,目標職業的工作內容、薪酬回報等;第二,目標職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供需關系;第三,實現的路徑,比如招聘要求、招聘渠道;第四,企業組織形式的變化。
這里我舉個例子,重點說說供需關系和企業的組織形式變化:
比如在HR領域,其實存在不同的細分,我舉兩個領域,一是組織設計,二是薪酬體系設計,其中組織設計更偏戰略層面,就是根據公司戰略設計適合的組織架構,而薪酬體系更多是看如何給予員工適合的回報,背后有很多內外部數據分析,甚至員工行為的分析。
移動互聯時代的興起,讓信息更加透明、數據分析更依賴高效的計算機,人的優勢就會削弱,而且薪酬屬于傳統領域,所以薪酬領域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會出現下降、供給卻在增加。
但這個時代讓人與人之間的聯結更容易、公司與人之間的關系從雇傭關系走向合作關系,這些趨勢則會讓企業重新思考它的組織架構,而組織設計本身是很難標準化的。所以,對組織設計人才需求的增長帶來的機會則越來越多,而供給卻沒那么充足。
倘若你在幾年前意識到這個趨勢,現在就可以享受一些市場溢價了。
所以,善于發現外部形勢的變化,才能為自己挖掘到更多機會。
【越規劃越迷茫嗎】相關文章:
越戀愛越現實的女人05-20
《越幸運,越努力》勵志演講稿12-09
越測越開心心理測試書07-08
《越幸運,越努力》勵志演講稿12-09
會計越老越值錢的原因論文09-11
越品味越想笑的搞笑經典語錄10-21
婚戀心理:越吵越恩愛的10訣竅06-29
考研英語詞匯越辨越明07-26
越努力越幸運勵志演講稿(8篇)11-18
越努力越幸運勵志演講稿8篇11-18